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哥达”声此起彼落
稻田之歌永不绝响

哈山(右)击打着热巴那鼓,是击鼓人对鼓的情怀。

吉兰丹仍保留了着几支卡托乐队以及热巴那鼓队,他们对卡托不可分割的情意结,对热巴那鼓的热情,就像是系上了生命一样,希望继续响下去,不“绝音”。上述的吉兰丹传统马来音乐仍未曾跨越过其他州属,也未曾在其他州属传扬,现在已面临了失传的命运。

卡托(Kertok)的由来,与早期吉兰丹人民种稻有关。相传因为稻穗经常被群鸟吃,为了驱鸟吃稻米,村民自制了敲打器,用敲打的声音驱赶鸟群。



当时,村民就利用木板架在空心椰壳上制作成乐器,敲打出“哥达、哥达、哥达”的声响,这是木击子敲打木板与空心椰壳的碰音音,群鸟一听到声响,就会飞走。

他们一般是在早晨或黄昏时段,取出乐器敲打,木击子的顶部是用绳子围绕而制成,以驱赶稻田的鸟群,久而久之,敲打乐器就变成了村民娱乐活动。

每当黄昏时段,农民下班以后,很有默契。你一户敲打着卡托,我一户敲打着卡托,“哥达、哥达、哥达”声音在农村、稻田此起彼落……。据说,这种乐器,也因声音呈“哥达、哥达”,所以马来文命名为Kertok。

演变成大型演出

虽是简单的乐器加工,但农民也会在鼓边进行油漆彩绘,旁边用鲜艳花朵作为装饰。



后来,卡托被搬到活动中表演,演变成大型演出,一般卡托乐队,由12人组成或24人组成。

无论是近听卡托声音或远处传来,皆单而不调。虽然是“哥达”声响,但木头击敲鼓的前方或尾端,层层具有节奏,听者也油然升出欢欣之情,这使到卡托成为了村民的娱乐活动,并搬上欢庆的表演节日里,也成了吉兰丹庆典不可或缺的乐器表演活动。

如今,卡托的设计也讲究,将乐器上漆,进行彩色彩绘,旁边装饰着多姿多彩的假花。

希望卡托全国跑透透

73岁的卡托表演队师傅阿都拉巴旺表示,当丹州耕种稻田的人逐渐减少后,卡托在乡间就已经很少人敲打了,“卡托响不起来呵……。它其实是很简单的乐器,只是要懂得乐谱节拍,就可以把玩。”

回忆起童年时光,阿都拉巴旺就是跟家人在傍晚时分,与邻居小孩一起敲打卡托,一旦音乐响起,稻田的鸟儿就会惊吓,飞起来,可是如今,面对着卡托的没落,他只好组成了一支卡托乐队,教导有兴趣的年轻人学习敲打,但是乐队不超过10队。

“团员都是业余性质,如丹州有大型庆典,邀请我们表演,我们一定落力演出。”

如今,卡托只是丹州特色的传统乐器艺术,但还没跨州表演过,相信在大马其他州属的子民从未看过卡托的表演,甚至,不知道有该乐器的存在。

“传统艺术需要推广,我们都希望卡托传统乐器表演不单限制在丹州,还能全国跑透透,让人们知道有卡托民间传统音乐。”

来到表演时段。阿都拉巴旺与其团友穿上整齐的衣着,头戴帽子,系上马来传统围巾,在吉兰丹文化中心表演,卡托、卡托……声声不息!

卡托乐队,敲击着吉兰丹古早农耕传统的乐曲。

热巴那鼓登上庆典舞台

吉兰丹传统大鼓热巴那鼓(Rebana Ubi)是全马最大的鼓乐器之一,历史也最悠久,噼啪、噼啪,击鼓人敲起鼓来,震耳欲聋,添庆典热闹气氛。

热巴那鼓是从爪哇流传至吉兰丹的乐器,在18世纪在吉兰丹流传开来。它的特色在于是单面鼓,而且是横竖起来的鼓器,高度与普通人一样高。

热巴那鼓出处?就有两种说法。其一,敲起热巴那鼓时发出的“劈啪、劈啪,劈啪”声响,是稻田丰收季节的象征,农民欢庆稻米丰收,就敲鼓祝兴,鼓声震撼人心,鼓动了众人心中的热情,掀起了欢腾的气氛。

