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活

梁文隆:重塑未来生活方式 AR眼镜掀网络革命

报道|陈艾薇

照片|佐臻提供

近年来,随着众多AR智慧眼镜相继问世,曾经仅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增强现实(AR)体验,正逐步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这些创新科技的问世,突破了传统装置的局限,将人类与数位世界的互动方式提升至全新的层次。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AR眼镜不仅改变了我们的视觉体验,也在逐步重塑未来的生活方式。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工作、娱乐和教育领域,AR眼镜都带来了无穷的可能性,让使用者能够更加直观、精确地感知并操作周围的虚拟与现实环境。

佐臻科技董事长梁文隆说,与传统的电脑和手机相比,AR智慧眼镜无疑能带来更为独特且无与伦比的沉浸式体验。他强调,AR眼镜的魅力在于其能够将虚拟世界与现实环境无缝融合,让使用者不仅能感知并交互于两者之间,还能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视觉与操作方式。

“随着电脑和手机技术逐渐进入成熟期,创新的空间变得越来越狭窄,发展的机会也日渐受限。”

作为台湾AR智慧眼镜的领导者,梁文隆已经投入了多年的时间进行研发,并获得了卓越的成果。他已成为台湾、甚至是整个亚洲最重要的智慧眼镜系统的引路人,有台湾智慧眼镜之父之称。

大环境应运而生

近几年,全球科技公司的裁员浪潮不断,显示着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梁文隆认为,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多数公司仍难以找到能够引领下一个世代的产业方向。随着市场的变迁,传统科技产业已经无法再像过去那样单纯依靠技术革新来持续增长。面对这样的困境,业界亟需寻找能够突破现有界限、启动全新成长引擎的创新领域。

而AR、VR等新兴技术,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为未来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为全球科技公司开辟了全新的市场和无限的可能。

不过,他也指出,尽管AR、VR等新兴技术近年来才逐渐进入市场并引起广泛关注,但这些技术的生态系统与过去的科技产品有着显著的不同,其供应链和发展模式也大相径庭。

因此,这些技术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并未像以往的技术革新那样迅速普及。然而,他强调,事实上,AR和VR等新兴技术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出现。随着全球人才、资本和技术逐渐向这些领域集中,这些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潜力将无可限量。

“这几年我们发现,各大科技企业的人才、资本、技术都集中往这方面发展。所以未来20年间,AI和AR这两个技术是绝对不能忽略的。”

梁文隆深信,这两大领域将主导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并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以及产业结构。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应用场景的拓展,AR和AI无疑将成为未来科技革命的引擎,推动整个数字世界进入崭新的时代。

连续3年获金奖

佐臻科技成立于1997年,在无线通讯(Wireless)、感测(Sensing)、运算处理(AP)及AR光机模组的技术创新与研发方面深耕超过十年,并致力于提供异质构装与系统微型化封装(SiP)解决方案,成功整合光、机、电、声等多重领域技术。

身为佐臻科技的董事长,梁文隆致力于引领公司在无线通讯、感测技术、增强现实(AR)及虚拟现实(VR)等前沿领域的创新发展。同时,他还推动公司在数位穿戴设备的技术革新。2022年,佐臻推出了亚洲首款具备眼球追踪技术的AR/MR智慧眼镜J7EF Gaze,为使用者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与舒适自然的沉浸式互动;该公司的AR智慧眼镜系列已连续三年荣获台北国际电脑展金奖。

沉浸互动式网络世界

上月,佐臻科技携XR互动科技首次亮相我国,并在布城IOI City Farm启动了一项为期一个月的“为云豹上色”XR科技体验活动。通过佐臻科技的AR眼镜,体验者能够亲自为台湾云豹“力啵”上色,亲身体验虚拟与现实世界无缝融合的奇妙之处。

此次XR创新体验活动充分展示了混合实境(MR)与人工智能(AI)技术的完美结合,突破了传统科技的想象边界。虚拟实境技术除了将虚拟元素带入现实世界,让佩戴者与虚拟对象互动之外,更使得跨地域合作成为可能。

虚拟世界共同协作

梁文隆解释,通过AR眼镜,两位身处不同空间的用户,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共同协作。

