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专区

拒陷入乌战泥淖 中国印度破冰第三条路

报道:丁果

在乌克兰危机中,中印都拒绝跟随美国制裁俄罗斯。中国外长王毅访问印度,展开“破冰之旅”,打破了3年前边境冲突之后的僵局。

王毅与印度外长苏杰生和印度国安顾问多瓦尔举行会谈,展示中印两国独立于美俄的外交路线,探索“第三条路”的发展,反对单边主义,反对粗暴的干涉内政,也避免中印两国“被卷入”乌战的漩涡,拒绝陷入乌克兰危机的泥淖中,印度在美俄博弈中扮演更独立角色。

在联合国谴责俄罗斯的决议案投票中,占据世界人口三分之一、有28亿人的两个亚洲大国——中国和印度投了弃权票。

北京没有错过这个“共同立场”的机遇,外长王毅立刻访问印度,展开3年来中印高层的第一次“破冰之旅”,打破了3年前边境冲突之后的僵局。

王毅与印度外长苏杰生和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举行了长达好几个小时的深入工作会议,展示中印两国独立于美俄的外交路线,探索“第三条路”的发展,反对单边主义,反对粗暴的干涉内政,也避免中印两国“被卷入”乌战的漩涡,拒绝陷入乌克兰危机的泥淖中。

“是伙伴非对手”

印度不仅拒绝制裁俄罗斯,还加码购买更多的俄罗斯的能源,显示印度不惧美国一度发出的“二度制裁”的威胁。印度晓得美国的印太战略与四方会谈机制都需要印度,因而印度更有底气,在美俄的博弈中,扮演更加独立的角色。

王毅在总结自己的印度之行中表示,中印是伙伴而不是对手,应该相互成就而不是相互消耗,指出中印作为“成熟理性的两大邻国”,要有更长远的眼光,“不应该用边界问题来定义甚至阻碍双边关系的整体发展”。

印度外长苏杰生表示,印度没有改变对中国重要性的战略判断,愿同中方合作,使双边关系尽早走出低谷,国安顾问多瓦尔更指出:印中是伙伴不是对手,并提出继续以中印边界双方军队的隔离来避免冲突,维持和平。

王毅和苏杰生的会晤,也是疫情与乌战夹击下世界格局的新方向。中印握手,对美国总统拜登的印太战略带来难堪的冲击。

在俄乌战争处于转折点的时候,中印破冰探索第三条道路的外交折冲,向拜登发出讯号,不要在俄乌战争结束后再度回到亚洲,在中印两大国之间见缝插针,营造新的危机,满足美国的战略利益需要,却将亚洲地缘政治平衡的破裂和无数百姓的生命放上祭坛。

王毅3点思路共创“亚洲时刻”

王毅强调,作为两个发展中大国和新兴经济体代表,中印应坚持走好自己选择的道路,正确把握两国关系发展方向,登高望远、携手合作,为促进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做出各自的贡献。王毅就此提出3点思路:

一,要以长远眼光看待双方关系。中印两国有上千年文明交流史,友好合作始终是主流。中印实现各自民族复兴,将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重大深远影响。双方要坚持两国领导人“中印互不构成威胁,互为发展机遇”的战略判断。

二,要以共赢思维看待彼此发展。中方欢迎印发展振兴,支持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重要作用。中方不追求所谓“单极亚洲”,尊重印度在地区的传统作用。愿在南亚地区探索“中印+”合作,实现更高水平、更大范围的互利共赢。

三,要以合作姿态参与多边进程。全球治理迎来“亚洲时刻”。中印将分别主办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和上海合作组织领导人峰会。中印用同一个声音说话,全世界都会倾听。中印携手合作,全世界都会关注。

