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

餐后胃胀腹胀 胆囊或肠胃发警号?

报道|陈绛雪    

图|受访者提供

胆囊癌(Gallbladder Cancer)在癌症榜上排名第22位,因症状不明显,绝大多数患者在诊断时已是晚期阶段,也因其少见,所以杀伤力极大,且复发率高,80%患者在1年内死亡,多数患者的5年存活率不超过5%。晚期胆囊癌既复杂且棘手,对化疗、放疗等癌症治疗反应欠佳,外科手术是首选治疗方式,但目前我国能够执行机器人外科手术切除胆囊癌的外科屈指可数。

人们普遍知道“胆结石”这个常见问题,但“胆囊”(简称胆)这个小器官对许多人来说却没什么存在感。

胆囊是一个梨形的小器官,位于腹部右上侧、肝脏正下方,主要功能是用于储存胆汁。

胆汁是肝脏产生的消化液,主要作用是乳化脂质(不含酶),也就是帮助小肠消化与吸收油脂。

胆囊只有储存功能,没有制造功能。在没有进食时,肝脏将胆汁储存在胆囊,而在进食时(尤其是摄入油腻食物)则经由胆管释放胆汁,帮助小肠吸收和消化脂肪。

当胆囊出现问题,包括胆结石、胆囊炎及胆囊癌,进食后半小时至1小时内,就会出现胃胀、腹胀的不适感。

堵塞胆汁无法释放

在正常的情况下,胆汁和肠道相互发挥吸收及消化作用,但是,若胆囊有结石堵塞,就无法释放胆汁,也就不能与小肠“合作”吸收及消化食物油脂,因此就会出现腹上方疼痛与腹胀的感觉。

“腹胀”几乎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经历,尤其是进食后胃胀或腹胀,往往视之为日常的“吃太饱”或“肠胃不好”、“肠胃问题”等小问题,不会想到可能是胆囊出现问题的征兆。

食物腹胀应注意

双威医疗中心肝胆胰外科专科顾问杨文锟医生(Dr Yoong Boon Koon)解释,胆囊异常的腹胀是在进食了一顿丰盛大餐或油腻食物(比如炸鸡)之后的半小时至1小时内开始出现腹胀感,长达二三小时后才慢慢消退,比起一般的胃胀和腹胀感时间较长。

“若是和食物有关的腹胀,同样需要注意,因为这可能是胆结石的症状。不过,若是饥饿时也有胃胀和腹胀感,通常是倾向肠胃问题,如有食后腹胀的症状,建议去做超声波检查,确认是否肠胃问题或胆囊问题。”

他进一步指出,胆囊问题的腹胀位置通常在中间和右上方,甚至有时会延伸到后部,当出现这些症状则倾向于胆囊健康问题。

少见病例杀伤力大

当胆囊中的细胞生长异常,就会发生胆囊癌。

但是,不论全球或马来西亚,胆囊癌并不常见,在马来西亚常见癌症榜上仅排名第22位,所以人们的认知和关注度偏度,甚至不知道有胆囊癌的存在。

根据国家癌症注册局的统计,胆囊癌在我国病例中占约0.8%;而全球的胆囊癌设发病率平均为每10万人当中就有2.3人。

根据《柳叶刀》权威杂志2021年的报道,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胆囊癌呈上升趋势。

杨文锟坦言,胆囊癌没有明显症状,甚至完全没有症状,以致诊断时已发展到末期阶段,因此被视为杀伤力极大的癌症。

此外,由于胆囊相对隐蔽的性质,胆囊癌更容易在未被发现的情况下悄然生长。

“但是,胆囊癌的风险因素却很常见,最常见的是胆结石相关的反复发生或慢性胆囊炎,其次是胆囊息瘤。”

反复发炎增癌风险

他说,30%的人有胆结石,但仅有轻微症状或无显现症状而难以察觉,最典型的“警号”就是餐后出现较长时间的胃胀或腹胀感。通常无症状者只需继续观察而不需切除。有症状者却另当别论,尤其有反复或慢性胆囊发炎者,有增加患胆囊癌的风险。

他进一步指出,胆囊反复发炎(胆囊炎)会增加胆囊癌风险。根据我国胆囊切除后化验的数据发现,10个手术后诊断胆囊癌患者里,有9个不知自己患有此癌症。

“这是一种隐藏的风险,所以有胆发炎的人需要格外注意。”

