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登彼岸】谁是附佛外道

最近社交媒体流传一份据说是中国政府颁布的“附佛外道”名单。由于里头有一些大家熟悉的名字,因此引起了不少议论。

其实“附佛外道”一直是马来西亚佛教界的一个大课题。从我十多年前活跃于佛教团体至今,“附佛外道”的课题几乎不曾中断过。我不知道中国政府当局是以什么标准来拟定这份名单的,但我个人觉得要拟定一套标准来判断谁是附佛外道,谁是正信佛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汉传佛教向来主张以“三法印”来印证佛法,认为教法符合三法印者就是正信的佛教,反之则不是。所谓“三法印”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如果我们以这个为标准的话,其实许多公认的“附佛外道”也并没有乖离。他们可能的确没有教导“三法印”,但是他们也并没有否定它,或提出相违的论说。

南传佛教也有以“三法印”来印证佛法的说法,但是南传佛教说的是“苦、无常、无我”。此外南传佛教也认为只要以佛法僧为依归,教导四圣谛,那么就可以接受之为正信佛教。

难区分正信与附佛外道

审视现在热门的“附佛外道”,我们发现他们其实也皈依佛法僧,也许没有强调四圣谛,但是却也没有宣说有违四圣谛的教法。而且,反求诸己,我们也必须承认许多我们认可的正信佛教组织,也一样没有强调和教导四圣谛。

一些实修实证者,则提出只要教法或修行趣向解脱或减少贪嗔痴,而不是助长贪嗔痴,那么我们便可以接受他们为正信的佛教。这和佛陀在《卡拉玛经Kalama Sutta 》里的教诲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正信与否,无关法会的仪轨、修持的模式,而是这些仪轨及模式所带来的成果。以这样的高标准去判断,恐怕更难区分谁是正信,谁是附佛外道了。



实际上,目前我们一般用来判断一个教派为“附佛外道”的理由,主要的是针对他们的修持方法和宣教方式,更关键的则是他们的教派领袖的作为,而不是根据该教派的教理。这也主要因为这些教派除了提出一些新奇及非传统的仪轨或修持方法之外,其实并没有什么教理可言。所以,严格来说,与其说他们是“附佛外道”,他们更像是一般的民间信仰。就像我家乡的观音庙,我一直以来都把它看成是民间信仰的庙宇,而不是佛教道场。

佛陀对外道非常宽容

翻看经典,我们可以发现佛陀对外道是非常宽容的。他不但没有主动的去和外道争执,甚至有外道信徒要来皈依佛陀,他也会劝导对方三思。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耆那教导师尼乾若提子一次指派辩才出众的弟子优婆离(非十大弟子优婆离)去和佛陀辩论教理,但是结果却是优婆离为佛陀的教理折服而愿意皈依佛陀。佛陀并没有马上接受,反而要他仔细考虑并深入理解佛陀的教法才决定。在优婆离皈依佛陀后,佛陀还对他说,要他继续供养他之前的导师尼乾若提子。

所以,我认为我们当然有必要向大众交代,哪一些教派或组织不属于正信佛教,但是却也没有必要火力全开的对他们出击。

宽容来看,他们只是还没有走上正道的求道者。我们应该更积极的宣扬正信的佛法和修持方法,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听闻真正的佛法,并期望能像前述的优婆离一样,可以最终皈依佛陀。

反应

 

登彼岸

缅怀一行禅师/廖国民

风声雨声:廖国民

享誉国际的一行禅师于2022年1月22日在越南顺化归原寺圆寂。一行禅师应该是在国际间,特别是在西方社会里,知名度仅次于达赖喇嘛的佛教僧人。他在法国创办梅村禅修中心,并以此为中心向全世界推广佛教正念禅修,因此也享有“正念之父”之美誉。

一行禅师时常到世界各国办巡回正念禅修营,但是马来西亚往往不在他的行程中。因此国内有一批他的弟子多年来一直积极争取禅师可以到来马来西亚。这个愿望终于在2010年实现。在已故挚友罗玉萍居士的努力下,一行禅师终于在当年的东南亚之行把马来西亚加入成为其中的一个站。当时玉萍是马佛青的署理总会长,于是马佛青成为主要的承办单位,并邀请我成为筹委会主席,而她则担任秘书。

玉萍是一行禅师的弟子,跟随禅师修习多时,也曾经到过法国梅村参加长期的禅修。而我却是一个不精进的佛弟子,不曾参加过任何禅师或他的徒弟的禅修。不过,幸好我还曾经读过一行禅师的著作,因此对于禅师不至于是一无所知。实际上,一行禅师是我非常崇敬的法师。我阅读不少他的著作多年,因此2010年在吉隆坡机场第一次看见禅师时,内心确实是有些激动的。当年已经是85岁高龄的禅师,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

