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专区

大湾区深中通道 推动软硬对接

报道:卢竟成

深中通道衔接深圳与中山两岸,使深圳产业发展机遇外溢至整个大湾区,同时,深中通道的建设背后蕴含多项中国黑科技,是大湾区的最新名片。

在大湾区五城开通“广东大号地铁”之际,大湾区东西向交流来往的另一项枢纽工程“深中通道”也进入通车倒计时阶段。计划将于6月通车,开启大湾区新一页。

那些早于中山买房置业的深圳人,无疑就是深中通道通车的最大受益者。当2016年深中通道宣布建设时,就已成为中山楼市的宣传亮点。

现时,虽然东西两岸交通还算方便,但每逢周末、节假日都会出现大量自驾人士,造成南沙大桥、虎门大桥堵车,深中通道将会有效缓解大桥的压力。

深中通道,也叫深中大桥,横跨伶仃洋,集“桥、岛、海底隧道”于一身,是珠三角“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城市群之间唯一公路直连通道。

通车后,深圳到中山的车程将从过去的两小时缩短至半小时,惠及珠三角东西岸的经济融合。

深圳市政府相当重视深中通道的通车,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要抢抓深中通道建成通车机遇,加强与江门、中山等产业合作。因此,深中通道不仅对构建和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将打通深圳与珠江口西岸的时空距离,拓展深圳的发展腹地。

中山超前部署对接深圳

在基建硬联通之外,珠三角东西两岸的软联通早已展开,最积极的自然是深中通道的桥头堡中山市。

深中通道的通车为中山与深圳的紧密联系提供了契机。中山积极引入深圳的产业资源,将深圳科技创新资源纳入中山的发展战略,以加速产业结构升级。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中山发展重心东移至深中通道登陆点一带。

中山市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张晴认为,深中通道的通车将为中山带来三大好处:“一是开通中山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征程,二是加速创新要素资源流入中山,三是提升中山城市知名度。”

5月17日,深圳与中山召开规划一体化发展会议,涵盖空间、交通、产业、城市风貌等多个领域,争取到2025年,珠江口东西两岸规划一体化初步达成,包括跨市域发展规划协调机制进一步深化,以及提升深中规划信息互通共享水平等等。

临近的江门也不甘落后,高水平规划建设了深江经济合作区,吸引了新型储能、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共300多家深圳企业乘“风”而至,有力带动江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为此,江门还加强与深圳软连接,即是以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为重点,涵盖科技、人才、资金、服务等各领域与深圳全面联动,培育江门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为推动江门仲裁委员会改革,2022年1月,江门市政府将仲裁委员会委托给深圳国际仲裁院管理,共建深国仲江门中心。

多个“世界第一”

作为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交通纽带,深中通道全长24公里,主要由长6.8公里的特长海底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主跨1666公尺伶仃洋大桥、主跨580公尺中山大桥、长约13公里非通航孔桥、东、西人工岛及3处互通立交等关键部件组成。

其中伶仃洋大桥主跨1666公尺,主塔高度270公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径海中钢箱梁悬索桥和世界上最高通航净空尺度的跨海桥梁。

负责深中通道施工项目的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深中通道S03标项目工程部副部长董宝虎介绍说,深中通道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桥梁施工难度非常大。

项目处在大湾区的核心地带,珠江伶仃航道就在大桥下穿过,且这里属于台风频发区域,项目桥梁抗风要求高。

实现水下公厘级对接

为破解深中通道建设难题,建设团队运用了多项国际领先的前沿技术。

深中通道建设指挥长陈伟乐称,建设团队研制了国内首条的钢结构智能生产线,自主研发了自密式混凝土的智慧浇筑系统,以及世界首艘的大型沉管的浮运安装一体船,大型沉管在深水环境的对接精度实现了公厘级,刷新了沉管施工领域的国际新标准。

刚在5月16日完成的全线摊铺的沥青路面施工,便是一项难度很高的工程。

大桥外海气候多变,且环境高盐高温高湿,需要铺设高度和耐久性的热拌环氧沥青,而且铺装面积就超过10万平方公尺,为世界之最。此外,施工技术和精细化控制的要求也极高。

为全面提升钢桥面铺装质量,建设团队自主研发了环氧沥青智能铺装三大系统,全环节机械化、智能化施工,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控制精度和工程质量。

超高难度,创造多个世界第一,深中通道工程的技术性质,就决定这个通道不是一般的交通项目,而是大湾区一体化、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加于产业协作、提升城市群竞争力的核心纽带。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相关新闻:

