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与朋友联名投资房产?/萧伊妗

最近,热衷于产业投资的朋友想买一间店屋,虽然租金不算太高,但是因为地理位置良好,朋友认为有增长空间的潜能。于是,他告诉代理他心目中的买价,代理却告诉他这间店屋有4位屋主,他得去与每一个屋主协商。

想当然,这笔地产买卖不如单一屋主般容易谈成。原来他们要卖房子的原因是因为在行管令期间所签的租金太过便宜,每月得倒贴多几千块来应付贷款,其中一位屋主有点入不敷出,然而其他屋主又不愿意买下他拥有的部分,所以只好拜托代理找外面的买家。

这几年房地产发展蓬勃,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包租婆/公的梦。大家都希望在退休时,有一个替代收入,亦希望在几年后房产价格可以翻倍。但是就像任何投资,这个产业链也产出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老师”,大家为了在投资房产路上一本万利,参加了很多投资房产的课程。

然而,据我观察,“老师”所教的课程内容会随着市场趋势而改变,而已经买了几个房地产的投资者的贷款有可能被套着了,再也没有机会买更好的发展项目。

我联想到我的邻居告诉我,他的孩子去上了一位“房地产投资老师”的课后,“老师”说以他的薪资,他有信心可以帮他贷款购买2间房子。而那位年轻人的月薪只有3500令吉。

听信“老师”

可想而知“老师”会利用任何漏洞来让投资者拥有几间房地产,其中一个方式就是召集上课的学员一起买“老师”看中发展潜能的便宜房地产。至于年轻人有没有能力供房子则不在“老师”考虑范围内。

“老师”的目的是什么,我不想在这里揣测。

我想说的是这样的合作买房子的案例多的是,可是几年过去了,我看到问题慢慢浮现:

1.其中一位买家去世

我曾经遇到一组听信“老师”建议的学员利用一个人的名义来买房和贷款,而其他人则出钱注资。这些学员没想到的是,万一这位买家代理人不幸死亡,他的家人就会加入争取去世人的房产权。如果对方没有写遗嘱,那有可能对方的父母和配偶,甚至是年幼孩童都会分一杯羹。

幼童在18岁前不能拥有资产,所以如果要卖的话,法律程序也会比较复杂。而没有名份的参与者处境更糟糕,他们在法律上根本不算拥有这个房地产。虽然可以利用信托来确立自己对于房地产的利益;但是因为投资者多抱着侥幸的心态,印花税的花费算高额,所以很多人并不考虑花更多钱保障利益。

当事情发生时,家人根本无法追究,这个房地产最后只会落在有名份的人那里。

2.其中一位买家破产

当拥有者破产时,他名下的房产将会被报穷局没收来还债。破产者所联名的资产也会受影响。

会一起买房子当初就是因为自己的储蓄与个人没有贷款能力。屋子并不容易变卖,所以当一方破产,又没有能力顶下时,接下来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贱卖。这大大违背了当初投资的目的,赚钱不成反而需要赔本。

3.其中一位买家要卖房产

就如这篇文章的故事开头。当有一个买家不能支持房贷,或者有个人财务问题时,他会最先想变卖拥有的投资,或者直接摆烂不再同意供房贷——尤其是那些苦等好多年,回酬不如预期的房子。

这个时候所有的屋主被迫需要决定要一起卖掉房产还是接受顶下价格的建议。

这个过程是冗长又富有争议性的,尤其是越多人参与时,越多人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而且卖屋子不光只是在意卖价,还需要负担律师费,和印花税和代理费用等等。

不管任何投资,在投资前都必须做好功课和评估自己的财务能力。在选择“老师”前多听多看多研究,选择值得信任的导师,千万不要人云亦云。在财务能力方面,由于房地产牵涉几十年的贷款,投资者必需确保:

1) 自己的承担债务能力是在40%的净收入以内;

2) 预算如果无法出租的情况,自己的现金流可以支撑至少6个月;

3) 做好退出计划,在没有租金的的情况下,几个月内必须止损或者可以以更低廉的价格出租。

总而言之,当选择与夫妻以外的人联名贷款是弊大于利,个人并不建议。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我们在决定一个大投资前必须设想任何风险是在自己的能力能接受的范围内。

反应

 

