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

内窥镜袖状胃形成术 治疗肥胖症不困难

报道|陈绛雪

图|国大医院提供

大马卫生部积极向肥胖症宣战,以减轻日趋严重的肥胖问题,降低各种慢性疾病风险。内窥镜袖状胃成形术(Endoscopic Sleeve Gastroplasty, ESG)作为一项新兴微创减重术,以小创、无疤、无痛及复原快等优势弥补传统减肥术的不足,成为目前首选的减肥治疗方法。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97年召开首届全球肥胖大会,明确定义肥胖是一种疾病,并对如何使用身体质量指数(BMI)定义肥胖进行权威总结,随后给予肥胖一个独立的疾病编号——278.00号;美国医学会(AMA)也在2013年开会议决肥胖是一种疾病。

由于肥胖引起的代谢疾病和并发症成为健康危机,起源于1950年代的现代减重手术逐渐受到重视。美国“减重手术之父”麦森医生(DrMason)在1960年代发展出的多种限制式减重术,比如胃旁路手术(Roux-en-Y)和垂直束带成形术(VerticalBandedGastroplasty,VBG)等,为现代减重术奠定了基础。

九十年代肥胖症治疗革新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异军突起更进一步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解决病态肥胖的方式。1990年代第一宗腹腔镜下胃旁路手术为肥胖症治疗带来革新进展。

对于肥胖症患者来说,饮食和运动等传统减重方法往往收效甚微,而减重药物虽可辅助,但可能伴有副作用,且长期疗效有限。

胃旁路手术和袖状胃切除术等侵入性较强的减肥手术虽效果显著,但风险较高,恢复期较长,且可能导致永久性的解剖结构改变,以致一些患者望而却步,而胃水球则为暂时性的治疗方案,取出后复胖及法律偏高。

2013年内窥镜袖状胃成形术”(ESG)的微创减重技术,成为肥胖症患者的新选项。这是一种透过上消化道内窥镜(OGDS)设施,在胃部内部进行缝合,将胃部体积缩小近70%,使其呈袖状。这种方式限制食物的摄入量,并促进早期饱腹感,从而帮助患者达到可持续的减重效果。

ESG不是手术的手术

内镜下胃袖状成形术自2013年作为临床减重手段开始,逐渐成为肥胖管理领域的重要突破,以及首选的微创、非手术减肥替代方案。

上消化道和肥胖症外科医生拿督聂利扎克赛副教授(Assoc Prof  Dato' Dr Nik Ritza Kosai)解释,ESG微创术是一种通过内窥镜进行的非手术程序,无需腹部切口,既无创口亦无疤痕。

这使得它比传统减肥手术风险更低、患者住院时间更短以及恢复得更快。

国大医院(HCTM)早前引进这项前沿技术,并成功实施约3宗手术,成为首家开展这项微创减肥术的政府医院。

无胃部切除或肠道改道

ESG微创术优势:

通过口腔进行,无需在腹部留下任何切口或疤痕,大大降低了感染和并发症的风险;大多数患者在手术后3-7天内即可恢复正常活动,缩短恢复期,减少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不同于胃旁路手术,ESG不涉及胃部切除或肠道改道,降低了手术风险,是一种相对安全的减重选择。

聂利扎克赛强调,体重和腰围是经年累月慢慢吃出来的,因此,肥胖症也是日积月累而成的慢性疾病,如果其他慢性疾病一样,需要长期和结构化的干预措施,而不仅仅是靠短期的解决方案。

他进一步指出,“减肥”并不是一个人的事,肥胖管理需要一个多学科团队的合作,包括减肥外科医生、营养师、心理学家和内分泌学家,这种合作模式可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提高治疗效果。

“更重要的是必须提高公众对肥胖症的认识和重视,将肥胖视为一种需要医疗干预的慢性疾病,而不是一种个人缺陷。”

减重“享瘦”不因为“好看” 

减重术在治疗病态性中重度肥胖的问题上证实具有显著疗效,绩效通常采用1年至5年内多余体重(超重)的百分比作为衡量标准。

临床研究表明,ESG能帮助患者在1年内减轻15%-20%的总体体重,一名体重100公斤的患者,有望在ESG术后的1年内减重15至20公斤。

此外,在缓解肥胖症之后,患者也能改善因肥胖而引起的各种慢性健康问题,比如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和高胆固醇等代谢症候群。

