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

男性华裔要小心了!感染这种病毒增加患鼻咽癌几率!

报道|陈绛雪   图|互联网

在马来西亚,鼻咽癌是乳癌、大肠癌、肺癌及淋巴癌之外,第5大常见男性癌症。马新地区的数据显示,男性患上鼻咽癌的几率比女性高出3倍,尤其是华裔男性,患病率比巫裔高出3倍,比印裔高出10倍!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ncer,NPC)虽是马来西亚第5大常见癌症,但治愈率也比其他癌症来得高,问题在于早期诊断率有待提高。

医疗科技发展精进,鼻咽癌治疗绩效和治愈率也有所提升,而杀伤力较小的放射疗法,在辐射剂量和副作用问题上,也比过去更为安全,所能应付的棘手问题更为精细,比如难以触及的区域和微小肿瘤。

3大类型:

顾名思义,鼻咽癌就是病变位于鼻咽细胞组织(鼻腔和鼻窦)的恶性肿瘤。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鼻咽癌大致分为3大类型:

    ●角化鳞状细胞癌(WHO 1型)
    ●分化型非角化癌(WHO 2型)
    ●未分化的非角化癌(WHO 3型)

临床肿瘤专科陈子健医生(Dr Tan Chih Kiang)说,有研究发现,在东马砂拉越和沙巴地区,必达友族和卢斯族的鼻咽癌发病率更高于华裔男性。

家族病史发病率高

根据世界卫生属下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癌症数据(GLOBOCAN 2020),马来西亚每年的鼻咽癌新增病例超过2000宗。

“不过,在全球来说,鼻咽癌并非普遍常见的癌症,而是偏向亚洲以南的癌症,比如中国南部地区、香港、台湾、东南亚等等。

有研究显示,鼻咽癌较少见于欧美和大多数其他国家,每10万人中可能只有1人患上鼻咽癌,但在亚洲以南华裔集中的地区,比如中国广东省的鼻咽癌病例就占了该国所有癌症的18%,平均每10万人当中就有大约25宗病例,比全球其他地区高出25倍。因此有“广东癌”之称,来自北非和中东国家的人,也有患上鼻咽癌的中等风险。

未解的是,即使是移居到欧美国家的亚洲人,发病率也明显高于当地人,但是在当地出生的华裔,鼻咽癌的发病率却比父辈稍低。

鼻咽癌的确切导因至今仍在研究,现有研究发现可能和基因有关,有鼻咽癌家族病史的人,患病风险也比没有家族病史的人来得高,但至今仍无法确认是和哪一个基因有关。

感染人类疱疹病毒

科研人员也发现一种名为Epstein BarrVirus(EBV)的人类疱疹病毒感染可能是鼻咽癌的诱因之一。

“这其实是一种很普遍的病毒,美国90%的成人都有感染过这种病毒,但多数都会康复,也没有后遗症。但是在亚洲国家,尤其是华裔,感染了这种病毒之后,会增加患上鼻咽癌的几率。”

在马来西亚,有不少的鼻咽癌患者曾经感染过EBV病毒。

此外,亚洲人的饮食习惯可能是导致鼻咽癌的风险因素之一,比如大量吃咸鱼、咸肉、江鱼仔、咸菜、腌制及发酵食品。

他提醒,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增加患癌风险,比如抽烟,但这不代表非吸烟者就没有鼻咽癌风险。

    /发病与诊断/
    血液检测EBV病毒

鼻咽癌的发病年龄通常是50岁到60岁以上,但也有一些病患年轻就发病,在东马砂拉越也有极为罕见的8岁幼年病例。

虽然专科一再提醒,及早检测、及早发现、及早确诊、及早治疗,治愈几率就越高。但是,“及早”这两个关键字也是最难察觉和定义,因为早期的鼻咽癌并无明显症状,往往是因为其他疾病的症状而“无意间”发现及确诊。

这也是为什么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是第二期或第三期,甚至是晚期。

我国的数据显示,只有10%确诊病患是第一阶段,20%至25%的确诊病例是第二期,30%确诊时已达第三期,35%至40%已是第四期。

EBV检测不普及

陈子健坦言,马来西亚的许多癌症都有筛检,但鼻咽癌却没有筛检,不似中国和香港这些盛行率高的地区,会抽患者血液检测是否有EBV病毒的存在或有过感染,所以有助及早发现鼻咽癌的风险。

“但在马来西亚和其他国家没有这样的做法,因为并非单单验血就能发现异常,还有后续检测才能确诊,而要让这样的筛检普及化,需要符合几项条件,比如筛检成本、有效检测率、在高风险群体里检测。”

