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不如改行写食谱

最近整理家里的书籍,发觉各类中英文食谱烹饪书竟有120本之多,占了全部书籍的10%。其中两三本有关素菜烹饪的书是我买的,其他的都是家人多年来买下来的。

这些食谱烹饪书的内容包罗万项,包括中,西,日本,韩国,东南亚和印度菜等等。 中菜有粤菜、川菜、福建菜、北京菜、上海菜、台湾菜和淮扬菜等。还有烧烤、汤水、糕点、点心和糖水类等书。西菜包括法国菜、意大利、西班牙菜、面食和蛋糕等。日本菜分为天妇罗、寿司和铁板烧等。东南亚菜包括印尼菜、菲律宾菜、泰国菜和马来菜等等。



这些书籍印刷精美,价格不菲,一般每本都要100港元(约50.70令吉)。但实用的功能我却无法肯定。因为好多年前,我尝试依书泡制一些菜式,结果却是一塌糊涂。我曾经参加一些烹饪班,上课前师傅派发讲义。但示范时,这些讲义都不管用,因为好多材料都是师傅临时加上去的。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师傅是故意留下几手绝招的。讲义里写得不清不楚,你得付几百块钱学费,上他的课时他才全盘传授。

主办当局在课程结束时调查学员对课程的意见,我毫不客气地指出,这些讲义不派也罢。这时我也意识到,那些食谱烹饪书也许是处于同样的情况,作者不会把全部心得毫无保留地写出来。他们得保留几手绝招呢。

在整理这些书籍时,我发现不同类别的书籍,作者同是一人。我很怀疑,这个作者真是那样本领高强,中西菜皆通。但当我略略翻阅内容,发现菜式大同小异,只是烹饪方法稍不同而已。

有人说,中式烹饪是艺术。既然是艺术,那就得让个人自由发挥,天马行空了。所以中菜没办法标准化。例如杨州炒饭,名称一样,各地的味道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好吃不好吃,没有烹饪方法不对的问题。因此,我相信有些食谱烹饪书不外是滥竽充数。

现代人生活水准提高,注重饮食。所以烹饪书非常畅销。大家走进书店,不难发现烹饪书摆在当眼处,而文艺书籍只是冷落地躲在角落。报纸上的情况也是一样,介绍美食的文字占满篇幅。最近一位在电视台示范烹饪的大厨师,出版食谱,竟然卖了8版。假如一版是2000本,8版就是1万6000本。这个数字,让人看得目瞪口呆。因为一般文艺书只能卖得两三百本。



这时,我突发奇想,写作人既然能够写小说,当然也可以写食谱。经验不是大问题,只要参考其他书籍,材料加加减减,手法灵活变化,包证万无一失。或者记录家里长辈烧菜的方法。题目我已想好了,就叫《婆婆的食谱》吧。把婆婆在家里做的饭菜,加点油加点醋就可以成书了。现在就要看看哪位文友有时间执笔了。

反应

 

副刊

危城掠影

今天早上,我路过一家商场,看见一家药房的门前,排着一条长长的人龙。我问在那里维持秩序的管理员,这些人究竟为了什么排队?管理员说他不知道,他还说在药房的工作人员也不知道这些人为什么在那里排队。

我心里明白,这些人一定是从网上获得消息,以为这里有口罩出售,所以过来排队,希望能够买到一些口罩,以保护自己和家人。有这种想法的人,无可厚非。只是网上的传闻,多不可靠,但现在新冠肺炎来袭,大家人心惶惶,所以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以免错失买到口罩的机会。



戴口罩可以降低感染病毒的机会。现在口罩的供应远远低于需求,形成抢购,这是经济原理。但是一些供应充沛的生活必需品,例如大米、罐头、厕纸、纸巾等也被疯抢,导致超市的货架空无一物。起因是网上传说某工厂将停产。这说明盲目轻信令人丧失理智。

在这次疫情中,我们见证了人性的自私。中国政府为了隔离怀疑带菌者,征用了几栋建筑物作为隔离营和检疫中心。但受到附近居民的反对。没有人反对隔离怀疑带菌者,但不是在我这区隔离。其实中国政府在选择地点时,已经做了风险估计,只是专家意见不敌人性的自私。

大难来时各自飞

如果大家不相信“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的事实,请看这个真实的例子:一个太太患病从中国回来,丈夫在家但拒绝开门,因为担心太太会传染家人。太太大吵大闹,惊动警察。结果太太被送到医院接受治疗。在这种情况之下,谁对谁错,谁能判断?

还有一些商店,从外地入口消毒洗手液和口罩等,居然大发災难财。例如一瓶洗手液,原价二十多元,竟把售价提高至七八十元。百多块钱的口罩,也要买五六百元。问问这些商人,良心值多少钱?



不过也有不少人,团体和商店免费派发口罩。数量虽然不多,但至少还是一股暖流。我在路上也收过陌生人送的口罩。那个好心的年轻人看见我戴的口罩残破,自动送上两个口罩。

物轻情意重,这个社会上还有不少有爱心的人。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