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专区

部落主义撕裂美台港

报道:黄宇翔

美国国会被支持特朗普的示威者攻占,令人联想2014年台湾太阳花学运攻占立法院、2019年香港反修例暴乱示威者攻占立法会。

“部落主义”幽灵,其实早就在美国、台湾与香港上空盘旋,造成巨大祸害。

美国作为民主制度的典范,过去教科书式教导建立民主共识、多数尊重少数等价值的“应许之地”,一夜之间崩塌。

社交媒体上,信息回音壁制造无数部落,代替民主共识,社会被撕裂。

在疫情下,美国中产阶级分成两个群体,拥有股票与置产者财富飙升,否则即财富缩水与面对失业之苦。拜登的智囊提出新的理论与实践路径,迎向部落主义的挑战。

美国国会山庄的滚滚烟尘,响起了自由民主的警钟。号称民主灯塔的美利坚国会被支持特朗普的示威者攻占,共5人死亡,包括一名警察。事件发生后,令人不禁联想2014年台湾太阳花学运攻占立法院、2019年反修例暴乱示威者攻占立法会大楼,这都让美国长期以来向全球输出民主的作为,被直接打脸,让美国人尴尬不已。

硝烟弥漫、大搜捕与枪声背后,更根本问题在于美国作为民主制度的典范,过去教科书式教导建立民主共识、多数尊重少数等价值的“应许之地”,一夜之间,都“人设崩塌”。

但在众声喧哗中,却看到“部落主义”(Tribalism)的幽灵其实早就在美国、台湾与香港的上空盘旋,造成巨大的祸害。

在社交媒体上,各种信息的回音壁制造了无数个部落,彼此老死不相往来,部落主义代替了民主共识,敲响了民主的丧钟,也在美国、台湾与香港等地,带来难以估算的负面效应。

美国媒体报道,这次冲击国会的示威者大多是美国中下层的白人,大部分是高中学历,他们是全球化的受害者,很多本来是产业工人,但由于全球化产业链外移,他们大多转移为服务业。但由于疫情来袭,他们很多都失业,因此怨气高涨,要冲击国会。

台港拥大量“特粉”

“部落主义”横扫整个美国,以美国自由价值为师的台湾、香港也身受其害。

知名的跨国民调机构YouGov发布了2020年十月份两次在欧洲7国与亚太8国和地区调查结果,资料显示,在台湾有42%的民众支持特朗普,30%挺拜登。

台湾是这两波调查对象中,特朗普的支持度唯一超过拜登,并且拥有最多“川粉”(“特粉,”特朗普支持者)的地方。

香港也是特朗普的粉丝最多,基本上整个黄丝阵营都支持特朗普,这次国会之乱也使得香港的黄丝大为尴尬,甚至出现分裂。

相映之下,在传统美国盟友欧洲国家如法国、德国以及日本、韩国,特朗普的民望都远不及拜登。

放纵民粹扼杀民主

“特朗普主义”作为部落主义中最大的领军人物,拒绝主流媒体的报道,以民粹式假新闻作为思想养分,渐渐扼杀了民主体制的共识建立机制,更破坏了传统精英作为信息“守门人”的功能。

部落主义一个特色是“部落”里阴谋论盛行,批判现有体制的“深层国家”、质疑所有建制内权威是基本思想,在政治行动不断走向激进化,部落里也比拼谁更激进化,以抢占道德高地,“自鸣正义”式的暴乱、攻占政府机构也就成为他们的手段,结果却破坏了民主体制本身。

社群认同大于天

早在2018年,耶鲁大学华裔法学教授蔡美儿就认为部落主义已笼罩世界(主要是美国),认为部落主义者们认为“社群认同大于天”。

宾夕法尼亚州大学拜登外交和全球参与中心所长卡朋达就在《外交事务》杂志上撰文《部落主义正在杀死自由主义—为何我们对政治分化屈服》,文中提到,社交媒体网络正在取代社会网络,民主社会正在变得政治两极化,中产阶级也正被社会经济不安所掏空。

“这些都使得身分政治越趋强盛,最终使部落主义成为社会主流,部落主义最明显的社会效应就是制造不自由、不宽容的民粹主义风气,使所有对话都变成不可能,社会走向极端化。”

部落主义近来最明显的情况,就是因政治立场衍生的群体大迁移。

社媒封杀特朗普

自美国国会攻占事件后,特朗普相继被各大社交媒体龙头封杀,推特和面簿等主流社交平台相继封杀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及其支持者的社交媒体帐户。

特朗普支持者立即用脚投票,连日转战至Gab、Parler、MeWe等其他平台,Gab总执行长托巴本月9日公布,在推特封锁特朗普后,Gab每小时平均新增达一万个账户,整体流量增长约40%,9日更单日有逾50万个新账户登记。

Parler在本月8日录得21万次下载,按日上升近3倍,及后谷歌、苹果、亚马逊却继续把相关社交媒体软件从应用程式商店下架,共和党参议员鲁比奥批评,具“垄断能力”的科网巨企不受监管,为了讨好左翼而不断扼杀右翼的言论空间,而社交媒体的部落大迁徙仍然方兴未艾。