适合无法常规减肥者

聂利扎赛克强调,不是所有肥胖者都需要通过ESG减重,主要适用于BMI指数偏高及无法通过常规减肥方式达到效果的肥胖症患者:

●身体质量指数在30-50之间,难以通过饮食和运动减重的患者。

●寻求非手术减重方案,不愿接受传统减肥手术的患者。

●患有与肥胖相关的并发症,比如II型糖尿病、高血压、睡眠呼吸终止症、关节疼疼痛或代谢综合征的患者。

2小时术后护理与饮食 

ESG手术通常在轻度镇静或麻醉下进行,过程约1至2小时,医生使用带有摄像头和缝合器装置的内窥镜,通过口腔导入胃部,在胃内进行缝合,将胃部折叠并缩小成袖状,减少胃容量,完成后取出内窥镜即可。

虽说ESG是一种相对安全的减重方法,但任何治疗都有可能出现一些副作用,比如一些患者在术后可能出现轻度恶心、腹胀或不适等症状。

因此,患者在选择ESG手术前,应充分了解其适应症、禁忌症、风险和获益,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做好术后护理及定期复诊。

2星期恢复期

此外,医生也会建议患者在术后的两个星期内摄取流质饮食,然后逐步过渡到饮食及至恢复正常,而要确保长期减重效果和整体健康,患者在术后也需要改变生活方式,包括适量锻炼、饮食和作息健康。

聂利扎赛克说:“到第三或第四个星期,大多数患者已可恢复正常活动水平,进行一些轻度运动。”

必须了解的是,ESG并非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患者仍需改变并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长期维持减重效果及整体健康成效。

同时改善消化问题

专家们进一步指出,ESG可改善消化和促进营养吸收,间接改善整体肠胃健康,比如通过减少胃容量和最大限度减少食物摄入过量,有助改善胃酸反流(GERD)等症状。

此外,临床显示体重减轻后具有改善肝功能,降低脂肪肝风险的潜在益处。

肥胖是代谢问题

胃肠病专科顾问周佳欣医生(Dr Deborah Chew)强调,肥胖并非简单的饮食和运动问题,而是复杂的代谢和消化道健康问题。

她指出,肠胃微生物群与肥胖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肠道细菌失衡会显著影响体重增加和代谢健康,而脂肪肝是常见的肥胖并发症。

从脂肪肝开始直至恶化成肝癌等严重肝脏问题,过程可长达10年,在这漫长的时间段已足够采取预防措施。

“早期干预是预防严重肝脏问题的重要措施,而内腔镜干预在肥胖治疗中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ESG这种微创治疗为肥胖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项。”

胰岛素抵抗成因

内分泌专科医生诺蕾拉苏卡教授(ProfDrNorlelaSukor)从激素角度解释肥胖症的复杂性。

她指出,肥胖是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的主要驱动因素。

“激素失衡会影响食欲、代谢和减肥效果。”

医学人员在深入研究GLP-1受体激动剂(GLP-2agonists)和SGLT-2抑制剂(SGLT-2inhibitors)等治疗肥胖症药物之后取得一定的进展,这些用于控制血糖的药物,也有帮助减重作用。

“早期诊断在预防长期肥胖相关并发症中至关重要。不仅能ESG能帮助患者减轻体重,也能显著改善代谢健康,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代谢综合征风险,为内分泌患者提供持续的体重管理支持。”

政府医院新突破

国大医院院长拿督阿兹米巴哈鲁丁医生(Dato’Dr Azmi Baharudin)说,该医院作为第一家提供内窥镜袖状胃形成术的政府大学医院,在今年3月举办研讨会,并已有3名患者接受ESG手术,术后绩效良好,无任何并发症。

根据一项涉及逾1万5000名患者的研究显示,比起大创口手术,ESG的并发症发生率极低,仅约1.25%,且患者在术后5年内平均可减轻15.9%的体重。

提高生活品质

“微创治疗能大幅降低对健康组织的损伤,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护理和生活品质。”

他透露,该医院除了推广民众对ESG微创减肥术的认知,也致力于培训更多医疗专业人员,为高风险肥胖患者提供更安全、微创且有效的治疗选择。

减重后的健康表现

改善代谢健康:改善血糖升高、降低血压和胆固醇水平,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甚至可能改善II型糖尿病病情。

