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

改变生活防血栓/吴玉莲

血管内部受伤或破裂时,纤维蛋白会将红血球、血小板、胆固醇等物质集中结块,进行止血,形成血液凝块,也就是的血栓。

当内部组织修复完成后,血管内皮细胞会分泌纤维蛋白溶解酶活化因子,诱发血栓分解,使血流恢复正常。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溶解血栓的功能变差,加上血管老化硬化,提升血栓卡在血管中,影响血液流动发生的几率。当血栓卡在主流动脉,就会造成梗塞问题。

脑梗塞心梗塞相关

脑梗塞、心梗塞等问题与血栓有很大的关系。想要预防栓塞的问题, 我们可从几方面着手。

1生活习惯

●保持活动:每星期至少3次的运动,是预防血栓的有效途径,它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进行轻度至中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或游泳,能够降低血栓风险。

●保持充足水分:充足的水分有助于保持血液稀释,减少血栓的形成。

●保持正常体重:肥胖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通过保持适当的体重,可以减轻心血管系统的负担,有助于预防血栓的发生。

●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高血压和糖尿病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均衡的饮食:蔬菜、水果、全谷类和低脂蛋白质,可改善3高,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戒烟:吸烟是导致血栓的重要因素之一。尼古丁和其他有害物质会损害血管内皮,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避免长时间静坐:长时间坐着或久站都可能增加血栓的风险。定期站起来走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

2饮食习惯:

●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鲑鱼、鳕鱼、亚麻籽、核桃等食物富含Omega-3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血小板凝聚和减轻动脉炎症,从而降低血栓风险。

●每天5份蔬果水果和蔬菜:高纤维、富含抗氧化物质的水果和蔬菜有助于维持血管健康。特别是深色蔬菜(如菠菜、甘蓝)和莓果类水果(如蓝莓、草莓)

●大蒜:具有抗血栓和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黑木耳:含抗凝血物质,使血液黏稠度降低,预防血栓的形成,减缓粥状动脉硬化等疾病风险

●纳豆:含纳豆激酶,是可溶解纤维蛋白的酵素,可帮助溶解堵塞在血管中的血栓,保持血液通顺。

●坚果和种子:杏仁、核桃、南瓜籽等富含健康脂肪、纤维和抗氧化物质,有助于维持血液循环。

●红葡萄和红酒:含丰富的抗氧化物质-白藜芦醇。适量的红酒可能有助于降低血小板凝,维持血管健康。

●橄榄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维持动脉弹性,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3保健品:

●大蒜提取物:具有抗血栓和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白藜芦醇:超强抗氧化功能, 能维持血管弹性,保护心血管健康。

●辅酶Q10:有助于维持心脏健康和改善血液循环。

●维生素E:帮助减缓动脉硬化。

●鱼油:鱼油中的Omega-3脂肪酸,特别是EPA和DHA,有助血管健康。

●维生素K:维生素K在血液凝结中发挥关键作用,但在使用补充剂时需要小心,特别是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朋友。

●纳豆激酶:参考上文中的纳豆内容!

中药也具有预效效果

一些中药也具有预防血栓的效果。但如果有面对其它健康问题或正在接受任何药物治疗,请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田七:有活血化瘀、调理气血的作用,也被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辅助治疗。

●川芎: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

●当归:用于活血化瘀,有助于调节血液循环。

●红花:有助于活血化瘀、抗炎和抗凝血的作用。

●丹参:有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适用于预防一些心脑血管疾病。

 

 

 

反应

 

保健

做“够好的”,不是“焦虑的”父母!/李志祥博士

【医生开讲】

国强夫妇从《百分百父母》工作坊里出来,带着一丝倦容和几分兴奋。脸书群组极力推荐的工作坊果然没有令他们失望——讲师从幼儿发展、育儿理论、健康营养、行为管理、情感沟通各个方面提供了满满的干货。虽然还无法理解和消化部分内容,也不清楚如何实践,两人心想没关系,先储备起来日后总用得着!

国强夫妇二人都成长自单亲家庭,不管是维系婚姻或抚育宝宝,彼此都做足了准备,深怕对孩子的关爱有所缺失。

每逢周末假日,天还没亮两人便将宝宝送到保姆家寄宿,待隔天上完课再回家接宝宝。

6小时来回车程,加上紧凑的课程,虽然比工作还折腾,但两人早就经习以为常——为了经营一个“完美有爱“的家,一切都值得!

然而一番辛勤耕耘,似乎未能收获预期的果实。

“当接触的知识和方法越来越多,我们越无所适从!不同老师的观点方法都不太一样,有时还相互矛盾……比方说有的老师主张孩子应‘自由成长’、有的却强调需要为孩子建立‘规则界限’……我们偶尔也会为了不同的理念方法发生争执,因为我和他都有各自推崇的老师……”坐在我面前的国强边说边委屈地望向太太。

“每一次上完课回家,孩子都会不停哭闹,让我不禁怀疑自己的做法是不是本末倒置了——原想要促进关系,却好像把关系弄得越来越紧张。我们都不希望变成这样,我们真的都很努力……”国强太太红着眼眶,边说边哭泣。

天下没有“最好的父母”

和国强夫妇一样,许多人都在努力学习成为“最好的父母”,并希望藉此教养出“最好的小孩”。然而在努力的过程中,一些人往往不自觉地变成了“焦虑型父母”。

过多与过度要求

“焦虑型父母” 最典型的反应就是:对孩子、对自己抱有过多以及过度的要求!

形成焦虑型父母的原因有很多,例如:

1. 由于自己童年的缺失,而将个人诉求转嫁到家庭和孩子身上以获得补偿;

2. 初为人父母,因缺乏育儿经验和支持(如长辈协助)以致于信心不足;

3. 面对社会的竞争压力和相互攀比,将家庭及孩子视为个人成就的象征;

4.工作与家庭所带来的双重压力,令自己倍感吃力甚至经常感觉内疚。

在亲子教育的世界里,从来就没有“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父母” 或 “最好的孩子”。父母所有的学习和努力,只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够好”(Good Enough)的父母。

与孩子“同在”

从事亲子互动研究的心理学家爱德华特朗尼克(Edward Tronick)发现在健康的亲子关系当中,父母充其量只回应了孩子约30%的情绪和需求,父母约有30%的时间不了解也无从回应孩子的状况,剩余的30%时间则是用来修复之前关系中的一些疏漏和不足。

然而,父母的情绪状态对亲子教养却有着深远的影响。积极稳定的情绪有助于创造安全和积极的家庭环境,消极焦虑的情绪状态影响亲子之间的联结互动。

所以国强夫妇的主要挑战不在于教养知识和技能,而是了解自己的焦虑来源并学习面对和处理。

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刻意“做些什么”(Doing)来改善亲子关系,而是放松自己,与孩子“同在”(Being)享受温情。

孩子很多时候需要的是能陪他玩耍互动的父母,而不是完美无瑕的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父母也在不断成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