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小型书店】
缝隙里挣扎求存

大资本的大型连锁书店看似风光地垄断书市,但也有别人看不到的艰辛,小型独立书店看似吃力不讨好,却也在缝隙中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展现让人眼前一亮的吸睛风华。



本地咖啡书馆风,主要受到台湾和日本影响,但环境终究有别,在创意方面不见有多大突破,能够算得上成功突出定位的,寥寥可数。本地独立书店的路,还很漫长。

日本阅读风气高企,独立书店火红;台湾独立书店,藏身陋巷老楼,蕴然成风;香港独立书店,以“二楼书店”刻划成别具一格的印象。

每一个地方,每一家独立书店,各具特色,近年还形成书店主题旅游风。

亚洲地区,以日本和台湾独立书店风气最盛,而台湾又深受日本的影响,至今依然根深蒂固,独立书店的发展,不能说毫无关系。若要区分,或者可以这么说,台湾的独立书店走咖啡风,书与咖啡齐飘香,日本书店则以古典和现代手作融合形成特色,入驻旅人视线,涌现浪漫想象。

香港的二楼书店,从1950年代已经开始,陪香港人走过了一个时代,直到1980年代经济起飞时期,因寸土黄金,租金飙涨,一般的小书店无法坚守在一楼,于是纷纷“高升”到二楼,因此形成“二楼书店”的兴旺风景。如今,“二楼书店”也只是一种印象,楼上书店不止继续“往上发展”至6、7楼,甚至被高昂的地价和租金逼迁到11楼了。



至于中国更是后来追上,风景处处,集各家之长,各展风华,成为新生代的心灵休憩处,一些独立书店甚至成为电影拍摄的取景点。

利用网络宣传行销

表面看来,以大资本垄断市场的大型和连锁书店很风光,小型书店只能苟延残喘,在缝隙里挣扎求存。然而,大型书店也有旁人看不到的无奈和艰辛,而这些却是小型独立书店的优势和生机。

文运企业有限公司董事经理张永新指出,大型书店资金多,面对的租金、人力和其他营运成本压力相对沉重,仔细留意就会发现,几家连锁书店的分店其实开开关关,转换地点,尤其热衷入驻新商场,原因在于最初几年的租金优惠,一旦人潮涌现,租金飙涨,许多店面就会开始转移阵地。

相对而言,处于非人潮区的小型书店,在人力和租金方面的负担较低。若是小而特别,专而美的小型书店,不一定要在市中心或商场,甚至在边缘地方,服务特定的小众市场,既能降低营运成本,环境也较好。

其次,网络虽是冲击,却也可以是助力。早期没有网络便利,实体书店的宣传工作面对许多局限,如今反而能利用网络便利,宣传和行销。

此外,亲力亲为,人力资源少的小型书店,在管理方面也比大型书店简单得多,尤其人力资源的流动,大型书店虽然能聘请大量工作人员,但实际上缺乏保障,长期面对人力流失的问题,相比之下,小型书店往往是店主亲力亲为的个人事业,有自己的理念和坚持。

“书店需要的是人,比起财力,人才是关键。”

文运企业有限公司董事经理张永新。

实体书难以被取代

书店的兴衰存亡,社会的阅读风气高低是关键。我们一直被耳提面命、灌输“本地阅读风气低落”的老调,但实际情况又显得矛盾。

张永新反问:“海外书市、年度书展,人山人海,连锁书店促销时节,人潮拥挤,符合年轻人口味的书也卖得不少,所以‘不爱读书’的说法,并不完全正确,但若以人口比较,又似乎真的很低落。这些人潮又反映了什么情况?整体情况而言,或许阅读比例确实少,但阅读风气低落却未必正确,否则书店怎么存活?”

人们总说,现在人不是不爱读书,而是不喜欢实体书,过度依赖网络。张永新一直思考这个问题和现象趋势,包括观察他在大学的孩子。

“他确实不买书,要什么资料就上谷歌、网络搜索器,典型的年轻世代,但到目前为止,这并非绝对的现象。人们有一种印象,什么都能上网,网络书店比比皆是,威胁实体书店,年轻人都不用买书、不用读实体书了,若是10年、20年后,我不敢说会有怎样的变化,但就目前而言,情况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坏。”

实体书店会转型

他曾与年轻顾客交流,既然资讯网络化,为何仍到书店买书?所得答案就和许多实体书爱好者大同小异:“长时间对着电脑很辛苦,实体书依然重要,翻阅到重点就做笔记,并不完全依赖电脑和网络。”

也许未来的科技发展远比现在精进百倍,实体书会变成精品、古董、价格昂贵,但至少在这10年内仍无法取代实体书和实体书店。

“所以人们的这种印象和忧虑,并非事实的全部。”

去年,著名网络书店亚马逊,开设第一间门市,从网络书店回归到实体书店的形式,意味着实体书店仍是必要的存在。不论网络如何迅速,电子书如何精进,始终有人眷恋实体书的实在感,始终眷恋到书店看书的感觉。

时代会变,网络跃进,实体书店也会转型,逐渐成为温情的沙龙场所,人们到书店会友、休憩、给心灵沉淀的空间,也给予自己一个阅读的环境和氛围,那是一个人对着电脑荧幕,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截然不同的感觉。在狼狈不堪的生活中,人们更加倾向安置心灵的实体空间。

