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商业空间造就存在感

2015年朱志康作品“成都方所书店”被评为《世界最美书店之一》,使到这位来自台湾的设计师开始受到国际注目,并获得超过10项国际指标设计奖项的肯定。

这也促使他带着作品前往数十个国家旅行、领奖和分享设计经验,同时来马出席了“2017年/18年度亚洲青年设计师高峰会”分享他的专业:“商业空间”!



朱志康来马分享其专业:“商业空间”。

朱志康是“商业空间”设计的翘楚,他的出现也让一般人懂得原来有个职业称为“空间设计师”。从事着一项“请君入瓮”的商业谋略。

“空间这一块,看似和品牌有关,也叙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有时看似在谈空间,事实上,谈的却是定位,然后,还有牵涉到建筑、室内设计和艺术。”

推动“商业空间”时,一位“空间”设计师会问4大问题:

1.透过我是谁?

我在扮演的角色,找到设计上的空间定位。



打个比方,我们都懂,现代咖啡馆卖的不单纯只是喝咖啡,那咖啡馆在卖的是什么?

“假如纯粹只想喝一杯咖啡,可以到便利店买一杯或在家里冲泡,根本也不必要到咖啡馆消费,但是来到咖啡馆,消费者图的是享受与人的互动,就像面子书,互动是关键一点!

“这种互动、人与人的关系造就的‘存在感’,是一种社交享受和渴望,加上大伙存在同一个空间下,还有偷偷观察别人在干嘛的‘偷窥关系’,是咖啡馆独特拥有的‘空间’。所以咖啡只是一个诉求,人们来咖啡馆真实的是在买一个社交平台,这个平台的底层需求,就是‘人的渴求’”。

“渴求”能够让人知道“我是谁”,找到了“我”就能谈空间定位。

“当你做了定位,那‘空间’的布局就不一样。定位不同、设计就不同,这无关‘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因有了创意,定位、设计方向,然后出发点不同,结果就不同了。”

定位的目的,是找出它的故事,真正在卖的是什么,这些都很讲究的。

2.创造人与人的关系;

3.商业空间最主要是兜售商品;

4.以及,我为什么要来这里买东西?

朱志康举例他设计的成都方所书店表示:“我在成都做一间书店,那书店的价格比外面贵,隔个马路就有一间传统书店,为什么大家却选择在方所买?”

“是卖品味吗?”

朱志康解释,其实来这里的人,寻找的是一份“品味”上的认同感。而我们,怎样让他把品味带走?说白了,他买的是那个纸袋。”

消费者走进“方所书店”,逛完了,抱着那个写着“品牌”的纸袋,走在街道或者在自我认同上,都觉得自己“很有文化”!。

“所以,书店不只是卖书,还可以兜售其它会让人‘感觉文化气息浓郁’的物品。它可以是脚踏车、衣服、橱具,很多产品都可以‘混’里头一起出售,这颠覆以往书店只能卖单一商品的商业模式,因为,最终消费者购买的会是一个‘文化认同’”。

第一关是寻找定位 

“方所书店”也被称为“世界最美丽的书店之一”,接着再深入探讨何谓“商业空间”时,朱志康还提到一点,不同区域,其实有自己的商业氛围,这是空间设计师必须要有的触觉。

“香港较多的是创造‘纯商业机会’,让你进来就很有购买欲;台湾则含蓄、细腻些,空间可能只是让你进去却没有想要购物,但你会一直呆在里头,像诚品,诚品的设计细腻及强调人文等。我来自台湾,设计自然就倾向台湾。”

俨然前面提到的,“商业空间”第一关就是寻找到定位。当朱志康绞尽脑筋想不到应该如何协助定位“方所”时,他上网狂搜世界著名书店做参考,像诚品做得很像图书馆、美国的Barnes & Noble也搞得很图书馆,它的设计就是让你走进去看书。

“绞尽脑汁以后,发现‘方所’的旁边就是大慈寺,四大名著《西游记》故事中的唐僧出家的地方,才让我灵光一现!”

以“藏经阁”为方向 

朱志康开始利用这个典故作为书店的设计构思,刚好“方所”地理位置是一个地下室,想象一下,玄奘西天取经回来,藏书没有全部上缴,一部分就藏在大慈寺的地下室,那不是很有趣?

