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专区

绿营民选独裁现象延烧

报道:童清峰

蔡英文任命表姐夫吴明鸿当最高行政法院院长,引起瓜田李下、“家天下”的批评,尤其吴明鸿当年求处原住民少年死刑引起争议。

相对地,马英九当总统时,他的家人与亲戚都要“失业”避嫌。蒋经国时代,他的表弟王正谊涉嫌贪污被判无期徒刑,与今日蔡英文对比强烈。

《亚洲周刊》先前封面报道“台湾民选独裁”现象后,得到极热烈回响,但也掀起民进党强力反弹,由于总统蔡英文“黄袍加身”的形象太鲜明,绿营担心会遭反对党定性,成为攻击破口,因此发动绿媒、网军大举出动,甚至批评亚洲周刊“超低级”。

但台湾本地还是有不少媒体声援《亚洲周刊》,其中《联合报》更以社论为《亚洲周刊》背书,雅虎网站的民调也显示,逾九成三的网民都支持《亚洲周刊》对蔡英文的报道。

蔡英文最近在面对莱猪所掀起的反弹,予人“反躬自省”感觉,她在新年谈话表示:“要用最谦卑的心情,请所有台湾人同胞体谅。”

表姐夫出掌最高行

但恰恰是在这个时刻,蔡英文正面对另一场政治风暴,她让表姐夫吴明鸿当上台湾最高行政法院(最高行)院长,毫不避讳瓜田李下,没有政治舞台上所强调的“内举须避亲”,给人“家天下”的感觉。

同时民调专家游盈隆也因为讲真话,说出反莱猪的民意已经逾六成,并且越来越多,不合乎蔡英文的意思,绿媒民视便停掉他所主持的节目,这种种现象再度证实《亚洲周刊》提出“民选独裁”的判断正确无误。

2020年12月25日,蔡英文“任命”自己“表姐夫”吴明鸿出任仅次于司法院正副院长的司法最高职位,外界无可避免用有色眼光看待此事,引起各种揣测,连日掀起风波。国民党更痛批蔡是“家天下”。

面对外界质疑,司法院强调,本次任命毫无政治考量;绿委蔡易余也跳出来护航说,吴明鸿资历最资深,出任很合理,还表示吴在4年前最高行院长出缺时,呼声就已经很高,暗示说他早就适任这个职位。

难道蔡英文的表姐夫就不能出掌最高行吗?这可以从他的经历、能力以及外界观感等角度加以考量。

今年67岁的吴明鸿在司法界的资历的确很深。吴是法务部司法官训练所18期结业,目前的“司法巨头”包括前最高法院院长郑玉山、检察总长江惠民、惩戒法院院长李伯道等都是他同期同学。但他曾经求处一名原住民少年死刑的往事最近被揭发出来,引起热议。

现代“恐龙检察官”

汤英伸是否该判死刑,在当时起诉他的吴明鸿眼中,并无任何问题。起诉书认为“被告所受教育非少,仅因偶发事故,竟不顾念雇主关系,持坚硬拔钉器重击被害人,稚童亦不幸免,足见凶狠异常,应处极刑,以昭炯戒”。

吴明鸿没有听到当时社会一片枪下留人的呼声,让以天主教单国玺主教为首的社会各界相当失望,他们不解,身为一名检察官,难道只是秉承上意做个乖乖牌,却忽略掉法律赋予他应“尽其所能”调查全部证据的义务。

事实上,从起诉书全文看来,吴在证据调查上被批评有所欠缺,他只着墨在汤“行凶过程”就要求处极刑,完全没有考虑行凶动机,包括汤受严重剥削与压榨。按现在的话来说,吴可谓是一名“恐龙检察官”。

民进党主张废死,但蔡英文自己却任命当时主张死刑的表姐夫担任最高行院长,显得多么讽刺。

■原住民少年死刑事件

1986年1月,台湾爆发一起震惊全台的凶杀案,涉嫌杀害3条人命的是台湾原住民曹族(后改名邹族)少年汤英伸。

汤英伸当时18岁,是一个嘉义师专肄业的国家公费生,饱经挫折、离家出走,从纯朴的小村落来到繁华的台北,被职业介绍所骗去一家洗衣店打工,先收取高额的介绍费,又被洗衣店老板压榨剥削,没日没夜工作,体力不胜负荷,决定辞职返乡,却遭克扣工资,并以扣押身分证为由不让其离开,让他无法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