胆囊息瘤定期险查

胆囊息瘤(囊息肉)则是从胆囊内壁向腔内突出的肉瘤生长,有癌变的可能,但较为罕见,往往无明显症状,只在超声波身体检查或其他原因的扫描检查中发现其存在。在断定胆囊息瘤后, 病人需定期检查, 以防癌变。

若息瘤体积超过1公分,或快速增长,或癌症指数(Ca199)上升,癌变几率就大大增高,须切除息瘤及长期复诊。 

胆囊癌的体征和症状

●腹痛,尤其是腹部右上部

●腹胀

●暴瘦、体重意外下降

●食欲不振

●容易疲累

地中海贫血症高风险群

胆囊癌和胆炎及胆结石有关系,而胆石和饮食有关系,胆囊癌及胆炎和饮食仅是间接的影响关系。

杨文锟指出,胆石的形成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高胆固醇造成堵塞,二是常见的基因遗传疾病“地中海贫血症”。

“地中海贫血症患者的红血球容易分化,一些成分会沉淀在胆囊里,久而久之形成结石。”

鲜为人知的是,绝大多少(接近100%)的地中海贫血症带原者或患者都有胆石问题,因此有不少地中海贫血症者需要切除胆囊。

女性发病率高

就性别而言,在全球及马来西亚,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尤其是50岁至60岁以上的女性,罹患胆囊癌的风险高于男性,且年龄越大,风险越高。

“在我国,虽然也有年轻胆囊癌患者,但多数是因为患有胆囊炎或胆结石,在手术后将胆囊送去化验时,才发现有胆囊癌。”

另外,东南亚泰国南部和我国东海岸吉兰丹州北部地区,胆囊癌发病率也较高,相信是和当地居民偏好生吃海产有关,因生海鲜里有一种名为肝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的寄生虫。

肝吸虫I类致癌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将这种寄生虫鉴定为I类致癌因素,最严重的肝吸虫感染就是导致胆囊癌或胆管癌。

在这些高风险地区如有胆囊炎或胆管炎的病患,就要加倍小心处理。

尽管不排除先天基因和胆囊癌可能有一定的关系,但后天环境的影响,比如一个家庭里和种族里有同样的饮食习惯,也会导致族群成为高风险群而令发病率增加。

“除了这些风险因素,胆囊癌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与长期胆囊发炎和胆结石息息相关。”

初期存活率大于50%

杨文锟坦言,胆囊炎是一个慢性发展过程,但胆囊癌难以确认其发展过程是否激进和侵袭性,因在发现时肿瘤已“悄然长大”,一些肿瘤大至触摸腹部就可感觉到其存在。

“这表示胆囊癌可能已在胆囊里隐身很久,直到后期才会出现癌症的普遍症状,比如食欲不振、暴瘦、容易疲累等等。”

80%一年死亡

他说,胆囊癌难以在早期就发现其存在,因此须格外注意症状,一旦出现典型症状(餐后胃胀腹胀),不能等闲视之,须尽早去做检查。

全球胆囊癌的死亡率极高,占所有死亡人数的1.7%。

在我国,80%的胆囊癌患者在一年内死亡,5年存活率并不超过5%,皆因诊断时大多已是晚期,而且越晚期的胆囊癌,复发率越高。

“这是因为诊断时已是晚期,化疗作用不大,即使切除肿瘤,可能一些小肿瘤已扩散到其他部位。若病情已到第三期,甚至癌细胞已扩散到附近的淋巴腺,后续情况就很难取得理想效果。这就是胆囊癌的杀伤力和棘手之处。”

若是很幸运地在早期就诊断到胆囊癌,5年存活率可达50%以上。但是,这类“幸运儿”属于极少数,而且多数是因为胆结石或胆囊炎,切除胆囊送去化验时才发现癌肿瘤的存在,纯粹因为检查胆囊而自然发现癌症的几率和病例,微乎其微。

超声波体检可侦测胆囊异常

如今人们的健康意识提升,越来越多人会做定期检查,包括超声波检查,此时就能发现胆囊是否有肿瘤。

“当胆囊指数异常,比如CA199肿瘤标记物指数升高,就需要做进一步的电脑扫描和相关检查。”

