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专区

Temu进军大放异彩 中国电商引发欧洲焦虑

报道:黄宇翔

中国电商平台Temu在欧洲大放异彩,通过游戏式、发现式购物吸引消费者,占据下载量榜首的同时,也引发对安全性与合规问题的关注。

拼多多海外版Temu在今年4月份正式进军欧洲,也是Temu在欧洲的第一个“双十一”,在美国收获成功后,在欧洲收获大量用户,自俄乌战争以来欧洲就为高通胀所苦,而Temu的低价在欧洲异军突起,为人民在购物上提供新的选择,尤其是所谓的“下沉市场”,在经济不景气的德国里低价购物更加具有吸引力,而“双十一”作为中国特有的商业节日,也在这几年在欧洲流行,在今年的“双十一”,几近所有德国的电商和电器连锁店都有折扣。中国的电商SHEIN和Temu都在海外取得成功,以低价占领市场,也引起欧洲人的政治焦虑症,各种有关中国电商平台隐私问题、产品安全问题都变成媒体关心的重点。

今年“双十一”天猫和京东两大电商都没有公布总成交额,在中国国内似乎已过了野蛮生长的阶段,但在欧美,中国“双十一”的消费文化却是方兴未艾,德国最大的网购平台Zalando上几乎所有化妆品都打折22%,减幅之大是过去少见的,德国两大电器连锁店Media Markt、Saturn,以及德国廉价食品超市Lidl、英国电器品牌戴森(Dyson)也都有类似的活动。

回顾历史,德国“双十一”在2015年左右开始流行,成为购物节,而到了2020年就有超过两百家网上商店推出“双十一”减价折扣,今年的“双十一”,各大购物网站都一早推出预告、预热,炒热气氛,今年欧洲和德国“双十一”不同之处则是中国国内低价之王拼多多的海外版Temu继在美国取得成功后,在4月份也登陆欧洲,是Temu在欧洲度过的第一个“双十一”。

Temu和SHEIN采用“工厂直销消费者”的商业模式,省去众多中间环节,且由于低价并从中国发货,欧洲消费品关税起征点为150欧元(约765.6令吉),而寄往美国低于800美元的包裹无需缴纳关税,Temu很多时候无需缴纳关税。在德国仍须缴“消费增值税”(VAT),但Temu物流链发达,从中国跨国寄送运费廉价,因此Temu比众多当地产品具有竞争优势。根据投资银行高盛的报告,Temu 10月份销售成交金额流水(GMV)每月达到10亿美元,在第三季已达到50亿美元,Temu自己预计今年流水能达到100亿美元,而Temu最大的竞争对手亚马逊(Amazon)的流水在2022年则是250亿美元,Temu以进军海外一年左右时间,达到布局十数年的亚马逊的接近一半,崛起速度非常迅速。

“像亿万富翁购物” 廉价商品掀消费革命

Temu去年9月份进军美国,今年4月登陆欧洲,总部设在爱尔兰的都柏林,却带起了另一场“消费革命”。进军美国时,Temu就打出了“像亿万富翁一样购物”(shop like a billionaire)的口号,在Statista发布的资料显示,当前Temu的活跃用户超过一亿,而在进军欧洲之后,很快也占据了包括德国和法国等地的苹果和谷歌应用程式商店下载量的第一位,高于ChatGPT和SHEIN,根据Cross-Border Commerce Europe最新发布的“欧洲跨境电商平台TOP 100”报告,Temu也首次入选欧洲跨境电商前十,排名第九。Temu在7月份进入日本和韩国市场后,也同样占据下载量的第一位。

中国的海外电商平台如SHEIN和Temu在美国都已取得成功,目前也把模式复制到欧洲,除了Temu在今年进入欧洲市场,SHEIN也将在欧洲推出二手服装交易平台SHEIN Exchange。该公司计划于未来几个月内登陆欧洲,会先在法国和德国推出,并于2024年在西班牙上线。在此之前,SHEIN Exchange仅在美国可用。而SHEIN在欧洲除了销售数字理想,今年也横向收购时尚品牌,扩展影响力,最近就有报道称SHEIN近期已经收购了英国时尚零售集团星狮集团旗下的快时尚品牌Missguided及其所有知识产权(IP),而Missguided在2020年4月时年收入曾达到3亿英镑(约17.6亿令吉)、用户则有400万,未来Missguided产品将由SHEIN的柔性供应链生产制造,并在SHEIN平台上销售。而在之前,SHEIN宣布收购美国时尚品牌Forever 21母公司SPARC集团三分之一的股份,同时SPARC集团将入股SHEIN,成为少数股东。