“例如,即便一人位于台湾,另一人身处马来西亚,他们依然可以通过AR眼镜进行实时互动与合作,打破地理限制,开创了新的数码协作与互动方式。”

他说,如果这样的技术硬体软体平台都被建制好了以后,人类就开始进入第三次的网络革命,叫做Emotion Internet。我们在下一个就会进到所谓沉浸互动式的网络世界,这个是一个很大的革命。

迈向“情感互联网”

梁文隆指出,待支持这些技术发展的硬体和软体平台逐步搭建好之后,人类将迈入历史上第三次网络革命——“情感互联网”(Emotion Internet)。

“这一革命将彻底改变我们与数字世界的互动方式,不再仅仅是通过传统的屏幕和输入设备进行交流,而是进入一个更加直观、感官化、情感化的虚拟空间。”

这一变革不仅将重塑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将为各行各业带来全新的机遇与挑战。

从娱乐到教育,从医疗到远程工作,情感互联网的普及将为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引领人类进入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医疗VR和AR市场爆发

AR眼镜最初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企业对企业(B2B)领域,尤其是在大型企业、工业和医疗等行业。

特别是在医疗领域,AR眼镜的应用也不断深入,例如,在手术过程中,AR眼镜能够实时显示手术的操作步骤,为医生提供精准的操作指导、让医生准确地观察到患者身体内部的结构,从而确保手术能够按照最佳路径顺利进行。这不仅有效减少了手术时间,也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直播录制手术过程

除了手术应用,AR眼镜在医学教育和远程协作方面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借助AR眼镜,医生能够直播或录制手术过程,使得医学培训得以通过第一视角视频进行,突破了传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市场研究机构的预测,应用于医疗领域的VR和AR市场规模将在未来几年呈现爆发式增长。从2021年的约4.6亿美元(约21亿令吉),预计在2029年达到62亿美元(约279亿令吉),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8.7%。

梁文隆补充,AR眼镜于意料中的应用当前在美国已有超过1000例的成功案例。

领先全台切入美国市场

佐臻科技的AR眼镜也在2022年搭上外商Insight Medical成功拿到FDA认证,领先全台湾切入美国市场。

在谈到B2C市场时,他指出,AR眼镜在消费市场的广泛应用已指日可待。他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R眼镜有望为人们带来全新的体验。例如,通过AR眼镜提供的智能导览服务,用户不仅能够在旅游时获取实时的景点介绍,还可以在陌生的环境中享受到个性化的导航。此外,针对外国旅客,AR眼镜还可实现即时的语言翻译,突破语言障碍,让沟通变得更加顺畅。

“可以直接让旅客看懂这里的文字、听懂这里的语言。”

然而,梁文隆也强调,当前AR眼镜发展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其重量问题。

“目前首要的任务是把它轻量化,AR眼镜目前大约100多克,不便于佩戴,而如果可以减轻到50克以下,就可以实现全天佩戴。我们判断大概需要3年至5年的时间让AR眼镜全面渗透B2C市场。”

新兴技术,接踵而至

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许多创新技术层出不穷,常常让人应接不暇。我们还未完全掌握人工智能(AI)、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时,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以及扩展现实(XR)等新兴技术便已经接踵而至。它们到底分别代表了什么?

■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

AR技术是一种将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环境相结合的前沿科技。简单来说,AR就是把虚拟的东西叠加到现实世界中,让你看到平时看不到的东西。

通过电脑技术,并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AR能在用户的现实世界中叠加数码图像、声音、视频,用户能够在现实世界中看到数码信息并与之互动,虚拟影像甚至还会随着真实世界环境的变化而动态调整。如此一来,用户在不需要完全脱离现实环境的情况下,也能享受身临其境的体验。

■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

VR是一种完全沉浸式的体验,利用电脑技术模拟创建一个身临其境的三维虚拟世界,能够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感官体验。通过沉浸式的视觉、听觉甚至触觉模拟,VR使得用户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新的虚拟空间之中,打破了物理世界的限制。