名家专栏

【视频】盲盒Labubu风潮来袭,是在割谁的韭菜?/萧伊妗

Labubu是由一位出生在香港,现为比利时籍的艺术家龙家声在2015年所创造。Labubu玩偶有着可爱清纯的大眼,长长的耳朵和顽皮的微笑,它其实是一只是受到北欧神话的启发所创造的精灵。

在这个系列中不只有Labubu,还有Zimomo、Mokoko 和Tycoco,其他的延申家族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在2019年时,龙家声与中国的玩具公司泡泡马特 (Pop Mart) 签订了独家授权合约。 泡泡马特是一间在香港上市的中国玩具制造商,主要生产盲盒玩具。

在Labubu出名以前,泡泡马特已有很多在双十一时卖到售罄的商品。销售榜一是Molly,接下来才到最近很夯的Labubu。

明星效应

根据最新资料,泡泡马特2023年收入63亿人民币,净利超过10亿人民币,主要消费者来自于90后和00后。

刚开始时,Labubu的价位是100多令吉,随着明星效应,现在在二手市场可以炒高至200多令吉。在泰国更是夸张,自从泰国籍的韩国组合Black Pink成员Lisa在社交帐号展示了她Labubu收集后,Labubu 更是水涨船高。

单日营业额可以突破1000万人民币,创造了泡泡马特海外门店单日销售最高纪录。

如果你与我一样是80后,或更早一代的人,一定对这些流行嗤之以鼻,或许还会觉得莫名其妙。然而泡泡马特的创办人王宁同样出生在80后,他却有不一样的商业触觉。

盲盒的原身为80年代就风靡日本传到东南亚的扭蛋机。再早期一点,这些商品就像是是60-80年代的Tikam。本来是小众情怀,花小钱可以买惊喜。然而,在影视动漫周边的带动下,收藏者的强烈喜好已淡化扭蛋机与盲盒是投机的韭菜盒子的事实。

贫穷本质

更有人称,生活经济压力大,买一个盲盒,带给自己一些小确幸,何乐不为?这与撰写《贫穷的本质》的诺贝尔经济学家的作者所提出的,穷人即使再穷,也会买花钱买一些看似不重要但可以让自己感到开心的物品一致。

打开盲盒前,不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那种款式,在拆封后才“揭开谜底”,商家还会推出具有收藏价值的“隐藏款”。像赌博一样让人们上瘾,人们会因为第一次开箱的经历,而再次购买盲盒来试试自己的运气。商家发现了“盲盒”的套路,现在已延申至文具和饮食业。

很多受访的大人们都坚称自己不买名牌,买几百块的盲盒算是“降级消费”,其实对理财没有冲突。我想,只要是你能理性消费,不至于买手办或者盲盒而欠债当投机,其实都还行。

但是,如果你身为家长,你就要非常小心了。因为小孩的思想还未成熟,朋友之间会有比较,抽到热门款的盲盒会成为同学们羡慕的对象。

由于盲盒是随机的,拆盲盒的结果有很多不确定性,这会反复激活多巴胺,小朋友很容易因此上瘾,这些盲盒已被证实助长孩子们有投机的心理,会养成不良的消费观念和方式。

破解盲盒成瘾

作为家长,我个人认为有几种破解方式:

1)不要让孩子有收集的心态

为了防止年幼的孩子对这些商品上瘾,我们可以先理解扭蛋和盲盒商家在利用消费者要收集一整套的心理。这比普通买东西本身更对荷包有杀伤力,因为谁也不知道会扭到什么,好奇心拽着人一步步上了扭蛋机的瘾。

2)让孩子明白这些手办的原价与真实价值

在日本旅行时,商场其实有卖一些与扭蛋和盲盒里同样玩具,然而经过盲盒包装后的价格几乎与无包装的玩具贵约20-30%。让孩子明白商家的套路有利与孩子理性消费。

3)减低物质攀比的心态

有时候孩子为了社交,会不自觉地跟随朋友圈买一些其实自己没有很喜欢的物品。

再大一点的孩子也喜欢立人设,展现自己新潮的一面。这尤其发生于不善于沟通的孩子身上。

我们可以帮孩子找出他们的优点,并让孩子建立自信,降低孩子依赖物质来社交。孩子们可以利用手工品,笑话输出等成为孩子们的话题以达到同样的社交的目的。

总得来说,对于没兴趣收集潮品的人来说,盲盒割都是韭菜。潮品达人则认为小庆幸买开心和关注理智消费还是值得的,最重要是不要让自己上瘾影响自己的理财计划就可以了。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