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专区

香港一国两制2.0的突破

新闻评论:笔锋

西方舆论说香港“一国两制”已死。这是恶意的攻击与错误的标签。香港一国两制进入2.0版本,再也不用陷入国家认同争辩的漩涡,市民不用担惊受怕,被黑暴势力攻击地铁站、堵塞公路。香港会变得更为高端,有更多资金与人才流入,焕发更多活力,预料经济上、社会上与文化上都会出现新的突破。

在近日的西方主流舆论中,总是将香港政治视为一种崩坏的开始,宣传说一国两制已经死亡,香港成为“中国另一个城市”,或是说香港已经成为了“南深圳”,只是深圳的附属,失去了昔日国际大都会的魅力,让“东方之珠”的光芒褪色。

这都是恶意的攻击与错误的标签。恰恰相反,在香港国安法推出之后,在新的选举规定落实之后,香港的一国两制正进入了2.0的版本,会变得更为高端,焕发更多的活力,预料经济上、社会上与文化上都会出现新的突破。

不陷国家认同漩涡

因为一国两制2.0版本,再也不用陷入国家认同争辩的漩涡,市民不用每天担惊受怕,被黑暴势力攻击地铁站、堵塞公路,不用目睹立法会被砸烂,港独势力高举英美国旗的镜头。

香港的政坛与社会可以自豪地说出自己是中国人,开始专心针对公共政策加以研究,让不同利益的势力都可以经由公开的辩论,寻找最适合的规划与决策,而不是让议事会堂成为肢体冲突的战场。

由于香港拒绝了动乱,香港的国际化会更高,更多的资金流入,不仅来自中国大陆,很多也来自东南亚、台湾、美加与欧洲社会,因为香港没有资本利得税,没有遗产税,拥有最低的税制及对投资人最友善的环境。香港的资本与金融市场具有独特的竞争力,独步全球。

今天西方媒体“唱衰”香港,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23年前香港回归前后,美国《财富杂志》就推出封面故事《香港之死》,说香港回归后就会经济一潭死水,成为一个陷入死亡深渊的城市。

不过23年以来,香港的GDP增长率飙升胜过英国,政治自由还是有广大的空间给不同的政治光谱,连政府全资拥有、由纳税人出钱的香港电台,都是以批判香港政府与北京当局为主旋律;更不要说香港的报纸杂志仍然百花齐放。

那些在九七前后移民西方的香港人,过去20年间绝大部分已经回流,并且大部分也都后悔移民时所卖掉的房子,现在已经升了好几倍,抱怨再也没有能力买回来了。

事实上,这次国安法通过后,一些“黄丝”民众说要移民,尤其是英国政府说要对持有英国国民(海外)护照(BNO) 提供优惠,在入境英国5年后有资格申请公民权。

一些英国的房地产公司也在香港大登广告,吸引香港“黄丝”顾客。

不过从当年九七的经验来看,这股移民潮其实具有正面作用,因为这会让香港人真正了解哪一个社会才是最适合自己。尤其当下西方反亚裔的风潮,会让很多香港移民首当其冲,最后会悔恨自己的意气选择。

但香港的关键还在于如何展现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发挥香港人过去的创新精神,告别长期以来仰赖房地产的局面。

北京为此也开始对香港政府施加压力,不要独惠地产霸权,勿忘基层民众与中产阶级的福祉,避免香港的“房事”成为不可承受的重。

民心凝聚 最大挑战

最大的挑战来自民心的凝聚力。香港政府开始在学校修改教材,也严格检查那些“黄丝”老师,不让校园成为分离主义的温床,勿让那些假本土主义名义的势力,宣扬“去中国化”与港独。如果新一代的理想主义情怀被误导,他们就会被极端势力“武器化”,煽动他们去投汽油弹,焚烧车站,殴打与自己政见不同的人。年轻一代也要熟悉中国地理与历史,不要与中国大陆的同龄人出现“知识落差”,对中国的国情一知半解,乃至懵然不懂。

有些香港大学生从来没念过中国的基本地理,对于不同省份的简称也搞不清楚。必须对神州大地山河岁月深入了解,才能培养爱国心,才能出现可以踏入政坛的“爱国者”,而不是在社交媒体中被分离主义势力所误导,否认自己中国人身分,也昧于中国近代史的百年屈辱,被西方殖民史观与日本军国主义史观牵着鼻子走,失去了中国人的尊严,成为历史的笑柄。

在一国两制2.0的新天地中,香港新一代不仅可以与大湾区有更多的融合,也与整个中国有更多的互动,发现在疫后的经济反弹中,香港人可以扮演更多重要的角色。

大疆创办人汪滔在香港科技大学毕业,却在深圳创业成功,成为全球无人机冠军,佔领全球市场七成的份额;香港中学毕业的顺丰创办人王卫在顺德创业搞陆港货物寄送,如今成为拥有70架飞机的世界物流钜子。