大湾区海陆空突破 城际地铁低空经济刺激房市

跨城基建路通财通 大湾区房市走出低迷

香港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广东/邱立本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深中通道一地两检

作者:笔锋

香港与内地加快提升口岸通关速度,是陆港关系当务之急,让人尽其才,货畅其流。加速一地两检,要善用人工智能和人脸识别等高新科技,将大湾区同城化,让深中通道通车成为重要突破口,消除民众出入海关排队之苦,落实一国之内通行无障碍原则,告别冷战思维和禁区心态,拥抱大湾区融合的美丽新世界。

连结深圳与中山的深中通道在6月30日开通,将两地约2个小时的路程,缩短到20分钟左右,也建立了一个大湾区的“黄金内湾一百里”的新平台,加速湾内的人流和物流,而香港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在处于国际化前沿的香港,不仅只是过去所强调的“超级联络人”,还成为新的大湾区整合的推手,可以从宏观的层次上,发挥调和鼎鼐的作用。

假日尖峰时堵塞

但这样的动能格局需要香港加速和大湾区的联系,现在香港人到内地,还无法全面一地两检,目前只有西九高铁站和深圳湾口岸,但人流频繁的罗湖、落马洲和香园围等口岸还是要两地两检,带来两地民众的不便,也造成节假日等尖峰时间的堵塞,削弱了大湾区的竞争力。

其实早在几个月前,就传出罗湖等口岸要大改造,筹划将香港的东铁线延伸到深圳境内,落实一地两检,加速人流,化解堵塞,但最后当局出来澄清说没有这方面的计划,让民众感到失望,发现美好的愿望只是“美丽的误会”。

在广东方面来看,深圳与香港口岸的变革都在持续进行,过去一两年间,罗湖口岸已有很多的变革,大力整修,调整动线,让多年来老旧的口岸焕然一新,旧貌换新颜。

罗湖口岸的商城不再只是卖冒牌货的集中地,还变身为香港人乐于购物与探索的新天地。但口岸的改造如果没有在通关的效率上大刀阔斧的改革,就难以克竟全功。

有些媒体推测,可能是技术上有困难,或者是两地政府的协调问题,才不去复制西九和深圳湾的一地两检模式。

出入需“禁区纸”

香港与内地口岸加速通关,其实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心态问题。君不见现在罗湖口岸港方地段还是高度不开发,和回归时还是一样,罗湖河的两岸截然不同,港方是一片寥寂,而陆方则是高楼大厦,处处繁华,形成强烈的对比。

港方口岸沿线一带,还有一些地段仍然是“禁区”,当地居民出入还需要“禁区纸”,这都是不可思议,为何同为一国,却在口岸的发展上天南地北,背后是冷战的思维仍然存在于某些香港官员的内心深处,认为保持口岸不发展的现状,避免吸引太多的中国客来香港。

李家超积极推大湾区融合

特首李家超自上任以来都在积极推动大湾区的融合,发挥协同效应,但17万公务员内部,仍然有些消极抵制的力量,不去主动推动,仍然要保留“禁区”现状。

在香港社会上,也有一些舆论对于大湾区的加速建设怀抱负面心态,认为大湾区越来越发展强劲,香港反而会越来越被“边缘化”,无复当年的盛况,他们还是念念不忘昔日香港一市独大,成为中国的“超级联系人”,要垄断中国和国际联系的红利。

但这样的“权力掮客”的角色已经被时代淘汰,如十几年前香港的货柜码头名列全球前3名,但如今已经跌出十大,代之而起的是深圳的盐田港、南沙港和上海的洋山港,都是全球排名先列。

掌握大湾区新机缘

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也是香港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不要迷恋过去的辉煌。这都是香港面临的挑战,不要将昔日的光荣成为今日和明日发展的障碍。必须与时俱进,开拓新亮点,提升城市竞争力,才能在日益尖锐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地位。

香港与内地加快提升口岸通关的速度和广度是陆港关系的当务之急,让人尽其才,货畅其流,开拓一个新的气场,超越过去的冷战思维和禁区心态,要有前瞻性的视野,掌握大湾区内部的新机缘,不要让时代的机遇在指缝中溜走,而是瞄准高新科技的前沿,争取大湾区的整合上升到新的层次,开创全新的境界。

这都是香港特区政府的重任,要超越过去的积习,也要面对美国对华制裁的巨大压力。

香港需要保持高度国际化的动力,也要加速和14亿人口的市场连接。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