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从拒绝到承担
——至尊宝到齐天大圣的醒觉之路

猴年即将到来,贺岁电影以《西游记》为题材的为数不少,然而由刘镇伟执导的《大话西游》系列(《月光宝盒》与《仙履奇缘》上下集)却颠覆孙悟空的形象,当中很多对白与场景都变成经典。

现特访问两位喜爱“大话西游”的影评人,从他们的回答中再度追忆《大话西游》的点滴情景……



问:

你个人喜欢《大话西游》吗?原因?周星驰在《大话西游》的形象,你个人认为颠覆了什么?

影评人曾龙文:

其实一开始我并没怎么注意周星驰。1994年《月光宝盒》上映,然而在我的记忆中,当年只有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和《东邪西毒》才称得上是电影。



彼时,除了许氏兄弟,我觉得香港喜剧皆属末流。我是在数年之后才从VCD大量接触/重温周的旧作,我特别对《国产凌凌漆》、《喜剧之王》、《食神》、《回魂夜》等作品印象深刻。当然,也就包括了《大话西游》这部奇葩。

实际上,《大话西游》是反周星驰的周星驰电影,怎么说呢?故事越到后面越严肃悲苦,爱情、死亡、宿命、出世入世、前世今生等大哉问接踵而来,一反俗套,而且《大话西游》具有香港喜剧里少有的严谨和复杂。也许,周星驰表现得最好的时候恰恰出现在最不周星驰的时刻。

影评人莫德厚:

现在是喜欢,甚至激赏,觉得它们是心目中的好电影,特别是第二部《仙履奇缘》。然而1995年贺岁片档首次接触它们时,只是觉得它的诙谐,以及想象力特别有趣。但对其他情部分,则体会不深。

幸好,好电影如同好书,初次接触或是觉得粗浅庸俗,或艰涩难懂;但随着生活历练或人生体悟的加深,当你有机会与它们重逢,你会瞬时有截然不同的体会,是一种熟悉的,“我终于对你多有一份了解”的电击般感动。我喜欢《仙履奇缘》的,正是这种感觉。

至于周星驰《大话西游》的形象颠覆了什么,可能把它与之前日本动画(1960年)、香港电影《西游记》、《铁扇公主》,以及1986年央视连续剧这个脉络来看,会更为清楚。包括小说文本,综合而言,孙悟空的性格基调就是“好动勇敢,足智多谋”,再加一些小变调(例如日本动画中的孙悟空,有一小段恋爱插曲呢!),周星驰以他夸张外放的肢体以及“无厘头”语言,在《大话西游》中的孙悟空形象,最大的颠覆,主要来自加重对其化身“至尊宝”的刻划。

与之前的作品相比,此形象为熟口熟面的《西游记》,加添了分外浓厚的市井世俗,以及恶搞趣味。

问:

导演刘镇伟认为《大话西游》被人过于解读,并被视为后现代或解构主义,你个人对此有何看法?解构带来什么意义?

影评人曾龙文:

香港导演和中国传统割裂已久,与经典疏离。他们毫无顾忌的将历史、文学经典改头换面是家常便饭。站在刘的角度来看,《大话西游》只不过是又一充满戏仿的周星驰电影。

但从文化研究的观点来谈,这种对经典的“不敬”、改写和对其他文本的复制消解了精英文化,使历史深度丧失,这就是所谓的后现代现象。“过于解读”是当局者迷,因为后现代早就是生活的常态。

在后现代的文化理论中,法国的解构主义独树一帜,它的其中一项目标是努力在经典文本中找出矛盾,揭露结构掩埋的各种冲突。解构主义者认为明显的讯息背后总是有许多被压抑的观点。

如回到《大话西游》,它对经典解构了什么呢?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是,原著中孙悟空对唐僧忠心耿耿,颂扬禁欲的英雄主义。

刘镇伟的孙悟空不但正邪难分,而且充满七情六欲,转世为至尊宝后更是一个贪生怕死的好色小山贼。为了成全西天取经的大叙事,吴承恩难道不是关闭了角色的情欲出口吗?

影评人莫德厚:

如今确实是有题目为《解析电影< 大话西游>中的后现代手法》、《从电影< 大话西游>看解构主义》之类的文章。不过,所谓“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一如“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等学术用语,都是为了剖析对象所采取的“手术刀”——研究理论,尝试解读出它其中一种面向。

话说回来,导演刘镇伟倒又无须认为《大话西游》被过于解读,毕竟“作者已死”,文本自它俩呱呱坠地以来,就拥有自己的生命,背负给大众检视、分析的命运。能够受人注视,并且追捧为经典,避过在库底冷冻的命运,可不是这两部影片的小确幸?

用解构主义论析《大话西游》“解构传统”、“解构权威”的作者,已经大有人在。至于个人对一个或一组文本的要求,也许形式主义的“陌生化”,是较为基本与重要——它如何与之前日常的、普通的且相同题材的作品相比较,从而凸显自己新奇清新的生命力。

可不可以说,“以恶俗为美、为趣味”、“在恶俗的污泥之中,绽放纯洁永恒的爱情之花”,是《大话西游》有别于以往《西游记》作品的清新之处呢?

问:

周星驰在《大话西游》的感情态度,你个人有何解读?他面对两段感情是否有所不同?

