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活

原来,蛇是这样的……

报道|余佩妮 摄影|黄志强

充满神秘魅力的蛇,其生活形态到底是怎样的?快跟我们一起逛逛国家动物园的蛇馆,探望这些灵巧爬行生物,还能听听养蛇专家聊聊鲜为人知的“蛇事”,让你的新年更加丰富有趣。

一般人对蛇的印象里,人们往往谈蛇色变,与冷血、阴险、狡滑、阴冷等负面词联系在一起。然而,蛇真的如此可怕吗?

事实上,蛇类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更是平衡生态系统的关键;蛇类更拥有独特习性与特质,远比我们所认知的更加迷人。

今日,国家动物园蛇馆主任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为我们揭开蛇的神秘面纱,深入了解它们的种类、习性及栖息地。

准备好抛开偏见,揭开蛇的神秘面纱了吗?

行为特征与活动规律

克里斯托弗指出,蛇的行为特征因其种类而异,但它们的活动模式通常受环境、需求和生理状态影响。

“蛇通常会选择隐蔽的地方休息,如草丛或森林中,有助隐藏自身和避免天敌威胁。而非暴露在空旷区域。”

在休息状态下,蛇常蜷成一个圈,尤其常见于蟒蛇等蛇类;如果蛇选择在树上休息,则不会蜷成圈,而是直接停留在树枝上。

他提醒,普通人看到蛇蜷成圈时应该避免打扰,虽然此时蛇只是处于休息状态,并不会主动对人构成威胁。

蛇活动时间

关于蛇的活动时间,克里斯托弗解释,这主要取决于蛇的种类。

“例如,蟒蛇早晚都可能活跃,但一般而言,蛇在晚上更为活跃,因为夜晚气温凉爽,适合它们寻找食物。”

·早晨活动特点

蛇在清晨时需吸收热量帮助消化食物,因此此时较为安静和活动较少,更倾向于休息。

“蛇在这一阶段低活动性主要是为了恢复体力和准备夜间捕食行动。”

·夜晚活动特点

夜晚是蛇的主要活动时段;克里斯托弗指出,凉爽气温和适合光照条件使蛇更愿意在这个时间段外出觅食。“这一行为模式在大多数蛇类中都很普遍,是其适应环境的重要特征。”

克里斯托弗强调,了解蛇行为特征和活动时间对于人蛇和谐共处很重要;户外活动时注意避开蛇的隐蔽区域,避免不必要人蛇冲突。

蛇有固定交配季节

克里斯托弗指出,蛇的活动大多与“觅食”和“交配”两大行为密切相关;蛇大部分时间不会每天或每个月都交配,而是有固定交配季节。

“当季节来临时,它们开始寻找伴侣,蛇通常不会长时间成对生活,仅在交配时才会短暂找到另一半。”

交配季节的具体时间因蛇的种类而异;例如,蟒蛇的交配通常在雨季或气候较为凉爽时期,可能是每年8月或9月后。

交配与孵化过程

交配后,雌蛇体内的卵需约3个月时间才发育成熟,一旦产卵,卵需在体外继续孵化约90天;期间,母蛇通常会蜷缩成一个圈,守护着自己的卵,直至小蛇破壳而出。

“母蛇孵化期间完全专注于保护卵,不会离开巢穴也不进食;小蛇一旦孵化出来,就会独立生活,不再依赖母蛇照料。”

种类与行为差异

蛇的行为和栖息地息息相关。例如:

1. 蟒蛇 :生活在陆地上,常出没于接近水源的地方。

2. 红尾蚺:这是一种美洲的蛇种,不产卵,而是直接生育幼蛇。

3. 红树林蛇:它们栖息在红树林区域,觅食时会在地面活动。

4. 蝰蛇:大多生活在树上,很少在地面活动。

5. 眼镜蛇:主要活动于地面,偶尔会爬上树木,但通常是为了迁移到其他地方。

克里斯托弗说,每种蛇行为特点和栖息地适应性都不同,决定了它们的活动模式和生活方式。

“我们会先调查和了解蛇类的栖息地特点才制作展览箱,尽最大努力重现它们在森林中的生活方式及环境。”

让蛇“宾至如归”

在国家动物园蛇馆内的每格展览箱内都是馆方寻找回来的活植物,确保每条蛇都“宾至如归”,但无法把整个森林都带进来。

对很多参观者来说,走在动物园的蛇馆内,每个展览箱看似一样,但对每条蛇来说并不一样。

“看起来都是树枝和泥土,其实每个栖息地完全不同,如同人类购买一所房子,外观看起来都一样,但房子内部并不相同。动物园每3个月会改变一切,因为蛇不会一直待在同一个地方,它们会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处。”