印度军备靠俄支持

印度不顾美国的面子,坚持“自主外交”的立场,一方面是因为俄罗斯是印度传统的友邦、特殊战略关系的伙伴、也是印度军备和国防力量提升的最主要支持者。

另一方面,说来颇具讽刺意味,俄罗斯也是印度用来牵制和平衡中国及巴基斯坦最重要大国。当印度在吞并克什米尔遭遇联合国决议案谴责时,俄罗斯是新德里最坚定的支持者。同样,俄罗斯在2014年将克里米亚并入其版图时,印度也拒绝谴责莫斯科。

印度避成美国棋子弃子

乌克兰战争的惨状教训了印度总理莫迪,在美中博弈的过程中,如果印度真的一面倒倾向华盛顿,那就有可能遭遇“乌克兰的惨状”。

新德里清楚,在美国的印太战略中,作为人口大国、且是民主国家的印度,自然成为华盛顿拉拢的对象,而美国也基于对付中国,在核技术和高科技部分对印度打开了大门。但是,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要求“禁飞区”和“攻击性武器支持”的泣血呼唤遭遇北约和美国的选择性冷遇,却唤醒了印度,要避免成为美国对抗中国的“棋子”和用过即弃的“弃子”,唯一的选择就是坚持“不结盟”的独立性,在大国博弈之间左右逢源,而非为他人“火中取栗”,结果导致“引火烧身”。

中印摒弃前嫌握手言欢

同样,北京也认识到,要避免俄罗斯陷入以入侵主权国家来寻求国家安全的困境,唯一的方式就是放弃固执,摒弃边界冲突的前嫌,甚至将印度与达赖喇嘛的关系也置于一边,与邻居大国握手言欢。为此,在与苏杰生的会谈中,王毅提出了不用边界问题定义中印双边关系,而是坚持两国领导人提出的“中印互不构成威胁、互为发展机遇”的共识。

当美国总统拜登在波兰访问时,不但把俄罗斯总统普丁说成是“屠夫”,更脱稿信口开河说普丁“不能继续掌权”,全球一片哗然,因为他轻易改变了美国不在大国竞争中谋求“更替对方政权”的底线,让整个世界陷入更加危险的“核战”危机。尽管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德国总理肖尔茨都出来打圆场,称“政权更迭不是北约的目标,也不是美国总统的目标”,但正在全力斡旋和平的法国总统马克龙一针见血指出,“我们已经做出选择不以军事手段干预冲突”,法国总统“不会说这样的话”。

拜登竟对“新政”毫无了解

俄罗斯的反应更加激烈,遭到西方制裁的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沃洛金认为,拜登的“非外交”言论是出于无能为力的歇斯底里。不过,拜登的“豪言壮语”对正在受到美国巨大压力的中国而言,却是一记响亮的警钟。

尽管美国总统安全顾问沙利文早在去年11月就公开表明,拜登政府“不谋求推翻中国体制”,而布林肯更是在去年3月在国务院的首次演讲中,明确宣布美国今后不会为了民主而对其他国家进行军事干预,也不会用武力推翻其他政府;讽刺的是,在参议院和白宫浸淫几十年的拜登竟然对自己的“新政”毫无了解,脱口就是要更换其他大国的领袖,怪不得已经在西方获得英雄称号的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都要吐槽,认为北约和美国只说不做,让乌克兰的平民在战争中遭遇更多的人道危机。

泽连斯基已经看清,虽然普丁对乌克兰人而言罪不可赦,但乌克兰也不甘心成为美国“拖垮俄罗斯”的棋子,以至于他在一连串的西方国家国会演讲之后,接受俄罗斯媒体的集体采访,释放出愿意以“中立地位”换取停战和平的信息。

北京在俄乌战争中采取的中立立场虽然遭到质疑,但连布林肯都终于承认,习近平和拜登视频峰会后,华盛顿没有看到中国对莫斯科的战争支援。

美国下个目标是中国

但中国清楚知道,俄乌战争之后,美国下一个目标就是中国。因为在研究美国战略上真正下了苦功夫的北京不认为拜登的脱稿讲话是一句“失言”,而是总统慷慨激昂演说时,不小心泄漏了“天机”。

