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你是好管家?

据前些年的报章报道,教育部把特殊教育列入2013年至2015年《教育发展蓝图》中,作为其中发展项目。另,特殊教育局的统计,我国特殊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2006年至2010年间,特殊学生的数量从2万5382人增加至4万5202人。其中,有学习障碍的学生的增加幅度最为明显,约50%。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而特殊教育,算是一个另类的教育;另一方面,精神健康更是当前社会极需关注的课题,都需要注入人力——这是我们为国家效力的一个管道。



林欣慈乐于分享她教育特殊孩子的经验。

林欣慈在受访时说:“读本科时,我曾在NASOM机构(The National Autism Society of Malaysia,马来西亚自闭症协会)实习,在那里我有机会接触特殊儿童,一个我未曾接触过的教育领域。”她目前在槟城的GEMS国际学校执教。

学校成立不久,学生人数不多。有次,校方留意到有名7岁的学生出现过动和自闭症行为,但校方特教经验不足,能力有限,担心无法应付特殊儿童的需求,有意把他转到合适的学校。直至校方翻阅教师们的履历,发现林欣慈曾有特教经验,故让她从普通老师调至“影子教师”(Shadow Teacher)一职——为特殊孩子提供额外的照顾,比如帮助孩子的学习问题、提高专注力、融入主流的学习生活等。 

她说,当“影子教师”那两年倍感压力,挫折感大——当特殊学生闹情绪、不受控制地尖叫,长达1、2小时;或有危险的举动,如丢桌子;或突然跳起来躺在地上、排斥教师等行为。

安排固定灵修时间

她一度沮丧,直至检视自己的属灵状态,她开始调整自身属灵生命的缺乏,当然,小组组员的鼓励、互相扶持、代祷,对她帮助也不少。



“在教室,有时到了无法撑下去,我会在心里祷告。”隔天,她发现昨天那位上课不听话的特殊儿童,竟出奇的乖巧安静;另一方面,因着和这名学生的妈妈有相同的信仰,彼此也可相互交流。而她本身也从这位妈妈身上学习对孩子的接纳、用心——相信她的孩子“不特殊”,与其他孩子无异,同样需受到平等的重视与尊重。

“做家访时,我从孩子在家的作息方式,或了解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你会发现家庭环境也是导因之一。”她认为,以前的小朋友,左邻右舍会相约一起到户外玩游戏;反之,现今社会存在的安全隐忧等问题,让家长担心孩子在外遇到危险,便限制他们在外活动。再者,双薪家庭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父母大多忙于打工挣钱,碰到孩子的问题,则以电视、电脑来“解决”,间接让孩子脑部、肢体活动的机会随之减少了;而家长过度保护孩子,凡事都为孩子做好,不让他们自行处理,他们自然就少有机会独立思考,也无法激发创意思考。

做好“本分”

林欣慈说:“我认为现今大部分人做任何事情,都希望快点看到结果。”但是,在特殊教育领域,不一定能立即取得结果。对家长、教师而言,这是极大的耐心考验。“我们不要害怕挑战,或是担心看不到结果,尤其是在教育界服事的信徒;我们应当持有‘管家心态’,要做好管教的本分。她感慨地表示, 有时候可能因着其它因素,家长突然把稍有进步的孩子,转到其他学校就读,她内心虽然难过,但至少种子已经撒了。

考验她的耐心

特殊儿童到底能接受的事物有多少?依然是一个谜。有时候,他们看起来好像心不在焉,却已将你的话听进耳里;有时候,你以为他们全听进去,隔天发现他们根本没记着。这一切不单是考验着她的耐心,更提醒她的职分——上帝的管家,不但要善尽本分,也要学习将结果交托。

不只是例行公事

在槟城希望教会服事多年,她意识到现今人们饱受忧郁症、妄想症等情绪困扰。在急剧变化的科技社会,有些信徒认为即便不去教会,也可以通过网络听道,但她认为这样的习惯不仅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间接影响了我们的思维。

