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

缺铁性贫血 小时缺铁长大贫血

报道|陈绛雪

图|受访者提供

小时缺铁,长大贫血。成年人的缺铁性贫血情况并不儿童群好多少,影响全球三分之一人口的问题,严重性不容小觑,尤其是女性。

贫血不只是头晕,缺铁也不只是补铁,更多人不知道的是,用餐配茶是大错特错,吃再多的含铁食物也只是白补一场!

何谓红血球不足?

血液中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铁元素是合成血红蛋白(Hemoglobi,HB)的主要原料之一。

当身体制造的红血球(血红蛋白)不足时,就会发生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是细胞的一部分,使血液呈红色,使红细胞能携带含氧血送至全身。

倘若没有摄入足够的铁,或者失去太多的铁,身体就不能产生足够的血红蛋白,最终导致缺铁性贫血。

红血球“工厂”

骨髓是人体负责制造红血球的“工厂”,当骨髓遭到破坏,就无法制造足够的红血球。

骨髓受损的原因包括癌细胞、白血病、有骨髓衰竭症(Bone Marrow Failure Syndrome,BMFS)以及“原料”不足等等,以致身体无法制造足够的红血球。

血液内科及移植医学专科顾问何金华医生说:这些‘原料’就包括铁质、维他命B12、叶酸及其他蛋白质等等。”

贫血有不同类型,大致分为几种情况——血红蛋白不足、营养不足或流失(营养性贫血)、血溶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症 Thalasemia、自体免疫系统血溶性贫血autoimmune haemolytic anemia,AIHA)、慢性病贫血(anaemia of chronic disesase,ACD)等等。

缺铁性贫血即属于营养(铁元素)不足导致骨髓无法制造足够的血红蛋白所致。

缺铁,有多严重?

缺铁到什么程度才会导致贫血?

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血红蛋白指数,世界各国的血红蛋指数标准指南有些差异,但整体标准从12到16之间。

女性的血红蛋白指数正常平均标准指数是12,男性为13,妊娠期的妇女血红蛋白指数不可低于11。

缺铁和贫血未必是绝对的关系,缺铁不一定就会贫血(Iron Deficient Without Anemia)。

马来西亚没有特别针对性的缺铁性贫血调研数据,但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的数据指出,全球有30%的女性及40%儿童面对贫血问题,而在所有的贫血数据里,缺铁性贫血占30%,显示缺铁性在全球情况相当严重及普遍。

根据马来西亚国民健康及发病率调查(NHMS)报2019年的数据,我国平均每5个人当中就有1人面对贫血问题,贫血率达23.1%,意味着我国有4.6%至5%人口有贫血问题,其中印裔女性占了40%,亦即接近一半!

报告也指出,有16%是轻微贫血,中度贫血占13%,严重贫血占1%,其中男性贫血率12.6%,相比女性贫血率有明显差距。

三分之一儿童贫血

另一项研究指出,妊娠期妇女的贫血率20%至60%,其中30%至35%是缺铁性贫血!

针对大马贫血问题的Danone调研报告则指出,我国三分之一儿童有贫血问题。(注:Danone Study是儿科医生都会引用的调研数据)

此外,贫血也有地区之分,在全球,非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孕妇和孩童的贫血率和风险偏高,不排除和饮食营养缺乏及健康意识有关;至于西方国家的情况,在偏远、落后和贫困地区也有相似的贫血情况、风险群和原因。

年轻人缺铁性贫血仅4%

何金华表示,从初生婴儿到高龄长者,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生缺铁性贫血,而且老年群的缺铁性贫血风险相当高,青少年和年轻人的缺铁性贫血几率则明显偏低。相关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和年轻人的缺铁性贫血仅约4%至5%。

导致缺铁性的原因包括失血、饮食中缺铁、身体无法吸收铁、妊娠期铁摄取量不足等等,而女性因为每月生理期流失血液(尤其是月经量大的女性)和铁质而比男性更容易患有缺铁性贫血,其他贫血导因和风险群包括:

