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再射导弹 韩美同盟升温

4月15日太阳节,朝鲜民众庆祝金日成110岁诞辰。
报道:金珍镐、张襄如
正值太阳节之际,朝鲜再次发射导弹,美韩对此警惕。韩国新一任总统尹锡悦寻求加强韩美合作。韩国专家忧虑中韩关系或因中美博弈与中朝关系而恶化。
朝鲜近来不断的核武和导弹挑衅正逐渐破坏东北亚的稳定局势。将于5月10日上任的韩国新总统尹锡悦在强调韩美同盟的同时,寻求韩美日共同合作的外交战略,旨在加强韩国对遏制朝鲜的安保能力。在此情况下,与中国和俄罗斯保持密切关系的朝鲜正以朝中关系为基础,维持其安全、经济等的能力。
此外,因冠病而陷入经济困境的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借由展示经济发展成就和奖励政治,来加强核心阶层对他的忠诚度,同时通过各种导弹挑衅警告美国和韩国新政府。韩国专家认为,这是朝鲜为谋求改变朝美关系和朝韩关系的一贯战略。
美大使:朝鲜是流氓政权
被提名为新任驻韩美国大使的菲利普·戈德堡4月7日将朝鲜定义为“流氓政权”,称“全面、可验证且不可逆的无核化”符合美国的核不扩散目标。另外美国对朝特别代表金星容于4月18至22日访问韩国,对朝特别副代表朴正铉将一同访韩。韩美专家评价这是为美国总统拜登访韩做准备,同时也显示华府对包括朝鲜半岛的东北亚的战略重要性。
日本新闻网(JNN)援引多个外交讯息源报道,韩美首脑会谈议程目前倾向于安排拜登4月21日先访韩,再访日出席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领导人峰会。国际政治专家称,美国旨在加强包括东北亚在内的东亚同盟结构,在制裁朝鲜的同时封锁中国。
4月15日太阳节(金日成110岁诞辰),平壤市举行数万人夜间舞会。报道称,这是朝鲜民族一年一度的大节日,广场洋溢着人民欢快的气息。金正恩以党中央委员会、国务委员会、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内阁的名义向金日成、金正日立像敬献花篮,由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崔龙海、劳动党中央委员会组织书记赵甬元、内阁总理金德训和武力机关领导干部陪同。同日,金正恩还出席旨在庆祝太阳节的中央报告大会和平壤市群众游行活动。
据朝媒报道,数万名群众手举横幅歌颂金日成的功绩;平壤金日成广场当晚还上演大型表演《永远的太阳之歌》和烟花秀。

朝鲜发射新型导弹,朝鲜今年来第十三次展示武力。
朝射导弹抗议韩美演习
4月16日,朝鲜突然又发射短程导弹。据报道,朝鲜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观摩了新型战术制导武器试射,试射取得成功。
该新型战术制导武器能大幅提升前线远端炮兵部队的精准打击力度,提高战略核武器的打击效率,且具备遂行多样化任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鉴于该新型战术制导武器从移动式导弹发射车上发射,或为朝版“陆军战术导弹”之称的“KN-24”。
另有观点认为,该新型战术制导武器可能是结合KN-23和KN-24的技术优势的新型地对地战术导弹。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朝鲜今年来第13次展示武力。有专家分析,朝鲜因为考虑到韩美两国于4月18日启动为期10天的2022年上半年联合指挥所演习,此次发射导弹或旨在抗议韩美联演。
尹锡悦:韩应加强外交政策
尹锡悦4月14日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表示,韩国应加强与国家经济文化地位相符的外交政策,成为美国更强有力的同盟。《华盛顿邮报》当天刊登尹锡悦专访报道称,韩国近年来对朝中关系高度关注,在国际舞台上未发挥积极作用,而尹氏公开称将改变这一局面,韩国不仅要把外交焦点对准韩朝关系,还将基于韩美关系拓展韩国与欧盟、全亚洲的关系。尹锡悦强调,作为位列全球前十的经济体之一,韩国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担起责任。
韩中专家认为,在尹锡悦政府期间,韩中两国在多方面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很大。一是韩中关系可能因美中战略而出现摩擦;二是因韩美同盟强化或朝中关系的巩固可能导致韩中关系恶化;第三,在韩中双边关系中,可能会因贸易和工业等国家利益和民族情绪而产生摩擦。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孙中山逝世百周年座谈会 中华王道对抗特朗普霸道

