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

这个病死亡率偏高 总在猝死后才发现

报道|陈绛雪   摄影|黄志强、互联网

胸口不适、闷痛、呼吸急促、气喘、心跳加速都是人们所知的心血管疾病症状。然而,盛行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缺血性心脏病,却有30%病例是无显现症状,直到患者突然心脏病发甚至猝死才发现心血管已严重堵塞。

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亦称冠状动脉心血管疾病或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好发于40岁以上群体。随着生活压力增长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缺血性心脏病也呈年轻化趋势,50岁以下就猝死的病例时有所闻。

马来西亚心脏专科刘正财医生(Dr Lau Gin Choy)说,人体长期摄入的胆固醇积淀在血管内,形成血栓,久而久之血管通道就会越来越狭隘,当血栓堵塞越来越严重,血流受阻至影响流通,就会影响心脏的血液和全身供血。

当心脏的动脉发生病变而无法向心脏输送足够的富氧血液时,就会导致心肌缺血,引发缺血性心脏病。

他说,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偏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30%病例没有显现任何症状,以致心脏病发猝死。

或无显现症状

他指出,一些心脏病患者会出现胸口感觉不适、胸痛、传奇、左侧手麻痹等症状,但也有许多患者没有显现症状,直到定期体检或心脏筛检时才发现血管堵塞,而在这之前依然如常生活,如常跑步、打球或其他激烈运动。

他说,心脏病发(Heart Attack)是最严重的缺血性心脏病,也就是毫无预警/征兆的突然血管100%堵塞,以致血流无法通行造成猝死。

“一般情况下,心血管堵塞是经过时间累积和发展,即使堵塞70%甚至90%,血流依然可以通行,而这类突发心脏病却出于不明原因而完全闭塞。”

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有缺血性心脏病,或者没有意识到缺血性心脏病究竟有多严重,这也是其他危险之处,就像癌症,等到察觉或确诊时已到严重阶段。

数据持续上升

他强调,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不容小觑,就和中风一样,严重的话会心脏猝死。

“男性罹患缺血性心脏病几率远高于女性,10个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当中,有8个是男性,女性通常在进入更年期之后,心血管堵塞风险才明显增高。”

他说,全球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居第一,其次就是癌症,而同样有老龄化现象的马来西亚缺血性心脏病盛行率也越来越高,且持续上升,令人忧心。

我国卫生部于2020年11月杪发布的《2019年马来西亚五大死因》研究报告指出,缺血性心脏病是我国最大的杀手,总死亡人数当中有15%(1万6325人)就是死于缺血性心脏病。

男性死亡病例多

报告分析,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病例当中以男性居多,占1万1330人或69.4%,女性则有4995人或30.6%。

若以种族比例区分,有20.4%的缺血性心脏病死者是印裔,土著及华裔分别占14.5%及14%,而死亡病患群主要是41岁至59岁(18%)以及60岁以上(16%)这两个年龄层。

报告也指出,不健康的生活作息导致国人患上缺血性心脏病的几率持续增加。

 

90%血管堵塞所致

90%的心血管疾病是血管堵塞所致,但有少数病例是血管敏感,亦即冠状动脉痉挛(Coronary Spasm),俗称“心脏抽筋”。

“心血管敏感者的心肌会比一般人更频密收缩,心脏泵血时,血管也跟着泵血,就像交叉路两边交通同时行驶,以致血流无法同行,继而造成影响血液流通和输送。”

冠状动脉痉挛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过性收缩,引起血管不完全或完全闭塞,从而导致心肌缺血,产生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及猝死等综合征。

心肌痉挛患者通常较年轻,且在夜间发病,吸烟、酗酒和服用过量药物都是主要诱发因素,同时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问题者也是高风险群。

风险随年龄增高

刘正财指出,血管阻塞风险随着年龄增长(平均年龄40岁以上)而跟着增高,另外就是家族遗传,这是难以改变的两大风险因素。

“但是,大多数的慢性疾病往往来自于不健康生活和饮食习惯所致,这些绝对是每个人都能着重改变的风险因素,比如抽烟、饮酒、三高饮食(高脂、高胆、高糖)、缺乏运动等等,风险因素越多,心血管阻塞和各种疾病风险就越高。”

