名家专栏

纳闽——繁荣的死城?/黄锦荣

90年代初期,全球掀起金融自由化的浪潮,马来西亚也因为要发展金融市场,吸引国际金融资本的流入,催化国企和政府机构的私营化,于是成就了交通基建原来就不发达的纳闽,一跃为离岸金融中心。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纳闽国际金融中心如今有900多家国际金融相关的公司参与,4800多家注册商业团体,一个仅有10万居民的岛屿,经济规模却约莫80亿令吉,服务业的贡献就占了75%,制造业也有两成,按此比例,经济结构甚至必吉隆坡还多元,人均年收入更是全国第二,超过8万令吉。

但原来离开了实地观察,数据的解释能力还挺容易踢到铁板。

上周因电视台节目拍摄之需,我第一次到访纳闽,身处国际商业与金融中心,却丝毫感觉不到它该有的模样和氛围,反而更像是一个近乎被遗忘的联邦直辖区。

岛内人烟稀少,店铺零零落落,路上鲜见金融白领。岛上不缺美景,缺的却是游客,而最大的购物广场,也不胜于吉隆坡最门可罗雀的广场,唯一的星巴克和稍微像样的麦记都在机场,博物馆的空调甚至失修已久。 

如此景象,实在难以与国际金融中心挂钩。

以纳闽三十年来的低度发展为鉴,我们大概能一窥束缚国家未来发展可能面对到的硬约束。

低度发展的关键,在于金融服务和当地实体经济完全脱钩,离岸公司服务的对象,要不是岸外企业和市场,就是将纳闽作为踏板,以便在半岛设立办事处来服务国内更大的市场。

国与国之间的知识和人才流通,虽途径离岸金融中心,却不会在此停留并累积。

增长滋养不了发展

这其实是对金融最糟糕的演绎,将金融界定于富人之间的金钱游戏,却对在地实体经济没有丝毫贡献。哪怕纳闽经济规模持续增长,增长却滋养不了发展,人民的感受也和官方吹嘘的经济增长严重脱节。

回看国家经济政策,这显然也必须是联邦政府权衡经济增长与发展之间,不可回避的课题,因为增长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及感受得到的方式实现。

如果各阶层老百姓的薪金无法和经济同速增长,区域之间的发展进一步失衡,国内企业没有底蕴与全球经济接轨,哪怕再高的经济增长率、再多的外资,也无法摆脱老百姓感受不到繁荣果实的窘境。

视频推荐 :

反应

 

财经新闻

纳闽商业领域不获3%税收优惠 林慧英:因已有其他奖掖

(纳闽16日讯)财政部副部长林慧英表示,纳闽所有商业领域并未享受3%的税收优惠,因已根据现行税法提供了各种奖掖措施。

她说,根据1986年促进投资法和1967年所得税法令,政府提供各种税收优惠给全国符合条件的行业,包括纳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活动。

“一些受鼓励的活动也享有豁免全额所得税,超出了纳闽税收制度规定的3%优惠税率。”

她今日为昌明金融嘉年华主持推介礼后,在新闻发布会上如此表示。

林慧英说,纳闽税收框架于1990年设立,旨在推动纳闽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IFC)。

“根据这系统,纳闽贸易公司可以选择按照经审计的净利润缴纳3%优惠税率,或者选择2万令吉的统一税率。“

她说,该系统于2019年被提升,以确保只有符合国际金融中心国际标准的活动,才有资格获得3%的优惠率。

“主要活动的要求,例如在纳闽保持实际存在、拥有足够的员工人数和开销,以及在纳闽承担年度营运费。”

她说,这要求旨在创造就业机会和促进纳闽的经济发展。

当询及纳闽金融领域业者的部分财政贡献,是否可用于促进纳闽经济,林慧英指所有州属都有为国家国内生产总值(GDP)做出贡献,而政府集中了来自全国各州的总收入。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