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专区

回眸百年传奇张爱玲 两岸三地新作诉说倾城思念

报道:江迅

2020年是张爱玲百岁冥诞,也是她去世25周年。华文媒体纷纷抢闸推出纪念专辑,诸多关于张爱玲的研究专着接连推出。

台湾《印刻》宣布举办首届张爱玲文学奖、许鞍华执导新片《第一炉香》入围威尼斯影展、香港收藏家吴邦谋新著《寻觅张爱玲》、淳子关于张爱玲的第12部作品《惘然·张爱玲》亮点颇多。

原拟7月举行而延期年末的香港书展,有《亚洲周刊》主办“名作家讲座系列”的《百年张爱玲:香港的倾城之恋》讲座。

踏入9月,张爱玲百年冥诞,2020,“爱玲爱玲”,这一年,也是张爱玲去世25周年,华文媒体纷纷抢闸推出纪念专辑,诸多关于张爱玲的研究专着接连推出,台湾《印刻文学》杂志宣布举办全球华文圈期待已久的“首届张爱玲文学奖”。2020年是个特殊节点,这一波让全世界暂停运作的疫情抽空了时间,让人们停在原处观望,重新凝视自身。

100年也好,25年也好,人们对于整数都会热衷回顾,也确实值得纪念,仿佛人们已经完成了些什么,或是走过了某个阶段。从张爱玲开始发表她的作品到现在,她笔下的男女情爱、人情世故,即使人旧了,心也总藏个活的念想。

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进入21世纪以来,“张学”研究已比上一世纪更为深广地展开,张爱玲文献学也已取得长足进展。张爱玲生于1920年上海,显赫家族早已破败,“没落贵族”是她。

1943至1945年,仅仅两年,她以《沉香屑·第一炉香》崭露头角,出版《传奇》、《流言》,光彩夺人,“海上传奇”是她,此后再没有张爱玲时代。1952年,她离开中国内地,后半生远渡重洋,深居简出,笔耕不辍,成了引人好奇的谜。1995年她在美国家中离世。

海上花,开又落,历经繁华然后落尽,她的名字已成为一种符号和现象,百年过去,她的书仍被阅读,仍蔓延出一系列文学系谱。她被历史留了下来。拥挤的文坛上,仍有固属于她的位置。

被视为“祖师奶奶”的张爱玲,在文学神坛上已说不清多少年了,读者只知道关于她的“热度”从来没有冷却过。作品被一版再一版地印刷,改编成舞台剧、影视剧,甚至由张爱玲的撰文风格衍生出来的“张派”文学,以及往后的无数作家,无不直接折射张爱玲在文学史上亮点。

张爱玲,以出身论,她是贵族中的“没落户”;以感情论,她因爱情遭受半世纪的臧否;以生活论,她晚年拮据、洗尽铅华;但以文学论,她立于不败之地。

魔样人生出生日亦成谜

香港文化人、作家马家辉说,张爱玲出生日期,有说是9月19日,有说是9月30日,而他只信任细心的冯睎乾,他在《在加多利山寻找张爱玲》书里指出,“张爱玲在1920年9月30日出生,即农历八月十九日,这是毫无疑问的”。

马家辉说,“他更替张小姐试推了紫微斗数命盘,验算她的性格和际遇,从年轻成名到老年飘泊,皆有吻合……张爱玲逝世25年至今,悼念文章陆续有来,回忆的考究的,评论的诠释的,各有卓见”。

张爱玲文学奖期待已久

台湾《印刻文学生活志》10月号将宣布举办“第一届张爱玲文学奖”,这是华文圈期待已久的文坛盛事。《印刻》8月号,封面专辑“张爱玲一百”,被视为华文媒体新一波纪念张爱玲风潮的最强风向标。专辑是庆贺百岁诞辰,也是身为读者的回望,有杨照的“总论”《张爱玲百年祭》,爬梳张爱玲的文学定位和写作脉络;有魏可风的小说《谪花—再详张爱玲》,回溯张爱玲一生。在“解读·张爱玲”栏目中有简媜的《谜样女人,魔样人生—读〈谪花〉有感》,以女性角度共情,还她“肉体凡胎”;还有魏可风的《一袭被冤枉的华美袍—张爱玲疾病年表以及立克次体病症状》等。在“印象·张爱玲”栏目中有叶天伦的《讨厌张爱玲》、林姣霜《欠可爱》、徐祯苓的《鞋事》、张馨洁的《来自千疮百孔的回声》、杨婕的《垃圾里的爱情》等。

