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留岁月说故事

她,是一名全职微型艺术家。

她把自己的微型艺术品,形容为“用手艺保留岁月,用作品追寻故事”。



但比起她的名字“林佩雯”,人们对她的品牌名称“PicoWorm”,似乎更为熟悉。

林佩雯表示做微型艺术品最考耐心和毅力,因牵涉很多精巧细节,很费心思,且容易遭遇失败,若没足够耐心和毅力很容易放弃。但她是一位爱不断尝试,直到成功才罢休的人。

林佩雯取的品牌名称,很有意思。

所谓的“Pico”,其实是比纳米(Nano),更精细的单位,借此表达她对微型艺术的热爱;“Worm”则是取书虫的概念, 形容常埋首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就像她常埋首做微型艺术品般。有趣的是,品牌名称的缩写“P.W.”,还是她英文名的缩写哦!

年仅25岁的她,在国内外的微型艺术领域,均算小有名气,包括台湾和香港媒体都曾分享过她的艺术作品;也正因如此,当初才知道她——林佩雯的存在。

14岁接触微型艺术



还记得,14岁那年,她第一次接触的微型艺术。

当时,姐姐就是微型艺术爱好者,所以买了台湾的第一本微型艺术工具书,是著名微型艺术家的《郭昱晴的娃娃屋》,通过书本,林佩雯接触到微型艺术,并爱上它。

但与姐姐的纯收集不同,她反而更想自己动手制做。

她说:“还在念中二的我,没有经济能力,所以只能趁姐姐不在家,偷偷拿她收集的微型艺术品来研究;升中五有能力打工赚钱后,才开始买工具制作。当时网络不发达,资源也非常匮乏,要到哪里找教学影片?就只能靠郭昱晴的工具书了。”

当她把基础概念都已摸熟,便开始逛画材店,就算不清楚用途,也会把材料和工具买回家,慢慢探索;比起看影片依照别人的方法抄做,这样才能探出更多的“新意”,包括技巧和材料的使用。

后来,网络慢慢盛行,林佩雯开始追踪其他国家的微型艺术家,而最让她崇拜的一位就是日本籍的田中智(Tomo Tanaka);正因作品的细腻度高,让他享誉国际,也成了林佩雯的学习对象,从他的分享吸取更多做微型艺术品的技巧。

从单品起步

开始投入时,林佩雯都是从制作单品起步,也由于未曾想过能全职投入做微型艺术品,所以就先上大学修读机械工程。

但在大学时期,因比赛的关系,首次接触了微型场景(跟之前介绍过的微型景观不同哦!),她才发现,将个别的小物凑在一起,变成一个完整的场景时,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便会油然而生。

冲动想转为正职

那5年里,她不只越来越热爱微型艺术,甚至越来越有冲动想把它转为正职。

她说:“毕业之后,我曾实习一段时间,才投入做全职微型艺术家,起初也会担心,但我还不需要供屋和供车,就没有什么顾虑,就算没赚钱也没太大影响。虽然说父母都没有强烈地反对,但他们还是会劝我找份安定的工作,哈哈哈!

“我都有把他们的话听在耳里,但仍会坚持自己一直想走的路,就算内心也曾有挣扎的时候。”

她坦承,当爱好变成工作,自然会有压力,但任何工作都有压力。唯一不同的是,以前实习时的压力,会促使她不想去上班;现在的压力,反而是给她更多想要继续做的动力。

零碎片段拼凑故事

林佩雯作品中的概念,很多时候只是零碎的片段,要靠她的创意和想象力,为零碎的片段添置更多的细节,给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场景。

她说:“譬如制作传统的厨房,会在参考婆婆家的传统厨房之后,开始尝试。然后,再参考其它传统厨房,慢慢拼凑成心目中的传统厨房。”

另外,她曾参与的台湾作品,主题是橱窗;即给你一个方形的盒子,让你自由地发挥创意,在盒里添置任何东西。

“听到橱窗,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商场常见的橱窗,但我不喜欢现代的东西,所以就想到常常经过的传统饼干店。但只有饼干又太单调,所以就给它添加童年常在杂货店会看见的其它元素。”

林佩雯在大学时期,花费9个月,边上课边完成的作品;你有找到,属于你童年时期的回忆吗?
(优生活)Picoworm艺术家专访

困难部分拿捏比例

对林佩雯而言,从事微型艺术最困难的部分,就是要拿捏比例。

“主要根据实物的尺寸做缩小,稍微不对就会破坏整体作品的和谐度;所以我需要去找实物来量尺寸,再做缩小,若找不到实物就要靠照片,靠它与旁边的物品比较后抓比例。以前的我常把比例抓得很烂,现在倒是越来越纯熟。”

而她的秘诀,除了多练习,包括多观察周围的事物,建立自己的一个基础概念。但在制作上遇到的挑战,她觉得只要停下来,重新整理思绪,再换另一种方式去做,基本都能解决;反观与顾客沟通会困难,由于不善言辞,要完美诠释顾客要的东西,就需要很多的时间。

