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一路相陪
天使走过的路……

早前,李传根花了5天时间,费时22小时,以“走画”的方式将双溪毛糯麻风病院的福建会馆、中央诊所、菜市场、花圃、大枫仔树、圣公会教堂(改良会)等建筑,绘画成一幅24尺长的全景速写。

双溪毛糯麻疯病院,又名“希望之谷”,它曾经带给一群麻疯病人康复的希望。

早年,麻疯病患被逼与世隔绝的生活在病院里。转眼86年过去了,当年那些对抗麻疯疾病的院民已垂垂老矣,院民人数也从巅峰时期的2440人锐减到目前的约160人。



“希望之谷”的历史,院民的生命故事以及麻疯病院独有的生活文化,皆急需有系统的记录下来。由此,展开口述历史采集工作、成立故事馆,皆是刻不容缓之事!

夏学理表示,听了陈彦妮分享后会流泪很正常,因为人们皆有同理心,且充满了“爱”。

台湾文创界夏学理教授,对中华文化、艺术教育的传承具有抱负,同时对个体生命教育也非常重视。对他而言,懂得欣赏美,生命才会丰富精彩。 

2013年,《南洋商报》副刊曾专访了夏学理,并用了3大篇幅来报道其对“文创”的看法。3年过去,他似乎早已“更上一层楼”,并与“收集眼泪”、“厕所微电影”等不禁让人折服的创意教案,震撼了大家的眼球。 

夏学理是在参加了希望之谷古迹导览之后,分享他内心的触动。

流泪是力量的开始



“上过我的课的朋友都知道,我的课程总是会有一种力量让人落泪。听了陈彦妮分享后,众人皆落下了眼泪是很正常的,因为人们都有着同理心,更重要的是我们心里有爱,所以才会哭。今天,我跟大家一样,亦透过了我的‘身体’来理解这个地方。通过我‘脚’走过了这个园区的部分的土地,鞋子上仍留下了这片土地上的一些印记;通过了我的‘鼻腔’来跟这里的空气有一个接触。在这样一个曾经被误解的地方,透过我们的实际体验,来体会院友们曾经走过的路。”

艺术作品呈现历史 

夏学理觉得,“希望之谷”让他看到了“奇迹”。院民早年的牺牲实际上成就了麻疯病特效药的发现,让现代人不再受麻疯病之苦。这些院民就是“天使”。他希望大马政府可以把这个地方打造成文化园区,开设民宿,并邀请艺术家入住院内空置的小屋,透过艺术作品来呈现这个院区的历史以及这个社区曾经有过的风华。

陈彦妮的分享,是导览团的意外“亮点”,听她娓娓诉说自己的经历、院友们的故事,皆会让人莫名地感动,并随着其情绪波动起伏。

“故事馆”保留集体记忆

陈彦妮,亦是兼双溪毛糯麻疯病院参议员。所谓的参议会,也就算是“麻疯病人理事会”,成立宗旨为照顾麻疯病康复者的福利。陈彦尼既不是麻疯患者们也并非患者后代,却因多年在病院跑动出版了不少麻疯病相关的口述历史书。她于两年前,正式受委成为麻疯病院的参议员,为院民服务。

为了保留院民的集体记忆和社区独有的历史与文化,同为双溪毛糯口述历史工作队总协调的陈彦妮亦发起了筹建《希望之谷故事馆》计划,即是把双溪毛糯民众会堂的1楼进行扩建,创设一间民办“故事馆”,冀通过院民捐赠的文物、重要文献、社区老照片的呈现,保留麻疯病院社区的历史和院民的集体记忆。 

此外,这项计划亦得到了十八丁角头间创立人兼UCSI建筑系讲师张集强老师和其学生的鼎力支持,由他们来设计故事馆的图面、模型,乃至故事馆展览厅的摆设。今年4月开始,陈彦妮与其团队积极带古迹导览活动,为故事馆计划筹募经费。 

应对团友问题

随团导览之日,她就似希望之谷的“活字典”般,从旁给予导览员李观发、纪展雄等人一些补充与协助,以应对团友们一些或“刁钻”、或“深奥”的问题。 

导览过程中,每每团友问及“院友小孩都被送往那里?”,李观发总会留下伏笔,好待陈彦妮于导览结束之际做分享,故陈彦妮最常被问的其中一个问题是,“院友的小孩在何方?”