●早产或体重不足的婴儿 

●素食主义者 

●频繁献血者(耗尽体内铁储备):暂时性血红蛋白过低可通过摄入富含铁食物补充,若因血红蛋白过低而不能献血则需咨询医疗人员。 

长期慢性失血

消化性溃疡、食管裂孔疝、结肠息肉或结直肠癌等状况造成体内长期慢性失血,影响消化能力和营养吸收能力以致缺铁性贫血,常使用非处方止痛药可能导致胃肠道出血;若部分小肠已接受旁路或切除术也可能影响身体吸收铁和其他营养物质的能力。

缺铁性贫血没有明显的遗传因素,大部分缺铁性贫血都属于后天因素所致,但也有极其罕见的“铁剂难治性缺铁性贫血”(Iron Refractory Iron Deficiency anemia,IRIDA),这类缺铁性贫血表现为遗传性铁缺乏症,是由肝脏激素铁调素(Hepcidin,Hepc,一种由肝脏分密的激素,可控制体内铁的使用和吸收,以及如何在不同器官中储存过量的铁)的过量生成所致。

铁剂难治缺铁性贫血

铁调素会抑制肠道吸收以及脾内破裂红细胞中铁的循环再利用,导致血清铁水平降低,从而导致缺铁性贫血。

简单来说,这种罕见病例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身体无法吸收足够的铁量,不论如何补铁身体也无法产生反应,因而造成慢性缺铁性贫血。

这类患者需要给予高剂量的铁质,甚至需要通过注射方式输入高剂量液性铁质。

药物+饮食 双管齐下治贫血

缺铁性贫血并非急性发病,而是从缺铁开始发展到严重程度的慢性血液疾病,初期症状和一般贫血症状相似,比如无法集中精神、容易头晕、气喘、心跳加速、失眠、脸色苍白等等。

何金华医生说,若持续性缺铁性贫血,甚至可能引起心脏衰竭!

所以,切勿轻视缺铁性贫血的严重性,必须了解和注意异常症状,及早检查和诊断,以便采取补救和治疗措施。

凝血系统是否正常

定期验血是及早发现贫血和缺铁性贫血的第一道防护门,现有的多数体检配套都包含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等指标检测,通过数据变化给予提示,是否需要进一步的特定检查,比如血小板检测科了解身体的出凝血系统是否正常。

医疗人员根据患者症状采取客制化的检测以诊断问题,包括家族病史、饮食史、营养史、月经史等等,若只是饮食问题,则从饮食营养着手。

日常饮食铁质来源

轻度的缺血性贫血患者可在饮食上调整,改善症状,食疗过程应多摄取红肉、鱼肉、动物内脏、木耳等这类吸收率较高的食物,反而牛奶喝蛋黄虽然含铁量高,但不易被人体吸收。此外也须注意摄入多样化食物,营养均衡勿挑食。

从日常饮食中摄取富含铁质的食物有助降低缺铁性贫血的风险,但素食者的摄入量要比荤食者来得高,因为植物类食物的铁质(非血基质铁 non-heme iron)摄入量比肉类铁质(血基质铁 heme iron)低,但两者身体所需要的铁量相同。

从蔬食中摄取的非血基质铁大约只有2%,比如紫菜含有56.2毫克的铁质,但只能吸收大约0.25毫克而已,而血基质铁的吸收率则可达25%,差距甚大。这

也是素食者风险较高,并且在需要的情况时吃补铁盐。

缺铁性贫血常见迷思

1. 以形补形,缺啥补啥?

缺铁症和缺铁性贫血是一种诊断,医疗人员必须告诉患者缺铁和贫血的原因,继而根据病因和患者情况制定治疗方案,采用药物治疗或食疗或双管齐下,若严重贫血甚至可能需要输血。

若是胃溃疡、痔疮等因素而导致缺铁和贫血,则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不是单靠补铁。“以形补形、缺啥补啥”等同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对症下药,无法根治问题。

2. 缺铁症不同于缺铁性贫血

缺铁症也会有症状,只是人们缺乏认知,也鲜少留意本身的细微状况。一些人血红蛋白指数正常,但其实铁指数偏低,伴随容易感觉疲劳、睡眠困难、心跳加速等症状。所以现在的体检配套将铁指数检测纳入其中。

3. 贫血会头晕不能运动?