朱志康就沿着这个构思,以“藏经阁”为定位的方向做索引,接着延伸到一个洞穴的情境。因藏经阁概念、洞穴藏书的概念进而被启发,定位出来了,他开始构思要把每一本书弄到像经书一样,然后整个设计要有圣殿的关系。

故事叙述到这边,朱志康笑言:“找到了空间定位,这时我们的定间设计才真正要进去。”

成都方所书店手工打造的铜雕,也是书店(位于地下楼层)与外界(一楼地面层)手扶梯的外壳。若从手扶梯由一楼进入书店,会经过一个像是隧道般的空间(被包围),抵达地下层后则因空间宽阔高挑,震撼与神圣感便会油然而生。
铜雕表面纹路,是手工打磨的痕迹,铜雕会随着时间氧化变色,这是岁月自然的痕迹,也是朱志康想要呈现的一部分。

控制观者感官情绪

怎样把“方所”空间塑造得成一种仪式感和神圣感?

“方法很简单,中轴线、压缩空间放大,然后——视觉最终焦点在哪?这是所有学建筑最早要学习的!同时透过这些手法,控制人们进入建筑物后的种种感官情绪。”

透过照片看“方所书店”,第一眼就被那“Y”字型,仿佛一柱擎天的9米高柱子给震憾了。

“柱子才9米,但你进入后会觉得它有十几米,因它是张开式的;当你看到一座建筑,视线超过视线时,就会觉得它巨大无比。”

有压迫才有放松 

设计上,朱志康在前门做一个非常低的压缩空间,一旦走出压缩空间,抬头一望,眼前就是那根柱子,其压迫感随之而来!很多人很讨厌压迫感,其实压迫感是好事,有压迫感才会有放松,所以空间有高压才会有放松。回想一下教堂设计,一般教堂前面都会有一个很小的空间,然后门一打开眼前就是巨大且震憾的感受,此时情绪开始放松了。

“一些人觉得,稳定情绪勾不出消费欲望,这我不否定,可是,卖文化就得先把空间的关系掌握住。

“把人带进来后,就要懂得如何创造人的关系,把人留下来。接着,再谈,如何卖东西……而不能先谈如何卖东西,因要谈卖东西,我们如何卖都卖不过手机。”

光线是空间灵魂

空间设计中,光线是空间的灵魂,设计再好,没有灯光,也是徒然。

“光源可以控制人的情绪,餐厅可以透过光,让人产生吃的欲望,服装店的光会让人升起想试穿衣服的念头,人类很多的情绪都被光操控,光,冥冥中就有自我的情绪意识,驱动人类的情绪和行动。”

从空间设计、视觉震憾、光的情绪掌控,也了解到一个原理:先谈卖东西,人不会来,来了也不会留下来,你要卖什么?

朱志康的作法,仿似手机游戏,先吸引你来玩,甚至给你免费试玩,最后,再慢慢的诱你在空间里消费……其实,空间设计,最后目地就是:“把人给搞定”!

小故事咚咚锵板凳

这个取名为“咚咚锵”板凳设计,拿到德国IF及RedDot的国际认证。凭着一个中国式家具拿到两项世界大奖,很多人好奇,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他的回答是:“我对板凳的记忆是在庙会里所使用的公共板凳,脑海中浮现老人们在树下坐着板凳乘凉的画面,有躺在板凳上睡觉的、下棋的、拿着扇子扇风的片段画面,发现庙里休闲用的椅子有两种,一是板凳,再来是躺椅,这是相当有趣的对比。

“板凳是一个富涵东方团体思想的,是传统的、分享的、开放的、互动的,而躺椅是西方个人主义的,是现代的、独享的、封闭的,因此将这些记忆结合起来,让板凳变躺椅,东方融合西方。

“为让板凳变形成为躺椅,必须多加两条腿,同时要维持形状的轻巧性,这事儿花了我与木工师父近3个月时间,最后才找到解决方案!他利用板凳本身重力平衡的原理,与中国传统的榫接技术,让他一个抬手的动作就能让板凳变形。

“板凳变形后就像动物,让人联想到庙会里的舞龙舞狮,于是为板凳取名为‘咚咚锵’,带出庙宇氛围。”

桦木山丘

蒙古重视环境,把维护环境景观视为重要诉求。朱志康利用当地现有木材——白桦木及松木,贴在建筑外观,上方种植草坪,让草原延续至整幢建筑,让试驾基变成一座用白桦木堆起来的小山丘,与湖面连成一体,创造融入于草原及湖边的冰雪试驾基地。

反应

 

优生活

说好故事·卖好产品 “策”展召唤新消费者

捕风捉景|何凯晶/自由职业设计师

“今天我不是来买东西的,我是来打开对生活的想象的!”