2006年,陈彦妮以一位调查记者的身分来到希望之谷,调查院内古老义山地被侵占的议题。跟其他记者朋友一样,她每星期皆会有新的“功课”,故一直没办法长时间关注麻疯病议题。惟,那次是她生平第一次走进麻疯病院,院民粗糙的墓碑给她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麻疯病患的坎坷的身世一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后来,因工作持续忙碌,我因此变得‘麻木’,并将此事遗忘。2007年,政府要推倒东院古迹群,在这里展开发展计划,当时我的‘记忆库’亦随之苏醒了。随后,我再次随着其他记者步入院区,并花了2年的时间拍摄了《永远的希望之谷》。惟,该次的抗争最终仍宣告失败了。” 

书写社区历史

她表示,很多时候,因大众的不了解,故对麻风病产生恐惧,甚至害怕,进而开始排挤麻疯病康复者。当她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些康复者,并跟他们成为朋友后,她却意外发现自己的“记忆库”里面多了一个新的资讯、一段新的记忆。 

“当这记忆醒来时,我冀能通过自己在媒体工作时所累计的采访经验与写作技巧,让这一段历史复活。于是我就与我的写作伙伴黄义忠记录了部分院友们的口述历史,这本书叫《回家》。它记录了院友们当年因为强制隔离政策,而被逼与孩子分离的无奈经历,乃至两代人的内心感受。” 

尽管2007年的那次拯救希望之谷的抗争失败了,但这些年来,陈彦妮与其团队并没就此放弃。她们继续访问院民,书写这个社区珍贵的历史故事。继《回家》之后,陈彦妮陆续出了几本口述历史书,包括《回家》、《相遇于坟场》、《希望之谷历史图录》等。

距筹款目标尚远

直至目前,虽然真正捐助“故事馆+口述历史”计划的善者仍不多,距离陈彦妮团队的筹款目标尚远,但陈彦妮始终相信,当善的因缘一“滚动”起来,那股力量是超乎大家所能想象的。

今年的8月14日(日),适逢“希望之谷”86周年纪念,陈彦尼团队诚邀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出席欢庆。届时,将会邀来各麻风病关怀组织,乃至文化部的官员与专家学者共襄盛举。

坚持做对的事

此外,陈彦尼也希望各界人士皆能在空暇之际,步入该园区并了解那里鲜为人知的人事点滴,希望在大众的支持下,双溪毛糯参议会可筹获创设故事馆第1阶段所需约100万令吉的经费。

“故事馆盖好后,欢迎大家来坐坐。我们将用老人家真实而感人的故事,来回报大家今天对我们的支持与付出。”

陈彦妮始终坚信,只要“坚持到底”,继续去做他们能力所及的事,美好之事亦会随之降临,希望之谷故事馆计划亦会得到各界的祝福。更多详情,可联系陈彦妮(012-4677011)。

李传根
速写,不该仅有“物”,亦该有“人”。通过与麻风病康复者们零距离的接触,速写他们目前的生活点滴,亦可让速写爱好者们对艺术表达拥有更深一层的体会。

速写独有美丽

鸟语花香、片片白云、翠山青葱,一群“速写人”亦步入了希望之谷,速写山谷间的碧池与暖水! 

“因为误解,当年麻风病对人们是个闻之丧胆的疾病,很多人甚至不愿到这里来,也有些病患当年被家属‘放逐’到这边来从此断了音讯。庆幸这里的病患以互相扶持的态度,巩固了他们的聚落精神,是一个自供自足的小世界。有些康复者排除了因为患病而行动困难的困境,自食其力的生活,都是值得我们敬佩的。正因这一些故事,我认为这一次速写活动罩上一层关怀的意义,同时也提醒了大家,莫忘历史!”

还病患一个尊严

李根传,“城市速写人吉隆坡分站”(Kuala Lumpur Urban Sketchers)创办人,将速写活动移师希望之谷,旨在用笔触记录当下一事、一物、一景! 他相信,人们早已消除了对麻风病的误解,毅然还给了当年病患一个尊严!