主流社交媒体推特和面簿由于其演算法,只会推送用户喜欢看的东西,本身已经在促进部落主义成型,特朗普支持者继续迁移到规模更小、更以政治立场聚集的社交媒体,无疑将使部落主义形势更加严重,同温层越聚越厚。

刚过世的波兰思想家齐格蒙·包曼是后现代大师级学者,以液态现代性概念闻名学界,认为现代性不断流动,如液态般无常也迅速。

他对社交媒体促进部落主义,也有严重批判。他认为社交媒体与传统社群有天差地远的区别,改写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概念,指出社交媒体是由我们自己创造的,自己的选择看似变多了,感到没那么孤独,但却剥夺了真正学习社交技能的机会。

他认为,和相同信念的人交流并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对话。社交媒体并不提供真正对话的机会,因为在这里避免冲突太容易了。可见,社交媒体渐渐使对话的风气消失,使部落主义文化更加深重。

同样的情形也在香港发生,随着港区国安法的通过落实,越来越多的“黄丝”从面簿转到MeWe,从Whatsapp转到Singal,甚至已是互联网上古产物的ICQ也被恢复出来,旨在建立更厚、更安全的同温层。惟独台湾因为绿营已占据主流媒体多数,不必重新迁移到新的社交平台之上。

阶级矛盾日趋严重

30年来的全球化使美国阶级分化更趋严重,在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的量化宽松,在2020年的更大规模量化宽松,使阶级矛盾更是雪上加霜。自由秩序在国内外渐渐形成内外交困的局面。

卡朋达掌管宾夕法尼亚州大学拜登外交和全球参与中心,顾名思义,这机构就是由拜登冠名,他卸任副总统后回到该中心担任主任,宣布竞选后就职位交予卡朋达,反映起智囊团怎么看美国的“部落主义”祸害。

卡朋达认为:“反自由主义的风气将在现代民主社会里火上加油,社交媒体已取代了社会网络,民主社会非常政治两极化,中产阶级已被日渐增长的社会经济不安所掏空。”

贫富鸿沟扩大

美国中产阶级已分为两大群体,即有资产的中产阶级,和缺乏资产的中产阶级。前者因为十数年的资产升值,财富越来越多,后者以及新晋的中产阶级生活则渐渐困苦,而毫无疑问,后者的数目远远多于前者,他们也就成为反全球化、白人民粹力量的中坚。

这包括了过去享受良好福利的产业工人、一般的工薪中产阶级,他们在这波全球化、资产价格上升里成为输家,这才是美国社会两极分化的源头,尤其是2020年,随着美联储大水猛灌式的“量化宽松”政策,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由2008年原本的1兆美元,翌年才变成2兆,去年则由4兆上升至现在接近7兆,因此股市指数从3月份疫情首次爆发时的低点出现大幅反弹,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达到了历史性的程度。

卡朋达也说:“这些发展产生的身分政治,破坏了自由宪制,尽管自由宪制理论上应当加强民主体制。”不难看见他对民主体制的悲观。

部落主义在美国造成的严重社会分裂,拜登智囊卡朋达与耶鲁大学法学教授蔡美儿都并非惟一的悲观者。

美精英对前景悲观

部落主义至今似乎仍然未看到尽头。在本期《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杂志当中,似乎能看到美国接近权力的精英阶层对美国前景非常悲观,封面故事的主题就是“美国能够复原吗?”

主编Gideon Rose在卷首语写到:“所有作者都同意,进步是有可能的,但经常都是缓慢、难以胜利,而且部分地达成,我们这代与下一代都会伴随着未完成的奋斗。”

重建自由秩序

近年美国精英阶层,尤其是智囊学者们的评论分析,“自由秩序的韧性”是他们反覆提及的关键词,但都隐晦地提到美国需要一场改革,才能面对特朗普就任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自由国际秩序面对崩塌的危机。

《历史的终结》作者福山就曾撰文《瘟疫大流行与国际秩序》指:“疫情大流行会令美国相对进入衰退,令自由国际秩序持续被侵蚀,法西斯主义日渐复兴,但这会令自由民主重生,因为自由民主系统受到了多次怀疑,展示卓越的韧性以及再生。”但在文末也提到疫情正在考验各国的能力、正当性,有这些能力的国家会更有效改革,提高管理能力,似乎在暗示美国相关能力有待加强。

美国政府智囊、行政会议公众成员、范德比尔特大学法学院教授Ganesh Sitaraman也撰文《有韧性的大战略—脆弱时代的美国力量》,希望美国新政府制定有关韧性的宏大战略,使美国更强大、更自由、更平等。这无疑就暗示美国本身体制韧性不足,需要加强。