治疗很复杂

另外,若胆结石甚至胆囊肿瘤造成胆囊堵塞,肝功能指数也可能会显示异常。

胆囊癌的诊断不复杂,治疗却可能很复杂。

一旦诊断胆囊癌,就要检测病情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治疗。

若是第一期胆囊癌,只需要切除胆囊;若已发展到第二期和第三期,此时癌细胞可能已扩散到周围的淋巴腺和部分肝脏,因而需切除淋巴腺和周边肝脏,将癌细胞清除干净。

若发展到第四期至扩散到其他器官,那就得以化疗、标靶治疗和免疫治疗为主了。

以手术切除而论,现大都会采用典型开腹手术,至于微创手术就得根据患者情况而定,同样需要有足够经验的医生才能处理。

杨文锟坦言,多数的胆囊癌病例在诊断时已经无法切除,即使切除胆囊癌,复发率依然极高。

机器人外科手术缩短康复期

微创术突破了传统手术的局限,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进一步突破人手局限,缩短微创手术时间和病后康复期,攻克困难且棘手的难题。

胆囊癌从内壁生长,若癌肿瘤已侵袭到深层肌肉,就需要切除区域淋巴及部分肝脏,是肝胆胰外科才能执行的大手术。

手术有风险后遗症

手术都有风险和后遗症,尤其肝属于多血的脏器,而淋巴腺围着胆管、门静脉和肝动脉,因此,切肝手术的出血和胆漏风险较高,可能会有伤及这些器官的风险,也会增加术中出血和术后出血的风险。

年龄越大的患者情况越棘手,风险也越高,这类患者通常伴有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健康问题,须评估病患情况,控制健康情况,才能进行手术;若同时有肝炎、肝硬化等问题,出血风险及手术难度更高。

对于妊娠期间发现胆囊癌的患者,若是第一个孕期(最初三个月),流产几率较高,但若拖延到孕后期则病情可能恶化,其中的利与弊衡量得与医生商量讨论;若已临近分娩则可在生产后治疗。

许多人将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视为“神乎其技”甚至“无所不能”的存在,杨文锟坦言,微创术和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有其优势,可减少手术痛楚、流血量、缩短住院时间和康复时间。

减少痛楚5天出院

“以手术时间而论,比起传统手术,机器人所用手术时间较长;但与传统腹腔镜微创手术相比,较灵活的机器人手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和做更复杂的手术;在伤及周边器官和是否切除干净癌细胞的风险,3种外科手术(传统、微创、机器人)并没有太大差距。”

过去,经历过这类大型手术的患者大约需一星期才能康复出院,如今大约5天即可出院,若只是切除胆囊,2天就可出院,也不需要动用机械手。

突显手术优势

此外,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的高清摄像头可放大百倍,增加微小血管的可见度和清晰度;其次,机械手控制的镜头非常稳定,会过滤人手的抖度,更加稳定,也是机械手比传统手术和微创术更加突显的优势。

他补充,切除胆囊之后,对整体健康不会有很大影响,仅需改变饮食习惯,因为没有胆囊存藏后以释放胆汁,肝脏无法瞬间产生大量胆汁,帮助吸收和消化油脂,患者需避免摄取太油腻的食物。少数患者可能在摄入油腻食物后出现腹泻情况。

 

ADVERTISEMENT

 
 

 

反应

 

保健

越辣越过瘾?别“辣”出胃溃疡!

报道|aNGie  图|Unsplash、互联网

大马人普遍无辣不欢,带辣的食物往往也最能刺激味蕾。有人说辣食能暖身,但又有人说过辣会伤身。而且中医通常都会劝人少吃辛辣,究竟吃辣好不好呢?“辛”和“辣”具体上又是指什么呢?

中医师黄婉菁指出:“辛”是五味中的一种,药物中的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味不仅概括了药物的滋味,还指示了药物的作用规律;“辣”则是一种痛觉,能促使大脑产生内啡肽,从而产生欣快感。所以“辛辣”多指刺激性食物,并不单指“辣椒”。

她表示,辛辣食物顾名思义是指具有辛辣味道的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在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大致上可以分为3类,即蔬菜类(辣椒、韭菜、香菜、洋葱,以及葱、姜、蒜等)、 调味品(如芥末、胡椒、桂皮、八角、小茴香等)和饮品(酒类、酒精饮料、浓茶、咖啡等。)

严重导致胃溃疡

“若单指‘辣’方面对身体的反应,不少人也常有吃辣后会出现腹泻的情形。那是因为辛辣吃多了,胃肠道受到辣椒素的刺激而加速蠕动,导致粪便没有足够的时间吸收水份,最终使得粪便不能成形並造成腹泻;另一种情况是,吃辣没有腹泻,反而觉得胃肠里热辣辣,严重的会有胃食管反流、胃溃疡,或者大便干燥、便秘等问题。”

吃过辣加重便秘

中医对辛辣食物又有何看法呢?