一面鼓皮一面木雕

另外一个说法是,热巴那鼓是用来传递消息的乐器,是作为危机的响声,或作为庆典的起奏声。

如今,它再也不是农民庆丰收的乐器,早已搬上庆典舞台上表演,或者,一般婚宴或大庆典时,都会奏热巴那鼓热闹一番。

倘若你有留意,1仙钱币背面印着的就是热巴那的图案。

热巴那鼓与卡托不同,它是横竖,只有一面是鼓皮,供击打,另外一面是木制雕刻品。

由于都出现在隆重的庆典上演出,因此,演奏者相当注重热巴那鼓的彩绘,不但木制的鼓框彩绘得缤纷多彩,鼓皮旁也有花卉彩绘。

擦伤双手改用击子

原本,热巴那鼓是由手掌敲击打声音,但往往会过于用力导致双手擦伤,后来,鼓手就改用击子击鼓。

因此,它就有两种表演的呈现,一是手掌敲打,其二是用木击子敲打。用手掌敲击时,一边打在鼓皮中间位置,啪、啪,另外一掌就拍在鼓皮边着位,敲打的地方不同,所发出的声响也不同。

一面热巴那鼓,需要双人共击,才能击出鼓乐声音,一支鼓队,从6人组合至24人组合。

由于一定要双人共击鼓,因此,鼓手之间的默契很重要,你打一次,我打一次。

珍惜每次表演机会

来自道北的热巴那鼓队队长长哈山(65岁),一手抚着热巴那鼓,一边的感叹的述说,如今热巴那鼓面对失传的危机。

现年65岁的他,从小就学习热巴那鼓,当时热巴那鼓很受欢迎,一有庆典或是婚宴,人们就邀请鼓队演奏。“当我们奏起鼓声,参与庆典的人,几乎每人都会兴致勃勃的欣赏他们的演奏,有者高兴得手舞足蹈,掀起了庆典的欢愉气氛。

“如今,邀请鼓队演奏的婚宴越来越少,过去马来婚宴可长达数天之久,需要鼓队演奏。如今,马来传统婚宴逐渐简化,过去,邀请热巴那鼓队演奏在婚宴上是必需的,如今是可有可无,人们再也不再重视。

木匠技艺已失传

“不但有兴趣学习热巴那鼓的人越来越少,制作热巴那鼓的木匠更难寻觅,如今,丹州的鼓队,仅有5队。幸运的是,鼓手皆秉持热诚,珍惜每次表演的机会,每次击鼓,也再度激起鼓手的热情。

“队长训练团员,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每个月或每个星期进行训练一次,虽然生活忙碌,但队员们都会准时赴约,甚至利用晚间的时间进行训练。”

他说,队员多数是道北人居多,道北还是属于比较传统马来社会的郊区,因此对于保留热巴那鼓还是有兴趣。

目前热巴那鼓无价,因为会制作的木匠技艺已经失传,现存的多属于古物,就像他的鼓队,那热巴那鼓也有逾百年历史了。

他骄傲地述说,其鼓队的热巴那鼓有稻米的图腾,为丰收时的农民而奏乐的。

热巴那鼓的鼓身是牛皮所制,经过浸泡5天,晒干之后;鼓架乃是拉科树所制,而鼓身乃是从硬木树制成,牛皮必须使用厚重的皮质,才能敲出震撼人心的鼓声。

小资讯:

要欣赏卡托乐队或热巴那鼓表演,可前往吉兰丹文化艺术中心(Gelanggan Seni)一个星期一次的免费演出。

·逢星期三下午3时30分,卡托表演;

·逢星期二下午3时30分,热巴那鼓表演。

反应

 

副刊

奥密克戎变体来势汹汹

本地冠病确诊病例持续攀升,庆幸的是我国未有奥密克戎变体,且医疗系统目前能应付。

病例增加与许多人不戴口罩、假日到来、人们出游活动增多或有关。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宣布,美国发现的奥密克戎变体成为成长速度最快的变异株,命名为JN.1,号称“最长命病毒”。

据称,JN.1是奥密克戎亚变体BA.2.86的后代,具有较多的突变位点,这可能使其传染性更强。
这个有35个突变的变异株BA.2.86的子系JN.1,已在多个国家爆发。

·JN.1背景及特点

JN.1被分类为奥密克戎(Omicron)系的亚变体。

根据CDC的报告,JN.1与BA.2.86密切相关,两者之间的刺突蛋白只有一个变化,被认为是奥密克戎亚变体BA.2.86的后代谱系。

这一新变异株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避能力,即传播性增强。

感染JN.1变异株可能出现发烧、流鼻涕、头痛等症状,与其他变异毒株相比并无显著区别。
然而,由于其突变,感染后康复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疫苗是否应对?

幸运的是,最新研究表明,2023-2024年的冠病毒疫苗似乎对这个最新变异有效,已接种过强化针的个体面临较低的风险。

专家也呼吁公众采取缓解措施,包括:

·接种新疫苗;
·改善室内通风;
·在公共场合戴口罩;
·勤洗手。

尽管JN.1的公共卫生风险较低,但一些专家警告说,应密切关注变异的传播,并随时调整防控措施。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