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商余】早起悖论

纽西兰罗托鲁瓦(Rotorua)的夕阳美景(摄影:Joyce Gouk)。

如今人们上网时间越来越长,全世界的人开始睡眠不足,早起成为问题。记得曾有学生期末报告做田野调查,问在籍学生:人生最幸福是什么。竟然很多回答是,睡到自然醒。“睡到自然醒”一时成为校园里的口头禅。考完试第一件事要死睡几天,上班族休假都朝睡到自然醒的目标挺进。退休了,当然也是,睡到自然醒。那玩意儿有点像悬吊在驴子前面的红萝卜,永远咬不着,成为永恒的追求。

打小我们就被教育:早睡早起身体好、一日之计在于晨。古代农耕社会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节奏顺应天时节令季候。现代社会朝九晚五的作息时间,是十九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后才出现的制度。固定的作息时间方便政府机构或私人营业管理员工,应用在制服团体也更能有效执行组织的操作。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早起是首要的生活锻炼。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紧箍咒从此把你箍到底了。



早起习惯成勤奋象征

社会固定了作息时间,早起的习惯也成为勤奋的象征。成功人士的秘诀好像都因为能早起:某某每天只睡若干小时,某某凌晨4点就起身处理公务,某某早起晨运天未亮已经开始办公等等。早起对鸟儿或习惯早起的人来说如呼吸般自然,但对夜猫子来说却有悖个体生物钟,久之就会成为长期缺乏睡眠症状群的会员。人们工作性质不同作息时间有异,你总不能叫蝙蝠都变成鸟啊。

多年前英国牛津大学的睡眠专家保罗凯利(Paul Kelly)教授指出,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早起的。他曾是英国蒙克西顿(Monkseaton)中学校长,实验性把上课时间从9点推迟到10点,发现学习效果更佳,逃学的频率也降低了 。可见早起这种正面的生活习惯有时也会有负面效应的。

我是个晏起的人,难得看到晨曦。但每天都能目送落日西下,随夕照的色彩和云的形状调节心情。随团旅行最抗拒早起观日出,为了看日出早起我觉得很废,那不是中学生旅行才干的事吗?谁不记得当年年纪小曾在山巅或海边看过一回日头移动表演。现在对看日出的兴致超低,因为觉得睡觉比什么都重要。

我家附近的落日夕照。

不止我有失眠问题



还在职场的时候常担心早上起不来。起不来的原因是因为晚上睡不好,逢上早课得靠闹钟唤醒。后来可以选择上课时间一定安排下午课。记得有个同事专门排7点半的课,那是因为他习惯早起。他教必修课学生无从选择只好睡眼惺忪进讲堂,半数还在梦中。等学生挨到我的下午课时已经进入半昏迷状态。如今的学生都是熬夜精,他们永远睡不够。其实老师也一样。学期末大伙到同事家吃饭喝酒聊天,谈开了才知道原来不止我有失眠问题。本以为同事不可能成为朋友,原来分享失眠经历和喜欢喝一样的酒,也能拉近心的距离。

曾有医学研究说睡眠不足会发胖。新陈代谢荷尔蒙全乱了不胖才怪。我失眠最严重的时候,只能以有无做梦来判断:有梦表示有睡。可是专家认为,夜间频频做梦其实没真正休息。你一夜忙忙碌碌做梦不好好睡觉,哪算休息?失眠有如便秘,堵得慌,难以言说。白天你半醒半睡,晚上半睡半醒,动辄一夜不眠,等待天亮如等待果陀,晨昏颠倒寻常事。后来放弃清晨,更爱恋黄昏薄暮。很奇怪,退休后不必起早上班却突然可以早起了。这有点邪门。有时早晨醒来,还会以为睡过头了蹦起来要赶去上班。

 

日子河流:文戈

反应

 

商余

《生活在此城》后记/文戈

本书主题是“生活”。在考虑书名的时候,我最先想到的是《生活在他乡》。可是,这是米兰昆德拉一部小说的题目,我不敢冒用。

昆德拉用了一个最能阐释现代生活的书名,后来者都只能望洋兴叹了。想想,如今谁在人生某个阶段不是生活在他乡?多少书写不是人在他乡心在家乡的折射?