若血红蛋白指数过低(比如6或7),容易头晕和其他症状,本身可能也无法运动;若情况已得到治疗,可咨询医疗人员后进行适量及适当的运动,尽量避免缺氧激烈运动,建议选择有氧运动,比如慢跑、瑜伽、跳健康舞、游泳等等,最关键在于要“量力而为”,若要健身进行肌力和重力训练,应向指导员解说本身的健康状况。

4. 缺铁性贫血妈妈不能哺乳?

未必。还是可以哺乳,也不会因为哺乳而导致缺铁性贫血,前提是患者必须治疗缺铁性贫血。

5. 贫血只是补铁补血的问题,不会有严重影响?

缺铁性贫血是一种症状,但追根究底,导致缺铁和贫血的原因却是不容轻视的关键,比如大肠癌导致出血而贫血,则足以引起严重后果,须及时诊治。

一般来说,轻微贫血通常不会引起并发症,但若不治疗则可能发展到严重贫血,造成其他的健康问题和并发症,包括:

●心脏问题

缺铁性贫血会导致心跳过快或心跳不规律,因为心脏必须泵送更多血液,才能补偿血液中携带氧气不足的情况,以致心脏肥大或心力衰竭风险增高;若已换有心脏疾病,缺铁性贫血可能触发心脏病。

●妊娠问题

妊娠期间若出现缺铁性贫血会造成胎儿早产或出生体重偏低,但孕妇若在产前保健期间服用铁补充剂,就可预防此状况。

●其他并发症:晕倒、器官衰竭、睡眠障碍引发其他并发症、影响孩子发育生长等等。

正确餐饮习惯 不让铁质白补

茶及咖啡会导致铁流失和慢性贫血并非空穴来风的坊间传言。

这是因为茶叶中的鞣酸与食物中铁元素结合,会严重影响人体对铁元素的吸收,当人体内储备的铁元素减少及至缺乏时,血红蛋白的合成就缺乏生产原料,产量减少至出现缺铁性贫血。

有研究表明,适量并且不太浓的茶饮和咖啡不影响铁在肠道中的下手,只有在直接遇到铁的时候,茶中的多酚类物质和铁会形成复合物,降低铁的吸收率,而且这些铁必须是“非血红素铁”才会受到影响。

换言之,猪肉、牛肉、羊肉、鱼肉等食物中的铁不会因饮茶和咖啡而受影响,只有木耳、芹菜等植物性食物中的铁才会受影响,不过这个问题可通过补充维生素C可消除这种负面影响。

成人缺铁性贫血体征和症状

●极度疲惫 

●虚弱 

●皮肤苍白 

●胸部疼痛、心跳加快和气短 

●头痛、感到头晕目眩 

●手脚冰冷 

●舌头发炎或疼痛 

●指甲变脆 

●对非营养性物质异常渴望,比如冰、泥土和淀粉

●食欲不振,尤其是缺铁性贫血婴幼儿者 

富含铁的食物 

●红肉、猪肉和禽肉 

●海鲜 

●豆类、红豆、黑糯米、黑芝麻、豌豆 

●深绿叶蔬菜,比如菠菜 

●干果,比如葡萄干和杏仁 

●铁强化谷物、面包和面食 

另外,在摄取富含高铁量食物的同时,也可摄取橘汁或其他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增强人体对铁质的吸收。

建议成人每日铁摄入量:

14岁至18岁

男性:11毫克

女性:15毫克 

19岁至50岁

男性:8毫克

女性:18毫克

51岁以上

男性:8-10毫克

女性:8-10毫克

妊娠初期:18毫克

妊娠中期:25毫克

妊娠后期:27-29毫克

哺乳期:9-10毫克

(资料来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 中国营养学会)

(资讯)

反应

 

保健

大马近半数儿童 患缺铁性贫血症

报道|陈绛雪

图|主办单位提供

铁(Iron)是身体制造红血球的重要原料,也是常见缺乏的元素。贫血未必是因为缺铁,但缺铁却是贫血主要导因。

许多人总以为儿童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aemia,IDA)不是大问题,只要补铁就好,殊不知缺铁将对儿童发育健康带来严重影响,世界卫生组织更将缺铁性贫血列为全球四大营养性疾病之一。

令人诧异的是,在马来西亚,每3名儿童当中就有1人铁质指数不达标!

