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岸

取缔马路流动贩商 丹警开出22张罚单

(哥打峇鲁21日讯)吉兰丹警方正式对付马路上的流动贩商,目前已有22名贩商接获罚单。

吉兰丹交通调查及执法组主任莫哈末占利指出,上述罚单是在上周一至周三的执法行动中发出,警方分别在韩沙路、吉赖路及冷巴西烈路展开取缔,所有贩商年龄介于20岁左右。

他受《Kosmo!》询问时说,警方是援引1959年道路交通法令(LN166/59)第10A(1)条文采取行动,最高罚款额是2000令吉。

他指出,所有商贩将在1个月内上庭聆讯。无论如何,目前警方并没发出任何罚单予在马路上购买食品及饮料的司机及乘客。

根据观察,在路中央兜售的情况,通常发生在上、下班时段,兜售员会趁着车子停在路上,于是来回走动兜售食物或饮料。

兜售者以年轻人为主,他们所售卖的食物常见的有薄饼、汉堡、咖啡、奶茶、肉丸、意大利面、腌芒果等。主要兜售路段是在哥市苏丹耶也柏特拉大桥、吉赖路、苏丹耶也柏特拉路、韩沙路及冷巴西烈路等。

虽然警方已开始对付马路上的流动贩商,不过今日尚有一些贩商在巴西河路的交通灯处兜售饮料。

反应

 

霹雳

疫期禁摆档 流动贩商转型求存

报道:黄丽

(东甲11日讯)受到冠病疫情和政府实施管控令的影响,东甲流动小商转型求变适应新常态,从流动摆地摊转型为租赁店面在固定地点营业,也从以往顾客上门购物的被动方式转型为主动出击,在网上销售。

东甲顺荣菜行老板黄顺荣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指出,他从年轻开始就跟着父亲从事夜市流动菜商的生意,即使工作辛苦,但这是父亲留下的行业,而他也早已习惯“东奔西摆”的生活,从未想过转型或改行。

他说,直到去年3月实施管控令至7月份整整5个月夜市被禁摆档,他坐吃山空,逼不得已下才转型。

他说,仔细盘算和比较后,跑夜市集和转型后的费用差额不大,可用其他方式补回,于是毅然从8月开始转型,在东甲卫星市租下一间店面,继续干起卖菜的老本行。

他说,据点经营和舟车奔波的摆档方式是有差别的,特别是他在停顿了5个月没有做生意,加上夜市集和固定地点的人脉不一样,他当时必须重新建立认知和经营人脉,以致开店时的首3个月生意并不理想。

他指出,转型后时间固定,无需忙到三更半夜,也增设售卖干粮、罐头、面粉、白糖、食盐等食品,作为缴还租金、水电费的另一途径,不过不足之处是客源减少了。

改租半间店经营

从帮忙摆路边档,再到自己经营,流动小商何德鸿同样因为疫情冲击而转型租下半间店面继续营业。

何德鸿分析说,过程中面对成本增加,过去流动式只需一辆罗里加上一位助手就可开档,但是却无法多样化经营,例如无法售卖生鲜鸡、鱼虾等。

他指出,转型后,地点固定,客源也稳定,基本费用也和流动式经营不相上下,但会增加水电费和屋租,以及增加员工所造成的费用,但他始终没抬高物价,将开销转嫁给消费者。

“转型后,我除了可以售卖蔬菜瓜果,也可售卖生鲜,如鱼、虾、鸡肉、干粮等。”

他表示,目前因资金问题,暂不考虑增设冷藏部。

孩子不接手杂货店难转型

东甲老字号南源号杂货店负责人黄奕顺受访时提到转型的难处,如今他的生意额比起管控令之前减少了20%。

他说,其杂货店是父亲传给他和已故兄长接手经营,已超过半世纪,一直以传统方式经营。

“难以转型,因为孩子不愿接手这个无利可图的行业;其二是地点和东甲巴刹只是一条马路之隔,巴刹应有尽有;再者要兼卖蔬菜等,要有足够人手。”

他指出,他的杂货店属于小镇型传统杂货店,除了面对大型商场的竞争,也面对已转型的流动菜贩及网络商店的三面夹击,若要拼价格,无疑是让他拿石头砸自己的脚。他认为已年迈,若年轻30岁,或可大展拳脚转型。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