“有位新加坡顾客,要我制做其爷爷经营了35年的杂货店,因杂货店生意不好已结业,而正值爷爷庆祝80大寿,他希望能把回忆还原成微型艺术品献给爷爷,让他留做纪念,也能给后代子孙做参考。”

虽然杂货店已经不存在,林佩雯只能靠对方提供的局部照片,以及口述中的零碎记忆,再融入她想象的元素还原,但对方还是非常满意她的作品。

林佩雯透露,她最常做的比例是1:12,习惯之后,就会忍不住越做越小。
怀旧的南洋风格和中华元素,是林佩雯很热爱的创造题材,旧时光、老建筑不仅牵动回忆,也能让下一代瞭解祖辈的过去。

接受挑战提升动力

林佩雯的作品集中,明显能看出,她偏爱传统又怀旧的南洋风情和中华元素。她解释:“没错,那毕竟是我成长的环境,也是自己熟悉的领域,我觉得中华文化,绝对有被留恋和重视的价值,不仅是我,当中也有很多人的生活记忆和投射,均是非常值得被记录和缅怀的。”

以她去年制做的一个半成品为例,那是一家超过60年历史的老字号,即隐身在吉隆坡鬼仔巷(Lorong Panggung)里的何九茶店;当初选择它,纯粹是喜欢,喜欢鬼仔巷被岁月洗涤过的建筑,喜欢道地街坊聚在何九茶店里,边吃早餐边聊生活琐事的画面。

但没想到,今年5月,作品还没完成,便传来了地主要收回地段的消息,而据新闻报道说是要发展成酒店,虽说何九茶店会迁至邻近的街道,但这条鬼仔巷,还是有值得被大家记住、回味和传承的价值。

所以,原本只是喜欢才制做的作品,现在反而变成一种更有意义的作品,“不知道发展商会否保留鬼仔巷的原貌,但至少在我这里,我把它保留住了。”

找到定位分享教育

对林佩雯来说,接到不同顾客的挑战是一种动力,让自己有持续的欲望,也能提升制作技巧;若只坚持做习惯做的东西,不仅不能进步,很快就会感到厌倦,或困在舒适区走不出来。

她坦言,早期的消费者,还不懂得欣赏微型艺术品,甚至觉得好像没太大意义或用途,不知道买来干嘛;所以曾有一段时间,她也会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做?”,但慢慢开始找到定位后,决定身体力行去教育群众。

当他们瞭解微型艺术的价值之后,自然会懂得欣赏。

“当然,既有纯欣赏的群众,也有愿意掏钱买的;真正喜欢的,再贵都会买,若不喜欢,再便宜都觉得是浪费,我也不会强求。”

这是林佩雯为鬼仔街的老旧建筑,以及标志性的何九茶店打造的微型作品。

报道:洪诗迪 摄影:黄亮晖

反应

 

副刊

微缩世界

听过微型艺术(Miniature Art),或是微缩景观(Dioramas)吧?前者是将真实物体的比例缩小,后者是将真实场景的比例缩小,然后做成艺术品。

微型艺术不少见,倒是从事微缩景观的不多,尤其在马来西亚;但无论你是微型艺术,或微缩景观的爱好者,一定要给你推荐艾迪普特拉诺丁(Eddie Putera Noordin)的作品。



步入51岁的艾迪,曾在东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East London),修读建筑学系,在毕业后更尝试做过各种不同的生意和事业,虽曾经历无数的失败,却让他找到了“至爱”;大约20年前,他便决定投身视觉艺术领域,包括绘画、摄影和雕塑的部分。

无疑的,他有非常好的摄影技巧,从2000年就开始任专业摄影的工作,包括体育和商业的拍摄,甚至是知名摄像机品牌的宣传大使;3年前,他才逐步做起“微型艺术”,(也就是俗称的“袖珍模型”),从二维视觉艺术(2D),逐渐发展至三维(3D)。

当初会被艾迪的创作吸引,是因为他能把很多“不细看就会被忽略的细节”都给精雕细琢出来,再善用他精湛的摄影技巧,让它们更显生动,仿如现实世界中的实物,而非人造的微型艺术品;也正因如此,让他收获大量的追踪粉丝,甚至在社群网站广传开来。



在艾迪的创作中,最常出现的物体是交通工具,包括各种经典的汽车型号、摩哆车和船等。

微型作品 均有故事

记忆中,第一次自己造东西,是艾迪年幼的时候。

“其实就跟普遍的小孩一样,我非常喜欢玩具,可惜那时候没有能力购买,就只好自己制造或刻些小兵来玩。当然,做工就没有现在的精致啦。”长大之后,他迷上用画来说故事,但久了,便发现平面的绘画,似乎已无法完整地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

于是,已无法在绘画中获取满足的他,开始钻研和制造微型艺术品,他说:“我起初是先做单件物品,譬如汽车,然后再慢慢地去扩大范围,逐步给它的周遭环境添加更多元素,包括石头、花草树木、道路或人偶等,最终就会演变成一副完整的生活景象。“

