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专区

揭秘电诈前世今生 现代奴役全球化

作者:陈少鹄

电信诈骗园区内部高度组织化,涉及人口贩卖、强迫劳动、活体器官交易,已构筑完整的地下经济,并不断扩张版图。

近几年,缅甸北部的电诈园区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诈骗中心。这些园区大多位于缅甸政府难以管控的地区,由中国黑帮、台湾诈骗团伙、香港洗钱集团以及当地武装组织共同营运,形成了高度封闭的诈骗经济圈。

缅北电诈园区不仅是诈骗窝点,更是一个黑暗的地下王国。

诈骗集团在这里建立起自给自足的“经济特区”,内部设有超市、医院、学校,甚至赌场和军火库,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地下社会结构。这些园区不仅是诈骗中心,更涉及人口贩卖、强迫劳动、非法赌博,甚至活体器官交易。一旦被骗至缅北园区,受害者很难逃脱,他们的护照会被没收,手机会被销毁,任何反抗都会招致极端暴力,甚至可能被杀害以震慑其他“员工”。

诈骗园内人性尽失

诈骗园区内部管理极度残酷,采用军事化手段控制人员。被困人员每天工作16至18小时,稍有不从便会遭到毒打、关禁闭甚至电击处罚。

表现不好的人可能会被“转卖”到其他诈骗园区,甚至被活体摘取器官。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一些受害者为了生存,被迫从受害者转变为诈骗集团的帮凶,使得整个产业链源源不断地扩张。

诈骗产业的暴行不仅让受害者遭受巨大财产损失,也让整个社会深受其害。除了直接被骗的普通民众,那些被诱骗、绑架至诈骗园区的人同样是受害者,他们被迫从事犯罪,若被捕则面临牢狱之灾,而若不从则可能遭受暴力虐待,甚至被杀害。诈骗产业已不仅是单纯的经济犯罪,而是一场蔓延至全球的现代奴役贸易。

电信诈骗从台湾发源,在中国本土化,再到东南亚乃至全球扩张,已形成了一张跨国黑色产业链。诈骗手法的演变不仅依赖于犯罪集团的运作,也与全球经济环境、技术发展以及执法漏洞息息相关。

无论是缅北的电诈园区,还是东南亚的犯罪据点,电信诈骗的阴影仍然笼罩着整个世界,而受害者的血泪悲剧还在不断上演。

电信诈骗,这个现代社会的毒瘤,从上世纪90年代台湾兴起,到21世纪初扩展至中国,如今更是藉助跨国犯罪网络蔓延至全球,形成了一个隐秘而庞大的地下经济体系。

从最初的低级骗术,到如今科技赋能的精准诈骗,电信诈骗已经从个体犯罪演变为高度组织化、专业化的产业链,其幕后操纵者更是遍布两岸三地乃至东南亚各国。

特别是2025年1月,随着“王星事件”引发缅北电信诈骗园区的曝光,更揭开了这场骗局背后更深层的黑暗内幕。

起源于90年代台湾

电信诈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90年代的台湾。当时诈骗手段主要依靠电话与传真进行,初期的作案方式相对简单,以“中奖骗局”为主,例如声称受害者中了刮刮乐、六合彩或赌马大奖,但需要缴纳“税金”或“手续费”才能领取奖金。

一旦受害人付款,诈骗团伙就会不断以各种理由要求追加费用,直到对方醒悟或钱财被榨干。由于诈骗收益远超其他犯罪形式,且风险极低,不少原本从事正当职业的人也加入了诈骗行列,电信诈骗迅速在台湾形成产业链。
2001年前后,诈骗手法进一步升级,出现了以“退税”名义行骗的套路。

例如,台湾曾担任嘉义县县议员的某吴姓诈骗头目从政后下海,以“退税”为由建立了诈骗团队,实行严格的业绩考核,并为团队成员提供豪华度假奖励。台湾警方统计显示,从1999年的4000多起诈骗案件,短短6年间激增至4万3000起,诈骗金额从12亿新台币(约1.6亿令吉)飙升至185亿新台币。民进党上台后,由于台湾政府治理乏力,使得电信诈骗在岛内迅速泛滥,最终引发社会强烈不满。

