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

印尼反共排华大屠杀 解密文件:英国也有份

(雅加达19日讯)英国《卫报》17日根据外交部解密文件,惊爆英国的情报部人员煽动策划印尼反共排华时的大屠杀,并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包括鼓动印尼人士“消灭共产主义毒瘤”。

印尼在1965至1967年掀起反共排华浪潮,估计50万至300万印尼共党支持者遭到杀害,堪称20世纪战后最残忍的大屠杀之一。

解密文件指出,当时印尼首任总统苏卡诺因为反对前英国殖民地马来西亚独立建国,因此自1963年起派军队到印马边境,时不时越界入侵大马并爆发小型冲突。

英国外交部的资讯研究部门为此派出专业宣传人员到新加坡,对苏卡诺政权及支持苏卡诺的印尼共产党(PKI)进行负面宣传。

英国人员警告若印尼共产党领导人仍逍遥法外,以及他们的追随者没有受到惩处,印尼将会一直处在危险中。

宣传材料还将印尼共产党比作是希特勒或成吉思汗,也对有影响力的人士疾呼“拖延和三心二意只会导致…我们彻底毁灭”。有意藉负面宣传颠覆苏卡诺政权。

这些宣传材料用的是印尼语,表面看起来像是出自新加坡的印尼侨民,实际上来自英国特工之手。仅在一年间,大约印制了2.8万份这样的宣传册子。

除了印制煽动文宣,英国政府也资助一个广播电台,从马来西亚向印尼播放节目。在一波波宣传攻势助威下,印尼军方对共党与共党支持者的杀戮愈演愈烈。

《卫报》报道,毫无疑问,英国外交官清楚印尼国内的大屠杀,因为在印尼的英国情报人员有一切手段监听印尼政府的通讯,并监控该国军队的动向。

另外,《今日俄罗斯》援引2017年美国解密的文件显示,美国不仅清楚印尼共产党被屠杀,还“积极支持”屠杀行动。

有网友指出,世上所有的动荡和大屠杀背后,永远看得到美国或西方政府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嗜血之手。

 

ADVERTISEMENT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尼克逊访华50周年与香港变局

报道:笔锋

美国前总统尼克逊50年前的访华之行,对两岸关系带来巨大与深远的影响,也在香港带来重大的冲击,震动长期以来反共的殖民地体制,颠覆英美至上的殖民论述,使得过去亲英亲美的精英,都开始移转视线,关注中国的发展,也追随中美突破的浪潮,分享它所带来的外溢效应,目睹历史变幻的美丽与哀愁。

1972年2月下旬,美国总统尼克逊在冷战高潮之际,突然演出反高潮的政治大戏,冲破意识形态的“铁幕”飞往北京访问,与毛泽东握手言欢。这开启了北京与华府关系正常化的大门。

这当然对两岸关系带来巨大与深远的影响。但史家发现,尼克逊之行,50年前也在香港带来重大的冲击,震动长期以来反共的殖民地体制,使得不少过去亲英亲美的精英都开始移转视线,关注中国的发展,也追随中美的突破浪潮,面对它所带来的外溢效应,目睹历史变幻的美丽与哀愁。

最主要的是香港的精英,从大学校园开始,无论是香港大学或中文大学,都兴起一股“中国热”,不仅要了解1949年以后的新中国,还要重新学习近代史,了解为何中共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可以打下神州大地的江山,历经韩战与各种政治运动的折腾,最后还会赢得美国总统的“朝拜”,推动中美关系发展。

学生“认社关祖”

很多学生领袖提出了“认社关祖”,要认识香港社会,关心祖国,走出书斋的温室,要到社会大学的广阔天地去历练。由于当时还是文革的高峰,那些开始阅读红色经典的大学生被毛泽东的理论所感动,要抓阶级斗争,要为贫下中农服务,要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学校报章都充斥文革的词汇,热火朝天,大学生组织读书会,熟读毛泽东选集,还研究马克思主义,深信哲学家的任务不仅认识世界,还要改造世界。

这样的风潮改变了社会的氛围。过去对中国大陆抱持敌意与隔膜感的新一代精英开始关注中国,也关注美国社会的变化。

冷战时期,香港要负笈美国留学的学生都避免前往裕华国货公司购物,以免被人打报告,甚至传言CIA(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特务会在公司门外拍照,确保留美学生不是“亲共”。但在尼克逊访华之后,这样杯弓蛇影心态似乎随风而逝。

当然,文革的氛围早就飘来香港。每天从九龙坐轮渡到中环,可看到中国银行大厦顶楼挂着醒目的标语——“毛泽东思想万岁”。香港人在中美破冰的历史转折点中,思考这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社会,如何从高度敌对的状态下走向和平友好的未来。

文化界与媒体也是春江水暖鸭先知,推出不少解读中美突破的背景文章。但左右分明的报纸大多是黑白二分,彼此攻击,倒是《七十年代》、《70年代》等新兴的刊物洛阳纸贵。前者是北京的外围刊物,后者则是从国际左翼的观点来看中美的变化;尽管立场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香港殖民体制的反思与挑战,对于年轻一代来说,都有极大的启蒙意义。

发挥桥梁角色

这也打破了香港长期被殖民体制宰割的论述。新中国在美国的外交突破下,为党内日后打倒四人帮埋下了伏笔,要坚持打开国门,不能再在意识形态无休止的争斗中内耗。

而香港在中美的握手中,了解世局的变化,源于中美结缘制衡苏联,避免中国遭受可能来自苏联的核武攻击。香港精英都熟悉尼克逊的外交谋士基辛格的分析:中美苏是不等边三角形,中国看似比较小,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永远大于第三边。

中国在这三角形的背后,还有很多的香港新一代,投身到中美关系发展的建设中,为后来香港回归作出了各种或明或暗的贡献。他们大多熟谙西方的游戏规则,也在70年代开始,了解中国的剧变,如何从文革到改革开放,如何在中国走向全球化的道路中,发挥重要的桥梁角色。

50年后,当年香港的年轻人都已经是到了“不逾矩”之年,但他们昔日目睹尼克逊访华这一幕,成为他们生命“政治启蒙” 的定格。抚今追昔,追溯半个世纪两国的互动的变化,不胜唏嘘。中美曾经在1979年的中越之战中,关系异常密切,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到了谅山,等于是为美国报一箭之仇,一雪1975年美军兵败西贡之辱。中国2000年加入世贸,进入全球化的轨道,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但在地缘政治上,中国在过去10年间的国力飙升,也使得美国越来越忌惮,必欲遏制而后快,但中美的供应链已经紧密相连,很难脱钩。

最令香港“婴儿潮一代”感叹的就是2019年的黑暴事件,美国在背后介入的影子,疑云重重,以民主的名义,行暴力之实,被指责是颜色革命。但如今美俄乌克兰博弈之际,美国极力争取中国的影响,避免基辛格所说的外交三角形倒向莫斯科的一边。香港历尽中美博弈的沧桑,分享了各种历史起伏的滋味,也见证了中国必须坚持开放与创新的道路,才会赢得历史的掌声。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