他说,鼻咽癌在马来西亚虽是第5大常见癌症,但主要是华裔,所以大众化的筛检难有实际效果,而且是个人几率问题,没有一个常规程序或指南。

鼻咽镜活检、胸腔X光检测、电脑断层(CT)或磁力共振(MRI)扫描,以及正电子发射电脑断层扫描(PET)都是现有的主要诊断技术,而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则取决于病情处于哪一个阶段。

鼻咽癌风险群:

●男性,尤其是亚洲华裔男性
●鼻咽癌家族病史
●长期吸烟
●常吃含有亚硝胺的咸鱼、咸菜等腌制食品
●从事木材工业、曝露于镍和铬酸盐粉尘、硬木粉尘等工作环境

鼻咽癌症状:

●淋巴结肿大引起的颈部肿块/颈部出现不痛肿块(单侧或两侧)
●唾液或鼻涕带血
●鼻塞(单边)、耳鸣(单边)、听觉障碍等耳疾症状
●鼻内分泌物带血
●听力减退
●频繁的耳部感染
●咽喉疼痛
●头痛(单边)
●眼皮下垂、复视(视觉出现双影)、因颅神经受累而导致的面部麻木
●晚期症状包括体重下降、疲倦、骨痛等等

    /治疗技术/
    治愈率高达90%

鼻咽癌的治疗选项和疗程有别于其他癌症。

一般的常规治疗是以外科手术为首选,而后才根据病情和患者状况决定是否需要或能够放疗及化疗。

但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不是外科手术,而是放射治疗或化疗。

陈子健说,第一期的鼻咽癌只需要放射治疗,若属于第二期和第三期,则同时进行放疗及化疗。

他指出,第四期的鼻咽癌有初期和晚期两个阶段:

·初期阶段    癌肿瘤体积大(超过6公分),而且扩及脑部影响视觉,或是扩至淋巴;
·晚期阶段    癌肿瘤已转移到其他部位,比如肺部、骨骼等。
                第四期初期的治疗,会先采用化疗把癌肿瘤缩小之后,才接着进行放疗与化疗;若病患已是第四期的晚期阶段,通常只能采用化疗以控制病情。

至于鼻咽癌的治愈率,陈子健说,第一期的治愈率高达80%至90%,若癌肿瘤已转移至淋巴,治愈率大约70%,即使是第四期的初期阶段,治愈率也有50%左右,若是癌细胞已扩散至其他部位则难以治愈,但可通过其他疗程控制病情。

    /精准治疗/
    减少副作用

尽管放疗及化疗技术的精准、安全和绩效已大跃进,但许多人依然担心“辐射治疗”之后的副作用或是留下长期后遗症,因此心存犹豫甚至抗拒,一些则选择其他替代疗法。

有人形容——癌症就像蜂窝,不捅就没事,而化疗和放疗就是捅蜂窝的行为,但事实并不如此。

制定治疗方案

陈子健坦言,人们所担心的副作用有许多的影响因素,比如化疗和放疗的剂量,但这些其实是可控的(调整剂量或使用药物以减少副作用),医生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建议。

他补充,在开始疗程之前都会对病患的身体状况进行各方面的检查,才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

如今的放疗和化疗已进入精准时代,放疗虽然运用高能量的射频消除癌细胞,但触及范围仅限治疗部位的细胞,对周边细胞和神经的影响很小,副作用(比如口干)也会减少。

整体而言,疗程的次数、时间、药物、治疗范围、肿瘤部位、病情阶段和患者状况等多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他说,不同癌症、不同情况,治疗已经客制化,不再是统一式。更重要的是,从诊断到治疗前后,涉及多专科治疗团队,包括术后康复人员和营养师等等。

针灸缓解不适

他也提醒,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切勿同时采用“额外疗程”,尤其是涉及口服药物的“替代治疗”,一是无法确定所含成分,其次是可能影响现有的治疗,甚至增加副作用。

“若病患在放疗或化疗之后采用针灸缓解不适则能接受,因为针灸不属于口服药物,也是经过验证,有助缓解副作用(比如呕吐)。”

陈子健提醒,完成治疗之后,病患须定期复诊,以跟进康复情况,减少治疗后的副作用反应,也可降低复发率。

他说,鼻咽癌的复发率约20%至40%,但复发几率的高低取决于癌肿瘤属于什么阶段,多数的复发病例会在治疗后的3年内,另外就是复发的癌肿瘤是否转移到其他部位(比如淋巴、肺部)。

无论如何,预防胜于治疗,虽然没有100%免于患癌的方法,但可以通过诱发因素降低风险,比如少吃腌制食物、避免吸烟、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等等。

 

ADVERTISEMENT

 
 

 

反应

 

保健

“癌中之王”胰腺癌 难发现易转移难治疗

报道|陈绛雪   照片|受访者提供

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在肿瘤圈有“癌中之王”之称,因其侵略性强大迅猛,治愈率较低,虽在全球常见癌症中排名未入前十,却是第七大最致命癌症,5年存活率仅5%至10%!

