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南洋文艺】张光达谈马华现代诗的3个阶段(上)

《马华现代诗论——时代性质与文化属性》封面。

根据张光达在《马华现代诗论——时代性质与文化属性》(2009年8月由台湾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印制)一书中的论述,马华现代诗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从崛起到奠基(1957年至1969年),第二阶段是从鼎盛到沉寂(1970年至1979年),第三阶段是从转型到转向(1980年至1990年)。

●第一阶段(1957年至1969年)



马华文学第一首现代诗,碍于论者对文学史的态度观念,包括实证史观和注重文学运动风潮这两种观念的差异,因而免不了一场争论。

现代诗人艾文和周唤、温任平在其著作《文学·教育·文化》中都认为,马华文学第一首现代诗是白垚在1959年发表于第137期《学生周报》的〈麻河静立〉。

已故学者陈应德(晴川)则不同意这个看法,在〈从马华文坛第一首现代诗谈起〉 一文中,举出滔流的〈保卫华南〉、铁戈的〈在旗下〉、雷三车的〈铁船的脚跛了〉、傅尚皋的〈夏天〉及威北华的〈石狮子〉,来反驳白垚那首诗作。

陈应德提出这些诗人与诗作,所发表的时间都比白垚那首〈麻河静立〉来得早,显然陈氏着重的是诗作发表的时间,并采取了实证主义与直线时间观念这样的治学态度。

温任平为此在《星洲日报》再发表〈马华第一首现代诗与典律建构〉分析,之所以认为陈氏提及的例作不成立,是因为它们就如流星一闪而过,完全没有后续力量。反观白垚的〈麻河静立〉刊登后,进入60年代时相继出现不少诗人蔚然成风,加上几位文人包括钱歌川、王润华、叶逢生等译介欧美现代主义理论与作品,更是酝酿了现代主义的力量,而不再是浮光掠影的现象。



张光达将白垚的两首现代诗视为马华文学第一波现代主义运动的酝酿期,同时也是酝酿马华诗坛第一首现代诗的关键时期。

在战后至50年代中期的马华诗坛特色,是歌颂爱国主义和抒发个人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尤其是前者占尽上风,后者大多时候被视为吟风弄月的形式主义。报章的文艺副刊积极配合爱国主义运动,无疑是奠定了爱国主义文学的基础。

然而在我国独立后,爱国主义文学没有再更进一步地发展,现实主义文艺作品陷入低潮。许多马华论者把马华文学在独立后至60年代这期间称为“马华文学低潮期”,认定是经济不景气、政府的漠视为主因,而回避了现代主义文学崛起的事实。

这些诗人,有的在这时期已具备鲜明的存在主义思想和象征主义,如陈慧桦、王润华和林绿;有的诗人还保留了50年代的爱国主义文学,充满理想的激情色彩,在60年代末才显露现代主义的色彩。

1969年,白垚接编《蕉风》,与陈瑞献、李有成、姚拓联手改革刊物的方向,全面落实马华现代主义。配合推动马华现代文学运动,加上文艺刊物的方针,为70年代的马华现代诗发展铺平了道路。

●第二阶段(1970年至1979年)

温任平在主编的《大马诗选》中提到,马华现代主义在60年代末已具备雏形。他在这本诗选里收录了27位马华现代诗人的诗作,所选录的诗人都是从我国独立后的50年代末到70年代,集结了这段时期最有代表性和重要的现代派诗人。

在60年代初时,现实主义作者与现代主义作者之间已经历好几次论战。到70年初,情况也没有变缓。天狼星诗社是70年代的马华现代文学派大本营,很自然地成为现实主义作者们攻击的对象,领导人温任平更是被炮轰的焦点人物。

温任平在1970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无弦琴》,浪漫主义的抒情感性高于现代主义的色彩。他在70年代中后期才出版了两部有着现代感性的诗集,是《流放是一种伤》和《众生的神》。

相对于温任平,沙河、艾文、黑辛藏、飘贝零和谢永就,则能创作出明显的现代主义诗作。锺怡雯对此指出温任平对现实主义实践与理解的落差,同时也认为20世纪60、70年代的马来西亚社会无法产生现代主义。

锺怡雯认为,温任平与天狼星社同人所认知的“现代主义”文学观念,其实是受台湾的杨牧、余光中和蓝星诗社的启发。这也是为什么温任平在70年代出版的那两本诗集,大部分表现出现代感性的抒情本质,语言意境透着类似屈原为中华文化精神的流放形象和忧患意识,而这些特性都是杨牧和余光中等人的创作风格。

因温任平的影响,所以天狼星诗社成员在70年代中期以后的创作,包括温瑞安的《山河录》、黄昏星与周清啸的合集《两岸灯火》、张树林的《易水萧萧》、蓝启元的《橡胶树的话》,甚至是年轻作者何启良的诗集《刻背》,都充满着这种中国情结和忧患意识的现代感性。

这些现代诗人采用纯粹的中国性,在意识上陷入中国文化传承,在笔下表现出同一个典型现象,即自我流放、唱着传统且古老的歌,尤其突显了屈原这样的文化精神属性。张光达对这个现象称为马华文学第一波“中国性现代主义”。

与之相对的,则是强调象征的“西化现代主义”,代表诗人有艾文、沙河、周唤、黑辛藏和李木香。

到70年代末,之前《大马诗选》中所提及的27位诗人,纷纷停笔或退出诗坛。1978年张树林主编《大马新锐诗选》,收录了23个新锐诗人作品,以填补取代前辈们离去而出现的空缺。

1979年天狼星诗社再出版《天狼星诗选》,收录37位诗人的作品。然而来到80年代后,随着温任平、张树林、蓝启元等人创作停滞,整个天狼星诗社的诗作水准大幅下降,沦为名存实亡的情况。

至于留台的现代诗人,包括陈慧桦、王润华、淡莹、林绿等,也慢慢地疏离马华诗坛。

(待续)

反应

 

商余

【南洋文艺】病因/孙天洋

入戏太深(散文诗):孙天洋

“您说的对,知道太多了,搁在心里确实是块病。”——中国电视剧《北辙南辕》

 

一件小事,搁在心里,可以成为一根刺,也可以是一只大象,甚或一栋高楼大厦:它或戳疼了神经,或刺激了脉动,或加深了伤痕;在无梦的夜晚,它甚至撞开风的梦呓幢幢,让人从病中醒着,从现实堕入谜宫中。

心不是很大,只比脑多点血性;心也不足秤,只比肝胆多重几两;心更加不厚道,只比脸皮更加具体。在心的世界里,有时候容不下一根针而易导致出血,有时候又不能负荷过重而易摔地开花,有时候更无法说好一个故事因为一开头就已经哑了。

我的心本是一个崭新的储藏室,岁月蹉跎,那些人事物留下的青霉苔藓,使我心病得脸色都发绿了。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