汤英伸愤怒之余,借酒浇愁,却在半夜又被叫起来工作,这名只来到台北9天、能诗能歌、才貌双全的少年愤而行凶。

当时起诉他、并对其求处死刑的检察官正是吴明鸿,外界批评汤自首投案却未遭减刑;汤案后来引发不少知名社会人士救援行动,要求枪下留人,但法官不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最后仍遭枪决,成为台湾最年轻的死刑犯(19岁10个月)。

表姐夫如何监督表妹?

很多人在问,当蔡英文在司法院呈上的这个人事公文签名盖章时,她难道没有一丝顾忌?

法学“博士”的她不可能不晓得坚持让表姐夫当最高行院长,很可能赔上司法的公信力,现在社会上已经有不少人在质疑:“表姐夫如何监督表妹?”从结果来看,蔡英文显然没有这些顾虑。

稍早之前吴明鸿在最高行担任法官时,曾审理多件与国民党相关的案件,如高雄市前市长韩国瑜针对罢韩投票,以及中广、妇联会与党产会间的假处分争议案等,吴的法律见解“恰巧”与绿营不谋而合,因而被认为“功在党国”。

蔡英文从不避嫌

媒体报道司法院当初还推荐侯东升与吴东都两名庭长给总统府,但早已内定吴明鸿。司法院否认有3人名单,强调从头到尾都只有推荐吴明鸿,传言与事实不符。

这种说法颇有代主子受过味道,言下之意蔡英文圈选吴是“被动的”,结果却越描越黑。

“身为总统,应该考虑人民的观感,但吴明鸿人事案让人有很多联想”,法界人士指出,在这宗人事案中,最糟的是,蔡英文和吴明鸿两人都不避嫌。

“这是蔡英文的一贯做法,她完全没有回避的观念,也没有避嫌的想法”,法官出身的法界人士指出,这不就透露出“我就是要这样做,你能怎么样”!

难改变社会观感

前总统马英九也提出类似质疑,他认为媒体应该去问蔡英文“对瓜田李下的看法怎样”。但这还用问吗?按照过去经验,蔡英文从来不知避嫌,2017年2月,她刚上任不到9个月,就提名吴明鸿太太,也就是她的表姐林美珠当劳动部长,当时也引起轩然风波,大家都在问:“为什么是她?”舆论关注的自然是林的“血统”,而非能力。

林美珠在政界多年,并未传出负评,一如她先生吴明鸿,然而就算她真的适任,还是很难避免外界的质疑。

为此,当时阁揆林全还出面替她挡子弹,一如现在的司法院院长许宗力也出面替吴明鸿背书,然而不论他们如何吹捧这对夫妻档,都无法改变社会观感。

马英九当选 全家失业

相较于蔡英文“内举不避亲”,马英九做总统时,就比较懂得分寸。

马英九大姐马以南日前接受广播访问,谈到弟弟“一人就业,全家失业”,一时哽咽,她也被迫离开工作岗位“成全弟弟”。“还有大舅子”,她补充说,马英九当了几年总统,“大家就失业多少年”。

