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南洋文艺】 没有用秤的买卖

东西买卖,有的是讲件数,如衣服。一件价钱多少,除了布料布质之外,制作的精巧,款式的别致,等等,都成为售价的考量。买一个玩具,或一本书籍,是看材料、品质与内容等因素来决定价钱的。然而,并非所有东西的买卖都是这样的。一般日常生活上所用到的食品,是以其重量来决定买卖的价钱的。也就是说,我们到市场上购买食品,米也好,油盐也好,蔬果海产也罢……商家都要称过,才能给你一个合理的价钱。

称量东西的秤子有很多种类。我小的时候,很多商家用的是杆秤,物品挂在秤钩上,商人一手提着秤毫,一手移动着秤锤,至到秤杆平衡时,他就能够从秤杆上读出物品的重量,然后计算出它的价钱。那时跟父亲上巴刹,看到商贩以杆秤称量物品的神态,常被深深吸引。他们手灵眼明,称量物品熟稔得很,一点都不费劲似的。



后来,盘秤渐渐取代了杆秤。以盘秤称量东西,的确是轻便快捷得多了。物品放在秤盘上,秤盘下的指针就会移动到它的重量指数上,读起来一点都不困难。于是,盘秤成了商家必备的工具或用具。

由此可见,秤子这东西,对一般做生意的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不但现在如此,上个世纪,一般民众的生活水平还低,但是,称量东西需要用到秤子,跟现在的情况却是一样的。当然,那时候他们所用的多是杆秤。杆秤有大有小,商家会依照情况的需要而具备。我小时候的刻板印象是:你要做生意,你一定要摸懂杆秤的用法。

70年代到东海岸之后,我才猛然领悟,自己对商人懂得应用杆秤的刻板印象未必完全正确!这是因为在东海岸这块偏远的地方,我有机会见证许多不必靠称子称量东西的小贩与商人的做生意方式。这的确是给我开了眼界。

要学会讨价还价

初到东海岸,虽然在朋友介绍之下在一家小馆子打伙食,但是,自己不时还是会往临近的小巴刹走走的,买些水果以及日常用品之类。巴刹不大,档子不多,基本上是买鱼虾的一两档,买蔬菜水果的一两档,以及卖干粮杂货的一两档。我去买水果,档子里的香蕉是一串一串的卖,苹果与橙一粒粒的卖,也有小柑一堆堆的卖……一时也没有觉得有什么奇怪。水果的价钱算粒算串算堆,在西海岸的市墟里,也似乎是这样。你会讨价还价的话,以同样的价钱有时候可以买到多几粒。



多走几回巴刹,我逐渐发觉到,有的档主虽然也拥有一台称量东西的盘秤,却很少去用它。有的档主呢,没有秤子,生意却能够照样进行。这就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刻意到巴刹多作巡回,仔细观察他们做买卖的技巧。

卖鱼虾的档子,鱼虾或装在大桶里或藤篮内,还有的则成堆的摆在台架上。鱼贩的或站或蹲坐地面的矮凳子上。他的周边都有很多罐子,铁的、白铁的,大大小小都有。有的装了鱼、装了虾,有的空着。顾客购买时,指定一堆或一罐,鱼贩就开个价钱。小堆或小罐的,价钱最低。比较大尾的鱼只,则以条计算。顾客或许讨价还价一番,或许依据贩商所开的价还钱。

走到菜档,发现有的菜棵绑成一扎一扎的,售价以扎计算。顾客选定几扎不同的菜,菜贩也不必称过,就能够开出价钱来。情形就像当今一些城镇售卖成扎的番薯叶一样。

有趣的是,在巴刹一端(通常是前面)售卖鸡只的小贩卖鸡的情形。这些小贩,把鸡只装在自己脚车后面的鸡笼里,在巴刹门口人们进出的地方把脚车停摆着。顾客围着脚车后的鸡笼,仔细观察每只鸡的体积、形态以及动作等等,然后商贩就把顾客相中的鸡只拉出来,再让顾客触摸看看是否满意。顾客满意了,他就会以双手撑着鸡只的翅膀部位,然后一上一下地把鸡只挥动几回,然后给个价钱。顾客满意这个价钱,就成交。顾客不要,他还可以挑出另一只鸡来,重复同样的动作,再开另一个价钱,至到顾客满意、成交为止。我当时很好奇,他挥动鸡只的用意是什么呢?几回观察之后,我的大胆假设是:他以挥动鸡只的方式来估量它的重量,并凭经验算出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售价来。

