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
抢救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是常见的快速心律异常,也是我国常见心血管疾病,并提高了中风及心脏病发死亡的风险。随着治疗科技精进,目前的最新治疗选项是安全和绩效显著的美国第三代“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Cryoablation)。



一般情况下,当患者确诊为心房颤动,心脏专科首先会采用药控制病情,让心律恢复正常,比如采用血液稀释剂或抗凝血药物预防中风。当药物无法改正或控制心房颤动、或药物不耐受时,则需采用其他方式,包括电击去颤术、肺静脉隔离、房室结导管消融或装置疗法等等。

近年,在心房颤动外科治疗中历史悠久的冷冻消融术,随着医疗科研的精进,成为心房颤动的首选,并且朝微创介入方向发展,日趋普遍。

毋须切开缝合更省时

该技术早期在心房间隔烧灼术(Cox-Maze)中起着重要作用,典型用途是利用三尖瓣和二尖瓣环处进行点状消融,出现导致冠状动脉狭窄的案例几率很低,因不需要切开缝合,明显节省时间,能够较好保存心房肌组织结构以及心内膜的光滑性。

早期的冷冻消融术一般是经心内膜进行,形成长而连续的透壁损伤,近年普遍应用的冷冻球囊消融术(Cryoablation),则通过腿部置入特殊导管到肺静脉,形成环状消融点,进行点状消融,隔断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异常的电流讯号干扰,使心脏律动恢复正常。



2010年,美国食品和医药管理局(FDA)批准冷冻球囊用于治疗阵发性房颤;2015年进一步批准改良及革新后的第三代冷冻球囊消融术(Arctic Front Advance ST Cryoabation Catheter)。这项新技术的特点是拥有专门为肺静脉电隔离设计的导管,打破传统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逐点式消融”(Spot Lesion)的问题,以更为精准和易于操控性的特殊导管,进行手术。

并发症率最低的设计

第三代冷冻球囊导管,头端带有金属导丝,用于指导球囊送入肺静脉,另一头端则带有环状标测导管,前者在完成冷冻消融、球囊温度回升到正常体温后,先将球囊撤离肺静脉,再通过另一根环状标测导管判断肺静脉是否已完全隔离,而后者则在隔离肺静脉的同时,能观察和实时判断术后效果,进一步缩短手术时间。

冷冻球囊消融术经过几代的改良与革新,尽管仍无法达到100%的绩效,甚至会出现25%的病例复发,但已是目前疗程最简易、快速和并发症率最低的新阶段。今年,吉隆坡班台医院将引进该冷冻球囊导管消融的最新技术。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优势:

易用——安全——手术时间短——手术期出血少——心房壁不易损伤——形成血栓几率。

本地心脏内科专科心电生理专科黄伟恩医生。

疗效安全快速

本地心脏内科专科心电生理专科黄伟恩医生 (Dr Ernest Ng Wee Oon)表示,研究发现,肺静脉出现不寻常或多余生物电的情况,将会触发或产生心房颤动,超过70%的心房颤动可通过肺静脉隔离预防;新的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的基础原理,就是采用肺静脉隔离(Pulmonary Vein Isolation)技术,阻断来自肺静脉的干扰,而最新的第三代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被视为安全、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案。

专家预料这项技术将在未来的房颤治疗技术领航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冷冻球囊消融术是从肺静脉口制造环状消融,将球囊推进肺静脉,阻断来自肺静脉的生物电干扰,使心律恢复正常,比起传统的消融术更为简易。最新研究显示,其与传统的射频消融术相似,但在操作、安全和绩效3大层面却更显优势,成功率显著提升。”

这项微创介入术在1个小时30分钟至2个小时内即可完成,术后第二天即可出院。

医生解答:
风险几率低于3%

问:冷冻球囊消融术有哪些副作用或后遗症或弱点?

答:冷冻球囊消融术的整体副作用或后遗症风险低于3%,在各项心房颤动治疗方案里,是安全度及成功率最高的首选。黄伟恩指出,膈神经损伤(Phrenic Nerve Injury)、心包积液(Pericardial Effusion)及腹股沟(Groin Site)瘀伤是冷冻球囊消融术的三大可能风险,但几率低于3%甚至不到1%。

膈神经损伤—— 横膈膜(diaphragm)是胸腔和腹腔之间的分隔,位于心脏和双侧肺下方,肝脏、脾脏、胃的上方,就像一个大圆盆平放在身体内部,分隔胸腹腔,随着呼吸运动而上下运动。一旦膈神经损伤,将会影响横膈膜的运作,但几率低于3%。

为确认风险几率,在现有治疗程序里有一项特殊测试,专科会预先在靠近膈神经处置入心脏起搏器,观察膈神经对刺激反应的影响,若是膈神经反应异常,将会停止有关治疗以让膈神经复原,在多数病例里,这样的情况是可逆转的(可复原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心包积液—— 心脏周围溢血,风险几率低于1%至2%。若有此状况,也会停止相关治疗程序,倘若发生,置入一条特殊针管至心脏周围溢血处,抽出遗漏的血液,预防血液积累,同样可治疗,生命威胁不高。

腹股沟瘀伤—— 风险几率低于2%。

问:所有心房颤动都能接受冷冻球囊消融术治疗吗?