绿营常批评蒋经国就是“暴政的代表”,说他是“白色恐怖的主使者”,民进党创党元老之一的姚嘉文就曾经在演讲时说蒋经国对台湾最大的贡献就是“死得早”。

但根据台湾民意基金会去年8月针对台湾历任总统评价的民调,蒋经国获得的肯定比例最高,虽然逝世逾30年,仍让很多台湾人怀念。

蒋经国肃贪严办表弟

民进党对蒋经国的批评并非全然无理,但它们刻意忽略他的政绩,以及他极为突出的扫贪成就,其中有一个大义灭亲的案例,老一辈耳熟能详,可能会让蔡英文汗颜。

1970年代准备接班的蒋经国担任行政院长,除了推动十大建设、“吹台青”(歌星崔苔菁谐音),拔擢台湾菁英出任党政要职等政策外,整顿政风更是其施政重点。

1974年,他的表弟、首任行政院人事行政局长王正谊就栽在他手下,这位蒋介石母亲王太夫人的甥侄因收受营造厂商贿赂13万7500美元,被处以无期徒刑。

根据专家黄金土说法,1973年3月2日,55岁的大壮建筑师事务所建筑师兼负责人黄宝瑜被收押侦讯,他是北市士林区双溪2236户中央公务员住宅的总设计人,而负责办理这项工程的,正是中央公务人员购置住宅辅助委员会,王正谊担任主任委员。

1971年7月间,王正谊主办该工程,乃委请旧识黄宝瑜规划设计及监造,在签订委托契约前,王向黄要求分给规划设计费三分之一,黄为取得委托,答应照付。

隔年3月中旬,行政院核定了房屋工程契约及核准贷款,3家营造商的贷款下来。这时王又催着要钱,他要总工程费的百分之五,3家建商凑了近18万美元,交予黄宝瑜,黄自己留下4万2000美元,把13万7500美元送进了王办公室中的铁柜,后东窗事发,蒋经国不徇情面,将其移送法办,严办表弟案例后成了小蒋打贪的“代表作”。

民调逾九成网民

认同《亚洲周刊》

《亚洲周刊》继2021年第一期封面刊出“台湾民选独裁幕后─绿营新威权主义现象”,批评总统蔡英文变成新威权主义领袖后,再于上期进一步专访民进党创党元老、前代理主席张俊宏,他批评民进党完全执政短短几年,已经背离创党时“民主、自由、人权”的基本纲领,以捍卫人权为名,用行政命令行打压之实,无异于威权复辟,甚至青出于“蓝”,更胜戒严时期的国民党。

相关报道一出,获得热烈迥响,更深得台湾民众的共鸣。

台湾雅虎新闻1月4日以《亚洲周刊批评民进党威权“更胜当年的蓝”,你认不认同?》为题,进行网络民意调查,“认同”票一面倒压过“不认同”票,截至1月6日,投“认同”的超过93.5%,投“不认同”的仅有6.5%,差距悬殊。

投“认同”的网民留言批评,“民进党比过去白色恐怖更恐怖更可恶”、“民进党的民主是‘民’进党作‘主’”、“民进党已经像怪兽了”等。

投“不认同”的网民则多以“二二八事件”为论点,表示“当年国民党是看你不爽就枪毙监禁”、“白色恐怖死了多少人”等。

民众党立委张其禄表示,《亚洲周刊》抨击蔡英文是“英皇”,就立刻引来民进党发言人跳出来回应,执政党要做的应该是“自我反省”,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回击媒体。

民进党立委庄瑞雄则反驳指,总统蔡英文开放莱猪是为了台湾的对外发展,是着眼于“国家”未来的发展。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林依晨自称成都人被围攻 中国认同刺激台湾反思

作者:童清峰

台湾女星林依晨自称“成都人”,面对绿营抹黑,牵动两岸舆情,折射台湾社会因“去中国化”的反历史教育,出现认同障碍,政客操弄反对中国的恐惧,煽动民粹攻击,掀起绿色恐怖。

“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赵雷的这句歌词,让成都这座古城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悠长的小巷、历经风霜的古老街道,每一处都仿佛在诉说着无法带走的城市记忆。

英国杂志《经济学人》最新报道指,成都展现出强韧的自由主义气息,吸引了许多渴望远离北京、追求思想开放的年轻人。
这种独特的城市魅力,让成都不仅在中国,甚至在台湾也备受关注。

台湾知名演员林依晨近日在中国综艺节目《心动的信号》(第7季)上,因听到来宾提到成都,立刻举手高喊“我是成都人”,牵动两岸舆情。

林依晨昔日大学老师朱立熙批评其“是非不分,不可原谅”,暴露了两岸民众对身分认同的复杂情感与历史记忆。

9月6日林依晨于风波后首度公开出席活动时称,成都、台北、宜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和自己生长的地方,“没有这些地方就没有现在的我,请大家理解”。

