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问华教大业,谁主浮沉?/新大马人

新任教育部长马智礼博士宣布,前朝推行的华小10+6计划受到检讨,8校照跑,8校须再探讨,理由是有数个计划具有政治意图。

话音甫落,马华头头魏家祥博士、民政头头马袖强等和教总头头全部跳出来,大喊不公。这样的场景以前不是没有过,只是少了行动党的叫嚷,总是让人觉得怪怪和不习惯。



根据马智礼的说法,检讨增建华小的计划已在内阁提出,按理说林冠英和陆兆福都有出席,只是他们迟迟没有出声。这是希盟执政跟国阵执政的一大不同点。当国阵执政时,关系到华教的重要宣布,通常都是由马华联同民政党举行新闻发布会,而作为反对党的林吉祥和林冠英则负责攻击和批评。

变天之后身分对换,马华和民政似乎在努力做好反对党,只怕有心无力,尤其是马华更是十分尴尬,因为华人已在大选以选票清楚告诉马华,华人不需要马华替他们操心。以往马华喜欢高喊“与华小共存亡”,现在形势却是华小未亡马华就快亡,真是情可以堪?

华教前途马哈迪说了算

华人不靠马华出声,该靠谁来保障华教大业?获得国会议席最多的公正党,是由被马华视为“华教克星”的安华实权领导,寄望他有一点脱离现实,因为安华担任教育部长时,华教人士老想着“一所华小不能少”,安华却实践了“一所不能多”。



希盟里的土团党是以土著权益至上,诚信党则以回教挂帅,他们也没有说过要维护和发扬华教。华教据说是华社的命根子,可是大选时,华社“睡下去”支持希盟,到底是希望谁来捍卫华教?

华社不能怪罪行动党,因为行动党早已就选择了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舒适定位,林冠英更是一再强调自己是马来西亚人,你怎能叫行动党为了华小而改变立场呢?

说到底,华教的前途,还是华人疯狂着迷的马哈迪说了算。希盟的大选承诺显然不算完整,老马还准备把宏愿学校落实,未来估计还有更多让华教人士跳脚的政策出台。或者以后的华教课题,华社都把希望寄托在无需一里路的新任副教长身上?

反应

 

言论

独中应朝多元文化共存/朱键鸿

独中在经历了六十载的发展,其特色是什么?华教先贤们努力坚持传承华文教育、积极打造素质教育,在当代还能作为独中的招牌吗?

在华裔出生率日益下降、国际学校林立竞争、家长对教育的高要求等许多条件的改变下,独中的办学与定位已然受到挑战。许多学校已在课程和招生上寻求不同出路,但仍不时出现乖离独中本质的争议。

借着本年度华教节主题,透过再思林连玉精神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我想提出另一个可能的策略。

发展多元文化教育

林连玉等人当年在主张单语的国家语文教育政策下,坚持保留母语教育、力求传承华人文化,可谓为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若说独中本身即是多元文化体现的存在应不为过,然而仅此并不足矣。我们还需继续探问独中如何在这片多元文化的国土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多元文化的核心是“差异”、“冲突”和“共存”。了解差异的本质和形成方式是最基础的一步,接着需要揭露差异背后的矛盾与冲突,再透过理解差异政治的运作模式,开展差异如何共存的机制。

独中存在差异吗?这里的差异不单指族裔,还包括性别、宗教乃至性倾向等。只有肯认了差异的存在,并从主体认知到不同的需求和观点,才能形塑足够包容的环境。

独中的课程教学、行政文化和学校活动中是否有推广对各种差异进行更全面的认识?除了一般所做的佳节文化推广,对差异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表达是否有所了解?

或许很多学校不想了解差异,是因为害怕背后的冲突。我们潜意识中认为冲突耗费成本甚至影响和气、挑战权威,总习惯说“尊重差异”的我们,却以为只要不评断不干涉就好,然而缺乏处理冲突的多元文化可能只会落入相对主义的困境。

差异背后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是冲突需处理的要点,其中对主流意识型态、优势文化和各种压迫的检视,省思权力与资源的重新配置、学习的内涵与个人的态度,是学校在处多元文化的关键,也是实现社会正义的契机。

打造属于全民独中

有了对差异的了解、冲突的处理,才有可能应共存共荣展开对话。文化间的对话是平等的、没有层级的理解,过程中对话机制的设定与最后的讨论结果,也应是集众人共识所决定,这是公民素养的养成,也是民主社会的基础。

主张母语教育、坚持文化传承的独中,有没有可能以自身的经历引领马来西亚的学校教育走向一个真正的多元文化主义?逐渐增多的友族师生、日益革新的社会文化和越见复杂的社会组成都是很好的契机。

在能肯认和欣赏自身文化的前提下,也能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多元文化的共存共荣即保障每个人,也保障独中的生存。打造属于全民的独中,或许是新的可能。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