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专区

民进党只有斗争与清算

台湾转型正义迷途(下)

报道:黄宇翔

纵观台湾蔡英文政权数年来转型正义的成果,可以说只有5个字“斗争与清算”;与南非“转型正义”的“真相与和解”相映成讽。

蔡英文执政以来,对国民党进行党产清算,推出《政党及其附随组织不当取得财产处理条例》。

诚然,像江宜桦所说:“国民党的党产必须以符合正义原则的方式处理,这是绝大多数公民的共识。”通过公权力不当巧取豪夺的民间财产自然应当通过合法、正义的程序加以处理,并归还人民。

据世新大学教授李筱峰统计,国民党不当党产来源包括接收日产、无偿赠予廉价买进、强占公地、党营事业凭借特权取得利益等,这无疑都是不当党产。

然而,历史没有那么容易的截然二分,党产、国产在“党国体制”期间是二合为一,在民主化的今天也并非容易处理,曾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的洪秀柱就曾指国民党运来台湾的黄金与故宫国宝都是国民党的党产,那么:“到底是国民党欠‘中华民国’多,还是‘中华民国’欠中国国民党多?”

洪秀柱“党、国”不分

洪秀柱无疑是犯了民主化后“党、国”不分的问题,但这种说法却得到相当支持,这到底也反映了民意对于将国民党对台湾贡献一笔抹杀,是不完全持肯定态度,渐渐积累的“中华民国”的“亡国感”也成为2018年县市选举时“韩国瑜现象”以及今天“赵少康回归”得到相当支持的源流。

除了党产问题,民进党对待异己的态度也教人震惊。

前民进党代理主席张俊宏深有所感,认为“今日的司法看似开放,却仍有人一次又一次受到恐龙法官的无尽凌虐,让他感到忧虑”,也感叹地认为台湾历经几次政党轮替,却迎来了一个“新的旧时代”,他不忍心看着台湾人民还要再次走上自己曾走过的路。

检点民进党政权过去5年所推动的“转型正义”,不单没有带来“修复式正义”,反而是带来“撕裂式邪恶”,用“斗争与追杀”代替“真相与和解”。

“转型正义”不易走

纵观全世界的民主化进程,“转型正义”都不容易,走的路很长,走得相对成功的,其精神不外乎“真相与和解”,朝野双方对历史具有一定程度的“妥协”、“折衷”,否则以杀止杀、以恨止恨,冤冤相报,无时可了。

研究转型正义的国立政治大学政治系教授叶浩也曾撰文指,“所谓妥协,绝非模棱两可或似是而非,或故意把话讲不清楚的高来高去手段……”、“转型正义的‘正义’指的其实是妥协结果的适当与否……”

“妥协”的结果适当与否自然是指双方对于台湾的历史进程、民主转型是否具有类近的认识,国民党经过多次选举洗礼,已然接受民主作为政治、生活的规则,反观民进党,是否接受了继承“‘中华民国’法统”、部分地承认、继承国民党对台湾做的建设成果呢?从蔡英文的“‘中华民国’台湾”论里,不难看出其闪烁其词、刻意回避的形态,而在“军公教大游行”里,甚至说出“没有必要就不要常常走街头”的言论,心中的民主素养打了很多的疑问。

不能期待全盘落实

江宜桦在研究转型正义时,便援引过转型正义学者Juan E.Mendez 的言论:“转型正义既不能全盘抹煞,也不能期待全盘落实。”

也就是说将司法正义进行到底、将白色恐怖当年的肇事者国民党完全消灭,首先在政治上不可行,其次也会让社会付出沉重的撕裂代价。

陈芳明也认为民主党要做转型正义,也必须先反求诸己:“执政者还未到达正义的原则之前,任何有关转型正义的处理,如果不是早熟,便是早夭。更重要的是,转型正义建立的目的并非只是谴责或惩罚过去的历史,还应该进一步寻求社会内部的和解。”

民进党两度执政以来,先不论前总统陈水扁的严重贪腐问题,现任总统蔡英文任人唯亲,任命表姐夫吴明鸿为最高行政法院院长,这一切一切都让我们看到“党国不分”的熟悉感。

转型勿弃“中华民国”法统

历史不能彻底完美,也正如“转型正义”不能只谈反威权,而忽视了“去殖民地化”的重要性,台湾历史的巨大不公平不光是威权主义年代,也在日殖时期存在。

当年附随于日殖体制的帮凶,例如著名的鹿港辜家依附在日殖体制之后获得巨大财富,难道也要“清算”吗?事实上,在日殖体制下,固然是有受益者,但站在人道立场上,也需要体谅刺刀下的威胁,不能奢望人人宁愿牺牲性命,也不过个安稳的生活。对他者痛苦的理解,是社会和解的基石,也是转型正义的根本。

