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专区

澶渊之盟对两岸新启示

作者:童清峰

台湾举办“澶渊之盟”论坛,从千余年前宋辽历史,探索今日两岸和平之路,警惕当前两岸局势山雨欲来,台湾可以借镜历史,把握危机,从中美夹缝重围中脱困。

美国大选已经结束一个月,总统特朗普至今仍不承认败选,距离1月20日拜登就职还有40多天,没有人知道不按牌理出牌的特朗普会出什么招,可能会把两岸推向不可测的深渊;外传特朗普或在离任前有大动作,包括他本人访台,并宣布与台湾建交等,这类踩红线的举措或许会让绿营大感振奋,却可能为台湾带来严重安全威胁。

事实上,两岸的兵凶战危并没随着拜登当选趋缓,反而由于特朗普豁出去了而更让人心惊胆战。台湾危如累卵的哨子有识之士吹个不停,但就在蓝绿为莱猪杀红了眼,无暇顾及台湾安危之际,还是有一群人为追求两岸和平默默付出。

12月7日在台湾政治大学有一场论坛,借由1000多年前宋辽“澶渊之盟”探询两岸和平之路,与会者一致认为当前两岸局势正山雨欲来,台湾如何从重围中脱困,“不浪费这次危机”,其实可以借镜历史。

借鉴历史求同存异

主办单位“无限可能大联盟”总召集人黄晴琦表示,本次论坛以古鉴今,从思辨论证有多层次多元化的面向方略,有学术严谨的史实脉络,历史渊源错综复杂,却可借鉴历史轨迹,作为未来的行动纲领,透过争议带来锐进,从矛盾中凝聚共识,求同存异。

在世纪性大染疫的世界,黄晴琦的意图很明显,在论坛海报上,台湾被描绘成一只白鸽,她抛出和平的引信,希望以创新的思维,来探讨人类共生、国与国的共存及大自然的和谐定律,以宽容、恕道的力量来化解纷争桎梏,让台湾在中美两强喧嚣争霸的夹缝中找到自主的明天。

澶渊之盟,指北宋与契丹(辽朝)之间于公元1005年在澶州(古称澶渊郡,今河南省濮阳市)订立的和约,此约签订后,宋辽维持长达120年的和平,增加了双方政治、经贸和文化的往来,同时加深各族人民之间的情谊。

专研宋史的历史学者、中央研究院兼任研究员黄宽重与政大历史系教授刘祥光从宋朝经验出发,肯定宋以守弱与包容两大核心图存策略。黄强调南宋虽然看起来很弱势,但它在这个弱势基础上推展比较保守与保全自己的战略,同时包容异己与异族。这也是两位学者对两岸关系与当前状态的类比或参照。就南宋的经验,它以一种“类国际关系”处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像是接近国际关系,但又不完全是,一如当前的两岸关系。

张俊宏欲撮合  辜太太不点头
“辜汪会谈”胎死腹中

在这种类国际关系状态中,过去30年里,两岸之间曾有过和平的尝试,前海基会副董事长张俊宏曾为此积极奔走,可惜最后未竟其功。

张俊宏透露,1987年,前民进党主席黄信介从美丽岛事件出狱,为解除海峡冰封对立,推动“黄邓会谈”,中共时任领导人邓小平也拍板同意以“住民自决”为基础各自表述(非一中各表),但后来没有明确处理,双方未再进一步接触,最后不了了之。

18年后,2005年张俊宏接任海基会副董事长,这位早年推动台湾民主运动的异议人士没有忘记推动两岸和平的初衷,试图将两位年事已高的两会领导人辜振甫与汪道涵牵在一起,当时远在南美访问的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和病榻中的汪都同意为两岸开和平大门,当一切准备就绪,没想到辜太太辜严倬云不愿点头,一场历史性的“辜汪病榻会谈”功亏一篑,成了两岸至今难以弥补的憾事。

战场在台湾赢也是输

“澶渊之盟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不能打仗。”国防大学法研所兼任教授赵国材说:“因为战场在台湾,打赢也是输。”

他从国际关系角度出发,强调在国际现势中小国并无主导权,只能追随大国政策,“就像台风一样,风吹过来,小国就跟着转”。

在诡谲多变的国际情势中,小国最好因势利导,为自己找到最佳定位,中美战略对抗,加拿大、澳洲等选边站,都成了牺牲品,反之像菲律宾,跟着“大风旋转”,获得很大利益,在亚太地区GDP成长最快。

当前两岸情势在美国不断介入下更显棘手,特朗普全面提升台美官方关系,拉拢台湾对抗中国,逼得对岸将台海推向战争边缘,很多人向往的和平境界越来越像海市蜃楼。

两岸可思考建构CBMs

面对解放军随时可能兵临城下的现实难题,与会学者仍试着提出两岸重开机的可能想像。

中研院欧美研究所宋燕辉表示,“澶渊之盟”与其他后续达成的约定被视为增进宋辽友好、互信、合作关系的“信心建立措施”(CBMs),这些CBMs的执行是宋辽能够维持长达120年和平的主要关键因素。他认为,两岸可以思考建构CBMs的必要,包括大陆停止对台文攻武吓;台湾宣示不寻求推动美台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及宣示愿意减少向美采购先进武器;两岸展开和平对话等。