胰腺癌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且常被误以为胃病或胆囊炎,等到确诊时往往已是中晚期阶段,而且复发率高达80%!

“难发现、易转移、难治疗”这3大挑战,让胰腺癌的治疗成效在肿瘤圈至今仍属垫底级别。

患病率并不低

胰脏是横置于胃后部的扁平长腺体,也是胃和肝脏之间的重要器官,会释放有助于消化的酶,并产生有助于控制血糖的激素。

胰腺癌就是始于胰腺组织的恶性肿瘤,因胰腺中的异常细胞不受控制地繁殖,形成肿瘤。通常会发生几种类型的胰腺增生,包括癌性和非癌性肿瘤,而95%的胰腺癌由外分泌细胞产生,也就是最常见的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当癌症形成而不及早治疗,癌细胞就会扩散到附近的器官和血管以及身体的远端部位。

本地临床肿瘤专科顾问陈子健医生(Dr Tan Chih Kiang)强调,胰腺癌是极具侵袭性的癌症,虽然不在十大常见癌症排名里,但患病率并不低,更是不容小觑的致命癌症。

治疗选择有限

胰腺癌不止是“沉默杀手”,也是癌症圈的“癌中之王”,多数患者在诊断时已是晚期(第四期),5年存活率甚至不到5%,相较其他常见癌症,比如乳癌,即使诊断时已是第三或第四期,依然有其他治疗选项,但胰腺癌的治疗选择有限,手术也不再是治疗选项。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属下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全球新增49万5773宗胰腺癌病例,其中几近半数(47.1%或28万宗3701宗)就在亚洲区域,而东南亚新增胰腺癌病例达1万6485宗。

10万人有2人

在马来西亚,国家癌症登记局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6年新增2049宗胰腺癌病例;而2020年的数据记录显示1089宗新增病例以及1066宗死亡病例,罹患率约为每10万人中有2人。

陈子健坦言,尽管胰腺癌在全球和马来西亚都不在十大常见癌症之列,但在所获的数据当中:

●75.5%:诊断时已是第四期;

●11%:第三期;

●第二和第二期分别只有3.5%及10%

令人忧心的是,这些数据仅仅是通过诊断发现的“最保守数据”,并不包括没有发现或诊断的未知病例。

风险因素

胰腺癌的确切病因至今尚未有定论,但有一些可能增加罹癌风险的因素可作为预防措施的参照:

●年龄

●肥胖

●基因

●抽烟

●糖尿病

●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

陈子健说,年龄越大,患癌风险越高,尤其年50岁至70岁以上的年长者,还有就是身体质量指数(BMI)超过30的肥胖者,研究指出患癌风险比一般人增加20%。

许多健康问题都和基因遗传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关系,包括BRCA2基因(乳腺癌基因)突变、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和发育不良母斑综合征(Dysplastic Nevus Syndrome,DNS,亦称家族性非典型痣恶性黑色素瘤综合征)。

那些有胰腺癌家族病史的人,异常细胞的生长风险也比一般人来得高,这也是一道“风险指标”,即使未到风险年龄也应开始做定期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异常状况。

长期抽烟有关

相关研究发现,有25%的胰腺癌病例和长期抽烟有关,至于糖尿病,虽然未有大量研究证明和胰腺癌有直接关系,但推测糖尿病会导致胰脏功能不健全而增加癌变风险。

研究表明,同时具备抽烟、长期糖尿病和不良饮食等因素的胰腺癌风险,超过其中任何一个单一因素所带来的风险。

此外,重度喝酒和抽烟者会导致胰脏长期发炎,而慢性胰腺炎会增加癌变风险。

常见症状:

●腹痛辐射到背部疼痛

●食欲不振或不明原因的消瘦(体重下降)

●皮肤和眼白发黄(黄疸)

●皮肤瘙痒

●疲劳

●消化不良,处方药物也无效

●尿色深、粪色浅

●新患糖尿病或已患糖尿病变的更难控制

●血凝块

“这些是胰腺癌的非特异性症状,也可能有其他非恶性因素引发癌变,问题在于人们忽略或轻视这些症状,或认为是不太严重的疾病,而等到出现急性症状(严重)时往往已是晚期阶段。”

早期诊治很关键

陈子健坦言,胰腺癌不似乳癌、肺癌这些癌症长期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宣导资讯也不常见于传播媒体平台。

“胰腺癌和其他癌症的不同在于,即使是第一期的患者,复发率也高达80%,可见其侵袭性有多强。”

马来西亚第一份“癌症存活研究报告”(MyScan)的研究数据指出,所有阶段的胰腺癌患者在一年内大约只有30%的存活率,5年存活率则低至4%!