正如《印刻》执行主编蔡俊杰说,“打从张爱玲出现,并且作品很快风行,甚至风靡之后,仿佛从此人和人之间多出了一层‘张爱玲时间’,人们好像找到一种方式去估量人与人之间的暧昧距离,还有心与心之间计较斤两。所有的人际情爱关系,各自冷暖温凉沁湿浸透,非得彻彻底底感受,是苍凉或颓败,自己跳进去才算数。

也可以说,每个人都应该读出属于自己的张爱玲,她永远可以是新的,是无止尽追寻的原型”,“时间带不走张爱玲,不论是作品的广传研读,或是未来可能的更多史料发现,以及崭新观点的提出,传奇仍继续丰富着读者们的想像与追索”。

书刊电影的“张爱玲时间”

8月的《印刻》一上市便脱销。《印刻》意犹未尽,承继8月专辑,再迎来“9月张爱玲”,同时出版两幅不同的百岁张爱玲封面,供读者珍藏。

这一期有黄心村谈张爱玲于1941年港战爆发前后,于香港大学短暂3年的经历,并带来珍贵的影像和资料;张伟细说文华影业和张爱玲的渊源;导演桑弧拍摄的张爱玲相片;苏晓康解读晚年张爱玲的孤绝弃世;杨照析解《封锁》中的空虚感;邵迎建梦里寻情,再探《流言》;周芬伶揭露《小团圆》里禁果乐园的幻灭……

在香港,《明报月刊》9月号也推出特辑《张爱玲诞辰百周年·纪念与新发现》。有潘耀明访谈导演许鞍华的《银幕上刻画张爱玲佳作》、王安忆《戏说》、林青霞《走近张爱玲》、许子东《张爱玲与香港的吊诡关系》……总编辑潘耀明在“卷首语”文末强调说:“一个社会,假如被掏空了文化,只是靠表面的繁华来维系风光,正如《第一炉香》女主角葛薇龙的感觉一样,兴许一觉醒来,大众都会觉得自己‘是《聊斋志异》里的书生’,骎骎然那座‘豪宅’已经‘化成一座大坟山’了。这是香港的现实与危机。”

7月,第77届威尼斯影展大会宣布,“终身成就金狮奖”得主为香港导演许鞍华,她成为首位获此荣誉的华人女性导演。大会评论认为,“许鞍华是当前亚洲最受尊重、最多产、最多面的导演之一,其职业生涯横跨40年,涉猎所有电影类别”。她执导的新片《第一炉香》也入围了该影展,并公布了海报。金色背景的海报上是9张照片:导演许鞍华、编剧王安忆、摄影指导杜可风、服装造型设计和田惠美、音乐监制坂本龙一……阵容华丽。这部影片改编自张爱玲的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

张爱玲的《第一炉香》创作于1943年,故事说的是上海女学生葛薇龙于“八一三事变”后,随家人到香港避难求学,后来恋上纸醉金迷的生活,爱上富家公子乔琪乔,逐渐沉迷在纸醉金迷中不可自拔的悲剧。这部小说是张爱玲的处女作,写了一个大时代,一经发表,就令张爱玲声名大噪。擅以电影语言处理文学与时代题材的许鞍华,会为大家带来怎样的《第一炉香》,能否再现香港纸醉金迷的旧时代风情,张迷和许迷都期待着。

许鞍华四度改编作品

这已经是许鞍华第4次改编张爱玲的文学作品。1984年,许鞍华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拍摄了电影《倾城之恋》,由周润发和缪骞人主演。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许鞍华又拍摄了电影《半生缘》,该片改编自张爱玲的小说《十八春》,由黎明、吴倩莲、梅艳芳、葛优主演。2009年,许鞍华又首次执导舞台剧《金锁记》,这同样是张爱玲在1943年的作品。该剧由王安忆编剧,2009年在香港首演。

许鞍华并不认为自己是“张迷”,她说张爱玲只是她熟悉的人。不过,许鞍华也多次表露自己对张爱玲的喜爱。她认为:“张爱玲把人性的方面都写出来了,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她的目光比较平等。”

繁花落尽文坛未冷

陆小鹿评述认为,张爱玲的小说,素来让导演们又爱又恨。爱的是她的小说自带“电影感”,因张爱玲自己就是影迷,也编过剧,桑弧导演的《太太万岁》的剧本就来自张爱玲。

另一方面,“张迷”人数众多,用当下流行的话来说,“张爱玲”3个字就是流量保证。但是,将她的小说改编成电影也非易事,因张爱玲小说并不以情节为主,其最出彩的是文字及情感部分,如何将这些转换为影像而不失华彩,是一大难题。