缺铁性贫血是隐性的流行病。

根据2022年马来西亚国民健康和发病率(NHMS)统计报告,我国有近半数(46.5%)5岁以下儿童有贫血问题,高于全球的40%儿童贫血率!

一项针对东南亚国家和印度地区幼儿缺铁性贫血筛查与管理的最新共识建议报告进一步指出,我国每3名儿童当中就有1人有贫血风险,而且年龄越小的婴幼儿贫血风险越高!

28位专家联调建议

更甚的是,这个令人担忧的情况并不只是发生在经济水平和医疗资源相对偏低的村镇或偏远内陆地区,而是包括城市地区在内的情况!

这项由东南亚研究所(ISEA)发布的“2023年铁强度研究”(Iron Strong Study 2023)共识建议报告,是由马来西亚、泰国、寮国、缅甸、柬埔寨及印度的28位临床专家联合调研及建议,这个多学科团队含钙儿科、妇产科、家庭医学及公共卫生等多个领域的专家,针对日趋严重的缺铁性贫血情况做出回应。

这份共识建议指出,大马有三分之一的儿童面临贫血风险。缺铁性贫血,尤其是儿童缺铁性贫血,已成为我国不容忽视的重要健康问题。

 

90%缺铁贫血无症状

马大医学系教授兼儿科内分泌学高级顾问莫哈末雅智贾玛鲁丁(Prof Dr Muhammad Yazid Jamaludin)说,去年通过“铁强度调查”揭露大马儿童贫血的高发率问题,今年则着重于提高公众对早期检测和干预的意识。

他强调,贫血原因不一定是缺铁,但在数据惊人的贫血病例当中,有50%是因为缺铁所导致的贫血!

“超过90%有缺铁性贫血的儿童没有明显症状!”

他说,当一个人的血红蛋白水平(Haemoglobin Level)正常,但是铁储存减少,就是“缺铁”,不过尚未发展到贫血的阶段;当铁指数和血红蛋白水平都低于正常标准,则是缺铁性贫血。

铁对婴幼儿有多重要?铁有助于将氧气从肺部转移到身体的其他部位、肌肉储存和使用氧气,若日常铁摄入量不足,长此以往将会患上缺铁症。

儿童缺铁问题很普遍,程度可从轻微到严重。

缺铁,只需补铁?

缺铁,不只是简单的补铁,当出现缺铁性贫血就代表已到严重程度,除了服用铁补充计,还需配合正规治疗,目的除了纠正缺铁性贫血,还要储存足够的备用铁。

东南亚研究中心专家小组在共识建议中针对各个年龄层的儿童缺铁问题提出预防和治疗建议,包括定期筛查、营养干预等全方位措施。

● 非侵入性贫血筛查

建议1岁至5岁年龄段的儿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非入侵性贫血筛查,以便及早识别和管理症状,

● 营养干预

营养干预能有效降低儿童的贫血风险,尤其是通过强化食品与牛奶等营养来源,

● 预防措施

教育家长和监护人有关缺铁性贫血的正确知识,尤其是风险认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预防孩子缺铁及贫血

理大健康科学院营养学课程教授哈密占博士(Prof Dr Hamid Jan)坦言,大马儿童缺铁性贫血情况令人担忧,但国家医疗健康机构在常规筛查和干预政策方面仍有不足。

“筛查仅是综合防控策略的一部分,应对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关键在于全方位的应对措施。”

他强调,应对儿童缺铁性贫血问题,应结合早期筛查和全面的营养干预策略。

“在孩子的饮食中纳入更多富含铁质的食物,比如瘦肉、家禽肉、豆类以及蔬菜等深色绿叶蔬菜,这些都是极佳的铁元素来源。”

饮食多样化不可缺

哈密占进一步指出,加强牛奶与含铁食品的摄入,对于确保儿童获得充足铁质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那些可能无法获得多样化饮食的儿童,更是不可或缺。