身分认同,如同一个多面体,折射出个人的历史、文化、情感,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

对于林依晨而言,成都的祖籍、对四川文化的喜爱,都是构成她身份认同的一部分。同时,她在台湾成长的经验,以及与当地文化的交融,也让她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独特的自我认同。这样的认同不仅包含她的家族历史与地域情感,更反映出她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流动与个人选择。

社会学者指出,此次事件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争议,与两岸复杂的历史关系密不可分。长久以来,两岸人民的身分认同一直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中。

两岸民众存深厚渊源

一方面,血缘、文化、历史的连结使两岸民众之间存在着深厚渊源;另一方面,政治因素、社会制度的差异,又使两岸人民的身分认同有所分歧。

在这样的背景下,林依晨的言论被赋予了更浓厚的政治色彩。部分网友将其解读为对特定政治立场的间接表态,进而引发了更为激烈的讨论。

然而,身分认同并非单纯的非黑即白二元对立,而是一个流动且多层次的复杂概念。每个人都可能同时拥有多重身分认同,这些认同之间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共存且相互交织。一个人无须在这些身分认同之间做出二选一的抉择,反而可在多元的文化、历史及情感连结中找到自我定位。

台湾大学哲学系退休教授林火旺投书指出,美国人不避讳他们的语言是“英文”,这属于文化,但美国与英国是不同国家,这属于政治。祖籍、血统、语言和风俗是文化,“我是成都人”指的是血统,将其视为政治认同的人是脑袋不清,辱骂林依晨者的价值观仍停留在威权时代,需补修自由民主的学分。

朱立熙曾是资深驻韩特派员,并在政治大学兼任教师。每年教师节,林依晨都会传讯祝贺这位老师。然而,因林依晨承认自己是成都人,朱立熙愤而断绝师生情,遭到网友批评。一名蓝营学者表示:“专业归专业,但这对学生不厚道,实在不符合做人之道。”也有人批评朱立熙身为老师,挑起两岸仇恨,才“不可原谅”。

绿营围剿立委翁晓玲

这起“成都人”风波令人联想到不久前国民党立委翁晓玲因台湾羽球国手“麟洋配”(王齐麟、李洋)于巴黎奥运夺金时,在微信上发文称他们是“中国人的骄傲”,随即引发绿营及侧翼的强烈围剿。

这两起风波都牵涉认同问题,而认同在台湾本就很敏感,尤其在国族认同的辩论中,任何提及“中国”或与中国有关的言论都容易引发两极反应,反映台湾社会在自我定位上的复杂性。

绿营认为:台湾社会对于“中国”这个名词的印象已逐渐脱离文化与历史脉络,而转变为一个政治上令人感到压迫的概念,指出北京经常强调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但这种说法在台湾的绿营耳中尤为刺耳。对于这个每天派遣战机扰乱台湾,甚至不时越过中线,威胁对台湾动武的国家,台湾民众的反感情绪与日俱增。

情何以堪

一名资深媒体人指出,不少认同中国人的蓝营人士面对“中华民国”的招牌在北京打压与台独夹击下,感到情何以堪。

青天白日旗与《青天白日旗歌》被北京指为台独象征,更加深蓝营的不满与困惑,对两岸关系的未来方向进退两难,内部认同也因此撕裂。

根据今年6月台湾民意基金会的最新调查,台湾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比率为6.6%,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比率则为77%,9.5%认为自己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

在“麟洋配”争议中被攻击的翁晓玲是留德法学博士,法学教育强调明确界限,但她或许对政治中的模糊性感到困惑。她从政时间不长,可能尚未充分理解政治的复杂与风险。然而,她有权利表达自己是中国人的认同,这是她的自由选择,林依晨亦然。
相较于那些言行不一的政客,翁与林的坦率尤为可贵。