饶是如此,还是有不少导演知难而上,比如关锦鹏拍过《红玫瑰与白玫瑰》,侯孝贤拍过《海上花》,李安拍过《色·戒》,而将张爱玲小说搬上银幕最多的,当是许鞍华。

王安忆转型“遇见”张爱玲

许鞍华执导的新片《第一炉香》和舞台剧《金锁记》都由上海作家王安忆任编剧。王安忆初登文坛不久,就展现出了个人风格,在伤痕、反思、寻根文学潮流中一路前行,是公认的实力派小说家,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创作关口,她在寻求自我更新和创作转型中,遇到了对于她非常重要的作家张爱玲。

王安忆第一次在文章中公开谈论张爱玲,是写于1995年5月的《寻找苏青》一文。王安忆全面解读张爱玲是在2000年8月,她在香港“张爱玲与现代中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上作题为《世俗张爱玲》的演讲。有评论说,凡是熟悉王安忆在地域视角这个节点上发生重要转型的人都知道,张爱玲思想和文学的这两个着力点,恰恰也是对王安忆创作转型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学资源。

翌年,王安忆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谈到张爱玲。谈到很多人将王安忆小说与张爱玲作对照看时,王安忆明确说:“我觉得有像的地方,但不是像到那种程度。像是因为有两点:一是都写了上海,这容易使人想到我和张爱玲的关系;另一方面,都写实,在手法上,也使人把我们联系起来。我个人最欣赏张爱玲的就是她的世俗性。欲望是一种知识分子理论化的说法,其实世俗说法就是人还想过得好一点,比现状好一点,就是一寸一寸地看。”

但若说张爱玲对她的影响很大,王安忆却不以为然,张爱玲的小说不过是她创作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添加剂、一个启发点,而并非全部。有评论认为,王安忆所创作的小说中某些故事想像逻辑、叙述方式和行文风格的转变,也都或多或少地看得出张爱玲文学资源的成分。但这并不表明,王安忆的创作就是张爱玲在90年代的翻版。“张爱玲”这一因素,不过是给她小说创作的地域视角注入了新活力,产生了一种新动力。在特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她“重写”了张爱玲。

在上世纪一大批名笔文豪中,张爱玲可称为是其中最让人笔下蠢蠢欲动、而又最值得留白的大家,这些年研究她的著作,远远多于她自己的作品本身。

7月,一年一度香港书展因冠病疫情而延期,是否年底举办仍有待观察。原计划亚洲周刊主办的“名作家讲座系列”有一场《百年张爱玲:香港的倾城之恋》的讲座,由名导演许鞍华、许子东与宋以朗3人对谈。宋以朗是张爱玲遗产继承、执行人,是张爱玲挚友宋淇、邝文美夫妇之子,多年来整理研究张爱玲遗稿等资料。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是著名中国文学学者,着有《张爱玲的文学史意义》等,新着有《细读张爱玲》。他们3人将对谈张爱玲与香港的连接。

寻觅3段旅居香港踪迹

香港收藏家吴邦谋将自己收藏中的张爱玲藏品编辑成书,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发掘张爱玲的个性与一生的故事。他的新著《寻觅张爱玲》,把多年来搜集的超过200件有关张爱玲的珍贵藏品,包括早期著作初版、报刊原刊小说、电影宣传刊物、广告及照片等,跟读者分享,讲述藏品中穿插故事,图文并茂,透过一些真实的藏品去接触张爱玲。藏品可遇不可求,收藏除了金钱的付出,也要看机遇,更少不了对藏品的慧眼。原定的7月香港书展期间,吴邦谋也有一场《张爱玲与香港》为题的讲座。

阅读吴邦谋这部新著,不难发现书中亮点甚多。最夺人眼球的,莫过于他对张爱玲中学母校上海圣玛利亚女校1932年年刊《凤藻》的评述。吴邦谋有幸觅得这本《凤藻》,终于发掘这篇目前所知张爱玲最早刊登的英文作品,把张爱玲的英文写作时间提前了整整5年,张爱玲的创作史,因吴邦谋的这个发现而又要重写了。

张爱玲先后在香港生活的3个时期,即1939至1942年、1952至1955年,以及1961至1962年的短暂旅居,在其生活史和创作史上都占着不容忽视的位置。

《寻觅张爱玲》中以相当篇幅讨论张爱玲的香港生活,显然具有深意。吴邦谋写了《张爱玲在港大》等文,全面讨论张爱玲在香港大学的学习、师承、交游和香港生活对其创作的影响,同时配以大量珍贵照片,甚至还有上世纪40年代初的香港银行存款单、电费单、“人力车商组合收条”等,力求回到“历史现场”。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中国开放动力vs美国关税封闭

