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

人体“黄金三角” 小心息肉“癌变”

报道:陈绛雪   /  摄影:谢德煜

成语有云——肝胆相照。肝和胆属于人体五脏六腑中的重要脏腑,加上胰脏,组成了人体内的“黄金三角”。简单形容,肝脏是胆汁生产工厂,胆囊是仓库,胰脏则是调节器,三者在消化和代谢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人体5大生存脏器,肝脏健康普遍受到关注,相比之下,胆和胰这两个腑器的存在感极低,人们对其知之甚少,更有许多迷思和误解。

本地肝胆胰外科孔俊杰医生(Dr Koong Jun Kit)形容,肝脏是一个生产胆汁的“工厂”,胆囊(Gall-Bladder)是肝脏的“仓库”。用于储存胆汁,胰脏(Pancreas)则是消化液工厂的血糖调节器。

胆汁是一种黄绿色的液体,主要成分是胆盐,胆盐就像一种“脂肪清洁剂”,能将食物中的脂肪分解成更小的颗粒,方便身体吸收和消化。当我们进食时,食物中含有脂肪和各类物质,此时胆囊就会收缩,将储存的胆汁释放到肠道中,帮助吸收和消化。

胰脏“消化液工厂”

至于存在感、认知度和关注度极低的胰脏,是一个大而细长的葡萄串状腺体,横于胃后,居脾脏和十二指肠之间,其右端(胰头)较大、朝下,左端(胰尾)呈横状,靠着脾脏。

胰脏连接部分小肠,也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主要有内分泌及外内分泌两大功能,能以“消化液工厂”形容。

外分泌指的是胰液,含有胰蛋白酶、淀粉酶等多种消化酶,主要用于肠道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

内分泌则是指分泌胰岛素(荷尔蒙),胰岛素就像“血糖搬运工”,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运送到细胞内,控制血糖稳定。人体血糖会在进食后升高,此时胰脏机会释放胰岛素,让葡萄糖进入细胞内,降低血糖。

没了“胆子”能活吗?

比起心、肝、肺、肾等存活脏器,胆和胰属于人体重要器官,却不是维持生命的必要器官。

孔俊杰说,基于人们对胆囊和胰脏认知偏低,因此一直以来存有不少迷思和误解,以为胆囊生产胆汁,帮助消化,一旦切除胆囊就会连带影响甚至失去消化功能,造成大问题。

他坦言,这是错误的认知,也是患者在进行胆囊切除术时举棋不定、犹豫不决的原因。

“没有胆囊,肝脏依然会产生胆汁,只是没有了储存的‘仓库’,但是会直接流入肠道,而消化脂肪的能力也可能会稍微减弱。此外,若没有了胰脏,也可通过注射额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或通过服用胰酶来帮助消化。”简言之,即使失去胆囊或胰脏,患者仍可通过现代医学手段替代功能及维持生活品质。

常见胆结石罕见胆囊癌

胆结石是常见的胆囊问题,胆囊癌则较为罕见,但两者都是隐形的杀手。

胆结石主要由于胆汁成分失衡(例如胆固醇过高、胆红素过高或胆盐不足)形成,疼痛是常见的典型症状,尤其是在进食油腻食物后。胆结石可引发胆囊炎、胆管炎等炎症,导致黄疸及发热等症状。当胆结石出现症状,比如胆囊疼痛和感染,可导致胆管发炎和胰脏发炎等并发症,轻者1至2天可治疗康复,重者则会导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孔俊杰说,大约20%人有胆结石问题,而80%的胆结石没有显现症状,也因为“不知不觉”而没有及时采取诊治手段。

他说,通过外科手术切除胆囊是治疗和预防胆结石造成严重并发症及至癌变的最有效方式。

“问题不仅仅胆结石,而是胆囊已经失去功能,若不切除将会反复出现更多结石。结石之所以形成是由于肝功能障碍和胆囊功能紊乱,导致肠道失衡,以致形成结石。”

从息肉到癌变

他说,当胆囊出现息肉,并且生长超过1公分,癌变风险就跟着增加,因此会建议切除胆囊。

相比胆结石的普遍,人们更担心罕见的胆囊癌。如今诊断技术先进,在息肉癌变之前就可检测到异常,并可根据评估和患者情况制定适合的解决方案。

他强调,大多数的肝癌、胰腺癌和胆囊癌没有及早筛查,往往等到病情发展到末期阶段才发现或诊断,此时,癌细胞通常已扩散到其他部位,无法治愈,只能治疗和控制,以延长存活期和维持生活品质。