如果动物园的模拟蛇类栖息地环境一年不变,它们会觉得自己仍待在同一个地方,因此,蛇馆必须模拟蛇类迁移后的环境。

有毒无毒分类标准

克里斯托弗指出,蛇的分类主要基于3种基本标准,即有毒、半毒和无毒。

半毒引发皮肤病

“毒蛇可能致命;半毒(或轻毒)蛇,例如红树林蛇,咬到人后虽不会致命,但其毒性可能引起皮肤问题或其他疾病;无毒蛇则不具毒性威胁。”

此外,他提醒大家,即使是轻毒蛇,其毒性也可能对某些过敏体质的人造成生命危险,因此需谨慎对待。

当被问及如何区分蛇的毒性时,克里斯托弗表示,这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并不容易。

“蛇专家可以准确区分蛇的毒性,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每条蛇都被视为有毒,无法辨认一条蛇是无毒蟒蛇或其他种类。”

三角形头部多数有毒

克里斯托弗建议公众应主动学习与蛇相关的知识。

“在数字时代,网上有许多资源可以帮助人们学习;如有兴趣,可以参观动物园,我们可教导如何通过蛇的牙齿和头部形状辨识,例如,多数三角形头部的蛇有毒,但也有例外。”

他特别强调,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看到头部呈三角形的蛇,最安全的做法是避免靠近;此外,鲜艳颜色或特定行为,如眼镜蛇会抬起蛇身,这些蛇通常是有毒的。

●毒蛇与毒素

马来西亚的蛇类多样,其中最毒的是眼镜王蛇(Cobra King)、蓝珊瑚蛇(Blue Coral)和单眼眼镜蛇(Monoceled Cobra);此外还有毒性非常强的马来亚蝮蛇(Malayan Pit Viper)和金环蛇 (Banded Krait)。

蛇类毒素有神经毒素(Neurotoxin)、血液毒素(Hemotoxic)和神经血液毒素的混合型。

10分钟大象就死

与蛇为伍多年,克里斯托弗认为在马来西亚,眼镜王蛇(King Cobra)是毒性最强的蛇之一;与之相比,蓝珊瑚蛇毒性相近,但因体积较小,其毒液量较少,眼镜王蛇咬一口能释放大量毒液,这是两者之间的显着差别。

“眼镜王蛇的毒液是神经毒素会麻痹你的身体,让你动弹不得;这毒素会快速影响神经系统和心脏,例如,一头大象可能在10分钟内被眼镜王蛇咬死,而人类可能3分钟就足以致命。

“蓝珊瑚蛇虽然小,但也能致命,据我所知,蓝珊瑚蛇的毒液至今还没有解毒剂。”

影响血液循环

接着,他指马来西亚第三毒的是单眼眼镜蛇;这种蛇身稍微长,毒性在眼镜王蛇和蓝珊瑚蛇之下。

“一般来说,所有蝮蛇都有毒,只是分布区域不同,比如马来亚蝮蛇多出现在马来西亚北部的种植园,如橡胶园和油棕园。

蝮蛇的毒液主要是血液毒素,它会影响血液循环,而不像眼镜王蛇的神经毒素。

揭开蛇护理与误解真相

问: 蛇的护理需求有哪些?

答:蛇是冷血动物,它们无法自行调节体温,因此必须依靠外界环境来维持生理平衡。温度和湿度对蛇的健康很重要。在国家动物园的每个蛇展览箱都配备热灯和热源,用来为蛇提供温暖,同时维持箱内适宜的湿度;如果环境温度过低或湿度过高,都会对蛇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导致皮肤问题或者呼吸道疾病。

问:湿度控制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通过湿度计(hygrometer)精确监控环境湿度,理想的湿度范围是70%到80%;如果湿度超过90%,环境过于潮湿和寒冷,可能导致蛇肤问题或呼吸道感染(R.I.)。这些疾病会表现为蛇的呼吸困难甚至肠胃不适。

问:蛇在脱皮时会有哪些表现?

答:当蛇进入脱皮阶段时,蛇肤会变得非常光滑,而蛇眼则会变得浑浊;这是正常现象,蛇脱皮的自然过程。

问:照顾蛇有哪些挑战?

答:照顾蛇并不容易,尤其是湿度、温度和光照的精确管理,这些都需要持续关注;此外,许多人对蛇的认知存在偏见,认为蛇天生危险。这种观念让蛇常被误解和畏惧。

问:如何帮助公众改变对蛇的看法?

答:国家动物园希望通过教育让人们了解蛇的习性。如果有人来参观并提出问题,工作人员会耐心讲解,帮助他们认识到蛇并不总是危险的。其实大多数情况下,蛇只是为了寻找温暖的地方,特别是在进食后,它们需要温暖来帮助消化食物。

问:关于蛇“复仇”的说法是否属实?