这都是最佳的成功范例,也为香港年轻人带来无限的希望。

评论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瞄准统一大市场 郑永年倡导“港澳+”

作者:黄杰

澳门推动产业多元化,以中国创新科技改善澳门赌业独大,对一国两制的发展极有启发,郑永年倡“港澳+”瞄准统一大市场。

澳门回归25周年,各方继续关注产业多元化的进程,新特首岑浩辉竞选时提出成立产业多元发展基金,加快发展“1+4”产业(会展商贸,中医药业、现代金融、高新技术),他近日在北京获任命后向各界转述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的经济多元化,并指要落实融入大湾区及横琴深度合作区的第二阶段发展。

澳门长年一赌独大,赌业占GDP比率从回归后的约30%多连年上升,于2010至2014年间达到了约60%的高峰,在当局大力推行产业多元化后降至50%,然而随着疫情对观光、赌业的毁灭打击,如今赌业仅占澳门GDP 30%多,虽仍在复苏,但却意外地腾出空间供其他产业发展。

例如,澳门积极打造大学城,建立了10所高校,今年共有逾6万多名师生,内地学生占了重要比例。庞大的人才训练体系有助推动产、学、研对接,让小小澳门成功发展出太空产业,从参与中国大陆的“嫦娥”科研工作开始,世界首颗低纬度地磁卫星“澳科一号”去年亦正式投入运作,今年选出的澳门太空人也将会参与登月。

澳门同时透过每年举办“科技周暨创科成果展”等活动推广科技创新,在刚过去10月中旬的展览上,机械人、共享无人机等“黑科技”大放异彩,现场亦设有深圳馆,让澳门民众率先体验低空经济的未来。

金融避免与港重叠

知名学者郑永年2018年曾批评澳门,指其产业多元化政策“看不到明确转型规划”,呼吁官员要到新加坡考察,学习当地高端产业、制药业的产业政策。他当时指澳门可发展金融经济,但要培养自己的特色,避免与香港重叠,亦可尝试发展技术类型产业。

随着中国创新的崛起,但又面对美国打压,郑永年警惕中国要避免“中等技术陷阱”,他指深圳等地有很多潜力巨大的科技,有待统筹发展,他5月受访指:“最近我一直提倡‘香港+’,如果我们能把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科研的能力能够统筹协调发展的话,我觉得可以跟美国加州比一比了。”

10月,针对澳门选出新特首,郑永年再次发表对澳门发展的看法,并将“香港+”扩充成为“港澳+”,指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未来的发展方向:“横琴可以率先践行“港澳+”模式,即在全面对接衔接港澳规则规制的基础上,加上新的规则规制……从而实现基于统一规制规则之上的大湾区区域共同市场。”

郑永年指,横琴无疑是特区中的特区,鉴于澳门地理面积很有限,对接大湾区无疑是澳门发展的必要动力,他称:“融合不是要变成‘一’,而是根据各自优势来发展,最终形成统一大市场。”

一国两制非一成不变

澳门的多元发展除了会改变一赌独大的经济结构、以赌业为中心生成的社会风貌,更证明了“一国两制”并非一成不变,不是拒绝改变的阻力,而是改变的动力以及框架,需妥善长期经营。

过去一国两制的流行论述(不少持反对北京立场)往往聚焦香港经验,忽视了澳门经验,并片面地将并置的“一国”和“两制”之间的关系解读为一种“河水不犯井水”的割裂关系,或是(出于某种政治目的)把“高度自治”或“50年不变”高举成为阻碍对接中国大陆发展的藉口。

关于一国两制的讨论不但对香港、澳门未来影响深远,日后更可能涉及台湾问题。然而,香港出于其殖民史、民众与殖民者的友好关系等特殊经验,过往“一国”常被反对派曲解为来自中央的政治干预,并同时将“两制”理解为(应要免于政治干预的)自由市场,并以此质疑任何与中国大陆融合的发展计划为违背市场逻辑的政治任务,背后是香港意识形态中“大市场主义”的神话作祟,认为政治干预就是低效灾难,是来自不事生产官僚的影响,香港民主派从多年前否定西铁线、反对大湾区,都是这种意识形态的反映。

澳门经验对于一国两制实践的补充在于它肯定了政府对于发展产业的积极作为,介入市场运作的产业政策并非是在伤害市场,而是对于原来单一化或垄断结构的修正。

保留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一国两制下,澳门保留了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可是在产业政策上也一改过往葡国殖民者(尤其在1·23事件后)的“放任”管治风格,主动利用与中国大陆衔接的地理之便和大湾区融合的契机,成为应对澳门社会长期转型问题的动力。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