“为了让他们了解上世纪的麻疯病院历史,并为这次的速写罩上一层关怀的意义与讯息,我们今次特别将画聚地点安排在这里,除了是该地点引人入胜的英殖民建筑特色与其线条外,亦想借此让速写者们感受每栋建筑背后的丰富故事,从而对艺术及表达拥有更深一层的体会。” 

传播“美”的种子

沈彦彬速写作品
陈晓佳速写作品
李文龙速写作品
彭苗速写作品
谢妍斐速写作品
吴伟杰速写作品

反应

 

副刊

口述历史
与时间赛跑(上)

一个没历史、没故事的城市,纵然蓬勃发展、高楼林立,亦不会叫人迷恋! 

其中,位处吉隆坡25公里以外的双溪毛糯麻风病院(即“希望之谷”)在历尽风雨86载后,亦不该让它在历史洪流中留下“片片唏嘘”。 



筹备良久的希望之谷“故事馆”尚未诞生之际,紧随记者脚步,步入该处一探究竟!

举办希望之谷“古迹导览”活动,即劳心又劳力,背后需要多方协助、支持方能成功。

双溪毛糯麻风病院(简称“希望之谷”)始建于1930年。当年,因人口不断增加,故院方持续扩充病院范围至570亩。其后,治疗麻风新药相继面世,麻风病患迅速减少,不复存在。

上述简述,阅读了无数次,是吧?惟,自己若不亲自身处该处,怎会发现该处之美! 

在口述历史团队组长兼此次导览员李观发的带领下,记者拎着“希望之谷人文地图”,开始随团游走于这绿意黯然、林木茂盛的山谷之中,并对“希望之谷”康复者(称“院友”)有了更正面、更全面的了解。 

随团之人,有者首次步入该处,有者已来了好几次。选择旧地重游者,即因每次的导览员皆不同,说故事的方式亦不同,受众感受与收获亦有所不同,尤其是导览员们与团友们互动,乃至“即兴”解说的部分。



李观发冀大家慷慨解囊,因为成立故事馆、纪录、采集、拍摄等皆需要经费。

活古迹逐渐凋零

“在未发现治疗方法以前,麻风病就像瘟疫一样被唾弃、被歧视,当时英殖民政府打造了一所疗养院,院内的设备完善包括警察局、消防局、巴刹、庙宇、教堂、店铺、学校等,渐渐地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 

随团之日,艳阳高照,身体抱恙的李观发仍选择“抱病上场”,并由另一导览员纪展雄从旁帮协助。体贴的他俩,亦不忘问团友们是否皆带了遮阳伞,让行程尚未开始之际,即备感贴心。 

这里,最珍稀的莫过于其中的“人”、“事”与“物”。李观发表示,活的古迹(指院友)会逐渐地凋零,而且是迅速的。 

“依稀记得,第一次带导览,我们一直在‘背数字’,希望之谷高峰时期住上2500人,现今有180余人住在院区里。惟上次导览,仅剩168位。前几天,双溪毛糯口述历史工作队总协调兼双溪毛糯麻疯病院参议员陈彦尼在面子书上写年纪最大的老大姐走了,目前仅剩160位了。” 

话语中,似乎听出李观发的焦虑,亦难怪口述历史团队得加快脚步,并跟时间赛跑。这也是为何李观发与其团队成员会不停在面子书“敲锣打鼓”,呼吁大家赶快来报名参加参加希望之谷“古迹导览+美食团”的固中原因。

导览活动仍在持续进行中,反应乃是参与人数偶尔“踊跃”,偶尔“稀落”。若有时间,不妨找个周末携带你的家人一同前来参加导览团,走进这个有故事的地方一探究竟!

        坚强信念发光发亮

展开口述历史调查,以及成立故事馆是刻不容缓的事情!目前,团队冀通过众筹平台筹募第一阶段所需经费,约40万令吉。惟,这40万令吉,看似数目并不大,但筹募起来却一点也不容易呀! 