黄婉菁引述道:《本草纲目·菜部·蒜》中说道“五荤即五辛。佛家以葱、蒜、韭、薤、兴渠为五荤。”这些味道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蒜”会伤心躁火气,过度食用心神容易散漫不振;“葱”会伤肾耗水气,过多食用容易情绪不稳惊慌难安;“韭”伤肝克木气,过食易肝火旺盛动怒伤情;“薤”会伤脾困土气,过食会脾胰不顺经常烦恼忧郁;“兴渠”会伤肺蔽金气,过食易悲观患肺痨。

“道家则以薤、蒜、韭、葱、胡荽(香菜)为五荤,修道之人认为天地不正之气所生的食物味重气毒,食用它们情绪起伏较大,伤害五脏六腑,而修行道法主张心平气和,所以他们戒吃辛辣,饮食清淡。”

行气行血作用

“辛”是中医“四气五味学说”中的五味之一,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中医用药讲究五味的调和、寒热性味的平衡,针对不同的辨证运用不同的处方治疗,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为了避免食物的性味对药物有影响,在患者服药期间一般都建议患者清淡饮食。

“例如中药处方能够让患者的身体寒热调和,此时如果患者在饮食上比较刺激重口,辛辣的性味在体内横冲直撞,就会影响到整个方子的药物作用了。

“试想一位容易出汗、经常失眠、便秘、喉咙痛等表现为热证的患者,在治疗疾病时食用辛辣食物,可能会导致上火,加重炎症,同时还会抵消其他药物的退热作用。而且长期吃得过辣,会使大便干燥,加重便秘情况,甚至容易引起痔静脉充血、水肿,引发痔疮。”

适合胃寒腹痛者

《药性考》记载辣椒为“温中散寒、除风发汗去冷癖、行痰逐湿”;《食物宜忌》则说辣椒能“温中下气,散寒除湿,开郁去痰,消食杀虫解毒。治呕逆,疗噎膈,止泻痢,祛脚气”。

“辣椒属性亦热亦散,所以辣椒特别适合胃寒腹痛、手脚冰凉的人,对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气郁痰多的人,适当吃辣也有很好的下气消食、解郁化痰的作用。”

另外,若以中医角度来看,吃辣容易拉肚子的,往往有脾虚;吃辣便秘则通常是阴虚津少、阳明有热的缘故。因此这两类体质者也不宜吃辣过度。

辣食的优劣点

优点:

1. 促进食欲
辣椒中有辣椒素,这种营养物质可有效改善食欲不振,还能排除消化道中积存的气体,并且起到治疗口臭的作用。

2. 促进血液循环
辛味食物同样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中医认为,适量的嗜辣可帮助人体起到“除风发汗,行痰,除湿”的功效。

3. 去寒气,缓解关节疼痛
辣椒含有辣椒素、大蒜中的蒜素、葱中的挥发油,可以通过刺激某些神经细胞,阻止传递疼痛信号的神经递质,以阻止疼痛,从而缓解痛感。

缺点:

1. 导致上火
气候炎热时,人体中的水份很容易流失。如果这时吃辣又饮水不足,加上工作压力、熬夜就很容易出现上火的症状,具体表现为“口腔溃疡”等。

2. 便秘
吃辛辣食物容易加重便秘症状。对痔疮患者而言,会促使痔疮出血,诱发肛门脓肿。

3. 诱发心动过速
辛辣食物中的辣椒素会刺激心脏使心跳加快,诱发心动过速。若是甲亢患者,其本身心率就很快,食用辣椒后会使心跳速度更快。

4. 加重肾的负担
辣椒素通过肾脏排出的时候会刺激肾脏。肾功能不好者,经常吃辣会使肾脏负担加重。

5. 肠胃不好
由于辣椒素的刺激,胃部黏膜不仅充血水肿还会加速肠胃蠕动,从而引起腹泻、腹痛等症状,对消化功能也会有影响。

6. 胃酸过多
胃酸在辣椒素的刺激下会不断分泌,而胃酸过多能引起胆囊收缩,胆道口括约肌发生痉挛,让胆汁的排出非常困难,从而诱发胆囊炎、胆绞痛及胰腺炎。

 

10类人不宜吃辛辣

1.    阴虚体质
阴虚体质常有咽干、口苦、烦燥易怒等困扰。食用辣椒不仅容易加重症状,也易有“上火” 表现,比如嘴唇干裂、咽喉肿痛、牙龈出血、口腔溃疡、扁桃体发炎、鼻腔热烘、小便发黄、大便干燥甚至便秘。

