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多一点私心/章龙炎

按照现代民主的理想,民众应该是“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理性的选人管理国家。

其实,不需要什么专家解释,大家在日常生活里根本就不能“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大家要为生活忙碌,那里有那么多的时间闲情“事事关心”?



另外的问题,人民大众各有志,国事天下事,并不是所有人都要关心的。

讲白了,关心国事天下事,是一些读书人的“偏见”。

即使不在民主社会里,一些读书人也怀着救国的情怀,疾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英文字Idiot,源自于希腊语,在古希腊城邦的意思是“自私”——双耳不闻天下事。

那时候的背景,说这些人自私可以理解。那时候,政治太重要了,有资格但充耳不闻的人士因此被看作是自私的。



城邦社会般复杂,有资格参与政治,有更多时间参与政治。我们处于大众社会(mass society),情况复杂多了;对于政治这东西,旁观者越来越多。这些旁观者,不需要事事关心,但是为了不让人感觉到他们是自私的(或者用现在对Idiot“也就是白痴”)或者匹夫不如,就跌入一个政治上非常不成熟的陷阱——把政治的参与,等同于“改朝换代”,或者等同与其他的单一因素。

成熟的政治参与,要旨在于民众需要多一点私心。多一点私心的话,你就会知道投票选政府,只不过是民主政治的其中一个环节——不可否认在现代民主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但这只不过是选人选组织管理国家。

多一点私心的更重要理由是,我们不会莫名其妙的把个人和政党或某个政治人物的利益混为一谈。

政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一些交叉点,但把政党的斗争,当作是个人利益的斗争,当作是对一个理想的追求,把某些政治人物当作宗教里救苦救难的活神仙,把另一些政治当作邪魔外道,后果会很严重。

政党看重选票

政党看重的是选民手中一票,以期得到足够的票数组织政府,这是目的,手段千变万化。

选民越“伟大“——也就是要与某些政党和政治人物齐心合力打救国家,不为自己狭隘的利益着想,越荒谬的事就会发生。

德国人天赋高教育水平也高,但在纳粹德国时代却尽其所能阻止思想的交流;他们组织能力强,却可以为了让政府享有强制权力而牺牲了他们的理智生活;他们普遍学养好,却可相信任何对学问探索的假设和结论,可以通过政治决断来搞定。

我想,当时的德国人要是多一点私心,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而不是要为一个“理想”——实际上可能德国人“受辱”的种族情绪反应,全力以赴,或许德国历史不会有纳粹这黑暗的一章。

反应

 

言论

今有华教默士/章龙炎

混淆视听这一招,搞政治的人士即便不精,也要懂得常常用,用得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很多时候,民众是非常容易被混淆的。

说明白一点,混淆本身是一种说服。先混淆自己,再混淆别人就更有说服力了。

不信的话,让我以行动党霹雳州金宝区国会议员张哲敏最近在国会的讲话来证明。

张哲敏针对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魏家祥与其他党内领袖,屡屡挑起10+6华小建校与迁校课题,声称马华与行动党一同在团结政府之内,应一齐为华教事业作出贡献,不要因为没有官做,在那边扯后腿。

张议员的意思明显(如果不明显那他非常可能自己混淆)是,两党同样在政府里就要保持沉默(默默耕耘乎?),因为沉默象征着两党都为华教事业做出贡献。沉默的反面是出声,魏家祥出声,就是扯后腿。

原来静静能够为华教事业做出贡献,追问10+6华小建校与迁校的进展是扯后腿。张哲敏根本就不信这一套。要不然的话,他应该这么说:你马华那么厉害,就让你做啰(反正都同在团结政府里),我们火箭为了一齐贡献华教,保持沉默。我们绝对不会像魏家祥一样扯后腿(出声)。

马华没代表在政府

还有,马华与行动党都在团结政府,其实只说对了不到一半。马华没有代表在政府,怎能说是与火箭同在一个政府?国会并不等于政府,魏家祥以人民代议士身份发言,名正言顺。张哲敏不是不懂,但是为了混淆视听而抨击马华,是要把民众当傻瓜——反正混淆视听在这群人中很有说服力。

至于张哲敏引述部分例子(柔佛培才华小与雪州培民华小分别在今明年开课,李莱生华小的土地问题,政府目前正与州政府接洽,郭鹤尧华小,建校委员会9月刚提交新的图册),来指控魏家祥与一众马华领袖勿再误导大众,称10+6计划已消失不见,很可笑。

10+ 6计划有几所学校已经建好启用,马华一众领袖有可能说这计划“消失不见”了吗?

张哲敏不敢悉数列出所有学校的最新进展“以正视听”,封住马华领袖的口,反而采用混淆视听的手法,是欲盖弥彰。例如,他说“我们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短短两年内有了很大的成就”,还说团结政府上台以来,教育部部长法迪娜与两任副教长林慧英及黄家和,一直都在努力完成10+6计划。

如果成就很大,那是华社喜闻乐见的新闻,为何不是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本人甚至是火箭秘书长陆兆福郑重其事地出来宣布,而是个同党的国会议员当“代言人”出来回应?

答案就在:混淆是一种说服手法,在马来西亚华社尤其如此。你看看,国阵时代喊得越大声对华教贡献越大;在希盟时代,只是出声追问就是扯后腿,静静才是为华教作出贡献。后者说服力特强,前者已经落伍。所以昔有华教斗士,今有华教默士(沉默之士)。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