其实,早在2019年5月,美国国防大员以及北约的智囊机构兰德智库就列出了对抗俄罗斯的六大步骤,其中包括武装乌克兰、推动对白罗斯的“政权更迭”、通过哈萨克和吉尔吉斯等国的政权更迭,削弱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等。到了俄乌战争爆发后,兰德智库也发出了惩罚性的经济制裁可能触发俄罗斯“政权更迭”的言论。

不仅如此,中国的智库人员也明确提醒当局,尽管美国和北约大力将俄罗斯“推向”中国,让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连俄制中”策略彻底成为泡影,但北京不能指望俄罗斯来分担中国承受的战略压力。早在小布什时代,美国已经进行“战略东移”,已故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更是“剑指中国”,只因为“九一一”事件的突然爆发,给了中国十多年的时间窗口。

到了奥巴马时代,“亚太再平衡”策略替代“美中共治”(G2),美国插手南中国海争端,遏制中国再度成为美国战略重心。再到特朗普时代,用印太战略替代“亚太再平衡”,华盛顿对北约已经不感兴趣,制裁中国已经成为美国两党共识。拜登上台“逢特必反”,唯有在对华政策上“特规拜随”,且“组团围中”做得更狠,并将印太战略落到实处,更以所谓的美英澳印四国机制奠定最终组成“亚洲北约”的基础。

俄乌战争上演,美国重回欧洲,但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战略初心”,用二级制裁的“威胁”逼北京站台,并将台湾牌打得更凶,显然是要营造“第二个乌克兰”的态势,将中国逼上“俄罗斯第二”的困境。

不结盟解构新冷战威胁

尽管习近平与普丁在冬奥开幕式之前的会谈出现了“合作无上限”的外交辞令,在俄乌战争爆发后引发了中国支持莫斯科的“阴谋论”泛滥,中国驻美大使秦刚及时抛出了“原则有底线”的言论来止损;但中国看到,美国政府正在动员舆论制造新的一波浪潮,为后乌战时代的“中国帮凶应与俄罗斯同罪”的抗中逻辑预先制造注脚,将莫斯科和北京打成“邪恶轴心”,开启全球化停滞之后的新冷战时代。

因此,如何冲破乌战的泥淖,避免陷入“第二个俄罗斯”的困境,成为北京考量在欧洲如何介入斡旋和平的同时,也开始启动在亚太地缘政治中的排雷动作,用上世纪50年周恩来和尼赫鲁建立于和平共处5项基本原则之上的不结盟运动,来解构新冷战的威胁,延续全球化的生命力,为亚洲和平创造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在莫斯科对乌克兰“闪电战”受挫后,以冷战结束后“历史终结”闻名于世、但被事实打脸的日裔美国政治学者福山又提出了新的观点,即联合国安理会被再次证明是无用的,唯一有用的是联合国大会投票,它有助于识别世界上坏的或推诿的行为者。

中国全方位睦邻外交

北京的未雨绸缪,并没有在对印度外交上止步。随着俄罗斯宣布“特别军事行动进入第二个阶段”,俄乌战争的结局已经愈发清晰。

莫斯科的战略目的已经从“更迭基辅政权”转为“解放乌东地区”,拿下马里乌波尔和敖德萨,控制乌克兰的所有入海口,歼灭被莫斯科称为“新纳粹”的乌东乌克兰武装部队主力,开辟新的缓冲区,让泽连斯基被迫接纳“中立国家”的地位。同时,为了制约拜登要改变“不使用核武先发制人”的核武政策,以及可能给乌克兰输送进攻性武器,来拖死俄罗斯,普丁加大对乌克兰接近波兰的西部边界大城利沃夫发射导弹攻击,以核战威慑北约。对此,泽连斯基已经明言,莫斯科要把乌克兰变成“韩朝”的分裂国家。