报道:平浩东
《亚洲周刊》携手恒生大学举办座谈会,纪念孙中山逝世百周年,探寻其王道理念对今天全球发展的启示,剖析两岸关系及反霸权之深远影响,期冀“天下为公”精神重光。
3月12日,《亚洲周刊》与香港恒生大学联合举办《孙中山对全球发展的启示——纪念孙中山逝世100周年座谈会》,探讨孙中山思想如何启发全球华人应对“现代化”与“全球化”风潮,并通过回顾一代伟人孙中山的思想足迹,反思面对全球化现象的危机与转机。
香港恒生大学校长何顺文以馆藏孙中山真迹,追溯其“天下为公”思想的当代价值。
香港恒生大学大中华研究中心主任高朗阐释“反霸道、行王道”与“21世纪亚洲”的现代化实践。《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剖析了孙中山“大亚洲主义”对反霸权和两岸关系的启示,直指“使美国再伟大”是历史倒错,强调两岸文化不可割裂。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李金强强调,中国世界工厂现代化成就印证孙中山的经济远见。
延续孙中山革命精神
中华新时代智库基金会理事长李大壮,呼吁企业家和年轻人接续孙中山的革命精神。
中评智库基金会秘书长罗祥喜和中流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周阳山,则从民族复兴与中庸治国角度,从两岸和平与全球治理观点分析孙中山的治国智慧。
何顺文校长发表开幕致辞,表示孙中山是一位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伟人,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更是一位思想家和实践家,“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和“以民为主、以和为贵”的思想,成为全球华人的精神瑰宝。
心系和平奋斗救中国
何顺文随后以校内图书馆珍藏的孙中山亲笔签名书籍为引,强调这些宝贵藏品,可以让人们近距离感受他的思想魅力,更为今天的座谈会增添了特殊的意义。
高朗教授表示,孙中山对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除了推翻满清,更提出了完整的建国思想论述,批判性吸收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点出民族、民权、民生3大问题,直到今天依然在全球范围内有论述的空间。这套思想的目标就是中国不要再被列强欺负,并且成为一个一等一的独立自主国家。直到去世的时候,孙中山依然心系“和平、奋斗、救中国”,而他当年宏伟的实业计划愿景,很多都已经在今日实现。今天,大家相聚在这里追忆孙中山留下的思想遗产,不只是怀念,更是希望从他的思想脉络得到反省,启示中国和世界的未来。
高朗提到1924年孙中山在日本神户的“大亚洲主义”演讲,孙中山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刻体悟,看透了“霸道”和“王道”的本质,当西方武力强大时就会压迫、殖民和控制亚洲民族,他希望亚洲国家联合起来,真正复兴,打倒霸道国家。与美国的霸权主义不同的是,当今中国搞“一带一路”的实践建设,帮助弱小国家,正是对“王道文化”的当代诠释。亚洲东盟十几个国家相互尊重、相互合作,也是做得非常好,可以得出结论,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亚洲可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发展。

“天下为公”成两岸黏合剂
《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表示,应以孙中山的思想精髓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其对两岸关系和反霸权反殖民的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尤其是“天下为公”的理念,可以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黏合剂,成为全球华人思想的最大公约数。孙中山曾提出“大亚洲主义”,呼吁日本勿当“西方霸道的鹰犬”,要做“东方王道的干城”,这一诘问今日仍振聋发聩。
邱立本表示,“使美国再伟大”口号是“历史倒错”,是丛林思维的霸权主义复辟。反观孙中山主张“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世界大同”的思想,中国当前推动的“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这一精神的延续。
谈及两岸关系,邱立本强调两岸文化纽带:“绿营搞‘去中国化’,但台湾宫庙香火鼎盛的哪咤三太子、妈祖信仰等各种文化背后,哪一项不是中华文化血脉?”中国大陆的“全过程民主”强调实质民生改善,强调贤能政治,恰是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践行。而西式民主则流于程序正义导致民粹泛滥,思想和意识形态撕裂。
他警告台湾产业的风险,台积电若沦为美国的地缘政治弃子,恐成下一个乌克兰——技术命脉被掏空,繁荣基业毁于美国的背叛。
李金强以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和相关的英文版手稿整理过程为切入点,强调该计划凝聚了宋庆龄、蒋梦麟等当时知识分子的远见卓识,深入探讨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远见。
他指出,孙中山在百年前提出的“实业计划”,与当今中国在发展高科技、利用外资建设世界工厂等方面取得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成就,反哺世界,促进博爱之心的养成有着高度契合。他强调,孙中山对民生问题高度关注,香港“民生为本”的实践(如公屋政策),正是孙中山“住者有其屋”思想的微观落地。
“实用主义者”自居
李大壮则以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后人的身分,讲述孙中山与家族的历史渊源,并以“实用主义者”自居,从实践角度强调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思想对当代企业家的启发。他认为目前仍是革命时代,因为还有很多没有解决的事情,比如台湾问题,伟大的思想家必须要认清产生思想的原因和时代背景,革命不应该只成事在我,需要后代不断努力,在处理两岸关系时,也应借鉴灵活应变的方式方法,但是原则不可以变。李大壮希望看到年轻一代生活得更好,但是不可以自我感觉良好,面对经济上的起起伏伏也不要气馁,要目光长远。

民族复兴对华社影响
罗祥喜则从孙中山的民族复兴思想谈起,分析其对中国思想、台海问题和全球华人社会的影响。
他指出“中华民族”和“振兴中华”口号是孙中山首先提出的,必须要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也从孙中山《建国方略》的学说中汲取营养。
罗祥喜认为,孙中山的思想为人们把握台海形势和推进祖国完全统一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同时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我们可以从孙中山的治国理念中得到启示,避免战争,这是两岸人民之福,也可以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他还强调,孙中山的爱国精神和革命情怀,对当代中国和全球华人都具有重要的鼓舞作用。
提出渐进式民主转型
周阳山教授通过视频连线阐释他的见解,表示孙中山的治国理念不是折中,而是秉持中道而行,以中庸思想为核心,这在世界范围内非常罕见,并且针对西式民主的弊病腐化,补充提出五权宪法,完善考试和监察制度,有持之以恒的历史和现代价值。孙中山提出通过渐进式的军政、训政和宪政制度设计,提升公民的政治素养,转型为一个新兴民主国家,也对现代地缘政治纷争有指导意义。尤其是乌克兰战争的和谈进程,应该先用联合国军维和,下一步修正党派之争和议会民主,最后走入宪政民主,各国可以和谐维持战后重建。
在互动提问环节时,台湾作家廖书兰阐述孙中山的思想和实践,如何在不同的地区留下痕迹,并成为华人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
香港作家谢悦汉询问,孙中山的思想在当代落实和执行上是否存在困难,李大壮回应东西方的生活习惯和历史文化之差异,导致相当不同的思维方式,中美关系的缓和需要时间和努力。
李慧仪博士以长期在美国居住和生活的经验回应,美国没有一个像“中华民族”一样统一的民族概念,美国对中国不能流于意识形态的反覆攻击,而要深入沟通彼此的文化。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