所以,要降低缺血性心脏病风险,主要就从降低这些风险因素着手:
→体育锻炼     
→体重管理
→戒烟
→节制饮食(减少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酸、高胆固醇饮食的摄入)
→节制饮酒
→控制血压
→控制血糖

家有心脏病史的风险群另当别论,有人出生后就胆固醇指数偏高,一些则在20岁至30岁时,胆固醇就已超标至危险水平,甚至出现血管阻塞。

他说,这类年轻病患/遗传型高胆固醇指数都特别高,须长期吃药控制,单靠运动和饮食降低指数影响不大,只能起到20%至25%的效果。

肥胖者风险偏高?

普罗大众对于血管阻塞和心血管疾病有一种迷思,因为肥胖者的风险必然偏高,事实并不尽然如此,许多高胆固醇及至血管阻塞患者非但不胖,而且偏瘦。

他坦言,马来西亚的肥胖率很高,糖尿病和肾病等慢性疾病罹患率也日趋严重,但医学院所做的相关研究却没有发现心血管疾病和肥胖之间有明显的直接关系。

或者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越多的风险因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越高,而多数会影响心血管以致形成各种心脏病发的风险因素,往往和肥胖有一定的关系,比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

但是,比起肥胖所致的慢性疾病,高胆固醇和甲状腺异常与心血管疾病有更直接的影响关系和更高的风险因素,而这两大类型患者不乏偏瘦者。

 

并发症:形成纤维化疤痕

心脏衰竭(Heart Failure)、心律失常(Arrhythmia)、血栓栓塞、心肌疤痕(Scar)等都是常见的缺血性心脏病相关并发症,其中又以心肌疤痕和心律失常并发症最为棘手。

刘正财说,血管阻塞引发缺血性心脏病,即使治疗之后,心肌必然会受损而留下疤痕,而心肌瘢痕并不是一般的手术疤痕和普通小问题。

影响心脏收缩

正常的心脏组织红润、富有弹性,一旦发生心血管病变,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形成纤维化疤痕,可能导致心室重构、逐渐发黑、失去弹性,也是心血管患者心功能恶化,甚至死亡的重要因素。

一旦心肌疤痕组织形成,心脏上的疤痕地带就无法恢复到正常心肌组织般,还会干扰心脏中的电流活动,造成心律不齐,若疤痕面积扩大,会影响心脏收缩功能,再次发生心脏功能不全或心脏衰竭,甚至有猝死风险。

诊断技术:制定治疗方案

为了降低缺血性心脏病的猝死亡率,科学家研发了各项诊断技术,以便更及时和精准掌握病情,继而提高治疗绩效。

刘正财说,验血、心电图和心脏压力测试是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几率的基本检测,一旦发现异常,则将进一步采用电脑断层、磁共振等扫描技术,确诊病灶和病情阶段,全面掌握病情之后,才能制定适合的管理和治疗方案。

●验血:检查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血压和其他整体健康指数,包括心血管疾病风险几率

●心电图(EKG或ECG):若心脏有异常,心电图会出现讯息变化,这项检测是确定心律是否稳定以及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入门检测”,也能从中确认是否曾经患有心脏疾病、心率不振或其他心血管问题,再根据病患所显现的症状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

●心脏压力测试:检查心脏的抗压能力,前体是病患的活动能力(走路)正常,因为须在跑步机上行走或跑步,或其他有氧运动,若心脏有病变将无法正常快速收缩。患有关节炎、慢性疼痛、行动能力受影响的患者则将进行模拟压力测试,以药物替代运动测试,根据心电图和心脏压力变化,以及患者是否有胸痛等症状,评估是否有血管阻塞问题。

断层扫描确认

刘正财透露,一旦上述的基本检测结果显示心血管阻塞或心脏疾病症状,则须进行更清晰、更深入、更精准的电脑断层和各项扫描,以确认病情和发展阶段,比如心血管的阻塞位置、阻塞有多严重。