因为念中国书长大
蔡英文曾称“我是中国人“

台湾前总统蔡英文曾说,没有人应该为自己的认同道歉。在多元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由表达身分的权利,而不因此受责,尽管言论可能引发争议。

翁晓玲称,她不认为自己的发言有错,从血缘、历史、文化,“我们就是同文同种,我就是中国人”,只是她今天是生长在台湾,是“中华民国”的国民,但从过去整个教育、历史脉络,乃至“一中宪法”,我们就是“中华民国”,这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在台湾,约50岁以上的人成长过程中多被教育为“中国人”。

甚至蔡英文都曾表示:“我是中国人,因为我是念中国书长大的。”这段话印证了当时的国家认同。在那个时代,学生在学校说台语会被处罚,而如今的学生反而不太会讲台语。

当时小学作业本背后常常印有前总统蒋介石的训词:“做一个活泼泼的好学生,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这句话深深烙印在那一代人的记忆中,象征着当时被强化的国家认同。

在那个年代,老一辈或许还记得前总统蒋经国也曾自称是台湾人,他的表态可被理解为一种政治策略,旨在拉近当时的“外省人”与“本省人”之间的距离。

承认自己是台湾人并不与中国人身分冲突,两种认同能同时并存。

绿营推“去中国化”政策
强化台湾人身分认同

一些学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台湾的集体认同逐渐从“中国”转向“台湾”,许多人对“中国人”这个身分的理解和认同也变得更加复杂,如今,在台湾社会中更为主流的是一种更强烈、更独立的台湾意识。

台湾人的认同转向反映了深刻的政治变迁。蓝营学者指,在两蒋时代,国民党政府视自己为全中国的合法政府,“中国人”的身分成为国家认同的核心。随着台湾解严和民主化,本土意识逐渐抬头,越来越多人认同自己是“台湾人”而非“中国人”。

学者:两岸关系恶化

这种转变与本土化运动密切相关,体现在语言、文化教育及政治结构的变迁上。

前述学者进一步指出,两岸关系的恶化促使身分认同的转变。

随着北京对台军事威胁和国际压力增加,台湾人对“中国”的排斥感加深。许多台湾人将“中国人”的身分与中国共产党的统治方式连结起来,进一步强化台湾与中国的身分区隔。

对他们而言,“中国人”不仅是民族概念,更带有政治意味,使得他们更加认同“台湾人”的身分。

绿营透过推行“去中国化”政策,在台湾身分认同转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强调台湾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体制,利用这些议题凝聚选民支持,借此强化台湾人身分认同,对抗中国的“一国两制”与统一主张,进一步加剧了对“中国人”身分的排斥,突显“台湾人”与“中国人”的对立。

中国崛起有利台湾?

尽管许多台湾人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但随着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强权,仍有人对中国抱有向往,认为这象征经济与政治实力的增强,可能带来经济利益或国际地位上的优势。

然而,这也反映出台湾社会在身分认同上的复杂矛盾。

台湾族群认同议题主要围绕着“南岛民族”与“中华民族”两大论述展开激烈辩论。绿营强调台湾与南岛民族的血统及历史独特性,认为原住民属南岛语族,汉人移民与其通婚形成独特的台湾族群。通过强调南岛民族认同,绿营试图突显台湾与中国文化的差异,强化台湾的主体性。

蓝营则强调台湾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祖先多来自中国,认为否定中华民族身分是数典忘祖。该观点认为,台湾汉人无论是河洛人、客家人或外省人,皆有浓厚的中华文化背景,妈祖、关公等信仰深植人心,否定中华身分将割裂历史,可能加剧两岸紧张。

“台湾人”与“中国人”的认同纠结短期内难以解决。

翁晓玲“闯祸”后,林依晨的祸不“单行”得到很多正面回应,反而翁仅获统派新党声援,国民党则冷处理。国民党主席朱立伦为摆脱“红帽”形象,转向亲美立场,与北京保持距离,因此对翁态度冷淡。

相反,前总统马英九表态支持,国民党办公室发言人萧旭岑强调,国民党应坚持“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论述,与民进党区隔,否则难以重返执政。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