报道:笔峰

美国的封闭和孤立主义、高度自恋、一切都是自我中心,和中国的开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形成强烈对照。在全球化旅程上,美国快速倒退,中国加紧前进,见证一个大时代的开始。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第二任,美国即将回到一百多年前的孤立主义,高筑关税壁垒,打着“美国再次伟大”的旗号向全球征收关税。但中国却成为世界自由贸易最坚定的支持者,扩大开放,对日本和更多西方国家实施单方免签,让更多国际游客看到中国真貌,冲破西方主流媒体只手遮天的阴霾。

特朗普还没正式就任,就已经发出声明,要对中国加征关税10%,也同时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征25%的关税。

特朗普的思路就是要推动全球的产业链回到美国,要美国“再工业化”、要重整全球经济秩序,让美国的蓝领工人回复50年前的荣光,要振兴底特律,让美国的“铁锈带”不再生锈,而是要成为浴火重生的汽车之都。

加剧美国通胀

美国进入一个关税帝国时代,颠覆了全球化的基本价值观,也摧毁了自由市场经济机制。它带来的立竿见影效果,就是美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会更加的万马奔腾,尤其民生用品。

最近美国的网购和百货公司都出现抢购现象,主要是消费者的强烈预期心理,忧虑特朗普上台后会百物腾贵,特别是中产阶级和底层的必需品,绝大部分都来自中国,若征高关税,美国市场并没有什么其他的替代品,如当前网商Temu和Shein的几万种商品,都是美国消费者的刚需,最后关税只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特朗普推动再工业化也只是春梦一场,因为美国目前没有足够的人才,没有强大的工程师队伍,而企业文化早就被强势的工会势力所破坏,生产力奇低。

美国制造的汽车普遍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福特、通用等品牌只有在中国生产,仰赖中国市场,才能找到自己的第二春。但离开了中国,要在美国建立全产业链制造有竞争力的汽车,可说是椽木求鱼,不切实际。

即使当前在全球流行的美国特斯拉电动车,也是靠加州政府的大幅补贴,以及在上海的超级工厂支撑,才能够称霸一时。

中国致力兼善天下

但如今加州民主党州长纽瑟姆不满特斯拉总执行长马斯克支持特朗普,并且成为特朗普的亲密顾问,决定要将加州政府提供给特斯拉的巨额津贴取消,也将对美国电动车发展带来冲击。

相对地,中国正在加快开放的步伐,加强与全球供应链连结。苹果总执行长库克最近访问北京,就强调苹果今天的成就全是靠中国,中国对外企在华的投资给予更多的开放,包括金融业的银行、保险公司和各种投资机构,加强中国和国际金融的融合,并且在医疗事业、医院经营,都开放给台港澳和外资企业,让中国的医疗事业更国际化。

事实上,恰恰在美国越来越封闭和独善其身之际,中国却是越来越开放和兼善天下,要扩大和深化供应链,来提升中国变革的动力,借助国际的创意,来焕发中国的创意,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新质生产力。

美国要扩大小院高墙,搞逆全球化,中国却是要拆走各种藩篱,推动更高水平的全球化。

香港、澳门和大湾区的关系也进一步深化,推动一签多行,大湾区居民可以一次,一年内就可以无限次来香港,每次可以逗留7天。

中国体制内也在酝酿推动更多开放的措施,来激活中国与全球的联系。近几年中国对体制内人员出国或到港澳地区,都有严格限制,每次出境都要层层上报,公务员和国企人员的护照都存在单位内,如今在新的开放大潮下,若能进一步松绑,会见证中国开放新版本的变貌。

激活中国与全球联系

中国也争取美国以外国家的连结,如欧盟对中国电动车的关税壁垒,中国采取了软硬兼施的策略,要对欧盟的农产品征收保证金施压,最终彼此妥协,避免双方撕破脸的双输,而是要争取双赢。由于欧盟正面对特朗普祭出的高关税政策,亟需中国的市场和地缘政治上的支援。

乌战超过一千天,也到了要解决时刻。特朗普已任命老将军凯洛格当特使,扬言要停止美国对乌军援,冻结战线。欧盟内部越来越多的声音,渴望和平,避免战火外溢、警惕爆发三战的危机。中国在这节骨眼是否可以担任调停人,不偏不倚,成为和平的天使,各方企盼。

美国的封闭和孤立主义、高度自恋、一切都自我中心和中国的开放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形成强烈的对照,也是世界史的里程碑。

这是中国发展的新机遇,在全球化旅程上,美国快速倒退,中国加紧前进,见证一个大时代的开始。因而坏事变好事,特朗普的关税战、贸易战和科技战的步步进逼,讽刺地,成为倒逼中国新一波改革开放的推手。

美国在全球的形象逆转,成为自私自大的代名词,失去道德的制高点,无法再以自由开放自诩。中国则以全球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者和实践者,发扬人工智能和绿色科技,让全球惊艳。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