●心脏电脑断层扫描(CT Scan):评估冠状动脉疾病的严重程度。
●心脏磁共振成像(MRI):检测心脏的组织损伤和动脉血流问题。
●心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评估流经小动脉血脉参数和诊断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
●冠状动脉造影:通过导管往冠状动脉中注入造影剂,评估冠状动脉堵塞或狭隘的位置和情况。
●冠状动脉导丝传感器技术:评估心脏微血管功能,检测冠状动脉血压和温度,确认是否有冠状微血管病变。

治疗:首选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是缺血性心脏病目前的主要治疗方式。

缺血性心脏病是经过长时间发展的慢性疾病,药物治疗是首选的疾病管理方式。一旦心血管阻塞就无法100%恢复原来状态,即使通过外科手术疏通心血管之后,患者仍须长期服用抗血凝药物(俗称清血药)控制病情,降低或避免再次阻塞。

增加心肌供氧

常用的缺血性心脏病药物管理主要是针对各个患者的情况、症状和病因着手,包括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β受体阻滞剂以及控制血压、血糖的药物等等。

由于心肌缺血的发生机制主要是心肌血液(供氧)供需失衡,因此治疗方案就是增加心肌的供氧或减少心肌耗氧,平衡心肌血氧的供需状态。

“简单来说,缺血性心脏病的药物主要就是清血药(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形成,降低血管再次阻塞的风险;若患者同时有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等问题,医生也会在掌握患者的详细病历之后,根据情况所需给予控制血压、胆固醇和糖尿病的药物。”

他进一步指出,当心血管阻塞高达70%或以上,就属于严重阻塞,必须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去除阻塞或扩张狭隘的血管,恢复血液流通和心脏血液供氧功能。

现有的外科手术主要有血管造影、血管成形术(Angioplasty)、搭桥手术、球囊支架扩张微创术等等。主治医生将根据病情和病患情况选择适合的外科手术。

手术难彻愈

随着医学和科技发展日益精进,复杂的心血管微创手术也不断加深和日臻成熟,大大提升安全和治疗绩效。

但是,刘正财强调,外科手术仅仅是“疏通血管”,并非彻底治愈心血管疾病,尤其是严重阻塞的情况,术后仍须长期服药管理病情,降低复发风险,否则可能1年或几年间就会再次出现狭隘或阻塞问题。

“心血管阻塞所引起的缺血性心脏病可以治疗,但是无法治愈,心血管功能也随着年龄和受损情况而下降。”

【医生忠告】
护心不难,从日常生活和饮食习惯着手,时刻把健康放在首位,培养健康习惯,吃得正确、适量、均衡,每个星期达到至少150分钟的运动量,年纪越大,饮食和运动配合更为重要。每个人只有一颗心,无可替代。

反应

 

要闻

去年夺1万8181人命 肺炎成大马人主要死因

(八打灵再也29日讯)根据大马统计局的报告,去年,肺炎夺去1万8181人的性命,成为大马人的主要死亡原因。

报告指,其次是缺血性心脏病(1万8121人)和脑血管疾病(8657人)。

首席统计师拿督斯里莫哈末乌兹尔博士表示,这标志着20年来,肺炎首次超过缺血性心脏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但除了2021年,当时冠病是我国的主要死亡原因。

乌兹尔说,2023年有19万6965人死亡,其中11万9652人(60.7%)是经医学证明的死亡,7万7313人(39.3%)是未经医学证明的死亡。

肺炎经医学证明死亡人数的15.2%,其次是缺血性心脏病(15.1%)以及脑血管疾病(7.2%)。

他也表示,缺血性心脏病导致的死亡,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有关。

其他危险因素包括肥胖、吸烟、高胆固醇、高血压、糖尿病、家族病史以及年龄。

他也提到不同种族死亡原因上的独特模式,其中糖尿病是巫裔和印裔的常见死亡原因,而癌症是华人的主要死亡原因。

肺炎是华人和其他土著的主要死亡原因,而缺血性心脏病是巫裔和印裔的主要死亡原因。

他也指出,因癌症导致死亡的人数有所提高,2001年有5231人死亡,到2023年,死亡人数达至1万6545人,在20年间涨了216%。

他表示,消化器官癌症的死亡人数最高,有5054人死亡,其次是呼吸系统和胸腔内器官癌症(2530人)以及乳腺癌(1681人)。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