减轻关节负担:当身体重量负荷减轻,关节承压力跟着减弱,可助缓解关节疼痛及改善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改善睡眠质量:对于患有睡眠呼吸终止症(Sleepapnea)的患者,ESG有助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睡眠效率

提升心理健康:肥胖症常与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相关,当体重减轻,健康改善,自信心和幸福感也随之提升

长期减重效果及整体健康成效

均衡饮食:遵循低热量、高蛋白、富纤维的饮食,并控制食物摄取量。

规律运动:坚持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定期检查:监测体重变化和健康状况。

营养和心理指导: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咨询和营养指导,获取专业建议。

 

 
 

 

反应

 

保健

吃对能量,活得更久

许多人为了减肥,开始对碳水化合物(也就是醣类)说“不”,这背后的确有道理:过多的醣类不仅会造成肥胖,还会提升罹患餐后高血糖、动脉硬化、癌症甚至失智症的风险。然而,控制碳水并不是单纯地“少吃就好”,真正关键的是认识它在我们身体里的角色。

日本营养师大柳珠美在她的著作《不老、不呆、不生病 不让醣变成“毒”的吃法》中,提出了对碳水摄取的全新理解。她提醒我们,碳水其实不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它的主要功能是供应能量,而不是构建身体。

能量来源非必须营养素

虽然我们常说蛋白质、脂质和碳水化合物是三大营养素,但从生理角度来看,它们的地位并不完全相同。蛋白质与脂质是身体组织的基本材料,属于不可或缺的“必须营养素”;而碳水则不属于这个范畴。对大多数人来说,即便完全不摄取碳水,身体仍有办法从脂肪等其他来源取得足够能量来维持运作。

有趣的是,除了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之外,碳水是唯一一种会直接导致血糖上升的营养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现代高碳水饮食模式与许多慢性病密切相关。

多吃碳水≠多有力

许多人担心,如果碳水吃太少会不会没体力?其实不会,人体会优先使用储存的脂肪作为替代能源。一个体脂肪率双位数的成年人,身上的脂肪储备动辄数十万大卡,完全可以支撑日常活动。

但如果每天早餐是吐司、午餐是白饭或面条,这样长期摄取高碳水,未使用的糖分最终会被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同时,转化糖分所需的维他命和矿物质也会因为比例失衡而变得不足,导致糖分无法有效代谢,身体便只能把这些多余的醣存成脂肪。

问题是吃“太多”

人类对碳水的喜好是与生俱来的,吃下甜食时,大脑会释放让人感觉快乐的β-内啡肽,这让我们对糖类产生依赖感。然而,当碳水摄取过量,血糖长时间居高不下,不仅容易引发餐后高血糖,还会损伤血管。

为了自保,身体会将血中的糖优先当成能量来使用,避免它伤害血管。这个过程需要大量营养素协助,如果缺乏维他命与矿物质,糖无法顺利转换成能量,最后就会被转存成脂肪。

减碳水延长健康寿命

过去我们谈减肥,大多是靠“少吃总热量”,但那种方法常让人饥饿、压力大,一不小心就暴食反弹。而只靠热量来衡量食物健康与否,其实风险很高。

碳水限制的重点不是饿自己,而是从根源减少导致肥胖的营养成分。这种饮食方式让人能吃饱又能瘦,被誉为“吃得饱也能瘦”的健康方案。

尤其年过60后,身体消化与吸收的能力下降,这时更应该“吃巧不吃饱”。例如晚餐提早、控制在八分饱,让身体有更多时间处于空腹状态,有助于启动与长寿有关的“Sirtuin基因”。这种饮食节奏不仅减少消化负担,还有助于延缓老化。

高龄饮食:少量多餐

60岁之后的饮食关键不只是减碳水,而是要懂得如何补充必要的营养。蛋白质不能少,建议在上午10点与下午3点补充些许高蛋白的小点心,如水煮蛋、无糖优格、豆制品等。

随着年龄增长,吃得太多反而是一种负担。与其一次性摄取大量食物,不如分散在一天中数次进食,让身体更容易吸收,也减少代谢负担。

总结一句:控制碳水不是为了忍耐,而是为了活得更久、更健康。

与其让身体天天忙着处理吃进来的糖,让我们开始选择更聪明、更符合身体需求的方式来吃饭吧!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