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坐小心肌少症! 学者授4招来改善

学者建议,每30到60分钟起身活动、增加阻力训练(每周2至3次重训)搭配有氧运动、补充足够蛋白质,可减少久坐对肌肉的影响;图为情境照。(取自freepik)
长时间在办公室或家中工作,可要小心久坐导致肌少症!
营养学者洪泰雄于脸书发文指出,久坐会导致肌肉分解增加、血液循环变差、降低肌纤维活性、影响粒线体功能,进而导致肌少症,影响健康与生活品质。建议每30到60分钟起身活动、增加阻力训练(每周2至3次重训)搭配有氧运动、补充足够蛋白质,减少久坐对肌肉的影响。
饮食、运动都重要
●每30到60分钟起身活动:
每坐30到60分钟,起身走动35分钟,帮助血液循环,让肌肉维持活性。可设定计时器或使用智能手表提醒,培养“定时动一动”的习惯。
●执行“微运动”:
如果长时间在办公室或家中工作,可以尝试:坐姿抬腿运动(锻炼大腿肌)、站立踮脚尖(刺激小腿肌)、深蹲5到10次(活化大腿与臀部肌群)、爬楼梯取代电梯(增加腿部肌耐力)。
●安排规律的阻力训练:
重量训练(阻力训练)是预防肌少症的关键,因为它可以刺激肌肉蛋白合成,减少流失;提高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增强新陈代谢,减少肥胖风险。
最佳抗肌少症运动包含深蹲(Squat),训练大腿与臀部肌群;弓箭步(Lunges),提升腿部力量与平衡感;硬举(Deadlift),强化下背部与腿部;伏地挺身(Push-up):锻炼上半身肌群;阻力带运动(适合长者或初学者)。
建议执行阻力训练至少每周2到3(每次30到60分钟);有氧运动每天快走3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

预防肌少症别忘摄取足够的优质蛋白质,动物性蛋白如鱼类、瘦肉、乳制品、鸡蛋等都不错;图为示意图。(取自freepik)
●摄取足够的优质蛋白质:
肌肉需要蛋白质+必需胺基酸(特别是白胺酸)来合成,建议每餐摄取高蛋白食物:
动物性蛋白:鱼类(鲑鱼、鲭鱼、鲔鱼)、鸡蛋(富含卵磷脂,可保护肌肉与神经)、瘦肉(鸡胸肉、猪里肌、牛排)、乳制品(无糖优格、起司)。
植物性蛋白:黄豆、毛豆、豆腐、豆浆(富含白胺酸)、藜麦、黑米、燕麦(富含完整胺基酸)、坚果(杏仁、腰果、核桃)。
蛋白质摄取上,一般人建议摄取每公斤体重1到1.2公克蛋白质;长者或运动族群则每公斤体重1.5至2公克蛋白质。
久坐侵蚀身心 上班族最好每天走到这步数

许多上班族习惯久坐,建议多走路可舒缓压力。
(台北7日讯)现代生活型态,工作久坐成为无法避免习惯,尤其办公室族群,“不动”恐侵蚀身心健康,一名台湾医师建议,新的一年设立每天至少8000步目标、使用站立式书桌,避免长时静态生活。
根据卫生福利部国民健康署“台湾成年人身体活动与生活型态调查”显示,46.1%成年人无法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每周建议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量,教育部调查也指出,“工作太累”、“缺乏动力”等原因,让民众对运动望而却步。
国泰医院社区医学部主任庄海华分享“医学报导”刊载内容,提醒民众身体活动、久坐与慢性病的关联。她说,静态行为增加与身体活动减少,与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息息相关;久坐不仅提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及部分癌症风险,也会对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庄海华进一步说明,根据研究显示,适当运动可舒缓压力、提升情绪与增强自信,运动不足则加剧焦虑与忧郁;建议每天安排适量活动,如步行、慢跑或游泳,有效减少慢性病风险;事实上,保持健康不一定需要大量时间投入,透过日常小习惯调整,就能提升身体与心理健康。
新的一年开始之际,庄海华建议,民众可设立每天8000至10000步的步数目标,透过手机或穿戴装置追踪进度,激励自己保持活跃;想达成目标步数也不困难,可以通勤结合运动,尝试步行或骑自行车上下班,或在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时提前1站下车,增加步行时间。
另外,庄海华认为,多样化工作姿势,也是避免长时间静态工作解方之一,民众可使用站立式书桌,结合坐与站姿势,再加上定时活动提醒,每30至60分钟起身活动,如伸展、散步或深蹲,也可抓住日常运动机会,如选择走楼梯、打电话时走动,都能减少久坐对健康影响。
庄海华也提到,运动可以是娱乐,更可以是和家人、朋友的同乐时光,加入健身班、登山或舞蹈等团体运动,增加趣味性并提升持续动力,选择远足、骑行或踢球等活动,将运动融入日常娱乐中,甚至可计划全家户外活动,如散步、野餐或骑车,增进健康也促进家庭互动。
新闻来源:世界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