但有别于AR,VR体验是与现实环境完全隔离的。这项技术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再现,更通过高度真实的感官刺激,使得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VR常用于游戏、模拟训练或远端教育等领域,提供使用者高度沉浸的互动体验。

■MR(Mixed Reality,混合现实)

MR是一种结合了AR和VR元素的技术,将虚拟物件与现实世界进行无缝整合,并让使用者能够与这些虚拟物体进行实时互动。

与AR不同的是,MR的虚拟物件不仅是叠加在现实环境上,还能够感知和回应现实世界中的物理对象。MR技术使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能够相互影响,提供更为复杂且真实的交互体验,常用于高端应用如工程设计、医疗和高阶教育等。

■XR(Extended Reality,扩展现实)

XR是AR、VR和MR的总称,是通过计算机技术与可穿戴设备的结合,创造出一个融合真实与虚拟的互动环境。

XR技术包括所有与现实世界互动的扩展技术,可以是AR、VR或MR,不仅限于其中的任何一种,而是这些技术的综合体现,旨在为用户提供更加多维、丰富的体验。通过XR,用户可以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自由穿梭,进行无缝对接和互动,打破了传统感知和体验的局限。

这项技术的核心是人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无论是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刺激上,还是在思维与操作的方式上,都为用户开辟了全新的视界,极大地提升了交互性与沉浸感。

反应

 

优生活

制表师巴西尔的前半生 复杂工序简单人生

报道|余佩妮

照片|姚春显/受访者提供

在讲求效率与科技的时代,高复杂功能腕表以纯粹的机械之美提醒人们:最珍贵的事物从不属于匆忙,而是经过时间的淬炼与雕琢。
一枚机芯,不仅承载着精密技术的巅峰,更是凝聚了时间与浪漫的交织。

在瑞士阿尔卑斯山的宁静工坊里,钟表大师们日复一日地雕琢着时间的艺术,每一次敲击与打磨,都承载着几世纪的传承与匠心。

在精密制表领域,瑞士始终在全球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誉为“钟表王国”;瑞士的制表师凭借数百年工艺传承和技术创新,打造出世上最精密和奢华的腕表。

瑞士数百家的制表厂中,罗伦斐(Laurent Ferrier)是一个独立制表品牌。在集团化大势所趋的今天,能够抵挡住形形色色诱惑,坚持自己的信念,走独立制表这条羊肠小道,极为不易。而来自瑞士日内瓦的巴西尔(Basile Monnin)就在这家独立制表品牌里担任首席制表师,带领着16位制表师和12名专职装饰工匠,从机芯的微小齿轮,至表盘的精美装饰,精心制作每一道工序。

适逢巴西尔与罗伦斐销售总监罗拔贝利(Robert Bailey)到来马来西亚巡视东南亚市场,《南洋商报》趁机专访这名来自瑞士的制表师,深入了解瑞士钟表行业的独特传统与现代发展。

15岁投身钟表业

巴西尔15岁那年的某一天,他的一名制表师朋友向他展示手表机芯和讲述本身的工作;看着手表机芯齿轮错落有致地相互咬合,摆轮规律地振动,巴西尔觉得很奇妙。

“当我第一次看到它时,我觉得很神奇,想知道它是如何运作和机芯是如何做出来的,心中开始萌生要从事这个职业(制表师)的想法。”

最后,他在15岁时进入百达翡丽(Patek Philippe)制表初中学院,开始学习钟表知识和了解机芯运作原理,完成为期3年的学徒课程后,再升读制表高中学习更深入和精密的制表微技术,主要是关于机芯的设计和制造。

拆解再重新组装

身为学徒,巴西尔不能直接参与生产。学徒每一天都在拆解百达翡丽的手表后再重新组装,学习如何装饰、安装表盘等。

他解释,在瑞士,有两种方式学习制表,其一是去制表学校,其二是直接进入制表公司,比如江诗丹顿(Vacheron Constantin)、百达翡丽、法穆兰(Franck Muller),这3家著名奢华钟表公司都有实习制表项目。

“学习制表有两个方向,即工程师负责设计机芯,而制表师负责组装机芯;我选择组装部分。”