非典型购物网吸引年轻人

Temu的成功也引起当地媒体的关注,诚然,“双十一”的消费文化过去十年在欧洲普及,还有疫情下消费习惯由线下转往线上,使得消费者和供应商都习惯于网上销售,有利于Temu在欧洲的发展,但是Temu的发展之迅速还是让德国传媒惊讶。

为了解释Temu的崛起,德国电视二台制作了一个节目,介绍Temu风靡的模式。节目里提及其模式与Wish和Shein类近,可以买到各种廉价商品,而当中的商品包罗万有,主要针对年轻群体。节目认为Temu之所以成功有两点,一是“购物游戏化”,形容Temu不是典型的购物网站,而内里还有不少的小游戏,玩这些小游戏就能获得优惠券和折扣。节目里还采访了软件公司Spryker的经理格拉夫(Alexander Graf),他认为Temu的营销策略是线上零售业的革命,和欧洲的电商思维完全不同,过去欧洲电商的想法都是当消费者想要来买的时候,就会来购物,但Temu的目的则是让你每天都想到,无论你想不想购物。二是Temu不少功能更像社交媒体,如展示自己买了什么和请朋友进行产品评估、邀请朋友参加游戏,营造社区感。

节目也提到,Temu的模式是“发现式购物”,像“一欧元店的网上版”,在网站浏览,在一大堆折扣促销里去看自己有什么想买的,但这些元素在中国企业当中也非新鲜事物,例如在网络证券公司“富途”(Futu)都有类似的做法,将买卖股票变成社交媒体,也有大量的小游戏,让用户黏性增加。

争议声中异军突起

在德国电视二台节目里,对Temu也并非净是正面评价,专家受访者担心小孩会花太多时间买入大量不必要的东西。另外也挑出产品存在“合规”的问题,例如节目里拆开的产品就发现没有德语的说明书,不符合德国的销售规则。

Temu在安全性与合规方面的问题也可能令他们在欧洲遇上麻烦,《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张冬方就在评论文章里提到:“被称作美版拼多多的Wish 2021年底在法国被下架。原因在于一份检测报告显示,在送检的140件商品中,95%的玩具不符合法律规定,45%甚至被界定为‘危险’。而95%的电子产品不符合法律规定的下限,90%被界定为‘危险’。”而西德广播公司的报道里,也做了测试,在Temu上买了20件商品,但部分电子设备未带有欧盟品质和安全标准CE标识,怀疑产品的安全性。

Temu迅速扩张,固然满足了苦于通胀之痛的广大民众,但也让当地不少团体非常警惕,具有美国背景的德国马歇尔基金会技术与地缘政治团队负责人戈尔曼(Lindsay Gorman)就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中国)所有技术平台都在某种程度上将数据视为一种战略资产”,认为无法确保用户数据不会流入中国。德国之声也报道Temu的成功还引来环保人士的批评,因为大量廉价商品和非常浪费的快时尚充斥其中,将单个包裹发运到世界各地会增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

在用户体验上,Temu相较亚马逊,发货需要的时间也有所不及,尽管在Temu和SHEIN购物都可以选择免运费的选项,但发货就需要两星期;即便加上运费,也需要4至10天,但亚马逊的Prime会员在Prime商品里购物只需要两天就可以送达,速度较快。当然,两者并非一定存在竞争,可能是两个不同的市场,当需要买价格较高而且需要快发货的商品,就可以选择亚马逊,而在Temu和SHEIN则可以购买一些不急用而且便宜的货物。

Temu进军欧洲市场,暂时在销售额统计上没有太多数据提供,但在手机应用程式的下载量上已一骑绝尘,并在当地传媒引发了关注,在通胀严峻的欧洲,Temu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兴电商力量。 