必须了解的是,在摄入足够营养的同时,首先必须要良好的吸收能力,否则就等同于“虚不受补”。

“合理搭配富含铁和维生素C的食物,能够帮助提升孩子对铁的吸收能力和效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维生素C与铁的最佳比例在3与4之间,有助增加对铁元素的吸收能力和效率。

儿时缺铁后果严重

许多家长忽略了缺铁性贫血对孩子的严重影响,甚至对“缺铁”这件事缺乏认知或轻视问题的严重性,以为“缺什么补什么”,于是给孩子大量的含钙补充剂,没意识到孩子的吸收能力以及铁补充过量可能引起反效果等问题。

影响各身体机能

铁含量过少可能导致孩子的身体各项机能正常运作,令人担忧的是,在发展为缺铁性贫血之前,大多数缺铁的孩子都不会显现症状。

一旦发展到缺铁性贫血,或是出生时和之后都未有补充足够的铁需求,可能导致婴儿生长发育迟缓、免疫功能低下、消化功能减退、智力发育落后、嗜睡、反应力低、呼吸道感染等,严重影响患儿的学习和生活。

雅智贾玛鲁丁强调,儿童缺铁性贫血常因无症状而漏诊,这种未被及时发现的缺铁状况,可能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对大脑发育及未来的学习能力产生不可逆转的负面后果,比如言语智商较低、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何时让孩子筛查铁缺乏症?

铁缺乏症(Iron Deficiency,ID)和缺铁性皮靴是全球范围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症,发病率高,且不同年龄、不同疾病状态的诊断标准和处理方式有所不同。

铁缺乏症和缺铁性贫血可通过血液检查发现异常。

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AAP)建议所有婴幼儿在9至12个月龄就开始接受缺铁性贫血检查。

具有铁缺乏症风险因素的婴幼儿,随着年龄增长应继续定期检查。

一旦检查确认铁缺乏症或缺铁性贫血,孩子需按照专业医疗人员的指示,口服铁补充剂、每日服用复合维生素或接受进一步检查,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

科普一下:贫血“家族”

同样是贫血,但贫血、营养性贫血和地中海贫血存在很大不同。

此外,从缺铁到贫血,会有3个阶段,即储存铁减少期、血红细胞生成缺铁期、缺铁性贫血期。父母可根据贫血的血检指标,合理怀疑宝宝或孩子是否贫血,及早到医院检查诊断情况。

儿童缺铁性贫血可能症状 

●嘴唇、牙龈、眼睑边缘或甲床呈浅粉色(苍白) 

●疲倦和精力不足(疲劳) 

●运动时气短 

●手脚冰凉 

●生长发育缓慢 

●食欲不振 

●不规则快速呼吸 

●行为问题或比正常情况更易怒 

●频繁感染 

●对于低营养或无营养的物质表现出异常渴望,比如冰、油漆或淀粉 

专家们慎重提醒,若孩子存在缺铁症的风险因素或有以上症状,需咨询专业医疗人员,接受检查以确认情况,从而采取响应措施及早弥补,勿放任情况恶化引起其他严重健康问题和长期影响。 

哪些儿童容易缺铁? 

●早产或出生时体重偏轻 

●1岁前饮用牛奶或羊奶 

●6个月之后没有添加含铁辅食 

●饮用未添加强化铁的配方奶 

●年龄介于1岁至5岁,每天应用超过750毫升(24盅司)牛奶、羊奶或豆奶 

●患有某些健康状况,比如慢性感染或使用受限饮食 

●接触过铅 

●未摄入足够的富铁食物 

●超重或肥胖 

另外,青春期女生因生理期间会流失大量铁,所以患铁缺乏症的风险较高。 

事实上,宝宝在出生时体内已有铁储备,但在之后的成长和发育过程中,仍需要通过食物或维生素补充剂以获取稳定的铁摄入量。 

多少铁量才达标? 

那么,宝宝和儿童一天到底需要多少铁量才算达标? 

各年龄段每日推荐铁摄入量(毫克) 

7个月-12个月:11 

1岁至3岁:7 

4岁至8岁:10 

9岁至13岁:8 

14岁至18岁(女生):15 

14岁至18岁(男生):11 

(资料来源:Mayo医疗国际)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