2012年,22岁的他开始正式制表师职业生涯,先后在瑞士许多城市为多家品牌工作,包括瑞士奢华手表品牌欧米茄(Omega)、宇舶(Hublot)、宝玑(Breguet)与罗曼哲罗姆(Romain Jerome)。

“我开始时是一名制表师,然后逐渐成为多家品牌的制表负责人; 现在,我已在劳伦斐工作10年了。”

世界都是精巧齿轮
每个工作日的清晨6时,当大部分人还沉浸在梦乡,巴西尔已经起身准备迎接新的一天。尽管正式上班时间是上午7时,但他总是提前半小时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静静地投入精细且富有匠心的制表技艺,一直到下午5时才结束。

一整天下来,他的世界围绕着精巧齿轮、纤细指针与精密零件,长时间聚精会神地处理这些微小部件,难免让眼睛感到疲惫。每当他下班坐进车里,总会先闭上眼睛休息5分钟,让视线从近距离的专注中缓和,然后才发动引擎,驶向家的方向。

“其实,制表师的工作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累,虽然我们需要长时间专注细小的零件,但我们还有另一只眼睛是睁开的。”巴西尔微笑着说。他甚至当场示范一个用力眯眼的不正确姿势,幽默地解释着,真正的技巧不在于如何减少眼睛的使用,而是如何让双眼保持放松。

平衡专注与放松

当被问及制表师是否有特殊的护眼技巧时,他淡然地说,“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这对我们来说早已成为习惯,自然就不觉得累。”

但他仍然强调适当休息很重要;当一个人专注于近距离工作长达10个小时,突然将视线转向远方时,眼睛会有些不适应,因此,每当长时间工作后,稍作5到10分钟的休息,视线就能迅速恢复。

“这正是老一辈的制表师们多年来累积的经验,在专注与放松之间取得平衡。”

巴西尔也指并不特别需要额外休息时间,整个团队都遵循着节奏,每天上午工作至9时30分,会有10分钟短暂休息,大家会喝杯咖啡,舒缓一下紧绷的神经,然后继续投入工作。

午休时间则是45分钟,到了下午2点半,还会再休息10分钟;大约每隔两个半小时,制表师都会有一个小休息,而午餐时间稍微长一些,让身心得以恢复。

39人团队年产500表

“我不知如何形容第一次接触手表机芯时的感受,当你刚学会一个简单的机芯后,就会想了解更多复杂的机芯,永远想学得更多。”

学会了制表,巴西尔不仅不因懂了而懈怠,反之,对机芯的热情有增无减,总觉得对机芯的认识不够深也不够多。

他每天学习制表新知识,保持对机芯的热情;“当我们招聘其他品牌的制表师时,他们带来了他们的知识,我们彼此交流,这是一种双赢的方式。”

现在在管理39名制表师和装饰师团队,对于一年生产不足500枚腕表的制造商来说,支持这500枚腕表的团队在工艺和制表师方面投入大量精力。

坚持手工装饰

巴西尔是如何保持品牌传统之余,却有创新想法?

“我们品牌的独特之处在于极致工艺、装饰和细节打磨,每个部件,无论是机芯或表盘上的部分,都经过精细装饰,比如一座有四个内角的摆轮桥板(Balance Bridge)及经过黑色抛光处理的表面需要两天来完成,这种手工工艺是大品牌难以比拟的。”

他认为,即使是著名手表品牌也无法做到同样的装饰质量。“我们坚持手工装饰,这不仅体现传统工艺的传承,也展示我们对细节的创新追求。”

新旧技术结合创新

制表师的创新也包括新旧结合,利用新技术来实现无法用传统方式完成的事情。

在访谈中,巴西尔展示自然擒纵微型自动陀(natural escapement micro-rotor) 组件部分。“该机芯设计灵感来源于亚伯拉罕路易宝玑(Abraham-Louis Breguet),采用硅材质的双向直接冲击擒纵系统(double direct impulse escapement)。

“200年前,它是用黄金制成的,黄金是一种相对较软的金属,因此这个装置的运行并不理想;随着时间推移,齿轮可能会稍微变形,形状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运行问题。”