售卖鸡不必称量

这种不必称量的售卖鸡只的方式,不只是在我所居住的日底以及勿述一带见到。我去到当时的哥打峇鲁巴刹,也见到相同的卖鸡方式。这些鸡只,当然都是甘榜里养在地面上的,一般都健康肥壮。单纯的小贩们不必一把秤子,就可以轻易地把鸡只卖掉,是落后的商业行为吗?但是,大家习以为常,也不为意。我算是入乡随俗,见识了。

除了卖鸡的是踏着脚车的男人之外,当时在巴刹里卖菜卖鱼虾的,大多数是妇女。我当时也想,妇女们的知识水平普遍上比较不高,所以,用秤来称量自己所售卖的货物,能省则省,所以,他们就很少用秤了。其实,用罐子盛,或者计算好数量叠成一堆,或者以多少棵菜绑成一扎,也是一种称量呀!是乡巴佬比较粗浅的称量法,只要买卖双方没有异议,可以互相接受,就不成为问题了呀!

在东海岸,生活在比较贫困的中下层人群中,我不只看到,也体验到了人性更淳朴的一面。在生活比较先进的大城镇人们看来,他们无疑是落伍了。然而,他们克勤克俭,安分守己,过着朴实的生活。从没有用秤的买卖中,我看到了人生更广阔的层面。事情的好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我也领教了。     

反应

 

商余

告别风雨特多的2023年/苏清强

文|苏清强

大家都说,即将过去的2023年风雨特别多。一雨成灾,发生在国内外多个城镇,也不乏国事人事的风雨灾难,在报章上图文并茂地报道出来,读到时往往为那些不幸者感到不安。

土崩树倒路毁、生态与资源破坏、泛滥水淹兼瘫痪……各行各业似乎无法正常运作;更有国与国之间的炮光弹雨,一时间人命如虫蚁般低贱……于是,雨后有阳光的日子就变得格外美好,至少能够恢复正常生活,晴和温煦的日子也能够带给人一种喜悦。

有位朋友常遇事悲观,有一回其轿车淹没在湍急水患中,天晴后就拖去车厂,换件修理。他一时没了车用,要想法变通以应对日常生活,包括上班、送孩子上学、到市区购物以及与朋友约见等等,脑筋转动,身心煎熬,搞得晚上常常睡不好。

像他这样在灾情后还得吃上苦的人,这一年特别多。所以说:过量的雨水下在不当的时空里,往往会危及物资人畜。

我不知道气候与时雨的改变,是否与世界的大环境受到破坏有关。我所知道的是,这些年来我们的自然环境在人为的破坏下,已经带给人类数不尽的负面影响。人类再不觉醒,国与国之间再不合作与和谐相处,人间的噩梦还未过去,众生的苦头还有得尝呢!

出国走走调剂心灵

人人都渴望过好日子,这包括走出自己的生活圈子,去享受一段不一样的生活,如旅游。或许是过去两三年人们被隔离在家的日子太久了,疫情缓和后,尽管风雨不减,社区种种文娱活动如雨后春笋冒起,人心躁动。各种旅游机制也启动,人们开始筹划和安排时间到国内外各地景区打卡。忙是忙了,却忙中有喜有乐。

一位常跟团去看世界的朋友告诉我,他很厌倦国内某些政棍时不时发出的短视言论,因此,出国走走正好可以调剂心灵,也可以让眼耳清静一些。或许,一些政客也应该出去看看世界,汲取新鲜空气,洗涤心灵,擦亮眼睛,看看别的国家如何进步以及如何营造民生的和谐与幸福。

而我的日子,只求无灾无难平常过。冠病疫情的拖拖拉拉,的确也改变了我们不少的思维与生活方式。比方说,在家隔离的日子久了,养成看书与写作的习惯;如今习惯成自然,每天总还是要看看书与写写东西。

此外,没事不外出,外出也避免到人多的地方。参加人多的聚会,自然而然地会戴上口罩。

吃喝玩乐皆属次要

其实,这三几年间,许多远近的亲朋戚友突然间病倒离世,让人感受到疫情的可怕。也有的骤然猝死,让人难以接受。现在想起来,他们不正是向我们演绎着人生无常的至理吗?

疫后碰头,大家常说的一句话:能够见到面已经是最大的幸福了,因而互相祝福与珍重。实在说,当很多朋友都纷纷打算出国去看风景尝美食时,我却没有这种冲动。我还想再等待一些时候,不急于一时。我的想法很简单:健康是最大的财富。因此,我每天总要花一些时间在健身活动上。我也要把握好自己的时间,把放在案头的古典名著好好看它一两遍;其他的吃喝玩乐,皆属于次要的东西,我只愿适可而止。

前人不是说过“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吗?

仿佛才一眨眼间,已是年尾岁末时光。风雨走来,有感慨也有感悟。但愿明年的日子,有更多的晴和与温暖,且让爱与温馨充满人间。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