目前的健康检查已经能够通过检测CA199等肿瘤标志物,早期发现潜在的癌症风险。一旦指标出现异常,医生会进一步安排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对病情进行全面评估,为患者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他指出,及早定期筛查是发现和诊治癌症的关键,预防病情恶化。

黄疸是危险信号

胆囊肿瘤,尤其是源自肠管的无痛炎症型,往往在早期没有明显的疼痛症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眼睛泛黄,也就是黄疸。黄疸的出现通常是一个危险信号。

由于肠管癌等消化道肿瘤的治疗难度较大,80%的肠管癌患者无法治愈。更令人担忧的是,肝、胆、胰和肠管癌的治愈希望大多寄托于外科手术。一旦癌细胞扩散到其他器官,如骨骼,治疗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患者的生存期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总的来说: 胆囊肿瘤,尤其是无痛型的,具有隐匿性、进展迅速的特点。一旦出现黄疸,很可能意味着癌症已经扩散。因此,定期体检,关注身体的细微变化,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胆囊肿瘤至关重要。

胰腺囊肿癌变前奏

孔俊杰指出,胰腺炎和胰腺癌是常见的胰脏问题,但不属于常见癌症。

胰腺炎病因复杂,胆结石、酗酒和高胆固醇是常见因素。当胰腺炎发生时,胰腺分泌的消化酶“反噬”自身,导致胰腺组织损伤,轻者伴随疼痛及发烧针状,严重者可能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以及感染、出血和器官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高达80%!

“患者可能因为胰腺炎引发严重并发症而需住院治疗3至6个月之久。”

胰腺囊肿定期复查

胰腺囊肿是癌变的前奏,虽然通常属于良性,但仍存在恶变的可能。因此,发现胰腺囊肿后,医生会建议定期复查,密切观察其生长情况至少3至6个月。一旦囊肿出现增大或形态改变,提示可能发生恶性病变,就需要及时进行手术切除。

然而,胰腺癌的进展速度往往较快,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容易忽视。等到出现黄疸、腹痛等症状时,往往已发展到晚期。

目前,外科手术仍然是治疗胰腺癌的主要手段。对于胰腺囊肿伴有恶变倾向或胰腺癌患者,通常需要切除部分胰腺,以达到治疗目的。

遗憾的是,胰腺癌的预后较差。即使是早期发现并进行积极治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仅为20%左右。

“也就是说,若有100位病患接受治疗,5年后还存活的仅有大约20人。”

他坦言,根据全球研究数据,即使是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之后,患者存活期可达13至15个月。

存活期9个月

晚期胰腺癌的预后更为严峻,即使经过手术、化疗和放疗等综合治疗,患者的存活期也通常只有8-9个月。

胰腺癌的高致死率主要与其隐匿的早期症状、侵袭性生长特点以及缺乏有效的早期筛查手段有关。

胰腺囊肿和胰腺癌都是需要高度重视的疾病,并且胰腺癌手术因胰腺位置深入而增加难度及风险,可能耗时达6小时的大手术。

他说,胰腺癌治疗已取得重大进展,包括靶向治疗、免疫疗法和化疗。虽然预后仍然较差,但正在进行的治疗技术进展和技术将带来更多的期望。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成隐患

肝病是亚洲地区最常见的十大癌症,其中以中、港、台、韩、日等东亚地区发病率最高。

若从种族角度分析,南部地区华裔(比如中国南部、东南亚)的肝病发病率尤为突出。

肝病的高发病率与B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密切相关。由于过去B型肝炎疫苗接种率较低,导致华裔人群中HBV携带率校高,增加了肝病风险,而慢性B型肝炎感染是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病因。随着时间推移,感染病毒的肝脏会出现疤痕,继而发展成肝癌。

与亚洲相比,C型肝炎是欧洲肝癌的更常见原因。

肥胖者小心脂肪肝

随着B型肝炎疫苗的普及,我国B型病毒携带者的发病率已显著下降。然而,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等与肥胖和代谢相关的肝病日益增多。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是指在很少或完全不饮酒的情况下,肝脏脂肪过度堆积的一种疾病。超重和肥胖是这类肝病的主要风险因素。随着肥胖症日趋严重,尤其是东南亚肥胖率高居不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也随之攀升。

