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又见榴梿

今年榴梿来得迟一点。往年6月初旬,就有榴梿品尝,今年6月下旬问榴梿园主,回答说,今年慢开花。也许要过了7月的上旬才会掉落。

是的,榴梿要挂在树上不愿意掉下,你就是皇帝老爷子御驾亲临,也只有干瞪眼的份。在我国,榴梿这样的性格是普遍存在的。不管她是金枝玉叶名门之后,还是平凡的老百姓,都有这样的一个强脾气。有时候慕名到园子寻觅名果,看她高高挂在树上睥睨众生,也真拿她无可奈何。



小时候我们住在一个不长榴梿的小镇,每当榴梿旺季,还是有人从外地到来贩卖。父亲就会以麻袋装了十多个榴梿,绑在脚车后部载回家。后来家里有一辆小罗里,可以吃到华玲的榴梿。那是吉打东北部的山区品种,的确不同。而且一麻袋不过5令吉,可以吃得撑起肚子来。

面对榴梿,通常有几个方法处理。其一,打开来,直接享用。那是奢华的食用姿态。其二,用完晚餐再享用。小孩子贪吃,一边吃饭一边看桌子底下的尖刺水果散发阵阵异香。其三,打开来,一颗颗放在大盘端上桌,当菜肴配白饭。这样子吃饭,也许已经成为绝响。

果外有果

榴梿的品种有很多,外表看,都是尖刺,差不多一样,但是剥开来内里却有天渊之别。名产地也许土壤不同,养分不一样,培育出来的果实果然有所不同。好几十年后,我认识了槟城的浮罗山背,吃过了当地的榴梿,才知道天外有天、果外有果。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榴梿这样奇特的人间极品,数十年前本来并没有今日这样高的身价,十几年来,经过身怀绝技的果农调配改良,才有今日的地位。如今名气不胫而走,为了一亲芳泽,天下好汉莫不精神抖擞奔驰而来。还好半岛上驳枝技术高超的果农到处有,在他们的精心调配之下,半岛南北都有代表之作。每当浮罗山背的山区内暗香浮动,不但吸引飞禽灵兽来访,更是榴梿饕餮不会错失的朵颐良机。有者千里之外乘机而来,有者翻山越岭抢食第一个果实。小小山城,每年6、7月间,饕餮如朝圣的香客,络绎不绝于山阴道上。



豪客一掷千金

近年来名果辈出,吃榴梿的专家一掷千金面不改色。尤其是来自北方的豪客,阔绰令人震惊。我在广州市偶遇一位进出口商人说,真空包装的猫山王,400克卖200人民币尚且供不应求。如此说来,种榴梿成为百万富翁的日子应该不远了。榴梿市场一旦被垄断,我们这些三线榴梿饕餮,该上哪儿解馋呢?要知道榴梿虽然丰妍不如樱花秀丽,却也是过了一季少一季,流逝的光阴是回不了的。

反应

 

副刊

槟城阅书报社110岁

槟城阅书报社刚刚在12月22日庆祝成立110周年。

很多朋友,即便是上了年纪,也一样不明白坐落在槟城中路65号的槟城阅书报社的历史背景。这是一座历史性的洋楼,目前由拿督庄耿康领导。楼内开辟有孙中山纪念馆、南洋机工献身滇缅山路的纪念馆以及新马抗日图片展览馆,3个和我们的历史息息相关的历史文物馆。



历史的因缘际会,槟榔屿和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孙中山1905年初次抵达槟榔屿,被介绍认识吴世荣、黄金庆及陈新政,就是在当时的小兰亭见的面,也就是后来的槟城阅书报社。

5次莅临槟城

当时成立阅书报社的主要目的是掩人耳目,作为革命的地下联络站。孙中山认识革命三壮士后,前后莅临槟城5次,每次都在阅书报社发表演说,鼓吹革命,同时筹募革命基金。为了革命,不少爱国人士都慷慨捐献巨额基金。吴世荣甚至将他太太名下的洋楼捐献。

110周年当晚,灯火辉煌,除了筵开60桌,尚有文娱演出。表演嘉宾及团体主要以慧音社合唱团及数位演唱家演唱30年代抗日主题曲为主,让上了年纪的观众刹那间跌入80年前的回忆之中。

虽然在场的许多朋友已经没有当年的抗日情绪,但是音乐的感染力是无远弗届的。尤其是抗日歌曲的感染力,难以抗拒。其中尤以《松花江上》、《告别南洋》等赚人热泪歌曲,令人不胜唏嘘。



《松花江上》是叙述1931年,日本军阀侵略东北导致平民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告别南洋》是田汉特别为南洋技工远赴滇缅边界开山辟地的壮烈牺牲而写。为了祖国,年轻的技工将命都牺牲了。那时候,在陈嘉庚先生的号召下,南洋一共有三千多名年轻人投笔从戎,勇敢的奔赴战争的前线。

在1900年到1911年是腐败的满清帝制治国,也是中国被外国八强瓜分的年代。幸好有孙中山及无数的烈士的辅助,推翻了祸国殃民的封建制度。可惜,战火刚平息,内乱的烽火又再燃起。各地军阀争相瓜分土地,日本军阀趁机入侵,人民一直在战火的威胁之中。

华侨爱国强烈

还好,海外的华侨爱国的心是那么强烈,祖国有难,总是跑在救国的最前线。孙中山先生来了,我们极力捐助他,一直到推翻满清帝制为止。日本军阀侵略祖国,我们的青年第一个给予响应,荒山峻岭也不能阻止前进。为了祖国,父母也忍痛告别。

当晚,和我一起观赏演出的中国友人说:我们竟然不知道你们伟大的牺牲。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