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专区

黑马胜出领导新加坡 黄循财接班众望所归

报道:朱菱

《亚洲周刊》早在去年4月就预测是新加坡总理接班人黑马的黄循财,如今被李显龙证实脱颖而出。

由于抗疫成功,这位财政部长获得内阁超高支持,连尖酸刻薄的网民都没有苛评。

新加坡下一任总理人选水落石出,领导抗疫表现出色的财政部长黄循财一如预料脱颖而出,成为同侪心目中理想的领袖人选。总理李显龙在宣布消息的同时不带保留,正式表态黄循财将是总理接班人。

李显龙在上周记者会上指出,他委托已退休的政治元老许文远出面,分别会见19名与黄循财同一辈的政治领袖,经过一番深入而坦诚的谘询与分析几个有潜力的领军人物后,有15人或近80%同僚明确表达认同黄循财出任总理。李显龙形容这个过程是透彻而客观的,因为是同侪在“几乎禅定”状态下所做的冷静决定,而不是“大家坐下来客气点头”的推举过程。

网民安静肯定

这一“非常新加坡式”的推举方式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即同辈内阁成员在完全自主的状态下推举共主,可避免因未来的不满引发内耗。黄循财获得超高的支持度,也说明同属中生代的内阁成员都明白,经过此前副总理王瑞杰被推举却因能力不足提早落马之后,执政党内部已经没有时间可以浪费。

消息发布后,向来尖酸刻薄的社交媒体听不到炮声隆隆,反而是相对安静,几乎可以解读为网民也普遍对黄循财抱持肯定态度。

领军抗疫沉着稳健

黄循财最突出的表现是在过去两年作为抗疫小组的主要领军人物,期间每一次记者会和应对疫情变化时,言行举止都保持沉着稳健。

从前年中疫情控制下来后直到去年8、9月间,即使国际病例反复,但新加坡病例始终处于低位,成为国际上抗疫成功的典范,黄循财的声望也越来越高。无论政坛内外,不少人在那过程中发现他虽非医药背景出身,但决策却能够稳扎稳打,沉着不冒进,言语谨慎有度,因而被认为很符合新加坡民情与国情。

陈振声王乙康曾被看好

当王瑞杰在去年4月份宣布“辞太子”,卸下接班人重担时,《亚洲周刊》曾预测黄循财是可能的黑马。当时各方瞩目的人选主要是陈振声和王乙康,两人也充满企图心。

这是新加坡执政党建国以来第三次更替领袖,有别于李光耀交棒给吴作栋的过程,不忘给予下马威,在公开场合贬抑吴,说他不是首选接班人等等,令他难堪。李显龙在这准备交棒的过程中,无论对王瑞杰还是黄循财,都没有沿袭父亲那种刻薄作风,展现的是相当符合这时代的民主与气度。

刚年满70的李显龙在记者会上表示,他与黄循财将商议何时正式交接,必须考虑的因素包括要不要继续带领至2025年的大选为止,还是在那之前交班,由黄全力领军。黄循财清楚表示,虽然接班,但权力来自人民,他并不把人民行动党继续执政视为理所当然,不能假设行动党会赢得每次大选,而是每一次大选都可能换党组织政府,因而必须与团队达成共识,全力以赴。

李显龙在面簿帖上表示:“领袖权不是继承而来,是要每一代领袖努力赢取,新加坡需要强大的团队,其领袖必须能团结众人,让团队每一个成员发挥所长。”

黄循财一再表示谦卑和感谢,坦承自己并不注重权位,也很实在地看待自己的能力。他表示行动党从一开始就是注重团队精神的政党,因此会与团队紧密合作,互相扶持,做到最好,争取人民支持。陈振声和王乙康都在第一时间表达对他的支持。

历练不足外交待加强

今年初,黄循财出任财政部长第一次发布的预算案,民间反应大体满意,分析师指出,他表现了自己擅长平衡资源与把握民情的长处。如今他表示将邀请公众参与咨询,了解政策需要调整和改进之处,因为新加坡人的观点日益多元化,要尽力促成每个人都有参与感。

