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

“我压力很大!” 小心糖尿病盯上你

报道|陈艾微

图|受访者提供

压力大,会导致身体也“罢工”?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到忙起来的时候,就特别容易嘴馋?明明知道该吃健康的食物,却还是忍不住想吃点甜的、油腻的。其实,这可不只是馋嘴那么简单,而是身体在用它独特的方式告诉我们:我压力很大!

糖尿病的全球流行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对全球健康构成了严峻挑战。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出版的第10版《IDF糖尿病地图集》报告指出:

●截至2021年,全球有5.37亿年龄介于20岁至79岁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

●到了2030年,患病人数估计将大增至6.43亿人;

●2045年则将持续增加至7.83亿人,上升幅度高达46%。

我国糖尿病患人数近年也在激增,已成为西太平洋地区糖尿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病患10年翻一倍

《IDF糖尿病地图集》报告中的数据显示,西太平洋地区截至2021年有2.06亿人患有糖尿病,在这其中,我国糖尿病患者(成人)人数多达443万1500人,占总成年人人口的20%;比较2011年,国内的糖尿病患者人数为202万9900人。

根据卫生部2023年国家健康与发病率调查(NHMS),15.6%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令人担忧的是,有84%年龄介于18至29岁年轻成年人并不知晓本身已患病;预计2025年将有700万名18岁及以上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或已患糖尿病。

饮食不当导致

大部分患者的糖尿病是由于饮食不当导致。想象一下,我们吃的饭菜就像给身体加油的汽油。吃得太多太甜,血糖就像油箱满了,溢出来了。时间长了,身体的“加油站”——胰岛素就会罢工,血糖就控制不住了。

所以,“控制饮食”是对抗和预防糖尿病最重要的一环。

但是,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无处不在。很多人也许有健康饮食的观念,但实在是因为日常生活中需要操心的事情太多,导致精神疲惫,无暇估计身体健康。

太压力顾不了健康

本地临床心理师魏爱灵在“预防就是力量:糖尿病的心理因素”座谈会上指出,工作上的竞争、人际关系的复杂、生活的种种不如意,都会让我们感到焦虑、紧张、甚至抑郁。

她说,这些心理上的压力,看似与身体健康无关,但实际上,心理压力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在压力的时候,是没有心情顾及身体健康的。”

身体和心理是紧密相连的。当我们感到压力时,大脑就会发出信号,让注意力不自觉地集中在让我们感到困扰的事情上,告诉身体要进入“战斗或逃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身体会将所有的能量都集中在应对眼前的威胁上,而那些与生存无关的事情,比如吃饭、睡觉、运动,就会被暂时搁置。

“我们可能会整夜失眠,胡思乱想;也可能会暴饮暴食,或者干脆什么都不想吃,从而造成身体上的疾病。”

需家人朋友支持

除了通过维持心理健康以防范疾病之外,大马糖尿病协会代表陈嘉慧医生说,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也需要家人和朋友的支持。

“我们应该重视心理健康,因为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础。 糖尿病患者更需要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只有当心理健康得到保障时,身体的各项机能才能正常运转。不要将接受心理健康检查视为耻辱。”

健康食品昂贵难获取?

双威医疗集团(Sunway Healthcare Group)与本地媒体 cilisos.my 针对超过1000名大马人的联合调查显示,尽管大部分国人已对糖尿病的危害心存警惕,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难以坚持健康饮食。

社交场合的饮食氛围、高昂的健康食品价格以及繁忙的工作节奏等,都成为人们追求健康饮食路上的绊脚石。

调查数据显示,尽管有80%的受访者担心患上糖尿病,但有的受访者认为,健康食品价格昂贵且难以获取,是实行健康饮食的一大阻碍。

其中,有47%受访者将健康食品视为“T20食品”,59%的人表示当地餐馆和小吃店难以找到健康食品。

同时,对54%受访者来说,经济因素和自身对健康食品昂贵价格的设想是最主要的障碍。

没时间准备健康食物

其次,52%的受访者认为自制食物较为健康。但话虽如此,有50%的受访者仍表示由于个人情况和工作原因,他们并没有充裕的时间亲自下厨准备健康的食物。

积极的一面是,同侪压力可能是促使国人更加注重健康的关键。近40%的受访者表示,如果伴侶或他们重视的其他人决定实行无糖饮食,他们也会一起减少糖分摄入。56%的受访者表示,如果同事每天下班后去健身房,他们也会认真开始锻炼和健身。