目前,这里的“古迹导览”旨在让大家更全面的了解完整的麻疯病史,并为“故事馆+口述历史”筹募经费。纯导览,费用为28令吉;导览加美食,则为58令吉,收入扣除费用,全捐口述历史。 

“在这个叫‘希望之谷’的地方,很多人以为仅有眼泪、痛苦与灾难。惟只要你来,我们会让你与小孩知道完整的麻疯病史。其实,这段历史展现人性最黑暗的一面,亦同时展现人性最光明的一面。从康复者的分享中,你会惊讶发现,当一个人丧失一切之际,只要有坚强的信念,他仍会发光、发亮。”

李观发表示,这个周末若“你”来,其团队会很感谢,也会尽力让大家“不枉此行”。

【游览景点】

 

参加“古迹导览”当天,李观发带领一众团员游览了一些文化景点。这就来一览这里部分的特色景点吧! 

■快乐俱乐部  

由本地導演李勇昌执导,鲍起静、黃浩然、叶良财、陈美娥等一众香港、大马演员联手主演的《大手牵小手》其中一处拍摄地就是双溪毛糯的“快乐俱乐部”。

当年,这里曾是院民们聚集、联谊的好去处,亦将随着今年末电影的上映而再次“红”起来。

■文化楼  

这里的文化屋最有特色。一边是“散仔楼”(单身楼),另一边是“结婚楼”,保留了最具历史意境的空间,让人们从中取窥探院民生活过的轨迹。

■中院屋仔

中院“屋仔”比较宽大,门前都挤满了各种植物,花草蕨类果树和高大粗壮的榕树,屋和屋中间没有把人和物隔开的围篱。麻风病绝迹后,康复病患亦视当地为安度余生的栖息处。

目前,这里确实“房子多过人”,因好多房子丢空了,仅剩部分屋子仍有人居住。这些住户,除了一些外籍园丁外,即是当今世上最后一批的麻疯病患。

■大枫仔树 

在麻风病持效药问世以前,大枫仔树果实所提炼的油曾用来治疗麻风病患,惟成效不大。

■屋仔板

一片片交叠的木板,与华人新村的木屋有些相似。原来,这里的木屋就是华人新村房子的原型,所有木屋设计,皆是从双溪毛糯麻疯病院开始进行“实验”,取得成功后,再往外“推广”。

■东院大楼 

目前,此大楼是行动较为不便或需要医疗照顾的院民居住的安老院,共分为男病楼与女病楼。由于麻疯病患忌热,病楼通风良好,一踏进病楼就会感觉凉快无比。 

此外,部分康复院友亦选择在东院大楼外种菜、种水果,享受“自供自给”的务农生活,健康又实惠!

■综合型义山

从此处眺望远方,亦可看见一座“综合型义山”。很多人亦称该处为“One Malaysia 义山”。早年,院友们逝世后,由院内的社团组织办理后事,不分种族和宗教的被埋葬于此,是我国少见的综合性义山,亦是轰动一时的“诺莱妮寻根之旅”的重要一站。

■菜市场

这是当年人称“Central Market”的菜市场。旧时,一群病患员工每天清晨回到这里将政府分配的免费伙食(蔬菜、鱼肉等)分配给其他居民。免费分派伙食制度,直至2011年初开始取消。

■花圃

1970年左右,麻风病发现了治疗,康复后病患在居住地段种植花草及植物维生,因价格便宜,因此逐渐形成热闹的花圃。 

院友:欢迎莅临与了解

人称“丹斯里”的李初成,是这里的“活字典”,陈彦尼、李观发等一遇上什么不明之处,亦会向他请教。纵然左腿与右脚前段先后被截肢,现得依赖拐杖行走,但说话时仍是中气十足。 

他表示,麻风院曾于1959年对外开放,70年代始逐渐麻风病不再是可怕之症,每年皆会吸引无数人前来参观。 

“其实,我们是非常欢迎公众前来这里的,尤其是年轻人,因为很多年轻人仍不了解麻风病呢!”

李初成表示,就算有些院友找回家人了,仍会选择住在这里。其实,他们只求好好在此度完余生,别再有沉重打击就好了!
熊荣生总是笑脸迎人,骑着摩托车跟随者团友们。

熊荣生:心存感激

每一次导览,人称“Uncle Philip”的熊荣生皆会骑着摩托车跟随者团友们。今年63岁的他,早在7岁之际就被送来这里了。 

询及每天都有人(导览团、速写团、游客、宗教或慈善团体等)走进希望之谷,是否给他与院友们增添麻烦与不便时,他笑了。“不会呀!看到更多外面的人进来,了解、帮助我们,我们感激都来不及了呢!”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