当我们还相信台湾需要和平与爱,不愿意相信人心的枯萎,对他者是多么的无情,那么台湾人还需要拥抱多一分的“修复式正义”,对“撕裂式邪恶”的谴责多一分。台湾的未来必须坚持民主转型,也不能抛弃‘中华民国’的法统,否则社会撕裂无日无之,重建社会的信心、人民的和解也遥遥无期。

历史总会有正义到来,但正义永远都会迟到,到来的时刻也往往不是原来的模样。

逝者如斯,对于死难者,如今的人也只能尽力作出补偿而已,正如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名言所说:“人性本是扭曲的素材,不能从中产生直截的事物。”

主张“共业”史观处理

要达到社会和解,需要的不是明显二分、单单视某党、某人为万恶的对手,也并非视某些人就是完全圣洁的人物,君子取中道,常在两端间。陈芳明就主张以“共业”史观处理转型正义:“探讨转型正义必须回归历史传承、尤其是渐进改革的过程,谈正义不能单方面;台湾白色恐怖案件的受害者已不在民进党内,加害者也不全然都在国民党内。”

后现代史学大师海登·怀特(Hayden White)就曾说:“人们不仅有面对现在和将来时做出选择的自由,在面对过去和历史实在时,人们也有选择的自由。唯有人们能够自由地构想历史,过去才不再是人们的重负,现在和将来也才可能真正向人们自由选择敞开。”

惟有卸下历史的重担,才能真正坦然地走向未来。

民进党人在1980、1990年代策划“二二八和平纪念会”,提出了“和平、宽容、团结、平反和赔偿”这些口号,事至今日,民进党还记得那颗曾经炽热的赤诚之心吗?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专访和平推手萧旭岑 两岸政治冬天注入暖流

报道:张殿文

马英九基金会执行长萧旭岑说,民间努力让两岸气氛回暖;民进党不能把自己的无能,把两岸和平的责任推给民间,赖清德应放弃台独“新两国论”。

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的中美间不确定性达到高峰,马英九基金会邀请中国7所大学40位师生访问团来台8天参访,年轻人之间交流竟给两岸关系的政治冬天带来一股暖流,民间互相理解和沟通加深一层,缔造台海的和平。

“没想到有这么多台湾朋友特别来看我们,超出我的想像!”

历史新时代萌芽

两届奥运乒乓金牌得主马龙坦承受宠若惊,这么多台湾人关注他们行程,所到之处排满等待签名的球迷,除了马龙,这次还有奥运射击金牌选手杨倩等随团,当对岸大学生踏上台湾土地刹那,也注定历史新时代已开始萌芽。

中国学生团参访活动从参观台湾代表性建筑101大楼进入高潮。

台北101董事长贾永婕以东道主身分全程接待、到访89楼观景台、欣赏到最新的圣诞节布置,也为他们介绍了大谷翔平“50轰”纪念球展览,但由于现场马龙的粉丝实在太多,其实很难靠近纪念球,贾永婕直呼:“感觉好像比韩星来还要轰动!”

这些球迷早在中国学生团抵达两个小时前开始等待。

一名30岁民众特别用简体字写看板,希望可以获得马龙的签名,一名16岁高中生则对媒体表示,很热爱马龙的球风,马龙在文化大学的行程之中,也亲自下场和前总统马英九开球表演,再与访问团团长邱勇组队,与台湾好手陈思羽、蒋澎龙进行双打,马龙还表示,因为有蒋澎龙和庄智渊等好手,才会有现在台湾年轻一代林昀儒等新星出现。

马龙体验打棒球

台湾媒体关注的最高潮,则在马龙下场“打棒球”体验。这是马龙第一次接触棒球运动,加上他得知台湾刚刚拿下世界棒球冠军的佳绩,因此兴致勃勃,充满期待。

8天的行程中,马龙不仅走访了台湾的各大校园与著名景点,还展现了他对文化与教育交流的浓厚兴趣。

从台北中山女中的互动,到政治大学的座谈会,再到台北孔庙的传统仪式参访与101大楼的高楼俯瞰,行程丰富且意义非凡。

对此,马英九基金会执行长萧旭岑表示特别感谢陆委会主委邱垂正及教育部次长叶丙成,以开阔的心胸推动两岸交流,展现自信与务实精神。

然而,他也不忘反思,并公开向其他官员提出质疑:为何在面对两岸交流时,部分官员不愿以积极与自信的态度面对,反而选择透过特定媒体进行放话?