以往我们都觉得只有艺术展览需要策展,然而生活美学走进日常,“策”(curation)已经是当下最重要的商业技能之一,不只是说好一个产品的故事,还有营造一个好场景。

市中心是商业空间密度分布最高,也是最直接反映现代人消费趋向的地方。从餐饮到零售,不难发现大部分都在进行改造创新,以迎合当下的市场需求:“策”是当下最重要的商业技能之一,要说好产品故事,也要营造好场景。”

这个说法在近期大获好评的Pasar Besar上可见。

布局满足现代人

这间位于吉隆坡中央美术坊(Central Market)里的新超市Pasar Besar,前身曾经就是一个菜市场,主要售卖日常所需的湿货,例如鱼类、肉类、鸡肉、蔬菜及其他杂货,以满足当时以锡矿业发展为主的吉隆坡劳工的日常需求,并1985年转型成为以文化和艺术为主的中央艺术坊。

而随着观光纪念品的泛滥生产,千篇一律的钥匙圈和明信片也让人们对所谓的“本土制作艺术品”失去了好感。

如今重生的Pasar Besar,虽然仍以湿货为主,但引入了各种本地食材创新包装的商品,如海南咖啡、咖喱香料等,送人得体,自己用也实用。

更重要的是,它在空间布局上满足了现代人的购物习惯,商品种数量少但品类多,精而不杂,精选商品都有属于自己的小展台,悬挂的摆饰皆与产品原料有关。

这里,陈列架呈45度,增加小空间的私密性,让你可以慢慢逛和挑选,走到后方亦有美食广场,整体空间干净明亮,红色塑料椅子复刻了本土饮食文化场景,也让人感觉亲切。

尽管外部依然保留了大部分中央美术坊的艺术商铺,但是这个局部的改造令人欣喜,让原本就位于市中心和交通换乘点Pasar Seni(中央艺术坊),有了更多让人逗留的理由,我也会从此推荐朋友去逛。

Semua House崛起

城市的另一处,也有另一个重新改造商业空间——Semua House。

它由Semua Properties Sdn Bhd开发,始建于1986年,曾是吉隆坡标志性的纺织贸易中心。而新的设计灵感亦取自布料的图腾和丰富色彩。

REX KL主理人

这个空间改造由设计事务所Urban Agenda的曾宪炘(Shin Tseng)及其团队操刀设计,长期参与各种城市更新的企划和设计专案的他们,也是REX KL的主理人之一,因为在这个项目中也看到很多雷同的设计因素,如增加走廊空间和阶梯空间的主入口,主大厅的巨型阶梯等。

除了空间设计,空间内容的设计上也展现了大胆的野心。

第一个大型项目便与大马三星 (Samsung Malaysia)合作,意图打造KA.IN时尚社区空间,希望融合艺术与科技。4层的空间都暂时被改造成大型游戏场,大家可以通过闯关来赢取三星产品。

佳节相应主题策展

除此之外,恰逢开斋节也有相应的主题,如“沉浸式开斋房”(Immersive Raya Dark Room)、“照相亭”(Balik Kampung Photo Booth)、“摄影艺术展览”(Raya Photography Art Exhibition)等。

有趣的是,相邻的街道依然还是那种挂着老旧招牌/售卖布料的传统店铺。

傍晚时分,真的来购买布料的客人非常少,反倒是下班的移工群体聚集为主。而Semua House也由于刚开张,人流不多,但相信随着餐饮和活动入驻,这个新空间会渐渐成为这一地区的新地标,与相邻的街景形成强烈对比。

当然,若不是Semua House,我这个已被新消费文化塑造的城市人,也不会踏足这个地区(没买布料需求),更不会发现这些老街惊喜。

创新能力替代复制文化

“策展型”消费体验 (Experience-based Retail)并非什么新颖概念,Pasar Besar 和 Semua House 也仅是当前趋势的缩影。

而尽管这种方法强调体验和文化,本质上不过是消费主义精致化的一种手段,一旦大家都开始以“手段”或者“工具”广泛复制,很快也会因为审美疲劳而被新潮流取代。

个人认为,市场上不缺艺术手作人和文化工作者,但我们或许欠缺的,是对“策”技能的探索和相应专业岗位的培养,不是盲目跟风,你做市集我也做市集,而是深入理解文化和消费者需求,提升成一种创新能力,持续地为城市输出文化和商业价值。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