“这样的矛盾并不奇怪,网络看似无所不能,实体书店依然会存在。”

网络时代的强烈竞争,成功转型的传统书店走出让人眼前一亮的风格,小型独立书店成为新时代的一道旅游风景。

延续生命和使命

独立书店,常常是一个人。一个人创办,一个人经营,最后也一个人结束。生命似乎只能维持一代,后继无人是所有文化事业的共同问题;也有人执着于书店的意义已被淡化,咖啡和餐饮反而有喧宾夺主之势,造访书店者更多的是休闲,而非为书为阅读而来。

“一代,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可能六、七十年,比如我做到70多岁的话,也相当长的时间了……有一天我退了,但有另一批人继续做,比如现在所看到的咖啡书馆,不都是年轻人在做吗?也许形式不同,但所谓的传承,并不代表要跟老一辈的一样。”

对于形式,张永新从来不以为然,坦言“即使是企业传承,也不再局限于‘家族’的形式,接手的人有改革的自主权,不一定要维持不变”,否则很容易陷入固步自封的窘境。文化事业更是如此。

文化事业代代传承

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需求,书店依然是书店,只是以符合这个时代需求的形式,继续生存,延续生命和使命,这才是重点。

“改变一下,加了咖啡馆,或者有人来演唱,也是不错的形式。书依然是好书,音乐还是健康的音乐,还有讨论会、读书会、文创活动、文艺演出……看起来像是一代人的事,其实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书店依然是书店,还是代代传承的文化事业,只是彼此之间可能没有血缘关系。

虽是文运书坊创办人,他并不认为“书店是我一个人的”,手下其实有一批年轻人,从大学时代就参与其中,如今30、40岁了,算是事业上轨道的年纪。

“如果有天我不在了,他们还在,能够继续下去,就是一种延续。”

【关关难过,关关过,一直以来都是如此。要是没有好好传达纸本书必须存在的理由,今后书店存在的价值就会越来越薄弱,甚至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

——日暮书库创办人原田真弓】

【世界书香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1995年11月,正式定4月23日为“世界书香及版权日”(World Book & Copyright Day)(或称世界阅读日),希望借着这个特定日子,向大众(尤其是年轻人和儿童)推广阅读和写作,以及宣扬版权意识。

为何是4月23日?这与文学的联接,和世界著名文学作家的生日和忌日有关,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于1564年4月23日出生,1616年4月23日逝世,《唐吉诃德》作者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米哥尔(Miguel De Cervantes)、中国南宋著名理学家兼文学家朱熹,都在这一天逝世,还有其他许多杰出作家如Maurice Druon、K.Laxness、Vladimir Nabokov、Josep Pla和Manuel Mejia Vallejo,都在这一天出生或逝世。为缅怀这些伟人的贡献及对杰出作品的尊崇,因此将这一天定为“版权日”及象征世界文学的日子,期许人们能徜徉在文学创造的无言之境,品味语言文学的艺术之美。

反应

 

商余

【世界书香日特辑】周末的另一种选择——读书会/黄小编

文|黄小编

我常常听到读者苦诉说身边都没有爱看书的朋友,这让我有一种推想,马来西亚的读者群其实是有的,虽然不会太大,但还是有,重点是太散。

如果我有办法帮大家凝聚在一起,让他们相互认识,这不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吗?于是这便成为读书会很有重要的功能之一。阅读是很个人的事情,但如果身边围绕着同频的书友,阅读就可以是互动的事情。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读书会的设计除了分享和交流的环节,有5分钟的时间会分配给破冰。这么做读书会的意义就不只是那短短的两小时,也许真正的交流会发生在两小时后。经过这么多场的读书会,不难注意到很多读者在结束后都会选择留下,有些会在书店逛逛、有些选择和分享者交谈,也有一些和其他读者打成一片。

BooKu 其实很看重后者,我们不希望交流停留在读书会的那两小时,于是小小的破冰环节便可以轻轻地推动也许比较内向的读者一把,让各位可以更自在的相互认识,当朋友。

展现主动姿态

我认为书店要更有生命力,除了被动地等待上门购书的读者,读书会也是书店展现主动姿态的形式。书店的另一个角色在于深耕在地的阅读文化,透过读书会,把各位爱看书的,或正打算培养阅读习惯的一般大众聚集在一起。

读书会在设计上也尽量避免让读者觉得我们太有距离感,各位其实不必看过该本书,就算脑袋空空,也是可以带着轻松的心情来参与。就当作去听一场知识的分享,如果想交流可以主动提问分享,如果只是想来听也绝对没问题。

说了那么多终于回到来主题,要产生影响力读书会绝对不能只办一场,于是渐渐地,BooKu的读书会越办越多,几乎成为每周都会有的例行活动。这对大家来说无疑是多了一个周末的好去处。除了吃饭看电影,如果想来一场知识的交流,那么读书会便是好的选择。

对于马来西亚的社会,这还是很新的事情,也有读者说不必太急着把“非主流”变成“主流”,一个不小心的话读书会可能就会失去其初衷。我觉得也蛮有道理的,那么 BooKu 就继续耕耘,速度慢不是问题,有前进就好。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