“以前去探访,我们需来到人的面前,从聊天中了解对方近况;可今天有些探访,似乎成一种任务,好比见个面打声招呼,然后就离开了。”于是,她所属的教会计划举办与辅导相关的课程,装备各人。“目前先从基本做起,如和患者聊天,了解他们的状况,辅导和帮助他们,还有教导患者家属、教会领袖该如何与患者沟通等技巧。”

情绪困扰只需聆听

在教会,她发现身边的青少年似乎有意与领袖保持距离,甚至部分认为教会的教导略显过时;她认为当双方立场不同,倾听才是最为关键的沟通,并按《圣经》真理教导他们,与他们沟通才奏效。另,她有意调整自身教会的“牧养系统”,比如提升牧者们的沟通技巧,帮助他们切身了解会友的想法和处境,再给予适合的解决方式。她表示,现今沟通问题,大多时是我们急于表达或提出解决方案,却忽略受情绪困扰的人,他们只需要聆听。

故,教会领袖若能学会“聆听”,再按《圣经》真理教导, 才能有效为需要的人提供帮助,让他们在真道上得到引导和成长。通过一对一的牧养模式,彼此间建立的是生命的关系,不是例行公事。

反应

 

牧羊人

刻意留下一些

文:刘爱佩

弟弟住在沙巴时,一家5口生活只靠弟弟微博收入支撑,家人不时供应一些,减轻他生活上的压力。自从弟弟回天家后,留下妻子和3个尚在求学的孩子。每逢哥哥去沙巴都会带母亲过去探望他们,带些吃的喝的等需用品。大儿子中五毕业后,大家协助他离开乡区,在西马城里修读烘焙课程。希望他学有所成,日后能担负起照顾家人的责任。

《圣经》<路得记>谈到两个妇女相依为命——拿俄米和路得。拿俄米是个丧子的老妇人,路得是她的媳妇。儿子去世后,这位媳妇坚持要伴随家婆,一心要照顾她,但是,路得只是一个穷寡妇,如何支撑贫困?接下来的日子,何去何从?

路得决定到麦田里捡麦穗过活。根据当时的律法规定,田地的主人不可收割所有庄稼,田里掉下的麦穗,要留下任由穷人捡拾,包括孤儿寡妇,这也是当时社会照顾贫困者的制度之一。因此,路得依循律法往田间去。她来到一个富有地主——波阿斯的田地里,希望能拾取工人收割打捆剩下的麦穗。

不可欺负或羞辱她

波阿斯听闻路得对婆婆的善,他了解路得的背景与寡妇的需要,不但答应让路得在自己的田地里自由拾取麦穗,甚至还吩咐仆人善待路得,不可欺负或羞辱她。同时还愿意供应她水和食物,也不忘叫仆人特地从捆绑的麦穗里抽出一些,任由她拾取。

“她起来又拾取麦穗,波阿斯吩咐仆人说:“她就是在捆中拾取麦穗,也可以容她,不可羞辱她。并要从捆里抽出些来,留在地下任她拾取,不可叱吓她。”(〈路得记〉2章
15-16节)

波阿斯虽然是个有地位的大财主,但是没有夸耀自己的富裕,反而以恩慈善待穷人寡妇,他刻意留下一些的行动,是顾念穷人的需要,让穷人可以捡拾留下来的农作物度日。不仅如此,他还照顾路得的尊严,好叫路得能光明正大,丝毫不觉屈辱,轻松愉快捡拾田里麦穗。

波阿斯除了慷慨、慈爱,还展现大度。路得才能自由在麦田里走动,拾取足够的大麦,维持她与家婆的生活之需,更解决了生活困境。

智慧的行动

刻意留下一些,不仅是善意,也是智慧的行动。波阿斯遵行了当时的律法,尽的是本分,然而,他刻意留下一些是从心底里发出的怜爱,他叫路得不必往别人田里,安心在他的田里拾取麦穗。贫困寡妇因此得了安慰,她不必奔波往别的麦田拾取麦穗,生活就安稳多了。

你是否也曾为了帮助他人而刻意留下一些?我相信不讲奢华,不求档次的善行能带来不可预知的祝福。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