虽然晋升掌门人在国内具有相当不错的反应,黄循财的不足之处是外交,因为过去的内阁职务在这方面历练仍不够。整个宣布的节奏紧凑,紧随着这项人事拍板,黄循财就飞往美国参加G20、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等会议,并拜会美国政府高层及发表演讲。他也是继李显龙刚离开美国的脚步之后,造访华盛顿,显示新美关系的密切。

黄循财接班的优势是年轻,今年底才满50岁的他,有足够长的跑道可以经营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他的挑战却也不同于前3任总理。从外在环境来看,摆在眼前的是一个严重分裂的世界,美国为首的自由阵营把中国和俄罗斯等视为挑战者,步步进逼。新加坡能否继续左右逢源,维持甚至提高自己的国际枢纽地位,其中所需要的外交手腕和眼光是黄循财暂时还不具备的,所幸新加坡还有很多资深的国际外交元老,可以为他补课。

争取年轻选民是挑战

对内的挑战则是如何争取年轻选民的选票,新一代选民在两年前的大选中明显更重视公平正义之类的课题,对行动党以强势打压反对党的作风非常不买帐,但老一辈则在价值观上很保守,因此对于敏感课题如同性恋等思潮,如何在世代之间的需求保持平衡,将决定黄循财领导下的政府执政的方向。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孙中山逝世百周年座谈会 中华王道对抗特朗普霸道

报道:平浩东

《亚洲周刊》携手恒生大学举办座谈会,纪念孙中山逝世百周年,探寻其王道理念对今天全球发展的启示,剖析两岸关系及反霸权之深远影响,期冀“天下为公”精神重光。

3月12日,《亚洲周刊》与香港恒生大学联合举办《孙中山对全球发展的启示——纪念孙中山逝世100周年座谈会》,探讨孙中山思想如何启发全球华人应对“现代化”与“全球化”风潮,并通过回顾一代伟人孙中山的思想足迹,反思面对全球化现象的危机与转机。

香港恒生大学校长何顺文以馆藏孙中山真迹,追溯其“天下为公”思想的当代价值。

香港恒生大学大中华研究中心主任高朗阐释“反霸道、行王道”与“21世纪亚洲”的现代化实践。《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剖析了孙中山“大亚洲主义”对反霸权和两岸关系的启示,直指“使美国再伟大”是历史倒错,强调两岸文化不可割裂。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李金强强调,中国世界工厂现代化成就印证孙中山的经济远见。

延续孙中山革命精神

中华新时代智库基金会理事长李大壮,呼吁企业家和年轻人接续孙中山的革命精神。

中评智库基金会秘书长罗祥喜和中流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周阳山,则从民族复兴与中庸治国角度,从两岸和平与全球治理观点分析孙中山的治国智慧。

何顺文校长发表开幕致辞,表示孙中山是一位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伟人,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更是一位思想家和实践家,“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和“以民为主、以和为贵”的思想,成为全球华人的精神瑰宝。

心系和平奋斗救中国

何顺文随后以校内图书馆珍藏的孙中山亲笔签名书籍为引,强调这些宝贵藏品,可以让人们近距离感受他的思想魅力,更为今天的座谈会增添了特殊的意义。

高朗教授表示,孙中山对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除了推翻满清,更提出了完整的建国思想论述,批判性吸收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点出民族、民权、民生3大问题,直到今天依然在全球范围内有论述的空间。这套思想的目标就是中国不要再被列强欺负,并且成为一个一等一的独立自主国家。直到去世的时候,孙中山依然心系“和平、奋斗、救中国”,而他当年宏伟的实业计划愿景,很多都已经在今日实现。今天,大家相聚在这里追忆孙中山留下的思想遗产,不只是怀念,更是希望从他的思想脉络得到反省,启示中国和世界的未来。

高朗提到1924年孙中山在日本神户的“大亚洲主义”演讲,孙中山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刻体悟,看透了“霸道”和“王道”的本质,当西方武力强大时就会压迫、殖民和控制亚洲民族,他希望亚洲国家联合起来,真正复兴,打倒霸道国家。与美国的霸权主义不同的是,当今中国搞“一带一路”的实践建设,帮助弱小国家,正是对“王道文化”的当代诠释。亚洲东盟十几个国家相互尊重、相互合作,也是做得非常好,可以得出结论,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亚洲可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发展。