答:不是所有心房颤动患者都能接受冷冻球囊消融术,只有经过筛检及验证合格的患者,才能接受这项治疗。

黄伟恩指出,体魄强健、心脏状况良好的患者,没有其他心血管疾病或严重疾病者,固然是最符合冷冻球囊消融术的治疗对象,但若良好控制高血压、60岁以下的年轻患者、没有心脏衰弱(即心脏有力)的患者,才能接受这项治疗技术。

此外,若是心律异常已超过1年至2年以上的患者、年老以及心脏衰弱者,终身心律异常的风险偏高,不适合接受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对于这类病患,通常采用药物治疗,预防心律太快,一些情况极端的特殊病人,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则会置入心脏起搏器,控制心律异常。

问:倘若旧病复发,是否能重复接受同样的治疗?

答:通常一次治疗就能完成,少数病例需要做二次治疗。

问:治疗复原后能如常运动吗?比如打球。

答:接受治疗后的患者,若是心脏状况良好,可恢复正常生活和运动,但若是心脏不够强壮或衰弱,则应避免激烈运动,适量及适当的运动保健即可,比如慢步,不能完全不运动。

知多一点:
心房不规律跳动须谨慎

正常的心脏功能主要有4大依靠——心脏肌肉的收缩、正常的心瓣膜功能、冠状动脉提供的血液供应和营养、传导系统协调血液在心房和心室的泵送。

黄伟恩简单解说,心脏传导系统是心脏内部的电流系统,控制心跳速度和节奏,而心脏本身的起搏器位于右心房的窦房结,亦即心脏电流讯号的起点。随着每次心跳,电流讯号从右心房通到左心房,引起收缩,将血液泵送到心室,最后传送到心脏底部。

死亡风险高两倍

当心房内的电流讯号异常,比如过于迅速和杂乱无章,都是不正常的现象。

研究已指出,大多数的房颤讯号是来自4个肺静脉的异常脉冲,所以冷冻球囊消融术以肺静脉电学隔离为主要措施。

一般上,房颤分为二种,时间短促而断续,是阵发性房颤,不断持续则是持续性房颤。一旦心室跳动,将出现无法泵送足够的血液满足人体需求,从而引发心脏衰竭、出现气短、踝关节肿胀、无法夜间平躺等症状。

心房颤动者的死亡风险,比起心律正常者高出两倍,其他风险尚有中风、失明、手脚活动能力迟缓、入院、降低生活和运动质量以及心脏衰弱。

随老龄化增加

许多人忽略心房颤动的严重性,尤其患有心房颤动多年而“没有什么大问题”的人,事实上,心房迅速且不规律跳动,血液流向不正常及不畅通,容易导致血液凝结,若血液凝块被泵出心脏,流向大脑的话,会导致中风,若流向其他部位,比如肾脏、心脏、肠,也会造成各种问题,比如降低心脏泵血能力而导致心脏衰竭。

他补充,心房颤动病例占总人口的0.4%至1.0%,病患人数也随着人口老龄化而增加,80岁以上年长者患上心房颤动的几率达9%。

报道·陈绛雪 摄影·姚春显/互联网

反应

 

保健

可怕的心房颤动 加速5倍中风机率!

心律失常/下篇/  报道|陈绛雪  图|互联网

心房颤动不仅仅是心律失常,严重者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尤其是中风危机飙升5倍! 虽然药物和调控心律治疗选项都能有效治疗房颤,但危机在于随着房颤而来的各种心脏疾病风险,大大提高脑溢血和猝死几率。这也是为什么专家们一再提醒:勿轻视心律失常的危险!