进入新世纪,人们移动频繁,常常在某一个地方生活,却时时想着另一个地方的人与事。本书收录了2007年至今横跨十六年的作品,虽然都是写生活,但是情境、时间点和背景不同,如何把这些文章串起来?于是,就有了现在这个书名:《生活在此城》。

2007年,新加坡青年书局为我出版了散文集《在云南园的日子》,记录我在校园寄居十年的生活点滴。这本书早已绝版,而青年书局的实体书店也已于2014年休业,改为网上书店了。

时代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在眼前掠过,我的书有幸攀著书局的彩带末端,落实一个凄美而偶然的休止符。

融入邻里生活轨迹

搬出校园后,我们开始在邻里小区生活。本书第一辑<日常烟火>就收录了我们在裕廊西的生活点滴和蛰居民间的心情。我非常珍惜这些作品,每一个情境都是我用心融入邻里的生活轨迹。我们细心感受新生活所带来的惊喜,我心安处就是我的福地,余生不必再寻觅了。

第二辑<流光掠影>收录了职场上一些刻骨铭心的片段。其中有我与学生的互动,也有对某些具体事件的描述与感触。人在江湖,个人心情上的变化时时随着环境转换,用心融入工作之际,也对工作的形态与内容诸多思索与设问。

本辑也有些文章是往事的回望,在书写记忆之时也同时梳理过往。早已遗忘的事突然以新的情貌重现,似乎记忆突然有了自己的生命继续抽芽茁长。我想,重构记忆也是与过去的自己对话,与他人和解,然后释放自己。

第三辑<终极叩问>主要是关于人生与社会现象的思虑。这个部分很多文章写于冠病疫情封锁期间,当时万事受阻,人处于困境之中,对生死及个体自由的思索特别敏锐。几年的纷纷扰扰也让我看清楚了很多事。

我在编选此书的时候重看旧作,回望经历过的烦恼与困惑,对自己又有多些了解。

我觉得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虚实交错的社会,每个人都需要认识自己所生存的世界,也更需要了解自己的心性,更需要敏锐的思觉。在最迷惑的日子里,依旧要寻求生活的况味,继续感受生活的乐趣。

离开职场后,我的生活本质改变了,生活节奏缓慢了,但是我并没有闲着。我没有停止书写,对周遭的变化甚至更敏锐。本书收录的作品,皆是我在狮城的生活观察与心情。

不管是好日子或坏日子,都有我们俩细密的心思和努力。我们的日常凝成文字,也算是生活的沉淀。此刻出版新书,有一种回望的心情,也有某种圆满的感觉。生命中或有无奈和缺憾,到最后原来都是完美结局的铺垫。

本书由城市书房出版,对我来说意味深长。2018年我曾经在城市书房发布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游走与淹留》。当时城市书房还在桥北路,发布会的美好的感受历久弥新。当时心里就希望能请城市书房出版一本书。今天这个愿望实现了,谢谢婉菁。

这本书献给另一半

我也要感谢三十多年来一直陪在身边的老伴。我俩还在职场那些年,他几乎包办了所有的家务。我离开职场后投入疯狂的书写作息,他也从未有微词,放任我自由写作。近年来他开始阅读我的书,以他念过三年中文并受过严格古文语法的训练,竟把我近年出版的书都看了。

这是他首次看到自己的身影出现在我的文字中,有时他会说:哇,我都差点忘记那件事了!看到一个古怪的句子时,他会说,这个句子翻成英文可不容易。他会细细问我,某一句到底是什么意思,是这个意思还是那个意思。知道我将出版这一部很可能是我最后一本散文集的时候,他非常雀跃,等不及要读。我想,不管此书能抵达多少读者手中,我已经有了一个最贴心也最细心的读者了。

这本书献给他,我的另一半。

作者简介:郭淑云(笔名文戈)

1986至1996年游学美国,获爱荷华大学东亚系文学士、亚洲文化研究硕士和夏威夷大学东亚系语言文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敦煌学、中国讲唱文学传统和口头诗学理论。

1996至2018年就职于南洋理工大学,今为人文学院中文系退休副教授。

作者于七十年代初开始写作,早年嗜写长篇连载小说,并长期为报章书写专栏。教余笔耕不辍,着有长篇小说《豪门》;散文集《童言童心》、《轨迹》、《异乡心情》、《在云南园的日子》、《日子河流》、《家乡叙事》、《游走与淹留》和《却顾所来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