作者认为:“美国的历史上,经常会出现政治重组的时刻——定义一个时代的共识崩溃,新的范式出现。”将美国面对的危机源化,但也提到,“任何真正的大战略都需要一个坚实的国内基础”,“如果美国不解决各种形式的不平等、脆弱性和弱点,就不会取得成功,因为这些不平等、脆弱性和弱点从内部破坏了国家的准备工作”。

学者归咎中俄威胁

与“韧性”相映成趣的是“妖风”,著名民主理论学者戴雅门则在将自由民主秩序的危机归因于中国与俄罗斯的威胁,而非美国本身的自由民主体制发生的社经结构的问题,并在2019年出版了《妖风:全球民主危机与反击之道》一书,近乎宗教式地认为民主体制本身具有“修正制度”、“限制权力”等等的好处,即便发生了屠杀印第安人等等的问题,都不代表民主体制不好,希望美国人民要重新渴求民主,也认为全球穷人都渴求民主,认为美国应当更多地输出民主秩序。这本书却成为有关民主问题的畅销书。

《妖风》共14章,12章都在说民主制度的美好、中俄的“亡我之心不死”,但在第13章也提到美国选举制度需要改革,才能复兴民主,末章也寄望美国切莫走向单边主义。

综观美国精英阶层的言论,不难发现他们对于美国自由民主秩序的危机都洞若观火。然而,这并非是韧性与妖风的较量,而是美国与美国本身的较量,美国需要改革本身的体制,解决既有的社会经济矛盾,而非单纯地归因于外部势力以及神学式的“不自由风气”。美国国会山庄的枪声,敲响了民主灯塔的警钟,通过熊熊火光,不难看到历史远远没有终结,相反,美国改革的列车正等待出发。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言论

宗教和谐来自互相尊重/林煌达

每年2月份的首个星期是“世界不同信仰间和谐周”,自联合国于2010年10月20日通过议决后,2月1日至7日这日子,即成了一座跨越宗教的桥梁,本着相互理解与促进和平的意旨,推广非暴力文化,以促成全球人民不同信仰间的和谐。

“世界不同信仰间和谐周”纪念活动在去年以“通过不同信仰间的和谐,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为题,呼吁各国政府、机构与民间社会通过各种倡议及方案,在世界各地的教堂、回教堂、犹太教会堂、庙宇等礼拜场所,依据本身的宗教信仰传播善念,展开跨宗教的对话。



身为多宗教的国度,印度勒克瑙虽在不同的宗教群体间有关系紧张的信号,却是少数未曾发生过重大宗教冲突,而且拥有高容忍度的城市之一;此外,作为世界文化大熔炉的槟城,也在去年打造了全马首个宗教和谐中心,希望能通过异中求同的智慧,提倡整体社会的和睦。

社会学家倾向于将宗教视为一种可巩固群体团结的工具。美国社会学家汤玛斯·卢克曼将宗教定义为一种具有强制性质的社会性建构符号系统,并以高于人类的视角,阐释它如何在各类生活义务中的实践给予指引。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在心灵上的追求也越来越多元化。早在2017年6月,面簿创办人马克·扎克伯格即在芝加哥举办的社区峰会演说中,将面簿与宗教划上等号,并建议人们在社交媒体的平台上寻求新意义。

他这番将面簿比喻成“新宗教”的说辞,尽管惹来不少争议,但其足以紧密连接世界、构建社区的力量,却非常值得人们关注。他认为,无论是教堂、运动队或街坊邻里,都是人们在各自社区中找寻意义的做法;然而,当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日益疏远,故人们须从别处寻觅找生活的目的和归属感。



突破二元对立的僵局

被誉为“韩国社会贤者”的百岁哲学家金亨锡教授,在其近期出版的著作《在生活中寻找永恒之路》中探讨了人类、宗教、社会等问题,而且解析了基督教、天主教、佛教、儒教等多种宗教原理及现象,其中亦包含帕斯卡尔、尼采、康德等哲学家对神的命题。

他在书中“宗教,是不是必须的”一章中提及,信仰是一场押上本身性命及人格的冒险与赌博,一旦失去,整个自我就会回归到“无”;但得到之后,不仅会占据自我,甚至还会占据永恒与生活的实际存在。

事实上,宗教在推广社会善行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血腥与暴力。出于群体动物的本能,渴望拥有归属感的人类总希望能与“更多数”的群体相连。这种源自于原始人类的“部落主义”,也让人们亲近及拥护特定群体,且对其他群体产生敌意。

了解各种宗教的面貌,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脉络、哲学思想、人文风俗、仪式教义等,是达成宗教和谐的关键。可是,身而为人的我们,却难免受到有限的知识影响,而局限于本身的认知框架之中,固步自封。

更甚的是,我们也常以本身笃信的观点,当作放诸四海皆准的唯一法则,甚至强加套用在他人身上,并要求他人奉行。

因此,唯有突破部落主义及二元对立的僵局,以理性的对话取代二元对立的辩论,在坚持我“对”之际不急于证明他人的“错”,开明地对待各种差异乃至质疑的声音,放下偏见与猜忌,学会互相尊重,以求共存之道。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