影评人曾龙文:

《大话西游》即是爱情电影也不是爱情电影。电影从至尊宝对白晶晶一见钟情开始,然后在下集遇上紫霞仙子,当然我们已经知道紫霞仙子爱上了至尊宝,而至尊宝一心只想拿回月光宝盒而对紫霞仙子虚情假意,电影有趣的地方就在这里,它揭示了至尊宝所爱的并非真正所爱,白晶晶甚至要潜入到至尊宝的无意识里去寻找真相,也就是说,当主体欲望时,他对自己的欲望一无所知,这个在精神分析里头是很重要的主题。

所以两段感情线的设计,似乎只是要证明爱的不能,主体总是错过所欲之物,所以《大话西游》才要用佛法来超越欲望。

影评人莫德厚:

孙悟空(至尊宝)对白晶晶、对紫霞仙子的感情态度,确实有不同:前者是“他爱”,后者是“他被爱”,并有由“外验”至“内证”的过渡。

在与白晶晶的这段感情中,他全然是以“至尊宝”此带有市井流氓气息的形象,展开故事线,对她产生爱意纯然是因其外貌,关注的是她外表的妖艳媚态。至于与紫霞仙子的这一段感情,则是有“至尊宝”到“孙悟空”身分上的转变,有从外至内的感悟。

刚开始,他接近紫霞仙子,纯粹是很功利性地想取回可以时光倒流的月光宝盒;但在遭春三十娘剖心而死,他得以丢掉“至尊宝”此外在的世俗皮囊,成为孙悟空,体悟内心那一滴眼泪与爱情的意义后,将它放下,却拾起取与唐三藏众人,远赴天竺取西经,以拯救尘世人心的高远目标。

问:

《大话西游》有很多经典对白,你个人喜欢哪些对白?为何?

影评人曾龙文:

无厘头没办法翻译为文字,因为那会丧失很多听方面的乐趣,所以我不回答这个问题。当然,延续解构的观点,无厘头对白也在解构,它破坏逻辑的连贯性,颠覆日常语言,嘲笑言说规范,使意义虚无化。我们从中得到快感正因它僭越了充满压抑的律法。

影评人莫德厚:

“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眼前……如果要我在这段爱情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再加上周星驰的眼泪这段,绝对入围——特别是放在现在快餐速食式的情爱关系中比较,它的单纯、它给予人们永恒的希望,当是有其深入骨髓的、动人的地方。

菩提老祖的“紫霞在你心中是不是一个惊叹号?还是一个句号?你脑中是不是充满问号?”,这些符号都很有想象空间,完全把爱情暧昧不定的特性形象地表达出来。

不过,我可不可以不只挑选对白呢?我更为喜欢的,反倒是《仙履奇缘》中的两个段落:一个是紫霞仙子给牛魔王刺杀后,孙悟空抱着她逐渐冰冷的躯体,却因萌生爱恋之情,金箍日益收紧时,他的痛苦表情以及对她的不舍,很有戏剧的张力。

另一个段落,则是孙悟空投入夕阳武士的躯体,亲吻紫霞仙子化身——那种压抑、隐忍的情感,最后得到抒发,填补了他的遗憾,也满足作为观众的我的期待。比起对白,这两个段落更是五味杂陈,“无声胜有声”。

问:

周星驰还是至尊宝时拒绝接受是齐天大圣的事实,后来他接受与承担,当中的转折是什么?

影评人曾龙文:

《大话西游》有着成长叙事的架构,也就是从男孩到男人,从享乐到规范,从逃避责任到承担责任的转变。恋爱正是迫使角色成长的利器。为何他执意回到未来娶白晶晶,却逃避紫霞仙子?其深层意义是,白晶晶代表享乐,紫霞仙子,促使他变为孙悟空的女人代表无法承受的责任。

无论如何,主体最终只能接受社会的约束,放弃享乐。在故事里,迫使角色成长的是各种无理的死亡和情仇爱恨。东西方处理情感纠葛方式截然不同,西方强调真诚面对欲望,遵从佛家传统的《大话西游》当然就是抛弃欲望。

影评人莫德厚:

刚才稍微提到,可能就是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与形象:对俗世以及男女爱恋的“至尊宝”形象,是种小我,应该舍弃。

有了这层体悟,选择了到天竺取西经,带回经典感化人心的孙悟空形象,是种大我。对舍弃小我,拥抱大我这种崇高表现的认同,导致导演与编剧赋予至尊宝——孙悟空此人物形象的心理转折。

最后,还想提个人对这个电影的一点不喜欢:当紫霞仙子要求随同孙悟空去取西经,孙悟空喃喃自语:“好哦,沿途可以当慰安妇用”这句对白。拿一段历史惨事,拿大批最终郁闷逝世的受害女性的疮疤来开玩笑,缺少了尊重与同理心,听起来格外刺耳!

反应

 

娱乐

江汉不再来也

岁未,似乎是“送旧迎新”的时段,许多艺人在选在这时段离开,包括江汉。



有关江汉的去世,媒体的报道都以他是无线艺人的身分为主线。其实江汉真正辉煌与最亮丽的时刻是在长城与凤凰两家电影公司的时光。

当年年轻俊俏的他,是长城与凤凰的当家小生之一。他与太太王小燕合演的《海燕》,当中许多歌曲仍教人印象深刻。

《我来也》让江汉成名

让江汉成名的是电影《我来也》,他在片中饰演劫富济贫的侠盗,红极一时,其侠盗的英姿与主题曲传诵一时。由于电影叫好又叫座下,于是拍了续集《我又来也》,依旧大受欢迎。

岁月变动,左派电影在香港渐渐落后,江汉于1979年加入丽的电视演出,丽的电视后易名亚洲电视。1992年他转投无线电视至今,主要演父亲和成功人士角色。



这回,江汉真的走了,不会再来。“我来”侠盗或许在另一个世界继续劫富济贫。

江汉——永远的我来也。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