“KNOW Diabetes”运动

此联合调查是双威医疗集团“KNOW Diabetes”运动的一部分。“KNOW Diabetes”旨在遏制全国糖尿病患者的惊人涨势。

“KNOW Diabetes”运动的整体计划包括在所有双威医疗集团旗下医院进行的现场活动。

此外,网站https://diabetes.sunwaymedical.com/ 也上提供了风险计算器,帮助人们了解自己在未来5年内发展成二型糖尿病的风险。

除了社交媒体竞赛以鼓励马来西亚人烹饪健康、经济实惠的餐点外,双威医疗集团还将分享促进健康饮食的实用技巧,并提供塑造长期结果的策略,有关如何通过适当的儿童营养以降低糖尿病风险;这项为期一个月的运动将在2024年11月1日至30日期间进行。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当胰腺产生不了足够胰岛素或者人体无法有效地利用所产生的胰岛素时,就会出现糖尿病。

胰岛素是一种调节血糖的荷尔蒙。高血糖或血糖升高是糖尿病失控的常见后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对人体的许多系统(特别是神经和血管)带来严重损害。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以前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青少年发病型糖尿病)的特征是胰岛素分泌不足,需要每日输入胰岛素。

目前尚不清楚1型糖尿病的病因以及预防方法。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影响身体使用糖(葡萄糖)作为能量的方式。它阻止身体正确使用胰岛素,如果不治疗,会导致血糖升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2型糖尿病会对身体造成严重损害,尤其是神经和血管。

2型糖尿病通常是可以预防的。导致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因素包括超重、运动不足和遗传。

定期检查血糖

早期诊断对于预防2型糖尿病很重要。早期发现糖尿病的最佳方法是定期到医疗机构体检和验血。

2型糖尿病的症状可能是轻微的,可能需要几年时间才能注意到。其症状可能与1型糖尿病相似,但往往不很明显。因此,可能在发病数年且出现并发症后才能得到诊断。

超过95%的糖尿病患者患有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以前被称为非胰岛素依赖性型糖尿病或成人发病型糖尿病。直到最近,这类糖尿病还只见于成人,但现在儿童发病现象也日益频繁。

留意不健康症状出现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与血糖升高的程度密切相关。部分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早期或糖尿病前期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而1型糖尿病的起病往往急骤,症状较为严重。

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的一些症状包括:

●经常口渴

●尿频

●极度饥饿

●疲劳

●易怒

●视力模糊

●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

健康风险提高

随着时间推移,糖尿病可能损害心脏、血管、眼睛、肾脏和神经。糖尿病患者出现健康问题的风险更高,包括心脏病发作、中风和肾衰竭。

同时,糖尿病会损害眼睛中的血管,从而导致永久性视力损失。许多糖尿病患者因神经损伤和血流不畅而出现脚部问题,可能导致足部溃疡,并可能导致截肢。

禁淀粉非最佳选择

糖尿病饮食管理并非一刀切。有些患者误以为完全禁止淀粉是最佳选择,而另一些则完全忽视饮食控制。

实际上,这两种极端方法都不可取。科学的糖尿病饮食管理强调均衡饮食,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并结合个体化需求,才能有效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风险。

双威医疗中心营养及饮食治疗咨询部门高级经理刘伟媓说:“患者不可盲目节食,咨询营养师或医生,按情况制定的餐单进食,否则很容易导致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反而更容易引起并发症,导致病情恶化。”

如何防范?

1. 饮食方面:

控制糖分摄入:减少糖果、甜饮料、糕点等高糖食物的摄入,选择全麦面包、糙米等低升糖指数的食物。

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适量摄入蛋白质,减少红肉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注意饮食量:控制好每餐的食量,避免暴饮暴食。

2. 运动方面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多样化运动:结合力量训练,增强肌肉力量。

3. 生活习惯方面

控制体重:维持健康的体重,超重或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风险因素。

戒烟限酒:戒烟可以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适量饮酒或不饮酒。

定期体检:定期监测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

 

ADVERTISEMENT

 
 

 

反应

 

国际

世界上最多糖尿病患 中国发首个调查报告

(北京15日讯)中国首个《大众糖尿病认知调查报告》14日,即联合国糖尿病日当天正式发布。

根据澎湃新闻报道,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健康传播研究团队调研编制的糖尿病报告在北京正式发布。

随着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的变迁,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迅速增加。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最新发布的数据表明,截至2021年,中国20至79岁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0.6%,患病人数达到了1.41亿,是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

从1990年到2021年,中国总体糖尿病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患病率和DALYs(伤残调整生命年)都呈现上升趋势,并且已经和肾病一道跃升为中国第五大死亡原因。

《报告》显示,中国公众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仍处于较为基础的阶段,主要表现在“公众对糖尿病危害的认知明显不足”、“糖尿病高危因素识别存在盲区”、“对糖尿病治疗手段的认知较为片面”等等,均表明在提升糖尿病的预防以及治疗水平两方面都面临着挑战。

《报告》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旨在通过识别不同人群、地区在糖尿病认知方面的差异和特点,探究影响认知水平的关键因素,为改善糖尿病防控工作提供政策建议。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