心房怦怦乱跳的“心动感觉”不一定美好,反之要警惕这种心跳过速或不规律的病征,可能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房颤)。

人体心脏由4个腔室组成,上部为左右心房,下部为左右心室。

 心房颤动:

指的就是心房(即上部心腔)跳动混乱且不规则,心电讯号发生混乱,与下腔(心室)失去协调,以致心室收缩快速、效率更低,无法帮助将血液泵入心室,泵血量减少,对于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影响极大。

心房颤动在老年群体和心脏疾病患者群中日趋普遍。

研究指出,全球房颤病例总数持续增加,到了2050年预料将成为全球最流行的心脏疾病。

根据2016年全球中风疾病的负担统计调查,全球估计有4630万人患有房颤;马来西亚的心房颤动发病率约占0.54%人口,而全球平均发病率为1%人口;在亚洲3260万40岁或以上的人口当中,房颤发病率多达1.5%。

统计调查也指出,到了2040年,马来西亚有四分之一人口中风,也就是说,每4人当中就有1人中风。

增加中风危机

马来西亚中风理事会主席符芳基教授(Prof Dr Hoo Fan Kee)说,研究表明,房颤会增加患者的中风危机和其他心血管疾病,随之而来的,就是巨大的医疗负担和生活质量低下。

我国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有关《马来西亚非传染性疾病直接医疗保健成本》的报告指出,心律失常和中风的发病率将会持续增加,加上每年的住院、医疗检查和咨询等医疗服务开支,预计将造成96亿5000万令吉的经济损失!

心电错乱
心房为何颤动?

心悸、心跳异常、气促、胸痛、头晕、极度疲劳及虚弱等等,都是房颤的常见典型症状,但有半数的房颤患者其实并无显现症状(无症状房颤),或者症状不明显而没有察觉异常,直到出现晚期/严重症状(比如心力衰竭)。

心房颤动难以侦测的另一原因是,一些患者可能只出现间歇性房颤,即房颤情况时有时无(阵发性或偶发性房颤),通常持续几分钟至几个小时甚至长达一周,并且反复发作,但有时会自行消退。

 

检测后才发现

一些患者则出现持续房颤,症状长久且持续存在超过12个月,患者心律无法自行恢复正常,需要通过心脏复律或药物资料,才能控制心律,预防血栓。

心脏及介入电生理学专科兼马来西亚心脏协会理事会成员马述敬医生(Dr Ma Soot Keng)说,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可能有心房颤动,直到医生在检测后才发现。

他坦言,许多病人首次见专科时,往往已有中风症状,继而才发现患有心房颤动。所以通过风险症状“寻找”心房颤动患者,是及早采取疾病管理的重要措施。

他说,棘手的是,房颤患者即使有显现症状,却可能不似其他疾病症状会随着病情发展而越来越强烈,反之可能越来越不明显,以致患者充满不确定,或是逐渐“适应”。

所以,马述敬坦言,医学界至今仍未知造成心房颤动的真正原因就在于房颤往往伴随其他疾病或健康问题。

年轻化趋势

他进一步指出,令人忧心的是,心房颤动患者年龄已呈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多年轻患者在接受检测时已出现心律失常症状或已有相关的风险。

“因此,提高年轻群体对心房颤动的醒觉以及接受心脏健康筛查是很重要的事。”

/房颤并发症/ 中风导致脑梗死

虽然心房颤动本身不会直接致命,但会在心脏中形成血栓,增加患上心脏疾病的风险,包括缺血性中风、心力衰竭和其他心脏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不论有没有症状,心房颤动导致心跳过快时,心室没有足够的时间充盈血液(血液无法全部排入心室),心脏泵血量就会减少,无法有效将血液泵至全身割除,从而导致血压下降,甚至可能发生心力衰竭,导致死亡。

此外,无法完全排入心室的血液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淤积在心房,形成血凝块。这些血凝块可能会自行或通过治疗而碎裂,继而进入左心室,随血流前行(变成栓子)并栓塞在动脉处。

若这些血栓碎片阻塞脑部血管,导致血液供应受阻或脑血管破裂,就可能导致中风。

符芳基说,虽然房颤相关的中风只占所有中风病例的20%,但中风却是房颤最危险及最严重的并发症。

50%永久残疾

“有大约20%的患者死于房颤相关的中风。这是因为房颤造成血栓以致阻塞动脉,脑部血液或供养不足,可能造成左或右脑50%组织死亡(脑梗死);另有50%的患者因此永久残疾。”

因此,马述敬强调,心脏科医生在诊断病患是否有房颤时,首要检测重点并非心脏,而是集中在脑部,因为心脏疾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脑中风。所以在诊断房颤之前,首先诊断是否有脑中风潜在危机或症状。

一旦中风,意味着将面对代价高昂的长期医疗负担,影响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甚至社会和经济层面,包括住院、永久脑损伤、长期影响行动能力、降低工作生产力及死亡等等。