萧旭岑强调,两岸交流应该建立在彼此的尊重基础上。

两岸观光僵局待解

马龙此行为台湾带来了更多国际注目。这也说明,透过开放的姿态与自信的文化输出,台湾在两岸乃至国际舞台上,都能展现更多的魅力与价值。

有关部门应更积极地投入此类交流活动,让世界看见一个充满自信、热情和包容的台湾。

最关心这次交流进展的,莫过于台湾旅游界。

中国学生团来台是否意味两岸交流能破冰,下一步两岸观光僵局怎解?

中华优质旅游发展协会理事长李奇岳指出:“我们在这个夹在夹心饼干的行业是最辛苦的。”李奇岳认为,两岸应积极沟通协调。

台湾绿营人士则是抓住中国学生团来访8日,中国军机13架次,另有两个空飘气球经过台湾北部空域,来批评中国说一套做一套。

萧旭岑说,民间社会努力让两岸气氛回暖,接下来要看政府的努力,民进党政府不能把自己的无能,把两岸和平的责任,推给民间,总统赖清德应该思考在美国新总统特朗普上台之前,放弃自己的意识形态与“新两国论”,不要置台湾人死活于不顾。

深入交流去除政治隔阂

请教这次艺术与运动交流是谁最先的构想?

去年马英九基金会成功邀请包括北大、清华、复旦、湖南、武汉等5所中国高校师生来访,可说是创了两岸交流的先例,也突破了民进党执政后,两岸交流受阻的障碍。

今年当然形势比去年更艰困,但马英九基金会仍希望再次邀请中国师生访问团来访,凸显无论两岸气氛再低迷,民间交流与青年交流绝对不能断。

因此积极向中国方面提出邀访,同时也向赖清德政府沟通,既然去年已有先例,希望循例能让中国学生团来台。几经努力,终于成功邀得此行来访。

艺术与运动交流,是去年基金会邀中国师生访台的活动设计与构想,认为透过两岸同学的艺术、文化与体育交流,更能让两岸青年更自然互动、更深入认识彼此。今年也是循去年前例,安排这次的艺术与运动交流。

台湾接待单位方面会感受到压力吗?

确实有感受到压力,也许是源于两岸气氛,部分联系的单位私下表示希望行程不要公开,也有公立大学校长表示不克出面接待。陆委会更要求我们签下切结书,承诺不得有政党或“政治性言论”等。

在国民党立委赖士葆协助下,我们与陆委会、教育部等部门协调,承诺调整部分行程的流程并签下切结书后,此团才获准来台。

中国的这次来台名单有没有遗珠之憾?

我觉得此行来台都是最好的一时之选,各校同学都很优秀,希望未来每年都能邀请中国各大学师生来台。

对我而言,此行来台名单并无“遗珠之憾”,倒是有许多中国的高校透过许多管道,表达此行未能参与的“遗憾”;我都告诉他们,未来会尽量邀请更多中国高校来访,不会让他们成为“遗珠之憾”。

想请教执行长两岸青年交流会给未来和平带来什么样可能和灵感?

两岸的未来在青年,如果下一代能深入认识交流,会去除目前许多人为的政治隔阂与对立,连带将降低许多潜在的冲突风险。

这也是马英九前总统与基金会坚定推动两岸青年交流的原因。马英九前总统在各个场合都强调,两岸青年越交流,未来战争的可能性越低,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当中国的年轻人与台湾的年轻人变好朋友,他们还会想打仗吗?

两岸青年的友好交流会是两岸未来的根源,这将会是保持两岸和平的重中之重。两岸青年交流深化下去,会自然拆解分离主义,或者所谓“天然独”的毒害,对两岸和平将形成坚实的保护基础,这也是马英九基金会坚持的信念。

您目前个人为止最深刻感受的行程为何?

此行有许多让我深刻感受的行程,最深刻的是在台中洲际棒球场,让中国同学们实际下场体验棒球。

要知道,台湾的棒球文化盛行,中华队才刚刚拿到世界冠军,而马龙、杨倩两位奥运金牌来访,戴着中信兄弟的帽子,实地下场体验棒球,这样的画面传回中国,好几亿人观看,如能在中国也卷起棒球热,未来棒球将可以作为两岸青年连结的桥梁,“打球,不打仗”,会成为两岸青年共同的信念,这才是两岸人民之福,更是我衷心的期盼。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