北京清楚知道,俄乌战争一旦通过谈判结束,美国在收获制约欧盟、削弱俄罗斯的战略成果后,一定会再度将重心对准北京。而韩国大选出现了“亲美日、拒中国和朝鲜”的尹锡悦政权,加上韩朝原有的对峙,极有可能让华盛顿见缝插针,挑动半岛紧张局面,最后在台海、朝鲜半岛、南海其中一个地方引爆军事冲突,把中国拖入战争的泥淖,并通过没有底线的超级经济制裁,让北京变成第二个莫斯科。

向尹锡悦递上橄榄枝

为避免这种危机,北京再次走出旧思维的框框和大国表面的骄傲,对在大选中无情抨击中国、并声言扩大部署曾经令北京大为光火的萨德导弹防御系统的右派候任韩国总统尹锡悦递上了橄榄枝。习近平致电尹锡悦,恭喜其当选总统,并表示愿意同新总统一起,推动中韩战略伙伴关系行稳致远。

不仅如此,中国还打破国家领导人不跟候任总统通话的规定,在拜登走访欧洲和波兰的时候,于3月25日与尹锡悦直接通话25分钟,承诺在供应链、疫情防护、气候变化等领域扩大与韩国的合作,并在积极管控地区和国际事务上形成共识,为保持朝鲜半岛稳定紧密合作。要知道,也在相同的时刻,朝鲜相隔4年4个月,成功试射一枚怀疑是新型洲际导弹,射程达2000多公里。

对此,即将下台的文在寅政府也发射了地对地导弹等3枚导弹作为反制,半岛军事角力升温。习近平与尹锡悦通话,等于告诉首尔,北京有信心发挥对平壤的影响力,维持半岛和平。

由此可见,中国在俄乌战争之后,展开了全方位的睦邻外交,目的就是严防美国鼓动地区矛盾动荡,诱发中国擦枪走火的风险,重蹈俄乌战争的覆辙。

当然,北京也应该看到,如果在俄乌战争进入尾端的时候,中国主动出面斡旋,成为和平的缔造者,并积极说服俄罗斯在获取国家安全的同时,也尊重乌克兰的国家主权,援助乌克兰重建,那中国将会获得相当正面的大国担当形象。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2024风云人物李飞飞 AI先锋开拓机器人时代

报道:宋阳标

《亚洲周刊》2024年度风云人物,选出北京出生、成都七中肄业、斯坦福大学华裔人工智能(AI)科学家李飞飞(Fei-Fei Li),她被誉为“AI教母”,赋予AI能够读懂图像的眼睛,突破了大语言模型只是搬弄语言、脱离现实的限制,让AI拥有仿如人类的“空间智能”,奠定了机器人能和三维现实互动的条件,开拓机器人时代,带领文明进入人机交流的新纪元。

她2024年创立的空间智能公司“世界实验室”(World Labs)首3个月已融资10亿美元(约44.82亿令吉),火速晋身独角兽企业之列。

让AI跳出电脑主机盒

李飞飞出身清寒,美国读高中时在中餐馆洗碗,父母不惜一切成就她的科学梦,凭强烈好奇心和不懈精神,尽得中美教育之长,既有过人毅力,亦有独特创意,成为两国桥梁,改变人类命运轨迹。

2025年是AI机器人跃飞发展的一年,中国华为将量产人形机器人,美国特斯拉的机器人Optimus亦将投入工厂工作,改变人类社会运作方式。

从ChatGPT等“会说话”的AI,到“能看见”再到“能办事”的AI机器人,背后功臣是被誉为“AI教母”的李飞飞。

她对于“空间智能”的研究教会了AI分析图像,仅从二维画面就能推论物件处于三维空间中的结构,让AI不只能够看见世界,跳出电脑主机盒的束缚限制,于三维现实中互动,正式成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