哈佛法学博士黄维幸进一步提到往两岸关系重新概念化方向推进,不论以搁置主权、重谈主权或不谈主权等作为双方对话起点。他认为面对一向持“大一统”的中国而言,主权概念其实只是一种虚幻想像,唯有一国两制才是台湾最大利益,但也不讳言持这种论点使他被贴上“舔共”标签,他并不以为意。

黄维幸的想法颇有和台湾主流民意“对冲”意味。“对冲有一定意义,就是人家说的不到黄河心不死,意思是要提醒大家,没有机会了,大家赶快醒过来吧!”主持人、中研院欧美所副研究员王智明认为,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黄也有比较“不现实”的地方,就是他忽略民主政治里面高度的情感认同跟动员还是有很强大力量,所以他认为黄的观点可能比较没有市场。

两岸面临3大课题

综合与会学者意见后,王智明归纳出两岸所面临的三大课题:一,大家都同意两岸往和平方向走,但政治基础在哪里?他说,“九二共识”已经不太合适,问题是舍弃“九二共识”,“一中”该如何讨论?这里面必须顾虑台湾内部与两岸之间彼此的政治的基础与前提。

其次,假设和平能被谈出来,和平的形式是什么?和谈所展现的形式是什么?过去的“马习会”是一种可能的形式,但眼下状况又使得双方领导人的会面变得遥不可及,而且关键是和平形式并不掌握在台湾手上,可能更需要两边大国(中美)做某种协议,而台湾会变成这协议的一部分。

在前面两个问题之下的一个问题,就牵扯到两岸之间跟两岸各自内部的世代承续与断裂问题。王智明认为,一般来说,台湾的年轻世代对两岸关系比较疏离,也不在意两岸对话的政治前提与和平形式,可是老一辈又有这样的期待,不论是统派或非独派皆然,这又变成另一个蛮关键的问题。

这场借鉴历史的论坛发言盈庭,并没有得出最后的结论。王智明指出,应该肯定这场论坛推手张俊宏的努力与尝试,这位以实践民主自期的“土水师”从党外一路走来,历经台湾政经变化,仍没有放弃政治行动的可能,“应该予以鼓励跟褒扬”。同时张俊宏重新把和平议题唤回两岸关系的前台,这是很重要而难能可贵的尝试,因为如果观察当前两岸政府的作为,不难发现双方不但都没把和平当作目标或前提要件,而且还慢慢让它在微缩当中,这是另外一个比较实际的“现实”。

台湾社会的无奈悲凉

王智明表示,整个论坛呈现的是台湾内部的矛盾,黄维幸与赵国材论点偏统派,相对而言,张俊宏、宋燕辉等比较像是革新保台的主张,一种趋向缓独或非统的概念,这也是台湾现实政治中共同存在的政治想像。

“大家可以看得到,红统比较不容易让人接受,其实它有很多真实的考虑,台湾社会需要去考虑为什么这些很真实的考虑没有办法被纳入现实的政治操作里头?同样的,为什么原来应该比较可行的、比较能够长久缓独的,或革新保台的方案反而在当前变得完全没有市场?”整个论坛映照出台湾社会的无奈与悲凉。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国际

解放军台海操演 马英九率台生访哈尔滨成都

(北京11日讯)中国大学生团甫前刚结束9天的访台之旅,而对岸解放军在台海动作频频,在两岸紧张之际,中国国台办11日于例行记者会上主动宣布,台湾前总统马英九将率台湾青年于18日起赴黑龙江、四川出席海峡两岸青年冰雪节活动并参访。几乎同一时间,马英九基金会执行长萧旭岑也宣布该项消息。

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表示,马英九将率台湾青年于本月18日至26日赴黑龙江、四川出席海峡两岸青年冰雪节活动并参访,“我们欢迎马英九先生再次率团来访,将做好各项活动安排。”

朱凤莲接着称,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幅员辽阔、山川壮美,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两岸青年承载着两岸关系的未来和希望。希望两岸同胞特别是青年朋友常来往、多走动,共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携手促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一起维护好、建设好共同家园,致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几乎同一时间,萧旭岑也宣布,应中国方面邀请,马英九将于本月18日至26日,率“大九学堂”学员访问中国,出席在哈尔滨举办的“海峡两岸青年冰雪节”活动,并赴四川成都参访。

萧旭岑表示,马英九基金会刚邀请北京、清华大学等七所中国大学师生团访台,马英九紧接着率青年学子赴中国参加活动。在全球局势紧张,两岸关系更显重要的时刻,马英九以实际行动,尽其所能推展两岸青年交流,建造两岸和平的桥梁,跨越政治险恶,传递两岸民间渴望交流的心声。

萧旭岑强调,马英九时常在各个场合重申,两岸青年交流越多,认识越深入,未来的冲突越会减少。马英九基金会虽是民间单位,但始终愿意协助政府推展两岸交流,透过每年数次的两岸青年互访,努力将两岸民间的误解降到最低,这也符合台湾民众的利益与福祉。

据悉,本月18日至24日,海峡两岸青年冰雪节将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及有关地市举办。冰雪节以“燃情冰雪·携手同行”为主题,将于12月19日举行启动仪式、两岸青年短影片展播及颁奖,期间还将举办两岸青年交流座谈会、第9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场馆巡礼、冰雪体验和参访交流等多项活动。

朱凤莲称,目前,台湾民众报名踊跃,参与热情很高,预计将有以台湾青年为主体的约1000名台胞参加冰雪节活动。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