肥胖率高居东南亚之首的马来西亚,情况更是令人担忧。

有所变化的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不仅是我国或华裔地区的新挑战,也是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西方先进国家也面对严峻的脂肪肝问题。

胰腺癌风险是吸烟

相比之下,胆结石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区域和种族之分,全球范围内60岁至80岁的肥胖人群,患胆结石的风险偏高。除了年龄和肥胖,女性受到荷尔蒙变化(比如怀孕、雌激素疗法)的影响,也会增加风险。不过,原住民和南美人患胆囊癌的风险相对较高。

胰腺癌的主要风险因素是吸烟,慢性胰腺炎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危险因素,但饮酒仍然是引发胰腺癌的最常见原因,尤其是在欧美地区。

孔俊杰补充,虽然肝、胆、胰疾病的具体发病率因地区、种族和生活方式等因素而异,但总体来看,40岁至50岁年龄段的人群是这些疾病的高发人群。

肝胆胰疾病,谁更难缠?

肝、胆、胰这3大器官的疾病中,胰腺疾病在诊断和治疗方面最为复杂棘手。相比之下,肝病由于发病率较高,受到的关注也更多。因此,肝病的活检和诊断手段相对成熟,即使是微小的肝癌,也有可能通过手术切除。

孔俊杰说,如果肿瘤较大,医生甚至可以切除部分肝脏。然而,一旦癌细胞扩散到其他器官,治疗选择就变得有限,通常只能进行肝脏移植或采用电疗、化疗等传统方法。

“胆囊癌的治疗则相对简单明了。如果肿瘤较小,可以通过手术切除胆囊。但如果肿瘤已经扩散,手术治疗往往难以奏效,只能采取化疗等辅助治疗手段。”

胰腺病良性仍存癌变

比起肝脏和胆囊疾病,胰腺疾病的诊断更为棘手,即使通过活检确定为良性肿瘤,仍存在癌变的可能,因此医生通常建议患者定期复查,密切观察3至6个月。

无论是肝、胆或胰腺癌的手术治疗,都涉及多学科团队治疗模式。外科医生的经验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手术大进步风险骤降

随着医疗技术发展日益跃进,精准医疗已成为现实并一再取得突破,但在此之前,如何降低误诊率,提高早期诊断率仍是摆在面前的一大挑战。孔俊杰说:“越早进行健康体检,越能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持警惕,定期体检,尤其是超声波和活检等检查,是发现疾病早期征兆的关键。”

他指出,推广早期筛查和诊断的关键在于有效的营销方式。目前,许多健康检查套餐已经将超声波和活检作为标配,这是因为它们是发现疾病的第一步。

高危人群早筛早诊

“除了肝病已纳入常规筛查,但是胆囊和胰腺等器官的筛查标准仍有待完善。建议一般人群从35岁至40岁开始,每1至2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对于高风险群,比如有B型肝炎家族史的人,建议每6个月进行一次更密切的筛查,以便及早发现浅在疾病。还有就是针对性的筛查,尤其是长期饮酒和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的高位因素人群,越早发现疾病,越有利于早期干预和治疗。”

曾经,胆囊和胰腺癌手术的高死亡率令医患望而却步,胆囊和胰腺癌的手术死亡率可高达90%,术中出血、感染等并发症,以及对腹腔疾病的认识有限和医疗技术落后,都是导致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如今,随着医疗技术日新月异,尤其是微创手术和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应用日益广泛,肝、胆、胰肿瘤的手术风险大大降低,创伤更小、恢复更快、住院期更短,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显著提高。

反应

 

保健

人体消化工厂 肝胆长癌怎么办?

报道:陈绛雪
摄影:谢德煜

胆管长出恶性肿瘤,就会形成罕见且复杂的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不同位置的恶性肿瘤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最棘手的是多数患者在诊断时已至晚期,治愈率甚至存活率极低。

肝胆肠胃是一个紧密连接的器官组合。其中,“胆”一直以来却被当做可有可无的小器官,实际上在消化系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胆囊分泌和储存胆汁,连接肝胃肠的胆管则将胆汁输送到消化系统,牵连着几个大消化脏器。

肝胆相照

从古至今皆谓“肝胆相照”,现代医学也将肝胆归纳为同一专科,而在人体生理上,肝和胆也确实是切割不开的“连体脏器”,因胆囊由胆总管和肝总管与肝脏连接彼此和小肠,组成消化系统中的3大重要脏器。

