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

行动受限没自由 10年活在恐惧中

文/图|无国界医生

2012年,缅甸的罗兴亚与若开(Rakhine)族群爆发暴力冲突,佐里娜(Zaw Rina)在包多镇(Pauktaw town)的家园遭到焚毁,被迫和家人逃到阿诺叶(Ah Nauk Ywe)的一所难民营,该营位处若开邦西部偏远地区一座难以到达的岛上。现时她栖身的的竹制居所弱不禁风,并非为长期安居而设,但她却在营内足足住了10年。

挤迫的营地住超过5000人,多间建材薄弱的居所彼此紧邻,中间夹着满布泥泞的狭窄小道。营内缺乏排水系统,积水成为蚊虫和疾病滋生的温床。居民人数众多,但营内厕所很少;用水供应不足,情况在旱季时更为严重,因此这些卫生设施一向非常肮脏。此外,营内几乎没有私隐可言。

2012年爆发暴力事件后,佐里娜便痛失家园。冲突造成数百人死亡,约14万人被迫前往营地,当中包括罗兴亚人和回教徒卡曼人。今天大多数人仍然住在营内,行动自由受限,无法得到受薪工作、教育和医疗护理。许多人冒险循海路或陆路前往孟加拉和马来西亚,以寻求更好的生活。

影响心理健康

跟成千上万活在若开邦的罗兴亚人一样,佐里娜每天都要为买不起食物而踌躇,并担心人身安全和感到绝望,而这个一成不变的长期困局,正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佐里娜的20岁女儿在她丈夫要求离婚后企图自杀,令压力沉重的生活百上加斤。“我变得非常悲观,失去生活的热情和动力。我对丈夫和孩子大吵大闹,内心感到无所适从。”

在缅甸,那儿有庞大的心理健康护理缺口,而若开亦不例外,令很多像佐里娜母女一样的人几乎毫无选择。实兑(Sittwe)有一间专门的私人心理健康诊所,但收费对大多数人来说太昂贵,而公立医院的精神科服务亦非常有限。此外,该城距离包多镇难民营足足10公里,中间隔着加叻丹河(Kaladan River),如此距离和行动限制,令难民营内的罗兴亚人更难前往这些设施。

一对一谘询

无国界医生在难民营开设诊所,为罗兴亚人提供重要的心理健康支援。辅导员和医生提供一对一谘询、小组谘询和家访。所有来到诊所的人都可享用服务,不论他们的种族或信仰。

佐里娜和女儿接受了无国界医生的辅导,协助她们处理上述症状。佐里娜说:“我感到非常迷茫,不知道要向谁求助,直到我遇到无国界医生的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方面,现在我感觉好多了,我女儿也是。”

贫民窟挣扎谋生

杜丹丹(Daw Than Than)出生于曼德勒(Mandalay)的佛教徒家庭,后来嫁给一位回教徒卡曼人,改变了宗教信仰。现在她和罗兴亚人及卡曼人一同生活在实兑市中心一个叫昂明加勒(Aung Mingalar)的回教徒贫民区。

昂明加勒是实兑市内仅余的回教徒聚居地。该市有20万居民,回教徒一度占半数,但自2012年发生暴力事件后,他们纷纷逃亡,或被迫住进像佐里娜现居的营地。10年来,实兑市中心的回教徒一直被限制在这小社区内活动,行动自由受剥夺,警察亦设立哨站日夜看守社区。

行动受限没自由

杜丹丹是位寡妇,没有孩子和家人的支持。若情况许可,她便会到人们的家中煮饭和打扫赚钱,可是这10年来她都无法自由出入昂明加勒,令她很多时难觅生计。

去年开始,贫民区的出入限制有所放宽,杜丹丹可以在实兑市内活动,但她因为健康转差而无法工作。她说:“我很难过,因为我只能只独自挣扎求存。我感到孤独和悲伤,抱恙时没有任何人帮助我,亦负担不起到私家医院求医。”她补充自己没钱吃正餐,要靠绿茶泡饭裹腹。