所以,他的微型艺术品,均是有故事性的;对他来说,他造的是“回忆”,属旧时候,同一代人都会感觉熟悉的事物,于新一代更是生动的历史档案。

虽然出场频率不高,但很考功夫的人物,也偶尔会出现在艾迪的微缩景观中。

牵涉工序 非常繁琐

如此精湛的技艺,是谁传授给他的呢?即没有高人传授,大学也没修相关的课程,艾迪靠的就是自学成才,他解释道:“我原本就懂绘画和雕刻,于我,这只是新的素材和技术,而不是新领域。所以我只要参考书籍,或是在网路查找资料,再自己探索就能上手。”

听他说得轻松,其实过程却一点都不简单,所牵涉工序,可说非常繁琐,包含锯木、切纸、雕塑、铸型、上色和加工等;因确实太繁杂和琐碎,在这里就不赘述了,只给你知道一个粗略概念。当然,也不是全部的微型艺术品,均需要牵涉到完整的步骤。

“需要多少步骤来完成,这就要视情况来定了,很难要解释清楚。通常一个微型艺术项目,大概需要4-8星期完成,但在同一时间,我会一起做3-4个项目,毕竟有几个工序会需要到风干的过程,所以在这漫长的等待,我就会先做其它的项目。”

精湛的摄影技巧,对艾迪的微缩景观创作,无疑是一项加分的技能,所呈现出的意境,几乎跟真实的景象是一样的吧?

耗时创作 尚未完成

据艾迪透露,他最费时间的项目,共要6个月,而且是到现在都还没有完成哦!

“那是一个蛮庞大的微型艺术品,大约4×3英尺,它包含很多不同的房屋和建筑,我想要说一个,在马来西亚的村庄内,关于种族和谐的故事。”没错,实际上,当初会懂艾迪普特拉诺丁,是源于他在社群网页中分享的一篇言论,曾经在网络世界受到广传。

那篇言论的标题,本身就非常吸睛,说的是“劝请我国的华裔和印裔移民海外”,因他深信华裔和印裔有能力自己建造新国度,而不应留在马来西亚承受如此糟糕的对待;他甚至希望华裔和印裔能邀请他一起移民,并共同建立一个种族和谐的新国度。

幽默的用语,理智的言论,让他获得各族人士的赞赏。在这里想表达的是,若你有关注他的社群网页,你就知道,这就是“艾迪普特拉诺丁”,一个热衷歌颂及传播种族和谐的艺术家;而除了文字的部分,他现在就想用更强烈的视觉媒体去传达。

每个细节都讲究,务求要做到细腻精致和最高仿真度,这就是艾迪普特拉诺丁的经典特色之一。

复制铁锈 视觉效果

他的微型艺术品,主要都是乡村的淳朴景象,甚至有很多物体,均会附有一种铁锈的质感,艾迪解释道:“正因是旧时代的回忆,所以我有很多的背景,几乎都是以乡村为主,甚至要复制出一种铁锈的怀旧视觉效果,才能够把那时候的感觉和氛围给带出来。”但对他来说,要把旧时代的事物,最贴近真实的一面,以微型艺术呈现出来,其实是挺具挑战性的;毕竟很多场景或物体,几乎都已经不存在了,所以他得尽力去回忆或询问亲朋戚友,甚至是去研究相关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等,以便能提高成品的仿真程度。

“我非常喜欢旅游,我每次到不同的地方旅游时,都会拍很多照片,尤其是很细节的照片,包括门、窗户、破墙或生锈的交通工具等;而这些就是我的参考对象,甚至是我的创意灵感来源。”

艾迪作品均会有一种铁锈和斑驳感,是属于岁月的痕迹。

无法形容 满足成就

在制造过程中,问他最具挑战性的工序?则是木刻和上灰泥的部分,正因微型艺术品的尺寸都非常小,尤其细节的部分就会更脆弱易碎,所以就要非常小心。

他补充:“上色的部分,其实也不简单。譬如交通工具的铁锈效果,可一点都不能马虎,我必须要知道铁锈的部分,通常都会出现在哪里才能进行上色;而且它们的尺寸又非常小,上色会特别吃力。但最重要的前提是,我得确保采用的颜色,必须跟真实物品相同。”

需高度恒心毅力 

无可否认,微型艺术品的制作,需要高度的恒心和毅力,虽然过程非常艰苦,但艾迪却是异常享受,“越困难,几乎越能激发我的动力和斗志,我从来都没有想要放弃的念头,或许是跟我很热爱绘画有关吧!作品完成之后,那种满足和成就感,很难要用言语形容。”

而他的记忆里,最印象深刻的一个作品,其实是一个房子;据说是他朋友要给86岁的年迈父亲贺寿,才找他做的微型艺术品,他说:“那是他爸爸建造的房子,而他自己也在那里出生,但因要配合城市的发展,那间房子已经被拆除了,所以我给他们重建一个缩小版的。”据说,他爸爸收到之时,还感动落泪了呢。

报道:洪诗迪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