胆囊是一个梨形的小器官,位于腹部右侧肋骨下肝脏后方,具有浓缩和储存“胆汁”(Bile)之用,并通过胆管(或称胆道)与肝脏相连。

胆汁是一种黄绿色粘稠的液体,由胆盐、电解质胆色素、胆固醇和其他脂类组成,主要有两大功能:

●释放胆汁到小肠以参与和帮助消化过程(协助胆固醇、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从肠道吸收);

●清除体内的某些废物(主要是血红蛋白和多余的胆固醇)。

连接肝脏、胆囊和小肠,并将消化液胆汁输送到肠道的细长管道即为“胆管”(亦称胆道)。

胆汁经左肝管和右肝管流出肝脏,合并为肝总管,肝总管和胆囊管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汇合成胆总管,亦即通过位于胃下的奥狄氏括约肌(Sphincter of Oddi,SO)进入小肠。若胆囊因结石、胆囊炎或其他因素而被切除,胆汁就会从肝脏直接流入小肠。

人体易发病部位

胆总管是人体易发疾病部位,常见疾病包括胆结石、先天性胆囊肿、胆管扩张症等等,在胆管形成的恶性肿瘤,就是胆管癌;一种涉及肝胆范围的罕见腺癌,由胆道上皮组织癌变所致。

国际指南根据癌肿瘤的发生部位,将胆管癌分为不同类型:

●发生在肝内胆管各部分的肝内胆管癌,有时也被归类为肝癌的一种;

●只发生在肝外胆管内的肝门部胆管癌,是胆道系统常见的胆管癌,也叫做肝门周围胆管癌;

●若恶性肿瘤发生在远端、最接近小肠的胆管内部,即为肝外胆管癌。

●在某些情况下,癌组织存在于大胆管和小肠交界处的壶腹癌(Ampullary Carcinoma)患者也与这些亚型组合在一起。

发病群体50岁或以上

胆管癌有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段,而50岁或以上的群体是主要的常见发病群体,和多数癌症相似。

尽管多数病例,尤其是早期患者几乎没有明显症状和风险因素,但患有各种胆管炎、肠炎、肝硬化、C型肝炎、B型肝炎、肝吸虫感染以及先天性肝脏结构异常的人,胆管癌变的风险都比一般人高。

不过,西方国家和东南亚(包括大马)的胆管癌病因不尽相同。西方国家的胆管癌和遗传病有较大的关联,比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但亚洲及东南亚地区的多数胆管癌并没有很高的遗传风险因素,而是倾向于有肝病的人、病菌感染(肝吸虫)、肥胖、糖尿病以及喝酒吸烟等。

胆管癌风险因素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慢性肝病:肝脏瘢痕形成,增加胆管癌风险

●先天性胆管问题:比如胆总管囊肿

●肝脏寄生虫:东南亚地区通常和肝吸虫感染有关,吃生鱼或未煮熟的鱼的感染风险偏高

●年龄增长:尤其是50岁至60岁或以上

●吸烟

●糖尿病

●某些遗传病:比如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

胆管癌主要症状为肝功能异常

胆管癌的主要症状为肝功能异常、黄疸、发烧和体重减轻,粪便颜色可能变浅,但尿色变深。

本地临床肿瘤专科邱义祥医生(Dr Ivan Shew Yee Siang)指出,胆管癌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症状、处理方式和预后。

“若癌变发生在肝内胆管会出现疼痛症状,但预后比肝外胆管癌好一些;肝外胆管癌则会导致胆管梗阻,表现黄疸症状,预后较差;若病情已发展到晚期,也就是转移性癌症的严重阶段,癌细胞会扩散到肝脏、骨骼等远端部位。”

胆管癌症状

●皮肤和眼白发黄(黄疸)

●发烧(一些患者易引起败血症)

●粪便呈白色

●感觉疲惫

●体重下降

●食欲下降

●尿色深(茶色)

●疼痛(肝内胆管癌;若癌细胞转移至其他器官,比如肺部,会出现肺部疼痛状况)

邱义祥医生坦言,在全球和大马,胆管癌都不在常见癌症之列,而在大马,胆管癌被归纳在胆囊疾病类别里,并没有很明确的分类。

女性患者高于男性

现有的全球数据显示,男性罹患胆管癌的几率高于女性,但从2012年至2016年这5年间的数据却是女性略高于男性,在大约1000宗诊断病例当中,有553宗是女性患者,491宗是男性患者,总体而言两者差异不算大。