随和也平易近人

更大的激动是后来一行禅师竟然出席了我们的欢迎宴,因为我们很早便被告知,一行禅师不出席欢迎宴之类的活动,所以我们并没期待禅师会在欢迎宴出现。基于对禅师的崇敬,一开始我是很拘束的,但是却发现一行禅师其实很随和,也很平易近人。同时也发现所有梅村的师父们都很随和,所以我们这些比较没有太多礼节的马来西亚信徒很快就和随行的法师们打成一片。除了一行禅师,我还特别记得真空法师。她是一行禅师的大弟子,现年72岁的她在欢迎宴上为我们唱歌,歌声动听,旋律优美,歌词更是有深意。

我觉得当年一行禅师的静修营最大的特色就是那是一个快乐的时刻。一行禅师喜欢使用愉悦的字眼,如快乐、祥和、喜悦、美丽等等。实际上,一行禅师2010东南亚之行的主题就正是“这是个快乐的时刻”。静修营的主题则时“祥和及喜悦的步行”。在整个静修营期间,禅师及梅村的僧众们也是一直强调祥和喜悦。而最能让大家感觉到详和喜悦的,应该就是梅村的歌了。

对于一行禅师的开示特色我也印象深刻,那就是虽然他说的是英语,但是他在白板上写的却主要是中文字。对懂中文的人来说,这可让我们更好的掌握师父的开示,尤其是不少时候师父是只写中文字而已。一行禅师开示的另一个特色是他可以用很简单的语言,用很生活化的例子来解说深奥的佛理。禅师喜欢引用花、水、云、树、山等自然景物来做譬喻。而且很多譬喻非常有诗意。

文字象行云流水

一行禅师著作等身,最著名的应该有《故道白云》、《步步安乐行》、《正念的奇迹》、《活得安详》等等。禅师有很强的诗人艺术气息,这也反映在他的著作中。他的文字总是行云流水像诗一样的优美。但是与此同时,却也带给读者很踏实的佛法教育。禅师在他的著作中有很多很生动的佛法教育,让我受用无穷。其中一个例子是我年轻时读过一行禅师的《你可以不生气》。多年过去,书中的内容我早已忘得七七八八,但是书中说的要像一个妈妈对待她的婴孩一样的照顾你的愤怒、拥抱你的愤怒,却一直存留在我的记忆里。

其实,一行禅师给我的不只是感性上的感触。他的著作中另一个让我常常引用的则是他提出的14项正念的修持。禅师把佛教的戒律解说成为“正念的修持”。而且从五戒引申成为14项正念的修持。特别是在这正念修持中,禅师在其中3项(摘录在此文之后)提到了社会公义。这应该和一行禅师早期注重介入社会的“入世佛教”有关。但是后期的一行禅师却如此诠释入世佛教:“入世佛教意味着我们无论在做什么都要无时无地的修持正念。当我们独处、步行、安坐、喝茶或准备早餐,这些都可以是入世佛教。”

如今,禅师已经圆寂,正如2010年我们所说的那样,一行禅师以后不可能再来马来西亚带领禅修营。就像佛陀所说"见法者见我",所以缅怀禅师最好的方式就是我们今后继续透过禅师的著作向禅师学习佛法。

摘录:

第十项正念修持:护持僧伽

觉知僧伽(Sangha,也泛指佛教群体或组织)的本质和目标是修行智慧和慈悲,我们发愿不利用佛教群体为个人谋取利益或把佛教群体沦为政治工具。然而,一个宗教群体一定得采取鲜明的立场以反对压迫和不公正,并致力以不造成派别对立的方式改变有关情况。

第十一项正念修持:正命

觉知暴力和不公正已经发生在我们的周遭和社会中,我们发愿不以有害于人类和自然界的职业维生。我们将尽力选择能协助我们实践智慧和慈悲的生计。觉知全球经济、政治和社会现实,我们要成为负责任的公民和消费者,不支持剥夺其他生命生存机会的公司。

第十三项正念修持:布施

觉知剥削、社会不公、偷盗和压迫所产生的痛苦,我们发愿长养慈悲心,并学习维护人类、动物、植物及矿物的福利之方法。我们要行布施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物资与真正需要的人分享。我们要尊重他人财产,但将尽力阻止任何人以损害他人及其他生命的方式敛财。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