在这一背景下,岛内开始对电信诈骗进行严格打击,诈骗团伙也开始向境外转移。2002年起,台湾诈骗集团瞄准了两岸司法合作的空白,在福建福州建立诈骗窝点,并利用中国东南沿海能接收到台湾移动信号的便利条件,继续对台湾民众实施诈骗。

然而,台湾人很快发现,真正的“肥羊”不在岛内,而是在中国。

台湾诈骗集团的福建试水,使他们意识到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由于两岸语言、文化相近,台湾人诈骗中国人的成功率远高于诈骗本地人。

模式日益完善
诈骗集团“三级诈骗链”

最初,台湾诈骗集团仍以台湾人为核心,但由于口音问题,他们开始大规模招募福建安溪、广东电白等地的人员加入。自此,电信诈骗在中国迅速本土化,并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诈骗体系。

诈骗集团的组织模式日益完善,形成了“三级诈骗链”:

一级骗子:负责最初的电话沟通,筛选潜在受害者。

二级骗子:扮演公安、银行、法院等角色,增强受害者的恐慌感和信任度。

三级骗子:最终下达转帐指令,确保资金安全流向诈骗集团的帐户。

诈骗话术推陈出新

与此同时,各类诈骗话术不断推陈出新。从2002年前后的“车祸脑溢血”骗局,到2010年冒充“公检法”诈骗,再到2015年利用大数据精准诈骗,诈骗手法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升级。诈骗团伙甚至开始引入“企业化”管理,每日复盘诈骗案例,不断优化剧本,甚至设立培训机制,确保作案人员掌握最新的诈骗技术。

2009年,两岸签署《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台湾诈骗集团的气焰受到一定遏制。然而,这并未真正消灭诈骗集团,反而迫使他们进一步向境外扩散。自2010年起,台湾和中国的诈骗团伙开始在东南亚建立基地,最初的据点包括菲律宾、泰国和马来西亚,随后扩展到缅甸、柬埔寨和寮国。

东南亚成为诈骗集团的天堂,并非偶然。首先,这些国家部分地区法治薄弱,执法能力不足,且部分官员与犯罪集团勾结,提供保护伞。其次,这些国家的网路基础设施较好,便于诈骗集团远程操控。此外,东南亚国家的多国交界地带,成为逃避跨国执法的天然屏障,使得诈骗集团能轻松转移窝点,持续作案。

作案手法进一步专业化

诈骗集团的全球化扩张已形成跨国产业链结构,促使犯罪手法朝企业化方向升级。其组织架构参照现代企业分工模式,将诈骗流程细化为可复制的模组化单元,从前端的话务组心理操控、中端的技术组网路布局,到后端的资金组洗钱网络,各环节如同精密齿轮般紧密咬合。

特别值得警惕的是资金组常以第三方外包形式同时承接多个犯罪组织业务,利用地下钱庄、比特币钱包的匿名特性,以及跨国企业多重子公司间的虚假贸易流水,构建出资金流向迷宫。

这种结合传统金融漏洞与数字货币特性的洗钱机制,大幅提高执法机关溯源追查的复杂度。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东盟+

缅遣返200涉电诈中国人

(湄索20日讯)在泰国缅甸边境,泰国军方人员与警方20日开始从缅甸方面接收首批数百名中国公民,这些中国公民是缅甸方面从诈骗园区遣送出来的相关人员。他们将在未来几天通过泰国遣返中国。

据外媒报道,一辆双层巴士20日将第一批中国人运送至泰国西部城市湄索的边境哨所。他们将从湄索直飞中国。

据报道,泰国安全官员18日说,作为多国打击该地区非法网络诈骗行动的一部分,中国将把在泰缅边境诈骗中心中发现的约200名中国公民接回国。 

泰国国防部发言人塔纳提普·萨旺桑少将对媒体说,中国人员将于20日乘坐商用飞机从与缅甸妙瓦底接壤的泰国湄索回国。

据缅甸官方媒体《环球新光报》18日报道,中国、缅甸和泰国官员本周在妙瓦底会谈,其中包括中国公安部部长助理刘忠义,讨论了三国之间的电诈预防体系。

另外,据缅甸官方消息,缅政府19日在妙瓦底诈骗园区再审查拘留250名非法入境外国人。此外,1月30日至2月19日期间缅方共审查拘留1553名非法入境外国人。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