两人一再提醒,根据风险因素及早侦测房颤发病几率,并且及早治疗,是降低中风和并发其他严重并发症风险的重要措施,从而减轻个人、家庭及至社会经济的医疗系统负担。

长者定期检查

世界心脏联合会建议65岁以上的长者,本身已有或无已知的房颤风险因素,应定期检查心脏健康状况,除了检测是否有心律不规则的问题,也可检测其他异常,比如左心室肥大、局部缺血等心脏疾病临床特征。

另外,加拿大有关心房颤动的研究表明,除却心脏科医生,普通医疗人员缺乏足够专科知识、技能和经验诊断阵发性或无症状心房颤动,因此有必要加强筛检诊断能力与相关指南,以提高诊断率,降低误诊或延误诊治的几率。

/潜在风险因素/ 三高增加风险

必须了解的是,任何疾病不会无端端出现,也不是每一种疾病都能找到病因根源,但总有诱发疾病的潜在风险因素。不管有没有明显症状或是否已确认病因,这些风险因素都是提醒人们提高警惕,并且做好预防措施、及早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参照。

年龄越大风险越高

房颤亦是如此,从潜在风险因素提高健康意识,评估哪一些人患上房颤的几率偏高,比如性别、年龄、体重、家族病史、生活及饮食习惯,都是有迹可循的健康忧患。

根据现有的研究,年龄较大(40岁以上、年龄越大、房颤风险越高)的男性、超重及肥胖、患有心血管疾病和三高症相关的慢性疾病等等,患上房颤的风险随之提高。

慢性疾病诱发

符芳基说,马来西亚多达40%人有高血压,还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意味着房颤及中风的高危群体不在少数。

可能增加房颤风险的健康问题包括:

→哮喘
→糖尿病
→心脏疾病(冠状动脉疾病、心瓣膜疾病、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有过心脏病发作史或曾接受心脏手术)
→高血压(尤其是改变生活和饮食方式或使用药物后控制不佳的患者)
→高剂量类固醇治疗
→肺部疾病(慢性阻塞型肺病 COPD、肺癌、肺气肿、肺血栓)
→超重/肥胖
→甲状腺功能亢奋症和其他代谢失衡
→近期曾接受手术
→睡眠呼吸终止症
→生理或心理压力(比如焦虑)
→饮食习惯或运动等环境因素
→病毒感染
→代谢综合征
→慢性肾病

冠病或触发房颤病症

所谓“病从口入”,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一些饮食也可能增加房颤风险,比如:

→酒精滥用
→含咖啡因饮料
→抽烟
→滥用药物/非处方药物(尤其是兴奋剂)

虽然房颤并不视为遗传病,但也有研究显示房颤有家族遗传倾向。

大部分房颤患者都会有一种或多种风险因素,即使一些健康及体格良好的人,也有可能患上房颤。

此外,感染冠病也有可能触发房颤。

马述敬强调,及早诊断是预防严重并发症的重要因素。必须牢记的是,房颤不只对身体、精神和经济造成重大损失,也会影响家庭和医疗体系。

异常必须求医

他进一步指出,时下许多人佩戴的运动智能表,就有侦测心律的功能,这是人人都能“主动找出”心房颤动的初步方式,若发现异常就可咨询医生。

“另一种侦测方法就是传统的医疗方式——去见医生,做心电图检测。如今的心电图检测可长达24小时至48小时,不仅仅是5秒钟的普通心电图检测。”

/诊断及治疗/
测心律测血液

由于心房颤动发作可能时有时无,也可能持续存在,诊断房颤并不容易。就目前而言,心电图(ECG)和心脏超声检查(超声心动图)都是诊断房颤的主要方式。

医生将根据症状(若有症状)诊断心房颤动,并通过心电图测试、记录及确认心率和心律,而心脏超声检查则是用于评估心脏瓣膜功能和寻找心房血栓。

另外,医生也会检测血液,确认患者是否有甲亢,以便确认房颤诱发原因,从而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药物、心律重置治疗和导管手术是目前用于治疗房颤的方式。

药物预防并发症

马来西亚中风理事会主席符芳基教授强调,房颤及中风是可预防的健康问题,若在早期发现和诊治房颤,可用药物治疗,预防严重并发症。

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骤停和血流停止,医生将根据情况采用电击复律治疗(包括装置植入式心脏除颤器 ICD),调控及恢复正常心律。

一些情况特殊的患者,当所有的治疗皆无效,医生会采用射频消融术(导管手术)。

同场加映:提高醒觉认知

为提高社会对房颤的认识和醒觉,马来西亚心脏协会、马来西亚中风理事会及马来西亚辉瑞携手推介“心房颤动健康之旅”资讯网站,以提高社会对房颤的认识和醒觉。网站目前仅有英文版:https://www.afjourney.com.my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