相关的调研数据显示,在西方国家,每年的胆管癌诊断病例大约是每10万人中有0.5至2宗病例,而东南亚地区发生率较高,比如泰国每年的诊断病例,大约每10万人中有60宗病例,韩国和上海的发病率也高于罕见癌症的标准。

无论如何,他认为有关数据的差异也可能和疾病罕见、普罗大众甚至一般医护人员认知不够等因素有关。

另外,医学界目前也在研究亚洲国家的胆管癌是否与基因突变有确实的关联。

诊断与治疗

验血、内视镜检查、活检、超声检查、电脑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测技术,是胆管癌的现有诊断方式。

肝内胆管癌细胞通常不存在早期症状,往往因为肝脏中的一个较大肿块导致上腹部疼痛或因癌细胞转移而引起疼痛才会被察觉。

另外就是肝胆长期发炎,在肝功能检测时发现异常而做进一步检查。这是因为炎症是癌症的诱发因素。

验血异常才发现

早期胆囊癌也极少确诊,患者可能因为胆结石或感染而需要摘除胆囊,或是出现癌症转移症状,继而发现癌肿瘤的存在。

至今未有针对胆囊癌的筛查测试,而且表现症状非特异性,许多患者在验血之后发现异常才进一步诊断出癌症,比如:

●肝功能检查

●肿瘤标志物检查

●影像学检查(Imaging),若检查结果不明确,可进行更针对性的深度检查(MRCP、ERCP)

●·小型摄像头检查胆管(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

●·活检(CT引导穿刺活检)

●诊断性腹腔镜检查或剖腹探查手术

然而,尽管健康意识有所提升,但仍有许多人没有定期检查健康,尤其不会特别做超声和腹腔镜检查,以致难以发现早期癌症的存在。

多数患者属晚期

此外,胆管癌这类深度检查并不简单且相当复杂,也不是所有医疗机构都有足够的仪器设备。在我国,之后少数几家大型政府医院,尤其是有肝胆专科的政府医院、大学医院和少数私人医院可做相关检查。

他坦言,多数患者在诊断时已经发展到转移性的晚期阶段,有64%的男性患者以及66%的女性患者在诊断时已是第四期,而第一期和第二期的诊断率分别只有10%,第三期有15%。

治疗方面,外科手术、电疗、化疗、标靶治疗和免疫疗法仍是主要的常规治疗。

诚如上述提及不同位置的肿瘤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若胆管癌的病灶靠近胰脏,则以胰脏癌的化疗方式治疗,肝内胆管癌可采用电疗,肝外胆管癌却可能是另外的常规治疗;但若病情已是第四期(晚期)甚至进入转移性阶段,则已不适合外科手术。

治愈取决癌变程度

如同其他癌症,胆管癌的治愈率取决于癌变的发展程度。

针对胆管梗阻,可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时将导管(支架)置入胆管,疏通胆汁流向,有助缓解疼痛等症状。

若及早发现癌症,通常可采用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然后进行电疗或化疗等后续治疗,半数的患者存活期可超过51个月。

若仅切除肿瘤而没有进行后续治疗,存活期可超过36个月。

临床数据指出,一些符合条件的患者或可进行肝脏移植,但术后的5年存活率仍未达50%。

晚期癌症复发率高

晚期胆管癌无法治愈或根治,预后也不理想,只能靠药物、电疗、化疗、靶向治疗以及免疫疗法等方式缓和及控制病情,尽可能延长患者的存活期并维持生活质量。

此外,晚期癌症的复发率也比初期来得高,主要取决于癌症分期和肿瘤位置,比如肝外胆管癌的癌细胞扩散几率高于肝内胆管癌。

化疗剂量温和

根据现有的治疗方式和绩效,通常以综合性治疗为主而非单一治疗,比如综合化疗和免疫治疗,存活期可延长12个月至13个月。

在这之前,化疗平均可延长存活期10至11个月,一些甚至可能只有8个月的存活期。

胆管癌的化疗剂量较低,治疗相对温和,一线治疗的控制室绩效可达60%至70%,比起放弃治疗的情况,存活期可能只有6至8个月,两者可能相差3至4个月,但对一些患者来说,这段时间已是弥足珍贵。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