OpenAI爆发“宫斗” 峰回路转董事会改组

自OpenAI推出ChatGPT开启了人工智能时代后,一举一动都受到全球科技界关注。近日OpenAI内部爆发激烈“宫斗”,OpenAI董事会11月17日突然发难,无预警紧急开除联合创办人兼总执行长奥特曼,另一名联合创办人布罗克曼亦被解除董事身份,目前由游戏直播平台图奇(Twitch)前总执行长希尔接替执行长职务。董事会指奥特曼未有对董事会坦诚沟通,无法再信任奥特曼。董事会作出如此行动后,立即面临多方压力,投资人与众多员工都要求让奥特曼重掌OpenAI执行长一职,700多员工中逾700人联署要求董事会辞职,否则跳槽微软。

而在“宫斗”扮演关键角色、推动开除奥特曼的OpenAI联合创办人、首席科学家兼董事会成员苏茨克维也加入联署,并表示对自己参与董事会的行动感到非常后悔,前倨后恭,觉今是而昨非。而在奥特曼被开除5天后,OpenAI董事会同意奥特曼回任,并且将改组董事会扩增人数,前美国财政部长萨默斯也加入其中。 

赵长鹏认罪下台 美国政府收编币安

全球最大密币交易所币安承认违反美国反洗钱法,与美国财政部达成史上最大的43亿美元和解协议,执行长赵长鹏辞职下台,币安高管Richard Teng将继任执行长。控方指币安违反美国的反洗钱和制裁法,而且与美国指定的恐怖组织有超过十万笔交易,包括哈马斯与卡伊达组织,币安也被控是勒索软体收益的最大接收者之一。

赵长鹏在认罪协议后发文表示:“我知道这是正确的做法。我犯了错,必须承担责任。这对我们的社群、币安和我自己,都是最好的。”另外,美国财政部将通过监督员保留对币安账簿、记录和系统的访问权,为期5年,即美国政府的权力已成功收编全球最大密币交易所。2022年密币熊市,币安日均交易量也有约650亿美元,是同期中国A股日均交易量的约一半,并超过同期香港股市的4倍。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国际

中国春节旅游火红 非遗自驾成关键词

(北京6日讯)在今年的春节假期里,中国游客选择了离家更近的旅行目的地,纷纷开车、坐火车出行,而不是飞往海外,并且还增加了支出,顶住了对消费放缓的担忧。

彭博报道,春运期间的中国铁路客运量创下新高,根据阿里巴巴旗下旅游平台飞猪,人们涌向了上海和北京以及新疆北部阿尔泰山等不那么拥挤的目的地。

根据该互联网旅游平台,包含非遗景点和非遗体验的“非遗游”热度较去年大幅增长了40%。

这种消费模式凸显出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国人对境内游的偏好,出境游则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鉴于中国游客在2019年是最大消费群体,这一转变将对全球旅行和旅游业产生深远影响。

自疫情以来消费持续疲软,是政府的一个痛点。尽管官员们去年宣布了一系列刺激措施,但周三公布的最新服务业数据意外降至四个月低点。

国内游趋势惠及了中国国内旅游业,尤其是今年春节多了一天假,许多人只需请假两天就可以享受11天的假期。

国内旅游人次增6%

根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出游人次同比增长6%,国内出游总花费6770亿元人民币(约4231亿令吉),同比增长7%。

飞猪说,春节假期国内游人均消费同比去年提升近10%,人均住宿时长同比提升5%。

除了铁路之外,自驾也是热门旅行方式。飞猪表示,春节假期租车订单量录得同比两位数增长。网约车运营商滴滴也是受益者,春节期间打车完单量同比增长17%。

根据数字营销和研究公司China Trading Desk,今年春节期间估计有220万-260万中国人乘坐飞机出行。虽然这较去年的低基数增长了30%,但仍低于疫情爆发前出境游达到高峰时的水平。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想待在国内。根据政府数据,今年春节期间内地居民出入境767.1万人次,同比增长5%。

这高于疫情前720万人次的水平,但前往香港和澳门的游客也被算在内了,而且今年的假期比去年多了一天。

出境游首选日韩泰

一些互联网旅行社的数据显示,出境游客的首选目的地是日本、泰国和韩国等亚洲国家。

根据携程的报告,赴日订单同比增长了一倍,美国、意大利和法国等长线游目的地订单也增长了至少50%。据泰国旅游部,中国游客是春节期间的最大入境游客群体。

与此同时,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的数据还显示,春节期间外国人出入境人次同比激增23%,至95.8万。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