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云飞风起

我渐渐理解辛弃疾在《贺新郎》词中:“回首叫,云飞风起!”的那种情怀。

我不求像牡丹的雍容富贵,也不求像月季的沉鱼落雁。但望,在生活试炼的暴风雨中,靠着主的大能,我依然能够,回首叫,云飞风起!



我的名字叫“小兰”。

小时候很不喜欢这个名字,因为小学一年级华文课本里的主角就叫“小兰”。每次上课读到“小兰这样”、“小兰那样”的时候,全班同学就会看着我笑。有些调皮的同学还会取笑我:“小兰!妳真的很了不起,我们每天都得读妳的事迹呢!”那时常常暗自埋怨,为什么父亲会替我取了一个这么普通的名字——普通到课本里都用的名字!

长大后,名字对我来说只是一个代号,没什么大不了。更何况,因为很普通,大部分朋友都会记得我的名字。

刚出来工作时,身边的朋友都流行取一个洋名,我也取了一个。可是,一方面我自己不习惯,另一方面,“小兰”真的是太容易叫了,久而久之,就不了了之了。大家仍然是“小兰!小兰!”的叫我。

兰花象征不贪荣华富贵



后来有机会学水墨画,老师教我们画梅兰菊竹四君子。通常在南洋一带,学水墨画只画菊花和竹子,画梅花还有,画兰花就比较少见。兰花生长在温带,大多数在悬崖或山坡生长,栽在庭院里不容易活,因兰花不需要过多的积水。古代很多文人骚客望着那临风摇曳的孤芳自赏,都把它当着是不贪荣华富贵的象征。

画兰通常不叫画兰,叫写兰。像写书法一样,一笔撇出去,二笔成凤眼,三笔破凤眼,而且要意到笔不到,这才画得出兰叶的韵味。兰花只需“点点挑挑”,简简单单,几笔就完成。可是,要论韵味嘛,那可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画兰重点在兰叶

马来西亚少见温带的兰花,我们都是看着画册画的。有一次,老师带了一些兰花的照片给我们看。第一次看到兰花的真面目,不禁有点失望。在那么多文人骚客诗词里玉骨冰清的兰,原来是这么的毫不起眼,普普通通的花。老师笑了:“画兰的重点不是花,而在兰叶。妳可以去观察一下茅草的叶子,虽然不完全相同,却可以看到各种转折飘逸的姿态。”

那时我在吉隆坡市中心上班。每天把车停泊在精武山顶的停车场,下山坡,走约一公里,到马来亚银行大厦后面街那儿上班。精武那时还没有扩建停车场,山坡两旁都长满了茅草。每天我一面走一面看——老师是对的,没有两片叶子的姿态是一样的。

一天早晨,要下雨。满天乌云滚滚,狂风大作。茅草的叶子在风中狂舞,千姿百态。周围的小树被狂风吹得满地断枝和落叶,茅草的叶子却刚柔并济,在风中前俯后仰,既没有壮士断臂,壮烈就义,也没有心灰意冷,一蹶不起的样子。我突然明白了辛弃疾在《贺新郎》词中:“回首叫,云飞风起!”的那种情怀。

【自力更生 赏画卖画】

多年后,我在双威镇任职,水墨画课也停了很多年。一次去参观书展,看到一套画册,爱不释手。看一看价钱,百多零吉!看了又看,想了又想,画是没有画了,可是看看欣赏,也是一种乐趣。想了半天,终于狠下心,拿起画册,到柜台给钱。负责收钱的是一位中年妇女。她看了看我,有点担心的对我说:“要百多零吉,很贵呢!”

“是啊!画册很贵的!” 我一面拿钱,一面回答。

“不怕父母亲生气吗?赚钱不容易啊!”

“噢!他们是会唠叨一会的。不过是我自己赚的钱,他们也不会多管的。”

“妳自己赚的钱?”

“是啊。”

拿了画册,蛮重的。那位大姐看我摇摇摆摆的,自告奋勇替我拿到停车场。

到了停车场,大姐左右看了看,“谁载妳来?”

“我自己驾车来。”

“啊?妳会驾车?”

“我的车改装过了,所以我可以驾。”

“改装很贵吗?”

“要两千多块。”

“妳的父母一定很有钱,可以替妳买新车,还得花钱改装!” 