每逢星期五,无国界医生都会在昂明加勒开设诊所,而贫民区居民都会前来接受基本医疗护理、心理健康支援和治疗非传染病。

辅导过程得到安慰

杜丹丹说:“我为生活苦苦挣扎而感悲伤,但当我和无国界医生辅导员交谈时,都能得到一点安慰。辅导员叫我身心感到痛苦时,都可以前来诊所。他们教我做呼吸练习,这对放松身心大有帮助。而在辅导过程中,我会情不自禁哭起来。”

暴力加剧难题

罗兴亚人被关押在挤迫的难民营里,经济机会有限,亦需依赖人道援助;种种困扰和压力令妇女和女孩遭受虐待、性骚扰和家庭暴力的风险大增。

钦佩奥(Khin Phyu Oo)因癫痫发作而初次来到无国界医生在新德茂(Sin Thet Maw)的诊所。

考虑到她的病情,诊所员工提醒她煮食时须格外注意炉火,而她的丈夫不满她不能做家务,继而对她动武。这只是她丈夫施暴的其中一例,为此她萌生自杀念头。由此时开始,她接受无国界医生的辅导和癫痫治疗。

向医生敞开心扉

她说:“我在社区内没有倾诉对象,没有人愿意听我说话,很高兴可以在这里尽诉心声。我比以前快乐,治疗对我有莫大帮助。我可以向这里的医生敞开心扉,他们会鼓励我,提出令我感觉良好的建议,医生还向我丈夫提供心理健康教育。”

克服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罗兴亚人的痛苦根源仍未解决,令他们一直为心理健康问题挣扎。

佐里娜说:“我希望孩子终有一天能接受教育,亦希望能有安稳的居所,让我过回正常和愉快的生活,就像以前在包多镇那样。要是能住在自己的房子里,我便感到安全。”

反应

 

国际

医疗物资短缺医院不胜负荷 无国界医生吁立即停火

(加沙市30日讯)自上周五以来,以色列军队加剧轰炸,把加沙北部夷为平地,平民无处避难。当地的通讯一度全面中断,进一步限制统筹和提供医疗人道援助的能力,无国界医生曾与大多数巴勒斯坦员工失去联系。

无国界医生巴勒斯坦员工继续在加沙的医院工作,但医院因挤满病人而不胜负荷,另外,亦有数万人在医院寻求安全避难所。故此,以色列军方要求医院撤离的命令既不可能做到亦很危险。

无国界医生国际主席贺历图医生表示:“无助的人们正遭受可怕的轰炸。家家户户无处可逃或藏身,他们正面对地狱般的情况。我们现在必须停火,同时亦需要立即恢复当地的水、粮食、燃料、医疗物资和人道援助。”

26吨医疗物资经埃及转运

在埃及红新月会的协调下,无国界医生昨天捐赠的26吨医疗物资已透过世界卫生组织的专机成功送往埃及,这批医疗物资可应付800宗外科手术,并将运往加沙的医疗设施。无国界医生与加沙多间医院一直保持长期合作关系。

由于以色列军方对加沙实施全面围困超过三星期,当地的医疗设施已挤满病人,医疗物资亦相当短缺,因此这批物资需要尽快运抵当地。

贺历图医生表示,无国界医生已准备好提升在加沙的救援能力,“我们运送医疗物资的团队已随时待命,只要条况许可,能立即进入加沙支援紧急医疗工作。”

然而,他强调若当地继续遭受密集和猛烈的轰炸,任何增加医疗援助的努力只会是徒然。

无国界医生独立救援组织

无国界医生是一个独立的国际医疗人道救援组织。致力为受武装冲突、流行病、疫病和天灾影响,以及遭排拒于医疗体系以外的人群提供紧急医疗援助。

无国界医生只会基于人们的需要提供援助,不受种族、宗教、性别或政治因素左右。

因以色列拥有稳健的紧急和医疗服务,无国界医生目前在该国并未开展任何医疗项目,但曾向以色列的医院表示愿意支援他们治疗当地的大量伤者。

目前无国界医生仅在巴勒斯坦地区开设项目,因此基于组织在当地的病人和员工的亲身见闻而报告有关情况。

新闻来源:香港 O1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