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登彼岸】略谈佛像

在写这个题目之际,突然想到当年在佛学院读书的时候,曽经看到一份资料告诉我们不应批评佛像(在本文中泛指佛菩萨的塑像)的庄严与否,要我们对任何的佛像都保持平等的尊重及恭敬。

不过,我们凡夫俗子还是分别心重,所以,才会按照自己认为庄严及喜欢去选择供奉的佛像。甚至,我们听到有人说:“听说某某地方的观音菩萨比较灵。”或“这个地方的佛比那个地方的大(指地位)。”其实佛菩萨就是佛菩萨,都是平等的对待众生,差别的只是众生的心性及福报因缘吧了。



根据南传佛教的说法,在佛世时,佛陀曽经说过塑像无法代表佛陀,因为它不可展现佛陀圆满的智慧及慈悲,因此,当时的佛教艺术都是以菩提树、佛足、法轮、金刚座或莲花等代表佛陀。

不过,根据北传的《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及玄奘大师著作的《大唐西域记》卷五,记载跋蹉国优塡王(或译作邬陀衍那主)因思念佛陀成疾,于是大臣们以栴檀木雕塑一尊五尺的佛陀形像,治好了他的“思念病”,这被认为是雕塑佛像的源起。

无论如何,根据专家研究,印度开始大量塑造佛像是在公元三世纪的犍陀罗艺术时期。在犍陀罗艺术的影响下,印度的佛教艺术品中出现了佛的形象。 由于,犍陀罗地区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因此当时塑造出来的佛像也含有浓郁的希腊风格。由于这些佛像可以满足信徒心灵上的需要,让他们得到支持及安慰,因此佛像的塑造日益增加,逐渐成为寺院不可少的重要之物。

不同时代佛像不同

佛像的塑造是根据经典所记载的特征,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再凭雕塑家依自己的想象构思及塑造出来,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化、时代及地区塑造出来的佛像都有所不同。



现代有某些人喜欢追根究底,就连佛像也要考究,哪一种最原始,最像佛陀的形象。实际上,这种探究意义不大,因为正如佛陀在《金刚经》里对须菩提尊者所说的不应该执著佛的三十二相,因为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然而,也不能认为三十二相不重要,因为三十二相也是佛的外相特征。这也就是说佛陀必具备三十二相,然而具足三十二相者不一定是佛陀,因为佛除了三十二相之外,更重要的是一位福慧圆满的觉者。

其实除了之前提到佛陀所说的佛像不能涵盖其圆满的智慧及慈悲之外,相信祂也是考虑到后人会把佛像当成偶像来崇拜,失去了其象征的意义,而不认同雕塑佛像。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及人们心灵的须要,佛像对于刚学佛的人,含有启发,提醒及信仰的作用,所以,我们也不必坚决否定佛像的存在;然而,对久修者来说学佛就要有所进步及提升,甚至超越佛的形象,直探佛的本来面目,即圆满的智慧及慈悲。对于达到了这种境界的人来说,有佛像跟没佛像其实是无所谓的。

反应

 

东盟+

采石场遭民兵控制 缅大理石佛像雕刻陷困

(曼德勒2日讯)缅甸石雕师傅昂南林几十年来一直雕刻佛像,已持续3年多的内战,使获取大理石成为危险的任务,也威胁许多与昂南林一样的石雕师傅的生计。

缅甸是重要的石雕佛像出口国,但是许多大理石产地控制在民族地方武装组织手里,石雕师傅和业者难以到采石场运出大理石。

在第二大城市曼德勒,满头满脸白色灰土的昂南林在工作坊说:“采石场所在的马德亚镇周围的情况不太好。要去那里并不容易,我们无法把大理石运回来。”

另一名石雕师傅敏敏索说:“其实销售还不错,我们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把雕像运到这里。现在我们只能销售我们有的雕像,不能把未完工的雕像运过来。”

一个不愿具名的作坊老板说,他的一些同事不久前从人民防卫军控制的马德亚镇运送一批大理石时被捕。虽然最后所有人都获得释放,也归还大理石,但这就像是对所有人发出警告。

曼德勒以北的局势越来越严峻,敏敏索和其他石雕师傅只能专注于手头上仅有的数十尊未完工佛像。敏敏索说,一尊高约25厘米的成品雕像,可卖到10万至20万缅元(约216至438令吉)。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