答: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迷信;蛇不会记仇也不主动复仇,蛇的行为通常是出于自我保护或适应环境的需求。只要避免接触蛇,它们也会选择远离人类。

反应

 

优生活

致敬,捉蛇英雄!

报道|余佩妮

摄影|王宥文/受访者提供

今年是蛇年,让我们聚焦消拯局“捉蛇英雄”,了解他们如何在危险与挑战中展现专业,创造出一段段与蛇相关的故事,体现智慧与勇气的真正意义,为这个充满变化的蛇年,增添一份特殊敬意。

蛇年来临,这一年象征着智慧与变化,然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真正面对蛇时却往往让人心惊胆跳。幸好,我们有一群无私无畏的英雄——消拯局的捉蛇队员,他们以专业的技术与无惧精神,守护着国家与社区安全。

为了迎接蛇年的到来,《南洋商报》特别专访消拯局的捉蛇专家,聆听他们分享那些惊险而趣味十足的工作经历。此次受访的就是来自雪州的两名消拯局捉蛇训练员——巴生消拯局的哈金(Hakim)及万挠消拯局的沙基尔(Syakir),他们负责提供中区(布城、吉隆坡和雪兰莪)的消拯员捉蛇训练。

展现专业与勇气

这一天阳光明媚,是消拯员表演捉蛇的好天气;这两名身穿制服的消拯捉蛇队员分别演示捕捉一条盘踞的眼镜蛇和蟒蛇。

蛇的身影闪烁着危险的光芒,在场的记者和摄记屏息凝神,而捉蛇消拯员的动作却沉稳而从容,展现出专业与勇气。

“捉蛇需要智慧与技巧。”沙基尔轻声解释,捉蛇者的站位很重要,必须站在蛇的正面或斜向25度的方向,绝不能站在蛇尾后方。“站在正面,可以准确预测蛇的攻击范围,它的第一个‘S’字型弯曲距离,就是它可能向前冲刺的极限。”

不过,沙基尔随之也警告,蛇向后转身的速度惊人,难以捕捉其动作,且攻击范围往往超出想像,因此,任何物体站在蛇尾方向极其危险。

在确定安全距离后,消拯员开始行动,他们用捕蛇钳子精准地钳住了蛇的颈部,迅速控制住蛇头;随后,另一名消拯员上前,用手熟练和精准无误的抓住蛇头。

需3名消拯员配合

“抓蛇头是技术活,拇指需要放在蛇头的顶部,与蛇眼平行;其他四指则托住蛇头下方,每根手指的位置都关系到捉蛇者的安全。”

此时在消拯员手上的蛇身开始剧烈挣扎,试图摆脱控制,但消拯员用另一只手牢牢抓住蛇的身体,并在合力之下,将它小心的装入了蛇袋中,过程干净利落,没有一丝多余的动作。

“通常来说,一次捉蛇任务需要至少3名消拯员配合。每个人负责不同的任务,从捕捉到收袋,每一步都需谨慎。”

示范结束时,记者和摄记的心情仍未平复,仿佛刚经历一场与自然力量的正面对抗;而训练员们却只是轻轻拭去汗水露出笑容,只能说,一次次的实战和无数次的训练,造就他们的从容不惊。

全马20名捉蛇消拯员

消拯员的日常任务包括捉蛇,但并非所有消拯员都正式受训或持有证书;全马目前仅逾20名受专业捉蛇训练并获得资格证书的消拯员。这批捉蛇训练员平日各自在所属消拯局值勤,只有在需要培训其他消拯员或参与消拯展览时,才会临时调离单位,负责相关训练或活动。

消拯员捉蛇训练期通常为期3至7天,训练时主要使用两类蛇作为教学对象,即眼镜蛇(King Cobra)和蟒蛇(Python)。

应对蛇类相关情况

众所周知,眼镜蛇是剧毒蛇类,人们见到都唯恐避之不及;蟒蛇虽无毒,但却可以通过强大的力量缠绕目标,导致其窒息。这些特性让捉蛇训练充满挑战,也使训练员必须具备极高的专业素养。

沙基尔透露,在雪州,目前有3名持有合格捉蛇证书的消拯员,他们负责为其他消拯员提供专业培训。“我们会根据训练需求寻找适合的蛇类和数量,平日不会特别饲养过多的蛇。”

只有在举办大型训练活动,例如与森林局合作时,消拯局才会临时收集多达10条毒蛇或无毒蛇进行实地训练。“训练的核心目标是确保消拯员能在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应对蛇类相关的紧急情况。”

如何捉蛇?消防员亲自示范。

捕蛇3大工具

沙基尔介绍捕蛇的专业方法和工具使用,尤其是面对不同种类和体积的蛇时,会采取不同的策略。

“如果是体积较小且没有攻击性的蛇,可以直接抓住蛇头,但这一方法并不适用于体积较大的蛇,因为很难一手控制蛇头。”