李飞飞将自己对于“空间智能”研究的影响比喻为生物的寒武纪大爆发,期间地球生物开始出现感光细胞的结构,开始能看见世界,随之而来就是生物多样性大爆发。

让AI具有“空间智能”

她2024年4月创立的World Labs在12月推出首款AI系统,以一张图像就能转换成可互动的三维场景,对电影、游戏制作带来革命性改变。

World Labs目标是透过开发仿如人类般的视觉数据处理方法,让AI具有推理三维世界运作方式的“空间智能”。

李飞飞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还是斯坦福大学的首位红杉讲席教授和AI实验室主任、以人为本AI研究院(HAI)的院长。

她还曾担任社媒X平台的独立董事、跨国科企谷歌的副总裁。

如果能用一句话来形容她,那就是李飞飞是一个AI的前行者,她用AI技术和人类的理性照亮人类未来之路。

从硬核物理走向AI

李飞飞的家庭背景对她的人生选择有着深远的影响。

她的父亲是一位工程师,母亲是一位老师,这种“猫爸虎妈”的教育模式,尤其是母亲严格的教育方式,培养了她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世界的探索精神,从小对物理学展现强烈好奇心,连骑脚踏车都会想着背后的物理学原理。

李飞飞1976年出生于中国北京,并在四川成都成长,成都七中初中毕业。

16岁时,她随父母移居美国新泽西州,高中期间还在中餐馆打工刷碗,时薪只有2美元(当时约5.38令吉)。但她工余时还看母亲推荐的西方经典名著,让她比一般的理科生有更宽广的人文视野。

1995年,她以全班第6名的优异成绩从帕尔西帕尼高中毕业,并获得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全额奖学金。

1999年,她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后,前往西藏进行了一年的藏药研究。

获电子工程博士

2000年,她进入加州理工学院攻读研究生,在2005年获得电子工程博士。

李飞飞是一个孤独、聪明的孩子,疯狂热爱读书。

她的家庭有点不同寻常,小时候,她的父亲送给她一只小狗,那时候,中国的城市家庭中很少有这样的事情;她的母亲来自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鼓励她读《简爱》,她同时也爱读《呼啸山庄》,“艾米莉是我最喜欢的勃朗特”,李飞飞说。

李飞飞12岁时,她的父亲移民到新泽西州,她和母亲好几年没见过他。

当李飞飞16岁时,她和母亲也到了那个小镇。抵达美国的第2天,父亲带她去了一家加油站,让她告诉机械师修理他的车。

她几乎不会说英语,但李飞飞通过手势想出了如何解释这个问题。

2年内,李飞飞已经学会了足够的英语,可以担任翻译、口译员,并为只学过最基本英语的父母担任翻译。

她说:“我必须成为父母的嘴巴和耳朵。”

她在学校也表现得很好。她的父亲喜欢在旧货市场上找东西,给她找到了一个科学计算器,她在数学课上用过这个计算器,直到一位老师发现了她的计算错误。他们发现,计算器的功能键坏了。

人类生命基本就是智能

1995年,李飞飞考入普林斯顿大学,期间发现爱因斯坦、薛定谔、玻尔等科学家都在专业生涯晚期时开始转向探讨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生命奥秘。这让李飞飞不自觉地追随先驱的脚步开始思索生命的意义等命题。

“对我来说,人类生命的基本问题就是智能。带着这样的探寻目光,我步入了神经科学的世界。在几次神经科学领域的实习经历中,更加确定了对智能的热爱。于是,我从硬核的原子世界、物理世界,转向了对智能的探索”,李飞飞说。

重组电脑认识世界的方式

本科毕业以后,李飞飞到加州理工学院攻读AI和计算神经科学,她选择将计算机视觉作为研究方向,这一领域当时很少有人接触并研究。

计算机能够识别的物体种类极其有限。

而业界大多观点认为算法才是计算机视觉的核心,李飞飞却意识到要想让机器认知到更大的世界,或许还需要一个庞大的数据集。

ImageNet电脑视觉同行

与其他科学家不同的是,李飞飞能够看到并促进看似不同的领域之间的联系,这促使她想出了ImageNet。

她的电脑视觉同行正在研究帮助电脑感知和解码图像的模型,但这些模型的范围有限,研究人员可能会编写一种识别狗的算法和另一种识别猫的算法。李开始怀疑问题不在于模型,而在于数据。