“天下为公”成两岸黏合剂

《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表示,应以孙中山的思想精髓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其对两岸关系和反霸权反殖民的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尤其是“天下为公”的理念,可以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黏合剂,成为全球华人思想的最大公约数。孙中山曾提出“大亚洲主义”,呼吁日本勿当“西方霸道的鹰犬”,要做“东方王道的干城”,这一诘问今日仍振聋发聩。

邱立本表示,“使美国再伟大”口号是“历史倒错”,是丛林思维的霸权主义复辟。反观孙中山主张“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世界大同”的思想,中国当前推动的“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这一精神的延续。

谈及两岸关系,邱立本强调两岸文化纽带:“绿营搞‘去中国化’,但台湾宫庙香火鼎盛的哪咤三太子、妈祖信仰等各种文化背后,哪一项不是中华文化血脉?”中国大陆的“全过程民主”强调实质民生改善,强调贤能政治,恰是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践行。而西式民主则流于程序正义导致民粹泛滥,思想和意识形态撕裂。

他警告台湾产业的风险,台积电若沦为美国的地缘政治弃子,恐成下一个乌克兰——技术命脉被掏空,繁荣基业毁于美国的背叛。

李金强以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和相关的英文版手稿整理过程为切入点,强调该计划凝聚了宋庆龄、蒋梦麟等当时知识分子的远见卓识,深入探讨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远见。

他指出,孙中山在百年前提出的“实业计划”,与当今中国在发展高科技、利用外资建设世界工厂等方面取得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成就,反哺世界,促进博爱之心的养成有着高度契合。他强调,孙中山对民生问题高度关注,香港“民生为本”的实践(如公屋政策),正是孙中山“住者有其屋”思想的微观落地。

“实用主义者”自居

李大壮则以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后人的身分,讲述孙中山与家族的历史渊源,并以“实用主义者”自居,从实践角度强调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思想对当代企业家的启发。他认为目前仍是革命时代,因为还有很多没有解决的事情,比如台湾问题,伟大的思想家必须要认清产生思想的原因和时代背景,革命不应该只成事在我,需要后代不断努力,在处理两岸关系时,也应借鉴灵活应变的方式方法,但是原则不可以变。李大壮希望看到年轻一代生活得更好,但是不可以自我感觉良好,面对经济上的起起伏伏也不要气馁,要目光长远。

民族复兴对华社影响

罗祥喜则从孙中山的民族复兴思想谈起,分析其对中国思想、台海问题和全球华人社会的影响。

他指出“中华民族”和“振兴中华”口号是孙中山首先提出的,必须要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也从孙中山《建国方略》的学说中汲取营养。

罗祥喜认为,孙中山的思想为人们把握台海形势和推进祖国完全统一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同时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我们可以从孙中山的治国理念中得到启示,避免战争,这是两岸人民之福,也可以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他还强调,孙中山的爱国精神和革命情怀,对当代中国和全球华人都具有重要的鼓舞作用。

提出渐进式民主转型

周阳山教授通过视频连线阐释他的见解,表示孙中山的治国理念不是折中,而是秉持中道而行,以中庸思想为核心,这在世界范围内非常罕见,并且针对西式民主的弊病腐化,补充提出五权宪法,完善考试和监察制度,有持之以恒的历史和现代价值。孙中山提出通过渐进式的军政、训政和宪政制度设计,提升公民的政治素养,转型为一个新兴民主国家,也对现代地缘政治纷争有指导意义。尤其是乌克兰战争的和谈进程,应该先用联合国军维和,下一步修正党派之争和议会民主,最后走入宪政民主,各国可以和谐维持战后重建。

在互动提问环节时,台湾作家廖书兰阐述孙中山的思想和实践,如何在不同的地区留下痕迹,并成为华人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

香港作家谢悦汉询问,孙中山的思想在当代落实和执行上是否存在困难,李大壮回应东西方的生活习惯和历史文化之差异,导致相当不同的思维方式,中美关系的缓和需要时间和努力。

李慧仪博士以长期在美国居住和生活的经验回应,美国没有一个像“中华民族”一样统一的民族概念,美国对中国不能流于意识形态的反覆攻击,而要深入沟通彼此的文化。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