2.    服用中药者
中医治病时,往往会叮嘱病人吃药时要“忌食辛辣”。因为辣椒比较猛烈,又能下气发汗,如果是补益类或清热类的药物,两者兼吃搞不好会越吃越糟。且吃辣会动耗气血,所以在疾病痊愈前最好饮食清淡,以免病症复发。

3.    痔疮患者
辣椒太过刺激,有痔疮者吃了辣椒容易痔静脉充血水肿,进一步加重痔疮,从而形成肛门脓肿。另外辣椒又可加重便秘,使痔疮恶化。

4.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辣椒素会使循环血量剧增,心跳加快,心动过速,短期内大量服用,有急性心力衰竭甚至猝死的风险。

5.    肾病患者
辣椒素是通过肾脏排泄,有损肾脏实质细胞,严重可引起肾功能改变,甚至出现肾功能衰竭。

6.    甲亢患者
因本身就心率快,食用后更明显加快心跳。

7.    孕产妇
这类人群食用辣味食物会出现口舌生疮、大便干燥等上火症状,也会因哺乳婴儿使之受影响。

8.    慢性胃炎、胃溃疡、食管炎患者
由于辣椒素的刺激,粘膜充血水肿、糜烂,胃肠蠕动剧增,而引起腹痛、腹泻等,亦影响消化功能的恢复。

9.    红眼病、角膜炎患者
有红眼病、角膜炎等症状的患者在发病期间,应该坚决杜绝辣椒。因为辣椒等热性作料会使眼部血管扩张充血,导致眼部抵抗力下降,甚至加重病情。

10.    肝胆疾病者
《灵枢·五味》:“肝病禁辛”,明确提醒肝胆疾病者,如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胰腺炎就不要吃辣。由于辣椒素的刺激,引起胃酸分泌增加,胃酸多了可引起胆囊收缩,胆道口括约肌痉挛,造成胆汁排出困难,从而诱发胆囊炎、胆绞痛及胰腺炎。

吃太辣有补救

如果不小心吃太辣,一般要如何补救呢?又有什么食物可以降底辣度造成的影响呢?

黄婉菁给予以下贴士:

——食用辛辣食物时,可以配搭泻热降火之物,比如凉粉、凉茶、椰水等,借此来缓解麻辣带来的刺激性。

——吃辣时还可选择“好伙伴”以减少辣椒为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佐以甜和酸的食物,甜能遮盖辣味,酸能中和辣椒素;也可用滋阴、降燥、泻热的食物来搭配,如鸭肉、虾、鲫鱼、苦瓜、丝瓜、黄瓜等,并可以煮点清凉的绿豆粥下火。

——由于辣椒素属于脂溶性化合物,因此饮用含脂量高的食物如牛奶,可有效缓解口腔内的灼烧感。此外,持续用冰水漱口也能缓解口腔内的灼烧感。

——高糖类饮品可以缓解辣带来的痛感,这类饮品与口腔中甜味的受体细胞起作用,干扰大脑意识,同时进一步刺激大脑分泌镇痛物质,缓解辣的痛感。

最后她提点说:“‘辣’虽说是好东西,但凡事都要有度。当辣度明显超出身体的承受能力时,身体会通过剧烈腹泻、呕吐把辣椒素尽快排出。剧烈腹泻呕吐的动作就会带来实质伤害,不再是单纯痛感了,因此吃辣要量力而行,要听从身体的声音。”

知多一点:

常吃麻辣有风险?

麻辣和辣又有何不同?最近麻辣食物风靡大马人,但其实麻辣对人体也隐藏着健康风险。

黄婉菁解说:麻辣是川菜常用的味道之一。吃时舌头微感麻痹,味带辛辣。主要食材包括辣椒、花椒、川盐、大蒜、味精、料酒等。故麻辣在中医亦属于辛的范畴。

体寒者祛除寒邪

中医认为,食用麻辣食物的反应因人而异,若是体寒之人,适当的饮食麻辣可有效的祛除寒邪,达到振奋阳气的目的。但是过食麻辣则会成为不健康的因素,比如上述所说,有可能会引发引发心血管疾病、肾病、胃病和肛部疾病。此外也会耗气伤津。因为麻辣归属火热之类,易损伤人体的津液,造成口干舌燥、唾液分泌减少。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