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长防疫信息遭曲解 梁伟虹:30%中国团取消

梁伟虹表示,卫生部信息遭曲解发酵,该会要求政府有必要尽速采取行动对应,避免严重冲击旅游业的发展。
(吉隆坡24日讯)大马入境旅游协会(MITA)会长梁伟虹表示,卫生部信息遭曲解发酵,开始动摇人们到我国旅游的信心;当中,中国旅游团更是天天喊停,至今已有30%旅行团取消。
她指出,该会经于周六晚(23日)紧急致函副首相及旅游部长,要求他们必须尽速作出补救措施。
“我们要求政府召开一个记者会,通过媒体报道和书面公布,以便转发全球各国的驻马大使馆,同时在官网发布,好让信息能够正确传达,并提供大家正面的资讯,尤其对‘冠病JN.1变异株’病毒的认知。”

中国中央电视台大肆报道我国冠病病例上升新闻,结果也开始引起中国游客关注,并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议论。
她说,旅游业是非常脆弱的行业,卫生部长拿督斯里祖基菲里阿末博士作出的宣布,遭外媒和国人曲解为大马再宣布隔离,结果有关信息如今在海外引起海啸式的议论。
“这尤其在中国,不仅引起很多中国媒体大肆报道,比如中央电视台(CCTV)直击引述我国卫生部发布的感染数据,这些上升的趋势已引起游客的不安,大家便开始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TikTok、小红书等作出排山倒海的讨论,进而引发恐慌。”
她接受《南洋商报》询问时指出,旅游业在政府对中国游客开放免签证政策后,近期终于才迎来曙光,业界可说不断接到订单,尤其春节期间的包机团体,结果却因上述信息被严重、放大解读,结果就开始每天接到取消订单的消息。
“目前是陆陆续续再取消当中,一些包机团从原本30人,突然锐减一半人数,如果无法凑足人数,整个包机行程都有可能泡汤的。”
她说,卫生部较早前提醒确诊冠病者必须自我隔离5天,外媒却错误诠释为我国重启冠病隔离措施,以为入境大马就需要隔离。
“实际上,游客进入我国皆没有受促进行检查,因此上述隔离政策本来也就不成立的,但是信息不足,才引起游客的不安。”
她表示,该会认为旅游部和卫生部必须有良好的沟通,从而避免类似错误信息再度被扭曲发酵。
梁伟虹:加强与中国合作 榴梿研学游成新趋势

报道:张燕苹
(吉隆坡14日讯)在中国游客热衷“榴梿之旅”趋势带动下,马来西亚榴梿研学旅游正式登场!
大马入境旅游协会(MITA)会长梁伟虹指出,这类体验型旅游正逐渐取代传统“走马观花式”行程,成为高品质旅游的产品。
也是世界研学旅游组织秘书长的她说,虽然榴梿研学旅游需要根据季节,但迄今获得不错的反应,并有信心透过研学旅游强化自身“榴梿品牌”,进一步为国家塑造另一个生态旅游品牌。
梁伟虹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说,我国的研学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课程设计、教学资源、跨产业合作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吸取中国经验
对此,她呼吁政府继续加强与中国合作,推动研学旅游领域的发展,并积极吸取中国在该领域的成熟经验与模式;共同开发适合中小学生及家庭参与的研学产品,并争取成为中国学校的境外研学的目的地。”
“中国在研学旅游方面已有多年发展,不仅拥有系统性的研学课程,还能将教育与文化、历史、农业、科技等元素融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梁伟虹强调,加强两国之间的行业对接与项目合作,有助于马中研学旅游双向互动。
“我们可邀请中国业者来马考察,共同开发适合中小学生及家庭参与的研学产品,并争取纳入中国学校的境外研学行程。
“这类结合在地特色的研学内容,不但具备教育意义,也有潜力发展成国家旅游的品牌。”
她也呼吁政府与相关单位加快制定研学旅游标准,推动产业规范化,同时提供资源与奖励机制,鼓励本地旅游从业者投入这一新兴市场。
“随着中马人文交流的日益频繁,若能趁势发展高品质的研学产品,不仅能吸引中国亲子客群,也有助于推动本地教育型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

农业旅游融合新契机
榴梿研学旅游,绝不只是卖榴梿,农场主人变讲解员,种植人重获新角色。
业者邹升哲说,榴梿不仅是热带果王,更承载着丰富的农业科技、生态保护知识与文化故事,把这一切整合成一套完整的“体验经济”,正是我国农业与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新契机。
他指出,对我国而言,农业和旅游都是我们的命门项目。 当这两个传统产业巧妙融合,就能为老旧的农业生态注入活力,让农场更多可能性,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流从农,也能在国际市场上打响品牌。
“一旦经营规模和服务体系提升,农业和旅游业都能实现现代化营运,不断吸引新的人才与资金,推动马来西亚在国际间的影响力和品牌力双提升。”
作为一名从榴梿种植人和加工商出身的第一线业者,邹升哲如今也化身为榴梿研学旅游的讲解员。
他坦言,初期在推广这项新业务时,资源和人力的不足是一大挑战,但也激发了他们一系列务实的应对方案。
“最懂榴梿的,其实就是农场主和经验丰富的果园工人。”
虽然他们未必擅长讲解或教学,但透过简单的培训课程(3至5天)、标准化的PPT与视频辅助、固定参观路线及问答互动模板的设计,就能将他们的实战经验转化为一套易于复制的讲解话术,降低对专业讲师的依赖。目前,这个模式已在彭亨的榴梿农场推行中。
与学府合作设实习机制
邹升哲提到,其公司也与大学等高等学府合作,设立实习岗位和课程合作机制。
至于农学、旅游管理或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可到农场实习,协助担任研学讲解员,不仅补足人手,更节省营运成本。
同时也邀请大学讲师参与内容设计,增强专业深度,建立起“农场+学院”双向循环的人才储备系统。
“要是面对人力仍吃紧,则是采用‘视频+现场’讲解模式,讲解员只需做简单补充与互动,减轻压力又保持效果稳定。”
此外,园区内的安全事项也可通过循环播放的短片进行说明,提升整体参访体验。
邹升哲坦言,若短期内师资仍不足,也可与研学团队合作,由对方负责讲解,农场专注于接待与活动体验,待业务稳定后再培养自家讲解员,避免前期人力成本过高。
核心吸引力吃玩看
邹升哲强调,榴梿研学的核心吸引力是“吃、玩、看”,而非“上课”。
例如,将在沙登的DurianBB学院试行的轻量化体验模式,有寻果闯关、盲品挑战、开果DIY、榴梿苗种植等互动活动,让游客在趣味中学习,由讲解员引导即可,降低师资门槛。
他说,面对资源有限的现实,只要善用标准化流程、整合在地经验、高校合作、多媒体内容与互动设计,便能逐步突破瓶颈,打造一套灵活、可复制、具教育意义的讲解系统,让榴梿园区不仅是果园,更是知识与体验并存的教育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