她认为,如果一个孩子通过体验视觉世界来学习看东西——通过观察她早年无数的物体和场景——也许电脑也可以以类似的方式学习,通过分析各种各样的图像及其之间的关系。

组织整个世界视觉概念

这一认识对李来说意义重大。“这是一种组织整个世界视觉概念的方式”,她说。

但她很难说服同事们,在一个巨大的数据库中标记每个物体的每一张可能的图片是合理的。更重要的是,李飞飞认定,为了使这个想法奏效,标签的范围需要从一般的(“哺乳动物”)到高度特异的(“星鼻鼹鼠”)。

2007年,李飞飞回到普林斯顿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当她谈到自己对ImageNet的想法时,她很难得到同事的帮助。最后,一位专门研究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教授同意与她合作。

她的下一个挑战是建造这个巨大的东西。这意味着很多人将不得不花很多时间做标记照片的繁琐工作。李飞飞试图给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每小时10美元(当时约35.13令吉)的工资,但进展缓慢。然后,在学生的建议下,她通过网商平台将这些图片标记任务分散给了全球5万人完成了这项工作,将项目完成时间从19年大幅缩短到2年半。

2009年,李飞飞的团队认为这个庞大的数据集——320万张图片,已经足够全面,可以使用。他们发表了一篇关于它的论文,以及数据库。后来数据库的图片量增长到1400万张。

遇到AI教父欣顿

起初,这个项目很少受到关注。但随后该团队有了一个想法:他们联系了次年在欧洲举行的电脑视觉比赛的组织者,要求他们允许参赛者使用ImageNet数据库来训练他们的算法。这成为了ImageNet大规模视觉识别挑战赛。

2012年是影响AI走向的时刻,在那年举办的第3届ImageNet比赛上,李飞飞遇到了后来被视为AI教父的杰弗里·欣顿。

ImageNet使深度学习得以壮大

欣顿来自一个传奇的家族,他的祖辈有布尔代数的创立者,还有曼哈顿计划的参与者,包括后来获得中国第一张绿卡的寒春以及寒春的哥哥、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韩丁。

欣顿于2024年10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还曾在2018年得过与AI相关的图灵奖。他还是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多伦多大学名誉教授。

在第三届ImageNet比赛上,欣顿和他的2名学生克里泽夫斯基、苏茨克维设计了一种新的神经网络算法AlexNet,利用该数据库训练了一种被称为深度神经网络的AI,以高达85%的识别准确率夺得了当年ImageNet挑战赛的冠军,创下了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世界纪录。AlexNet基于上世纪80年代就已提出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但当时这套算法被业界视为“老古董”,直到经过ImageNet数据集训练后才重获关注。

AI领域的深度学习革命也自此开启。

李飞飞本没打算去看欣顿领奖,她正在休产假,婚礼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举行,她的新婚丈夫是机器人专家萨瓦雷斯,但她意识到历史正在被创造。

于是,李飞飞在最后一刻买了一张票,挤在中间的座位上坐了一夜的飞机。

欣顿的ImageNet神经网络改变了一切。到2017年,即比赛的最后一年,参赛冠军电脑识别图像中物体的错误率已从2012年的15%降至3%以下。

ImageNet使深度学习得以发展壮大——它是自动驾驶汽车、面部识别、可以识别物体的手机摄像头等最新进展的根源。

欣顿的学生苏茨克维与李飞飞的学生卡帕斯后来成为OpenAI的联合创始人。

■下篇预告

李飞飞引导AI发展服务人类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