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登彼岸】废死?或不废死?

“以慈治瞋”,“不杀”始终是佛教不变的精神。



“不废死”,这期生命就落在“报复心理”,以牙还牙、以命偿命。只在乎犯者之前的“错”,不因为犯者“入狱”承受了代价而领情。

“不废死”,似乎可以看到为正义者、受害者家属、爱国者心里的情绪,在“无助”下,认为唯有“对方一死”,才能减少社会问题。

很多人会认为“血债血偿,杀人偿命”,你对别人做过什么,你就应该受到同样的对待,这才是公平的体现。

死刑治标不治本

不过大家也知道,这是“治标不治本”。智者应该知道:不废死,是消极的,不是治国之道,更不能引发道德的净化与开展。



我们应该回到“犯罪者”背后犯罪的原因,来教育与引导。

问题是,也许我们不愿意拨出金钱与时间去针对目前的现状与问题做出改变与提升。例如,种族、宗教、制法等的偏差……

“废死”——出自于对生命的热爱,以慈悲为怀,它是超越种族、宗教的高尚情操。

虽然面对反对的声浪,但他们也显得“无助”,但坚持相信,这才是“治本之法”。

智者也该知道:废死,是积极的,是有助治国的其一方法。此外并能开展出有智慧与慈悲的道德社会;同时也看到了“受害者及犯罪者”面对着不同苦的磨难。

“不废死”——死囚唯能接受一死,没有了重生与回头的机会,留下的又是死囚家属的痛苦。

看见“犯罪者”一死,自己也得不到什么,只有一时消消气,最后心中的“痛”还得去面对。

“废死?或不废死?”——不应该只是“口号”,而是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及慈悲”。

让我们共同努力,清理那“不废死”的报复心去落实“废死”的实际行动,为生命、为国家建立更成熟的管理方法。

死刑的目的是追求公平吗?

当事故已经发生,悲剧已经造成,那种对当事人的伤害和痛苦是不可挽回的

智者能处理自己“烦恼”,慈悲为怀才能感动天地。

法律给予犯罪者惩罚的根本在于为了体现社会的公平性与遏制未来的犯罪。

公平是人本社会所要求的,科学家发现哪怕是动物都在追求公平对待。

造恶业必承受果报

所以,很多人会认为“血债血偿,杀人偿命”,你对别人做过什么,你就应该受到什么样的对待,这才是公平的体现,是我们人世间所追求的一种公平性。

然而从真理的角度来看,一个人造了什么样的恶业,他必然会承受什么样的果报,这是所谓的因果不虚。

传统的智慧也在教导我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一个杀人的罪犯,当他犯下严重错后,他的内心时时刻刻承受着煎熬,悔不当初,这就是马上的业报。

而在此生的未来或来世也必然准确地承受着相应的恶报。这是宇宙本然的法则,平等无二。

所以,到底法律要以什么形式来判决罪犯?是不是一定要以“血债血偿”的方法才能达到“以杀止杀”呢?这是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反应

 

国际

死刑合宪须限缩适用范围 88%台湾网友惊人表态

(台北21日讯)台湾死刑释宪宣判结果出炉,宪法法庭20日于司法院宪法法庭宣判释宪结果,宣判死刑合宪,但须限缩适用范围。根据最新的一份网络民调,高达88%的民众反废死,支持死刑。

根据《NOWnews》20日起在YouTube以“宪法法庭宣判死刑合宪,但须限缩适用范围”为题发起网络投票,本次投票共有5个选项,分别为:“反废死,支持死刑”、“认同大法官‘宣判死刑合宪,但须限缩适用范围’”、“支持废死,认为废死才是社会进步”、“不认同大法官,认为‘但须限缩适用范围’解释空间太大”、“其他”。

截至21日早上8时,共有1.3万人参与投票。其中“反废死,支持死刑”获得最多票,达88%;6%的民众则认同大法官“宣判死刑合宪,但须限缩适用范围”;4%不认同大法官,认为“但须限缩适用范围”解释空间太大;2%“支持废死,认为废死才是社会进步”;1%“其他”。

网友纷纷表示,“判死刑已经很不容易,判了死刑还不执行,浪费纳税人的钱。请那37个死刑犯立刻执行,已告被害者在天之灵,安慰还在世的亲人”、“死刑不能解决问题,但能解决问题人物”、“保有死刑,那重点是否执行啊”。

新闻来源:中时新闻网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