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善待寄居者/怡倩

外劳放工了,在回宿舍的路上,或会遇见警察,因没有携带证件,可能会面对很多问题……

外劳在国内所面对的问题非常的多,并且很多是不公与欺压,我们对他们的困境了解多少?



那天中午,我和两位“Doctor”——翁辉庆博士以及吴爱玲医相约访问。两位退而不休,积极参与“巴生外籍人事工”(Migrant Ministry Klang,简称MMK),翁博士是机构里的执行员,吴医生则专门负责难民保健。

翁辉庆博士(现为 MMK 执行员)

“ 马来西亚人口约3000万,其中属‘经济移民’的外劳占600万——合法约230万;非法400万。另外,国内还有约15万4千已登记的难民,仍在寻求庇护、等待面试,登记的则5万到8万。总的来说,他们可能占了我国人口约20百分比,走在街上,5人里可能就有一位外籍人士。”两人认为国内外籍人士统计人数作简扼说明。

外劳的身分为大部分国人所瞧不起,雇主、执法人员,或一般人都在不同层面看低他们。合法外劳尚好,有工作,有固定经济来源。非法的,入境过程之艰辛危险不说,抵马后才恍悟自己遭中介诱骗的也不少,而这也可说是人口贩卖了!

吴爱玲医生(现为MMK 难民保健事工负责人)

政府为解决非法外劳问题,推出系列漂白计划,从6P到3P,反应都不好。

吴医生解释,一来漂白费用高,二来许多雇主有顾虑,担忧不但申请失败,自己的资料还会遭滥用。其实,“非法变合法”,从身分转移的角度来看,的确是外劳的好消息。然而,这也令部分外劳大感头痛,因雇主被允许从员工身上分期扣取这笔漂白费。外劳来马旨在攒钱,结果各原因下,钱包依旧干瘪瘪。忧惧如此,宁可非法。



不以有色眼光看待

客观而言,不论合法或非法,外劳予国人的印象始终不好,他们被标签为犯罪分子、窃贼与抢饭碗。有者直言,外劳多的地方治安不靖。翁博士与吴医生不认同这点:“根据警方统计,其实犯法多是本地人,若说犯罪率提高是全因外劳,这不正确。这些外籍人、经济劳工,来马目的在赚钱,若非遭受极大压力、压迫,或许也不会反抗。”确实,若一味认定外劳是犯罪份子、坏人,我们很可能正从偏见及有色眼光去看待他人。

事实上,外劳是我国经济支柱,但很多时候他们被当成机器,超时工作,更有甚者,两星期只休息一日。其他剥削或压迫外劳的手段及例子尚有许多,无法道尽。

翁博士翻阅《圣经》几处经文,说明我们应如何对待这群需要帮助的“寄居者”。其中,《利未记》19:33及34如此说:“若有外人在你们国中和你同居,就不可欺负他。和你们同居的外人,你们要看他如本地人一样,并要爱他如己,因为你们在埃及地也作过寄居的。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吴医生认为,神从一人造出各族人,无论神把他们放在哪里,神总有其目的。也不论对方是经济移民、难民或离乡背井之人,神的目的总在于,让这些人可以找到神与认识神。

我们应按《圣经》吩咐给予外劳合理对待,不但不可欺压还需给予帮助。

登记看病。

学习同理心看待

目前,“巴生外籍人事工”分两部分,一是针对移动群体(指经济移民的外劳),一是逃难的人(难民)。他们接触的外劳来自世界各地。在这机构里,外劳可以与同乡相聚、自己也主日崇拜并且学习一些课程(如电脑班、语言班)。其中,外劳及难民最需要的是保健与教育。若论外劳,许多非法外劳乃举家偷渡到马来西亚,有些根植马来西亚,结婚生子。这些孩子无身分、地位,更无资格接受教育。无论从教育或社会角度而言,这都是一大问题。一如翁博士所说,“孩子没教育,没保健,没前途!”