“也就是说,100名诊断患上胰腺癌的患者里头,在5年后可能只剩下4名患者还存活。”

不过,他说,最主要的是患者在诊断时,病情处于什么阶段,若是早期(第一及第二期),可按照医生制定的疗程,并以“治愈”为目标;然而,若已是第四期则已无法治愈,只能尽量控制病情,减少症状和患者的痛苦,同时尽量延长存活期。

疗程两大考量

他指出,医生在建议或制定适合患者的疗程时主要有两大考量:

患者因素包括年龄多大、是否有其他疾病、是否适合进行疗程以及患者本身的治疗意愿等等。

疾病因素病情已发展到第几期、适合做什么疗程等等。

他说,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都是现有的胰腺癌治疗选项,医生会根据癌症的阶段和患者状况制定治疗方法,但通常都是综合治疗而非单一治疗,一般上,患者多数需要两种或以上的疗程,包括全身性治疗(化疗和靶向治疗)、安宁疗护和知识性治疗。

“比如大肠癌,第一期的病人通常手术之后就不需要做其他的治疗,或是需要观察多少年,是否有复发几率之类的情况,但胰腺癌不同,即使是第一期,在外科手术切除肿瘤之后,通常会建议患者继续化疗,以降低复发率。”

支持力量的重要

抗癌最怕孤军作战,除了常规治疗,对患者和照护者的支持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马来西亚癌症协会董事经理慕拉利达兰医生(Dr Muralitharan Munisamy)说,与胰腺癌共存的生活,可能会令人难以承受并且消耗大量精力,甚至可能对患者、照护者和亲属带来毁灭性的影响,这也是给予支持力量的重要性。

携手战胜胰脏癌

该协会也与施维雅马来西亚携手合作推广以“携手同行,强大力量,守望相助战胜胰腺癌”为主题的宣导活动,强调早期发现胰腺癌并及时干预治疗的重要性,了解胰腺癌的管理措施,同时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服务和支持,帮助他们应对罹患这种侵袭性疾病的挑战。

该公司总经理卡士迪潘斯医生(Dr Kshitij Panse)说,在这项计划下,将与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合作,教育和提高公众对胰腺癌的认知与关注,国家癌症协会则提供心理方面的辅助性支援服务。

不是胃痛,是胰腺癌!

何时该检查胰脏?

为何多数人不关注甚至忽略致命的胰腺癌?所谓的“尽早”究竟是多早或是几岁就要开始定期筛查?

本地临床肿瘤专科顾陈子健问:“首先很多人可能甚至不知道身体里有一个叫胰脏的器官,更不知道它的功能,其次是胰腺癌的症状不明显或和其他疾病类似,加上人们不会想到胰脏甚至胰腺癌,就下意识认为只是胃痛,吃胃药就好,直到严重不妥才去做检查而发现胰腺癌的存在。”

他说,这也是为什么马来西亚有三分之二的患者直到晚期才诊断病情,从而拉低存活率的原因。

他坦言,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未有专门针对胰脏的筛检方法和诊所,但这不代表无可作为。

“除了考量风险因素,我们通常也会建议病人在做检查时增加一个超声波检查,若发现有什么异常,可针对有关问题另做一个详细检查或长期检查。”

他提醒有家族病史的人,尤其是家有年轻患癌病史的人,即使只是20多岁、30岁的年轻人,也应开始定期检查健康和扫描。

华裔男性居多

在马来西亚,胰腺癌以华裔居多,而且男性罹患率高于女性,但未有确实证据可解释这情况,需要了解的是,大马的胰腺癌诊断病例常见于60岁至70岁的年长群,但胰腺癌也和其他癌症一样有年轻化的趋势。

“一些患者在40岁、50岁就已诊断患上胰腺癌,就比如乳癌,过去常见于50岁、60岁左右,如今一些年轻患者甚至只有20多岁、30岁。”

他坦言,胰腺癌没有特定的标准检查年龄,但一般上40岁是开始定期检查的指标,也是在这个时候可考虑做超声波扫描。

每年定期筛检

“胰腺癌肿瘤生长很快,从早期发展到晚期的速度很快,不会好像肺癌、肝癌、乳癌那样可能长达几年甚至10年,即使诊断时属于第一期,若什么都不做,可能6个月内就发展到晚期了。”

但是,凶险难治,但可预防。

●非风险群:每年定期筛检一次

●基因风险群:癌症风险基因检测

●戒烟、戒酒

●保持健康体重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