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登彼岸】如何为佛作见证

这是一个去宗教化的时代,社会完全世俗化。

人们的生活都表现得非常忙碌,沒有时间往内修自己的心,但吊诡的是,人们却有不少时间去看电视和上网,或到处旅游,不然就一直低头的滑自己的智能手机。



也有人只好乐健身,却缺乏了思考的锻炼,对于信仰又持着可有可无的心态,结果变成了宗教文盲。于是许多有心人乘机标新立异、提供许多似是而非的宗教见解,让一般人分不出谁对、谁错。再通过不断造势,让自己的名气大红大紫。

先自净其意再做见证

传统宗教的信徒,该如何回应这些扭曲变形的宗教现象呢?

我觉得传统佛教徒应该做的事情还是先自净其意,让佛法的力量在自己的身心发生了净化的作用,然后再去做见证,和大众分享自己心灵转化的宗教体验;这样才有十足的说服力!

如果读者有兴趣,我会建议你把焦点放在佛陀,不要崇拜任何人。然后选择下手最容易、最省力而成功高、效果快的念佛法门。



泰国的佛教禅修,有修行人就是通过诵念“Buddho ”,让内心平静并且发亮。只要我们能够继续不断的诵念 Buddho,这个身轻安与心轻安的体验,谁都可以达到。

在汉传佛教的系统就是淨土持名念佛法门,念“阿弥陀佛”。

认为念佛法门属于老年人

一些不修净土念佛或外道的人,对于阿弥陀佛常有荒谬的批评,认为净土念佛法门,是给老年人念的。这种说法是大错特错的,而且还有谤佛之嫌。

我曾在一篇文章读到一则现代念佛感应的见证。有一个法师去医院探访亲友,隔壁房有一位女病人,因为生病,眼圈发黑,脸色憔悴,走路缓慢,说话也有气无力,她那时已经一个星期不能好好入睡,痛苦不堪。法师看了,心生怜悯,就慈悲的教她念佛,说这样能帮助她消业障,还送了一部念佛机給她。并叮嘱她只要躺着静听佛号,或心口随着念,便能入睡的。

第二天下午,法师再到医院时,她已判若兩人,有了精神和笑容。她和法师说:“我将耳机塞在耳中,静静的听佛号声,不知不觉便睡了,而且一睡就睡了好久,醒來时,非常精神,病也似乎好了很多。”

此后她在医院日夜都带耳机静听佛号,睡眠终于恢复了正常。再过了几天,医生说她的病好得很快,可以出院回家了。出院当天,她还特别请这个法师去她家安置佛堂呢!

所以要如何为佛作见证呢?其实不一定要去搞什么大集会或念许多小房子的!

反应

 

登彼岸

我看《最后一次相遇,我们只谈喜悅》

文:谭文信

老友推荐我看《最后一次相遇,我们只谈喜悅》。

这本书是经历了种族隔离暴行、身患癌症的南非屠图主教与流亡超过60年的达赖喇嘛的一场对话,主题是环绕着喜悦进行。

有趣的是,這本2017年就出版的畅销书,虽然是兩名精神領袖对于喜悅的讨论,却不像一本“宗教对话”;内容总是涵盖着科学研究,就像一本学习情绪管理、探索喜悦的心理学通识。

比如说,在书中,精神科学家理查大卫森提到人的大脑有4种迴路:

1)保持积极状态的能力

2)从消极状态回复的能力

3)专注的能力

4)慷慨付出的能力

这4种迴路都是独立运作,而且互不冲突。

比如说,像号称李宗伟接班人的李梓嘉,当他积极努力进行比赛时,第一个迴路就会启动,但这未必能影响他不掉进“消极的漩涡”,因此,他既可以积极参与球赛,却又不断的处在消极没有信心的状态里面。所以人是可以既“积极向上”,却又“萎靡不振”的,我们主观上觉得矛盾,其实是脑神经不同的功能。

而第3种迴路“专注”的能力,可以透过专注于禅修、念佛而培养出来。至于第4种迴路,“慷慨付出”是从帮助他人中获得对身心正向的回馈,也就是所谓的助人为快乐之本,科学研究已经证实这样做,对人的健康快乐确实有正面的影响。

至于积极与消极两种迴路同时并存的情况,屠图主教认为我们应该宽容自己会有这种情况,不要太苛求自己,但达赖喇嘛就认为可以通过转念或禅修彻底改变,也就是可以训练自己从消极状态中回复。

让喜悅远离的8个因素,书中提到有:

1)恐惧、压力和焦虑

2)沮喪和憤怒

3)悲伤与哀恸

4)绝望

5)寂寞

6)嫉妒

7)苦难与困境

8)病痛与恐惧死亡

这些都是“让喜悅远离的情绪与事物”,两个智者都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面对的方法。

以上8个是让人感受不到喜悅的因素,但有8个条件可以帮助我们靠近“喜悅”。

“喜悅的8大支柱”是《最后一次相遇,我们只谈喜悅》的重头戏。

(1)至(4)为心智理性的特质:

(1) 观点 :遠近高低各不同

学习透过“上帝的视角”,就是全方位的将视野放大,比如说,透过全人类的痛苦來看自身的痛苦,能夠帮助我们尽量不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

你有不安恐惧,全人类也有人不安恐惧,我们並不孤单,彼此可以互助。达赖喇嘛在这方面的分析非常精彩。

(2) 谦卑 :尽一切努力的柔软,学习放下身段。

这方面,我觉得屠图主教做得最好。虽然我是佛教徒,也被他的言行感动。

(3) 幽默 :大笑、开玩笑最棒了

这两个领袖都是不折不扣的老顽童,书中处处都有欢笑声,自我解嘲的功夫一流。

(4) 接受 :一切改变的起点

在本书中有这样的话:“接受是心智最后一根支柱,它也带领我们通往心灵的第一根支柱:原谅。我们能接受现在,就会懂得原谅,放下执着,不再渴望拥有一个不同版本的人生。”

以下4项是心灵感性的特质:

(5) 原谅 :把过去的自己解救出來,所谓的原谅别人,就等于放过自己。

(6) 感恩 :感恩我还活着。

(7) 慈悲 :一切美德的开始。

(8)付出:不是減少,你会得到更多。就如达赖喇嘛所言:“其实照顾别人,帮助别人,自己到头来也能因此发现喜悦,拥有快乐人生。”

这就是所谓的“有智慧的自私”。

这本书是2位超过80岁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对话,他们大概也真的是最后一次相遇,屠图主教已经在2021年逝世,享年90岁。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