他解释,制表师也使用一种现代材料镍磷(Nikel Phorous),通过原子级精密打印技术制造,使这个装置能够精准运转,这是用黄金作原材料无法做到的。“这项创新提高能量效率,减少磨损,从而提升手表的精准度、动力储存并确保运行更顺畅。”

另一个平衡传统与创新的例子是,在钟表界中的陀飞轮采用古老技术双游丝(Double Spiral),但罗伦斐在陀飞轮中加入第二根游丝,创新这项技术。

“为了确保最高精度和工艺水平,现代技术起了重要作用,我们会进行多重交叉检查,公司内部有多种控制方式,如检查尺寸、美观和功能;每个部件至少由两到三个人复核,确保生产的完美性并保证标准。”

追求简洁清晰美

罗伦斐有标准作业程序确保精度,在装配过程中,从开始到结束共52个检查点,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任何微小的错误都会被发现,并重新加工。

“我们追求简洁、清晰的美感,创始人罗伦斐认为‘少即是多’,并有一句话,‘设计不是当你无法添加更多东西时完成,而是当你无法再去掉任何东西时完成’。

“设计分为两个部分,即美学设计,如表壳、表盘、指针、表带等的形状和机芯设计,如机芯的构思与工程,两个团队密切合作,但各自专注于不同的领域。”

机械表如艺术品

机械表在日益数字化的世界中有怎样的未来?

“机械表更像是一件艺术品,人们如今购买机械表不仅是为了看时间,也是在寻找美感和机械工艺。”

巴西尔认为,数字表则是满足不同需求,比如测量心率等;机械表是艺术品,而数字表是腕上的电脑。

罗伦斐欢迎客户交流

针对独立制表商面临的最大挑战;他说,相比之下,制表小品牌更贴近客户,不需花费巨资做市场营销,而是直接与客户交流。

“罗伦斐的客户来自世界各地,与其他大品牌相比,罗伦斐与客户有更近距离的接触,工坊对客户开放,客户可以随时到日内瓦参观并与制表师直接交流。”

在拍摄时,巴西尔展示了本身认为比较独特的手表;他解释,这是一款表盘原型,机芯也是首款双时区的原型机,所以非常独特,这种表盘颜色以前是不存在的。

“我在 16岁时制作了自己的第一款手表,这也是我的学校作品。那是一款怀表,是一款百达翡丽风格的怀表,上面还刻有我的名字。”

很可惜,这个对巴西尔有独特意义的手表,在他18岁时,有人闯入家中时“识货”的把它偷走了。

“那是我制作的第一款手表,我甚至不曾拍照留念,因为我从来没有想过会失去它。”

手工制作暗藏不完美之处

巴西尔细心讲解了一些制表重要工序,并指罗伦斐的的制表师以约30%的时间用于装饰,专职装饰工匠则负责内角抛光、镜面抛光、缎面处理、倒角等工艺。

“法语中的‘Pelage’代表圆形打磨,这种技术在瑞士的制表厂广泛应用, 制表师使用垂直旋转钢制工具轻敲金属表面,产生一个个圆形纹理,每次施加压力须相同,以确保每个圆圈大小和形状一致。这些圆圈需要以15%的重迭率排列,全程手工操作。”

他说,钟表大品牌每年生产数万只手表,所以他们不得不自动化这一过程,使用机器完成装饰。

“再来是日内瓦波纹(Cote de Geneve),这些纹理在旋转工具帮助下以手工制作,表壳需在装置下来回移动,确保纹理均匀。当你仔细观察时,可以发现微小的不完美之处,这正是手工制作的证明,而非机械生产的完美对称。”

倒角抛光极具挑战

另一项重要的装饰技术是极具挑战性的倒角抛光(Englache)工艺,精确保持倒角宽度和角度一致,尤其是在圆角处。

“罗伦斐的经典例子是手动炼腕表的长片棘轮(Long-Blade Ratchet),这个零件刚到制表师手中时还是长方形金属片,工匠们会将其打磨成圆滑形状,仅这个过程就需要4个小时。”

还有主要用于钢制部件的镜面抛光(Mirror Motion)技术,制表师会使用不同粗细的研磨材料,一层层精细打磨,直到表面足够平整光滑。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