巴基斯坦人在马庆祝该国独立日。

抛开成见偏见

脚踩的不是自己的国土,始终有那么一点陌生、无助、彷徨。而炎热太阳底下,遇见的也是张张冷漠的面孔,这又如何让人安舒下来,生活、工作。长久以来,炎日不知晒干了多少外劳滴下的汗水,国家经济因此得以维持,但他们的存在依然不被肯定。多少人视他们为透明,并认为向餐馆外劳服务生说“谢谢”,是一种多余。

今天,是五一劳动节,相信街上可看见许多外出游玩的外劳,巴士上满满载着的也是他们。抛开成见,抛开有色眼光,其实他们也需要休息,需要与同乡相聚,享受假期。

注:相较“外劳”的称呼,两位受访者在访谈中更乐于称他们为“外籍人”,表示尊重,但为避免读者不明,文中以“外劳”处理。

反应

 

牧羊人

刻意留下一些

文:刘爱佩

弟弟住在沙巴时,一家5口生活只靠弟弟微博收入支撑,家人不时供应一些,减轻他生活上的压力。自从弟弟回天家后,留下妻子和3个尚在求学的孩子。每逢哥哥去沙巴都会带母亲过去探望他们,带些吃的喝的等需用品。大儿子中五毕业后,大家协助他离开乡区,在西马城里修读烘焙课程。希望他学有所成,日后能担负起照顾家人的责任。

《圣经》<路得记>谈到两个妇女相依为命——拿俄米和路得。拿俄米是个丧子的老妇人,路得是她的媳妇。儿子去世后,这位媳妇坚持要伴随家婆,一心要照顾她,但是,路得只是一个穷寡妇,如何支撑贫困?接下来的日子,何去何从?

路得决定到麦田里捡麦穗过活。根据当时的律法规定,田地的主人不可收割所有庄稼,田里掉下的麦穗,要留下任由穷人捡拾,包括孤儿寡妇,这也是当时社会照顾贫困者的制度之一。因此,路得依循律法往田间去。她来到一个富有地主——波阿斯的田地里,希望能拾取工人收割打捆剩下的麦穗。

不可欺负或羞辱她

波阿斯听闻路得对婆婆的善,他了解路得的背景与寡妇的需要,不但答应让路得在自己的田地里自由拾取麦穗,甚至还吩咐仆人善待路得,不可欺负或羞辱她。同时还愿意供应她水和食物,也不忘叫仆人特地从捆绑的麦穗里抽出一些,任由她拾取。

“她起来又拾取麦穗,波阿斯吩咐仆人说:“她就是在捆中拾取麦穗,也可以容她,不可羞辱她。并要从捆里抽出些来,留在地下任她拾取,不可叱吓她。”(〈路得记〉2章
15-16节)

波阿斯虽然是个有地位的大财主,但是没有夸耀自己的富裕,反而以恩慈善待穷人寡妇,他刻意留下一些的行动,是顾念穷人的需要,让穷人可以捡拾留下来的农作物度日。不仅如此,他还照顾路得的尊严,好叫路得能光明正大,丝毫不觉屈辱,轻松愉快捡拾田里麦穗。

波阿斯除了慷慨、慈爱,还展现大度。路得才能自由在麦田里走动,拾取足够的大麦,维持她与家婆的生活之需,更解决了生活困境。

智慧的行动

刻意留下一些,不仅是善意,也是智慧的行动。波阿斯遵行了当时的律法,尽的是本分,然而,他刻意留下一些是从心底里发出的怜爱,他叫路得不必往别人田里,安心在他的田里拾取麦穗。贫困寡妇因此得了安慰,她不必奔波往别的麦田拾取麦穗,生活就安稳多了。

你是否也曾为了帮助他人而刻意留下一些?我相信不讲奢华,不求档次的善行能带来不可预知的祝福。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