限制活动按下蛇头

捕蛇通常使用3大工具,即蛇钩、捕蛇钳子和捕蛇杆;成功捕获后,会将蛇放入专门的蛇环袋或蛇袋中安全存放。

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蛇钩用于限制蛇的活动和按下蛇头,在操作时能为捕蛇者创造一个安全的捉蛇空间;另外,在狭窄空间中,蛇钩尤为实用,可以将隐藏在小角落里的蛇安全移出。

捕蛇钳子适合用来夹住蛇的身体或颈部,适用于捕捉所有大小体积的蛇类,通常用于捕捉中小型蛇。

捕蛇杆专门设计用于捕捉体积较大的蛇,操作时可以套住蛇的脖子,确保在处理大蛇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捕获到蛇后,会将其临时存放在蛇环袋或蛇袋中;蛇环袋通常用于临时处理过程中,确保蛇无法逃脱;蛇袋则是更适合长时间安全存放的工具,便于携带和后续处理。

勿试图挑衅蛇

沙基尔强调,使用这些专业工具不仅能提高捕蛇的效率,还能在捕捉过程中确保捕蛇者和蛇的安全。

“如果你发现、知道或怀疑家里有蛇,首先,你不要恐慌;接下来,你要做的是隔离该区域。”最重要的是,不要试图挑衅蛇,如果出现某些情况,蛇有可能发起攻击。

“此时,你需要辨识这条蛇是有毒或无毒,如果你不能确定,可直接认定它是一条毒蛇。”你也必须拨打999紧急电话寻求帮助;在救援人员未抵达前,可以保持安全距离观察,以方便救援人员搜索。

吸吮毒液错误示范

在武侠戏里,某人被蛇咬后,旁人会帮被咬者绑扎被咬处的上方或吸吮毒液,这些都是错误示范,千万不要学,否则性命难保。

事实上,一旦被蛇咬,切忌在初步治疗中进行的4件事,就是不要切割、不绑扎、不吸吮和不吃喝有咖啡因的饮食,才是守住自身安全的第一步。

“常人被蛇咬伤后都是紧张与恐惧,让人无法冷静应对,但是,我必须提醒大家,在初步治时必须避免以上4个动作。”

咖啡因助毒素传播

沙基尔说,切割伤口和试图放血只会加重伤势,甚至引发感染;绑住伤口可能阻碍血液循环,导致更严重的后果,“用嘴吸毒更是无效,还可能让毒液通过口腔进入身体;被蛇咬后更不要食用含咖啡因的饮食,咖啡因可能加速毒素传播。”

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沙基尔提醒应该拍下蛇的照片,这一小小的举动能为医生提供重要线索,让他们根据具体蛇种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绝不杀死蛇

抗蛇毒血清(Anti-Polyvalent)是处理蛇咬事件的重要药物,用于遭毒蛇咬伤后的初始注射。

“另一款抗毒蛇血清Anti-venom用于毒蛇和特定蛇种,误用抗蛇毒血清可能致命;需储存在密封容器、保持温度摄氏25度和5年使用期限。”

不过,抗蛇毒血清并非万能解药,如果使用不当针对毒蛇和特定蛇种的抗蛇毒血清,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因此,抗蛇毒血清必须妥善保存在密封容器、温度控制在摄氏25度,并确保在5年内使用。

那么,许多人好奇,消拯员一年捕捉了那么多蛇,这些蛇都去了哪里?沙基尔解释,这些蛇被捕获后,会先安置在蛇笼中,随后送往远离人类居住的森林保护区。“别误解,我们不会‘杀死’捉到的蛇,这绝对不可能。”

防止蛇入屋

不让蛇误闯住家,这里有建议!哈金表示,首先,要保持住家清洁,杂货房要整齐干净,没有昆虫和老鼠等,可以减低出现蛇的机率,“如果有家畜或宠物,如猫狗,要确保干净;蛇可以在很远的地方就‘探测’到这些家畜或宠物了。”

他提醒人们可置放网在大门防蛇爬进家里,大门最好没有洞口让蛇有机会钻进来,高门可防蛇;如果大门有些特别设计,可能会让蛇易于攀爬。

水灾穿鞋子

“下雨时要小心,尤其是发生水灾后更要提高十二分精神注意周遭是否有蛇踪;水灾时最好穿鞋子,你不会知道自己随时是否会遇到蛇;爬山时需穿包鞋,看到蛇时不要因好奇而触摸。”

他也提醒检查住家所有洞口是干净的;土崩、水灾、瀑布、露营都要小心,海边也会有蛇出没。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