“车是我自己买的。”我笑了。

“什么?妳买得起车?”

“我有工作的。”

“妳从国外回来的吗?”

“噢!没有,我没到过外国。”

“真看不出妳这个样子竟然可以买得起新车!”我谢了那位大姐,开车回家。

【靠主大能 面对风雨】

不久前,和一位朋友谈天。他忽然像似想起了什么,问:“小兰,妳姓什么?”

“伍,人字旁,一二三四五的伍。”

“妳近来有在报章上投稿吗?”

“投过几篇。怎么啦?”

“我近来在报章上看到有个伍小兰写的文章,挺喜欢的。却没想到原来妳就是那个写文章的伍小兰!”

我觉得很好玩:“写文章和不写文章的伍小兰有什么不同的吗?”

朋友有点尴尬,支支吾吾了一下:“因为平日的妳是那么的一点也不起眼!”我笑了。

也许,不论是在地上生父的眼中,还是在天上天父的心目中,我都是那生长在悬崖边,小小的,毫不起眼,却能茁壮成长的兰。我不求像牡丹一样的那样雍容富贵,也不求像月季一样的那样沉鱼落雁。但望,在生活试炼的暴风雨中,靠着主的大能,我依然能够,回首叫,云飞风起!

反应

 

牧羊人

刻意留下一些

文:刘爱佩

弟弟住在沙巴时,一家5口生活只靠弟弟微博收入支撑,家人不时供应一些,减轻他生活上的压力。自从弟弟回天家后,留下妻子和3个尚在求学的孩子。每逢哥哥去沙巴都会带母亲过去探望他们,带些吃的喝的等需用品。大儿子中五毕业后,大家协助他离开乡区,在西马城里修读烘焙课程。希望他学有所成,日后能担负起照顾家人的责任。

《圣经》<路得记>谈到两个妇女相依为命——拿俄米和路得。拿俄米是个丧子的老妇人,路得是她的媳妇。儿子去世后,这位媳妇坚持要伴随家婆,一心要照顾她,但是,路得只是一个穷寡妇,如何支撑贫困?接下来的日子,何去何从?

路得决定到麦田里捡麦穗过活。根据当时的律法规定,田地的主人不可收割所有庄稼,田里掉下的麦穗,要留下任由穷人捡拾,包括孤儿寡妇,这也是当时社会照顾贫困者的制度之一。因此,路得依循律法往田间去。她来到一个富有地主——波阿斯的田地里,希望能拾取工人收割打捆剩下的麦穗。

不可欺负或羞辱她

波阿斯听闻路得对婆婆的善,他了解路得的背景与寡妇的需要,不但答应让路得在自己的田地里自由拾取麦穗,甚至还吩咐仆人善待路得,不可欺负或羞辱她。同时还愿意供应她水和食物,也不忘叫仆人特地从捆绑的麦穗里抽出一些,任由她拾取。

“她起来又拾取麦穗,波阿斯吩咐仆人说:“她就是在捆中拾取麦穗,也可以容她,不可羞辱她。并要从捆里抽出些来,留在地下任她拾取,不可叱吓她。”(〈路得记〉2章
15-16节)

波阿斯虽然是个有地位的大财主,但是没有夸耀自己的富裕,反而以恩慈善待穷人寡妇,他刻意留下一些的行动,是顾念穷人的需要,让穷人可以捡拾留下来的农作物度日。不仅如此,他还照顾路得的尊严,好叫路得能光明正大,丝毫不觉屈辱,轻松愉快捡拾田里麦穗。

波阿斯除了慷慨、慈爱,还展现大度。路得才能自由在麦田里走动,拾取足够的大麦,维持她与家婆的生活之需,更解决了生活困境。

智慧的行动

刻意留下一些,不仅是善意,也是智慧的行动。波阿斯遵行了当时的律法,尽的是本分,然而,他刻意留下一些是从心底里发出的怜爱,他叫路得不必往别人田里,安心在他的田里拾取麦穗。贫困寡妇因此得了安慰,她不必奔波往别的麦田拾取麦穗,生活就安稳多了。

你是否也曾为了帮助他人而刻意留下一些?我相信不讲奢华,不求档次的善行能带来不可预知的祝福。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